金融市场如何健康发展
㈠ 怎样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对普通百姓理财、小微企业融资及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金融以其低成本、非抵押和便捷
的融资模式,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有助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捷和
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监管,防范风险,
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监管法律法规缺失滞后、机构运营不规范、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方面。
法律风险:相关监管法律法规缺失滞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已开始起步,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
确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职责分工、监管责任、业务边界等。但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和退出标准、运作方式、交易者身份认证等方
面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大数据时代客户隐私权没有相应保护条款,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实
际。同时,金融监管体制如何适应跨时空、跨地域和混业经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运营不规范。目前,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问题。比如,点对点技术(P2P)借贷行业还没有运营牌照、注册资本等
硬性准入门槛,许多P2P借贷平台创业者风险识别能力低、管理能力不足、风险控制机制缺失、资金调配不当:有的出于利益驱动,采用“资金池”运作模式,私
自对借款进行拆标,导致借贷资金期限错配,甚至出现合同欺诈;有的开发高风险借款标的,甚至虚构借款人,挪用投资人资金等。同时,对用户注册把关不严、客
户借贷关系缺乏必要担保等现象在网络借贷平台普遍存在,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互联网理财资金通常承诺T+0的及时赎回,
但缺乏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机制与资金,一旦投资者集中赎回,就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社会风险: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与传统金融具有独立性很强的封闭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处于一个开放的网络世界,存在诸如密钥管理以及加密技术
不完善、相关协议安全性差、黑客攻击等信息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数据泄露或损坏,对金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还可能诱发赎回挤
兑风潮。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运营管理中存在夸大金融产品收益、风险提示不充分、收益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4年4月中旬,我
国有118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或倒闭,给金融消费者造成较大财产损失。这些问题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金融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
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管,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实践:
完善监管规制,构建高效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在修订、完善现有金融法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互联网金融模式,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推动相关部门规章和国
家标准的制定,以明晰各交易主体法律地位、准入和退出条件、业务边界、权利和义务等。构建高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科学选择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
的监管模式,考虑成立专门监管机构,全面统筹监管工作。可借鉴发达国家“监管前置”的管理经验,重新梳理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施市场准入和退
出制度,取缔不符合要求、甚至存在欺诈和非法集资嫌疑的金融平台,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可以借鉴国际上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先行、监管随后跟进”的经验,研究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
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特别是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风险
管控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系统,夯实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业务开展的社会信用基础。
加强风险教育,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强化消费者保护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关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严重
缺失,需要加快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责任承担、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资金第三方托管等作出明确
规定,确保互联网金融参与各方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教育,提高其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了解和掌握风险防范工
具和技术手段。还应尽快建立科学、便捷的赔偿机制与诉讼机制,成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负责受理投诉、解决纠纷,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㈡ 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主要表现在:
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
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
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2)金融市场如何健康发展扩展阅读
从整体来看我对于未来金融市场都是保持乐观的态度,从未来五年看来金融市场的驱动力十足,制造业升级和相关的改革将持续获得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杆与金融监管作用下,货币流动性基本维持中性偏紧基本格局,随着去产能、脱虚入实相关措施的见效,风险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结构性力量在活跃发力,金融内生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
参考资料凤凰财经网 金融市场发展
㈢ 金融市场在未来是否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民基本保障性分配可以解决国内外一切问题;
中国可以持续发展
小学到初中免费【必须买课外书籍实际上收回】
扶贫,全民医保,校车,毕竟开始了
㈣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规范健康发展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金融问题不单纯是由于金融制度导致的,更深层次是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
我国金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看法:
1、必须在政治制度方面加以改进以适应新时期金融领域的要求。
2、对于金融市场的理解,不可停留在西方金融学的理解上。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西方发生的金融危机。必须摒弃西方金融学中看似正确,实则贻害万年的理论。比如说,房贷对于刺激经济的作用,只能是短期的金融手段。想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坚实的消费和工业做基础。说起房贷,很多人只知道个人房贷,其实商业房贷政策,对于经济的破坏作用更大。直接提高了实体经济投资的成本和降低了企业家实业投资的积极性。让土地的承包者或者所有者,成为社会的食利阶层。无须劳动只凭占有土地,就可获得巨额收益。
这一点可以从欧债危机中,德国的表现中看的出来。德国人很保守,注重消费、储蓄、工业而没有在房地产领域过分的强调金融信贷的作用,结论是,德国没有出现其他国家地产行业的泡沫膨胀。实际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就是房地产信贷的资金链断裂,而我国目前正在步其后尘。房地产信贷政策就像毒品,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快速提振经济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将形成依赖、上瘾。造成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机成本加高。对于经济复苏不利。强烈建议马上降低房地产信贷比例,将房地产业过热的情况,控制在实体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
3、资本市场不完善,治理和管理体制扭曲。造成真正需要资金扩大投资的企业无法上市,而上市的企业却有钱没地方用。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股市成为少数企业家脱离产业的转手平台
4、银行过分食利。对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在显现。
5、管理层太依赖行政权力干预金融市场的完全市场化。造成金融市场混乱。
6、人民银行专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没考虑到国际化后,自己的控制能力。将给我国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危机。
㈤ 如何发展我国金融市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目前,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l.建立了较完善的货币市场
中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拆借利率。统一拆借市场的形成,结束了市场分割、多头拆借的局面,规范了各金融机构的拆借行为,提高了银行之间融通资金的效率,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并为中央银行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条件。这几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逐年扩大,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3.4万亿元。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头寸的主要场所。
1997年6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
商业
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回购和现券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债券回购累计交易量达6.1万亿元,现券交易累计交易量为1597.6亿元。
中国的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这一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和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2000年底全国商业汇票的贴现余额为1236.3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4.2%;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1258.27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1.5%。
2.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
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经过12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160家,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市值1.45万亿元,市价总值与GDP的比为45.4%。1991年以来,A、B、H股累计筹资7700亿元。证券市场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可以从股票市场筹资规模的扩张以及股票筹资额和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变化中得以体现。1993年境内股票筹资额为276.41亿元,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为4.36%,而2001年境内股票筹资额达到1182.15亿元,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上升到9.15%。
除了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外,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张,特别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扩张,也是推动中国金融资产规模扩张、改变金融资产结构的重要力量。在开始发行企业债和金融债的1986年,国债余额占各种债券余额的比重为73%,1994年以后,国债发行的绝对规模迅速攀升,国债发行额与GDP的比率也不断上升,1995年新开辟了政策性金融债,形成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共同主导债券市场的局面。到2001年底,国债余额、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和企业债额分别为15618亿元、8534.48亿元和1008.63亿元,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余额占债券总余额的96%。
3.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中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品种日益丰富,保险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保费收入较快增长。1989年末全国保费收入142.4亿元,2001年为2109.4亿元,年均增长25,2%。2001年,中国保险机构共对19.3万亿元财产进行了保险。全年保费收人与GDP的比率(保险深度)为2.2%,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人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168.8元,同比增加41.1元;保险公司支付赔款和给付598.3亿元,同比增加70,9亿元。商业保险已成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市场的发展在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外汇市场的发展
1994年4月,中国在上海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将原来分散的外汇交易集中统一起来,为成功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体制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基础。8年多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效率不断提高,成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了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对人民币的交易。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各币种折合美元4397.7亿美无其中,2001年各币种外汇交易折合750亿美元。
㈥ 试论促进金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啧啧...对楼主的身份很有兴趣呀~
㈦ 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健康运行为什么重要
不完全认同。没有好的金融市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劳动力素质不高,生产能力、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结构不健全等等,基础没打捞又何谈金融市场的健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