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推理财收益率
① 农行一员工用“假信托假理财”骗8千万炒股票,银行有责任吗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外甥正月在理发店剃头时,正好被舅舅撞见,两人因此起了争执,差点打起来。据说这也是真实事件,可见,“正月剃头死舅舅”有多么深入人心了。今天研究金融侵权案例时,发现一宗比较有意思的案例,也是外甥坑舅舅。这次涉及的银行是交通银行。
(一)损失数额计算,应当有基础事实证据
赔偿损失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方式,因此确定财产损失数额是这类案件审理的基础。《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 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故侵权赔偿的损失是以直接经济损失为限,以填补损失为原则。
任何人不能因诉讼获利。当事人自己确认的损失数额,能否认定为财产损害赔偿的数额?笔者认为不能,理由是这类侵权案件不是合同纠纷案件,合同纠纷案件是要最大限度尊重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但侵权纠纷案件不能,是以保护直接损失为限。
换个角度,倘若该案中霍某以合同纠纷为由,诉请卢某按照《还款承诺书》约定的数额还款,尚且不一定能得到支持,何况侵权纠纷?在民间借贷案件中,仅有借条、借据等债权凭证诉请还款的,法院还要通过银行流水等客观证据佐证,没有银行流水等证实的,不能轻易认定借贷数额。
举重以明轻,在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仅有当事人确认的损失数额不能作为认定依据,应当根据银行流水等证据证明其直接经济损失。如果原告不能提供具体计算方式和银行流水等证据,则应按照法院查明的有证据证实的数额认定。卢某的侵权行为是持续性的,《还款承诺书》是侵权行为发生以后才出具的,怎么能以事后行为认定在先损失呢?
在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处理。该案中,法院依据《还款承诺书》认定损失数额的做法,值得商榷。
(三)罚酒三杯,判银行承担10%补充责任过轻
卢某的侵权行为,对霍某的损失具有百分百的原因力,应当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这点并无争议。判决也查明,银行承担责任的性质,与卢某承担责任的性质完全不同。
其实判决没有说透。卢某与银行之间属于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卢某是因为其主动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主观状态为直接故意。银行是因为是管理漏洞和不作为承担责任,主观状态是间接故意。所以,银行是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因第三人侵权而按照过错程度承担补充赔偿责任,银行的责任是第二位的,银行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卢某追偿。银行与卢某之间实际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判定银行责任大小的比较对象,不是银行、卢某、霍某三方,应该是霍某与银行两方之间比较。判决最终认定银行承担10%责任,即意味着由霍某承担90%责任,这不合理。判决理由为“霍某将理财产品全权交由卢某进行管理和操作,是卢某实施侵权行为并造成巨大损失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原因。霍某是基于对卢某个人的信任而非基于对其银行工作人员身份的信任,且对于理财产品疏于管理和控制,长期未与卢颖敏进行对账,未及时发现资金被侵占的事实,亦导致了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如果卢某不是银行工作人员,霍某会信任吗?如果卢某提供的不是银行加盖公章的理财合同,霍某会持续信任吗?霍某有基于亲属关系的信任,但对于这种大额银行业务,主要还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基于对卢某银行员工身份的信任。诚然,霍某确实未尽到注意义务,存在一定过错,可以减轻银行责任,但要霍某承担90%责任,银行仅承担10%责任,则过于轻率了。笔者个人认为,银行与霍某之间的过错无法区分大小,应各承担50%为宜。
四、总结:
在最终结果上,银行方面承担60多万的责任,可能是比较公平的。这可能就是裁判技巧,一打一压,损失数额计算是倾向于原告霍某的,比例分担是倾向于银行方面的,两边都不太好挑理。
近年来,银行疏于管理职员被判承担责任的案例比比皆是。银行该怎么防范呢?好像也不太好防范。利益驱使,铤而走险者有之。案发之后,银行就被判承担一定比例责任,银行只能祈祷这类案件越少越好。
其实这些涉及银行的案例,完全可以整理出来让银行员工学习。看守所、监狱这些地方,也要多带员工去参观。只有经得起诉讼考验的制度,才是好制度;经得起判决检验的合同,才是规范的合同。
② 查理·芒格的思维模型和两大法宝
一、要适应、跟上时代,所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你的个人学习时间却越来越少,工作忙到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二、读了很多书,但是读完就忘了,基本隔一段时间顶多就想起来一个书名和大概内容,根本无法在生活中运用书中的知识。
查理·芒格是一个大忙人,却读了很多书,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作为巴菲特的幕后智囊,查理·芒格平时都是隐藏在幕后,主要负责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然后想办法筹集资金,让资本不断增值。 他的看家本领就是能够迅速并准确地判断出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
这位已经近百岁高寿的老人,在过去的岁月里, 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账面价值以年均20.3%的复合收益率创造投资神话,每股股票价格从19美元升至318696美元。
1948年查理·芒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直接进入加州法院当了一名律师,并开始投资于证券以及联合朋友和客户进行商业活动,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编入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经历一次成功买断后,芒格渐渐意识到收购高品质企业的巨大获利空间,“一家资质良好的企业与一家苟延残喘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地轻松作出决定,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抉择。”
芒格此后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并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项目中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但有趣的是,伯克夏却不做房地产投资。
从1978年起,担任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至今。
“思维模型”这一概念,被人们大范围的了解,就是源于他的应用者,查理·芒格,他曾在自己的书《穷查理宝典》中,全方位展示了自己从书中提炼出的思维模型,对自己的事业产生的巨大帮助。
他认为人类各个学科都有一些规律和定理,这些知识属于底层逻辑的范畴。他运用这些底层逻辑知识来分析其他学科的知识,从中提炼思维模型,最终应用到生活中。
这些思维模型可以为你提供一些看待问题的不同维度、多种思考的方法,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套路。一旦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思维模型,你就能够无往而不利。
比如说,查理·芒格看过一本书叫做《达尔文的盲点》,讲的是进化论方面的知识。他发现要投资一家靠谱的企业,要选择合作机制好的,这样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也就是符合进化论的规律。
上大学的时候,查理·芒格主修的是热力学。他便经常利用热力学的知识来反推经济学。比如,报纸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纸张加石油。为什么是石油呢?因为印刷报纸的油墨,原料是从石油里面提炼出来的。所以,芒格就根据一些规律和定理反复推导,认为报纸这个行业还是靠谱的,符合热力学的定律。
查理·芒格还看过一本书,叫做《自私的基因》。 这本书说,在生存竞争中消灭了对手的物种,一般来说存活寿命比较长。 他就根据这个定理推导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投资那些正在消灭对手或者已经消灭了对手的企业,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可以长久获利。
在上面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查理·芒格收购了一家报纸《布法罗晚报》,花了3300万美元。当时,投资界都觉得这是一笔疯狂的投资。因为这家报纸背后有一个非常难缠的工会,会直接影响企业效率。而且,《布法罗晚报》在当地并非一家独大,还有好几家竞争对手。但是,芒格胸有成竹。他用思维模型仔细推导过,认准了《布法罗晚报》会消灭掉它的竞争对手。
果然,被收购之后,《布法罗晚报》前四年一直亏损,但在第五年的时候,终于消灭了其他竞争对手。一时间,所有的广告资源全部都涌了过来,想不赚钱都难。当年,《布法罗晚报》就有了1500万美元的利润。从此以后,只需要等着收分红就行了。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查理·芒格的著作《穷查理宝典》里还有很多。按照他的说法, 一个普通人一辈子能掌握八九个自己提炼出来的思维模型,就足以成为一个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那么,查理·芒格建立了多少个思维模型呢?大概八九十个,而且这些模型还在持续地更新、迭代。
所以,当你完全掌握了一些思维模型之后,综合应用它们,灵活变通,它们之间的组合会迸发出奇妙而又极其强大的能量。
那么,如何掌握尽可能多的思维模型?查理·芒格有两个法宝。 第一个法宝,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他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终生学习者。
查理·芒格喜欢看书,这一点美国投资界无人不知。在华尔街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和查理·芒格约在早晨七点半见面,一起吃早餐。
第一次约见,这个人哥们准时到了,结果发现查理·芒格已经到了,正坐在那里看报纸。于是第二天约7点半的时候,他不忍心让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那等自己,他就提前15分钟到,发现查理·芒格还是坐在那看报纸,姿势跟前一天一样。
第三次约会的时候,他又把时间提前了,这回提前了半个小时。他惊奇地发现,查理·芒格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上,还是原来的姿势在那看报纸。
第四次的时候,这个哥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看看查理·芒格是几点来的,于是他提前了一个小时到。15分钟之后,查理·芒格慢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还是拿着一叠报纸,然后就好像没看见他一样,继续坐在那里看报纸。
所以,查理·芒格基本上是书或者报纸不离手,每天都在学习。他基本上各个学科都有涉猎,喜欢从书中总结一些规律,然后记录下来。
而且,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他看见一篇文章觉得特别有启发的时候,随手就掏出一张支票来,然后写上一笔钱,然后就给人寄过去,相当于今天的打赏。
查理·芒格就是这样一种人。每天必须保证自己能够获取新知识。 这是查理·芒格的一种人生态度——让今日之我变得更强大,务必要强过昨日之我。
第二个法宝:突破能力边界,拓展能力圈
第二个法宝,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拓展能力圈。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思维模型的威力也越来越强大。
能力圈这个概念,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也就是一个人的能力边界。芒格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犯错、学习等方式来突破能力边界,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这个概念,是查理·芒格投资时的判断标准。
查理·芒格把所有的项目分成三类,叫做可以投资、不能投资、不好理解的投资。
比如说,虽然科技股很容易赚钱,爆发力也强,但他觉得科技股就属于不好理解的投资,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外,所以他绝不投资科技股。他能理解的公司,基本上就是老干妈之类的公司,每年的销量、成本都是固定的,市场也很稳定,这种就属于可以投资的项目。不能投资的项目就是那些变数太大、前景不明朗、盈利模式不清晰的项目。
投资市场瞬息万变,风险极大,能力圈可以制造出安全边界,只要不越过这个边界,投资人就没有灭顶之灾,也就敢押上自己的一切。查理·芒格说过,投资想的应该是怎样先避免不做什么,然后再决定自己接下来可以做什么。
能力圈,对于查理·芒格来说意味着两层意思。
第一,你要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在投资时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你应该通过学习、犯错等方式,不断突破、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从而增加自己的掌控范围,提升思维模型的威力——这个也很好理解。发力空间越大,打出去的拳头就越有力量。
就这样,在思维模型和两大法宝的推动下,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这对黄金搭档引领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稳步前行,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记录——公司成立几十年以来,每年的综合复合回报率能达到16%。所以,只要你拥有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基本上每隔四五年资产就可以翻一倍,这比买什么理财都划算,真算得上是躺着赚钱。
想要具体了解查理·芒格其人并且向他学习的,一定要读一遍他的书——《穷查理宝典》。
我们总是抱怨我们只是茫茫人海的普通人,没有钱、没有权,也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但是我们都拥有读书的权利。
不要感觉读书的权利是一个浮夸的说法,在古代由于纸张、印刷术等技术的不发达,和世家门阀对于知识的垄断,读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奢侈的事情。
作为现代人,其实我们就已经拥有了很多便利。而阅读就是大家公认的低投入高回报的学习方法,不要再抱怨没有引路人,只是你自己懒得去寻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