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理财 » 金融机构如何融入湾区

金融机构如何融入湾区

发布时间: 2024-11-02 19:33:12

❶ 26条重量级政策"落户"大湾区 带来哪些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一年多后,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五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5月15日,《意见》发布和工作部署会议在广州召开。

“《意见》的发布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未因疫情的影响而放缓,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鲜明态度和决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发布会上指出,《意见》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注入经济增长新动能,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1

纲领性文件带来哪些影响

总体来看,《意见》是在前期一系列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的创新与突破。兴业研究报告指出,《意见》中部分措施在此前《关于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汇发〔2019〕28号)、《关于外汇管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发展的通知》(粤汇发〔2020〕15号) 等政策中已经落地,包括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简化外债注销登记、简化资本项下境内资金支付程序、扩大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支持非投资性企业开展股权投资试点(由上海自贸区推广到全国) 等。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也谈到,《意见》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相关金融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同时又在新的形势下增加了粤港澳建设进程中需要金融支持的新内容,是政策集成创新的典范,具有重要意义。

他续称,《意见》的出台有三方面重大意义:

一是表明了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坚定不移支持重大区域发展的决心。

二是提升跨区域金融服务水平是当前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保障。

三是表明了国家坚定不移推动金融开放取得更大成效的信心。

《意见》立足于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特别是通过对港澳加大开放助力打造高质量开放新标杆和新样板。

另外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撰文指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金融开放创新试点,为深圳更好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推进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开拓了空间。同时,也为深圳在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今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已落地。时隔三个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再次发布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至此,两大重点区域都有明晰且强大的政策框架与细则,为下一步区域发展指明方向。

2

重点:理财通、人民币跨境使用、

银证保对外开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支持纲领性文件,《意见》都有哪些亮点呢?

《意见》围绕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出多项举措,在传统贸易、贸易新业态和保险业务跨境收支等方面简化汇兑管理,大力提升本外币兑换和使用便利度。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推动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开展跨境贷款、跨境资产转让和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跨境投资试点。

其中,“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具体指的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港澳银行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港澳居民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兴业研究指出,关于理财通的讨论自2019年起就已经在香港金管局和内地相关部门之间发起,《意见》发布后,相关规则的制定有望加速,待管理细则出台后,关注额度管理、资金汇兑等方面的安排。

何飞表示,完善贸易新业态外汇管理、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等举措,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特别是建立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或将对现有银行账户格局形成深远影响。

值得关注的还有金融业开放方面。《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外开放,在大湾区率先落地各项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重点支持港澳银行、证券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

对此何飞谈到,支持境外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业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发起设立不设外资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等政策,是协同推进扩大开放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

资金融通方面,《意见》提出“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企业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赴港澳融资、上市”,以及“研究探索在广东自贸区内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兴业研究的报告指出,通过整合粤港澳地区金融优势力量,充分发挥金交会等金融交流平台优势,建立国际商业银行不仅能够支持大湾区内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建设,还能够对区外形成溢出,有望成为类亚投行的综合投融资机构。

管涛指出,《意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例如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其中包含了,推动人民币在大湾区跨境便利流通和兑换;支持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支持三地开展跨境融资、跨境担保、跨境资产转让、再保险业务等业务时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香港开发更多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及其他风险管理工具。

在上述内容中,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备受关注。对于此,香港监管局近期发布《发展人民币资产市场 提升香港人民币枢纽地位》,提出争取开通债券通南向通和ETF通,研究建立人民币巨型基金,推出以港交所RXY指数为基础的期货、期权和ETF产品,允许CMU以系统内的债券作为抵押品,在债券回购产品中设计包括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条款等。

3

多项创新已落地大湾区

事实上在《意见》制定过程中,部分开放创新工作已经稳步推进并落地。

潘功胜在上述会议上指出,在民生金融方面,人民银行根据各方意见,已经制定推出近期大湾区内社会诉求较为强烈的几项金融政策。包括,采用远程方式,为港澳居民代理见证远程开立内地银行结算账户试点,并逐步扩大机构使用范围和规模;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使用移动电子支付;港澳版银联“云闪付”、微信和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等项目均已投产。在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和贸易新业态外汇管理等举措已在广东进行初步尝试。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广东自贸区率先开展货物贸易收支便利化、资本项目本外币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同时,部分重大创新政策也在稳妥有序推进,包括探索建立与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跨境理财通”机制等重大措施,正在进一步完善,将在条件成熟时陆续推出。

更多先行先试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花结果”,如,对广东自贸区南沙、横琴片区保险支公司及以下机构的设立、迁址和撤销事项实现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管理;再如,港澳保险代理公司在内地设立独资保险代理公司所需的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年限由10年降低至3年;又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中心等重点机构或平台筹设,国内首单在澳门本地登记发行、托管清算并上市交易的公司债券(简称“莲花债”)开创内地企业赴澳门发债先河等等,大湾区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正有条不紊持续推进。

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方面也有大幅度突破。2019年,大湾区内地9市与港澳地区发生人民币跨境收付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45.4%,比全国高出5.8个百分点,人民币已持续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二大结算货币,香港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澳门人民币清算行已初步建立起覆盖葡语国家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在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方面,截至2019年末,大湾区内地9市企业通过全口径跨境融资业务融入资金839.84亿元。在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方面,截至2019年末,大湾区内地9市共设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580个,累计办理资金池收付1.42万亿元。在便利港澳股权投资基金在大湾区内地投资方面,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以QFLP方式引入的200亿元澳门财政储备资金已全部汇入,有力推动了广东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❷ 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意见》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提出26条具体措施。
《意见》的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其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围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金融需求,全面推进跨境投融资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坚持合作互利共赢。创新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的路径和模式,在更高水平上推动金融服务业对港澳开放,支持港澳深度融入国家金融改革开放格局,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发挥香港金融体系的独特优势,支持巩固和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补、互助和互动关系。
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资金融通便利度,让市场决定在多元化金融中介渠道中的资金流向和流量。
坚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建立健全区域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与金融开放创新相适应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控体系,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各项金融开放创新,成熟一项、推进一项。
并且,《意见》提出要探索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完善贸易新业态外汇管理、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银行开展跨境贷款业务、稳步扩大跨境资产转让业务试点、支持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本外币兑换和跨境流通使用便利度的措施。
也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意见》指出,将扩大银行业开放、扩大证券业开放以及扩大保险业开放。
此外,《意见》也在推进粤港澳资金融通渠道多元化,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创新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具体举措。

❸ 10万亿大湾区规划落地 谁是粤港澳金融龙头

从区域金融力的视角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两大看点值得关注。其一,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中没有提及建设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的相关目标放在了服务业部分表述,但立意却非常之高,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其二,谁是湾区金融的龙头揭晓。

2月18日,酝酿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昨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在香港举行,对于粤港澳发展的相关战略、优势和各地区的发展重点都进行了阐释。

规划纲要落地,对于身处大湾区的广东、香港、澳门,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区域竞争格局会否因此而改变? 一直关注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并于2018年11月发布首份“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的新财富发现,从区域金融力的视角来看,湾区规划有两个看点值得关注和研析。

01

看点一: 湾区五大战略,并无提及金融中心

根据规划纲要所提到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更要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五大战略定位中,并无提及金融中心。 金融业发展的相关目标,主要放在纲要第六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表述。

对于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两大交易所,香港和广州、深圳三大金融重镇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大湾区金融业的发展也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新财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研究显示,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实力显著不平衡,其大致可分成四个梯队: 主要金融中心和金融交易市场所在地的广东、上海、北京处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7个省市具备一定实力,却与第一梯队有一定差距;其他占据中国大半个江山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的21个省份,金融实力均处于较低水平。 纵观整个榜单,中国金融资源的分布呈现向领先金融中心集中的态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突出(表1)。

表1:新财富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

资料来源:新财富

同处于第一梯队的广东、上海、北京三地,虽然金融实力得分差距非常小,各自侧重点不同,优劣势也各异,但广东最终以总得分7.39分,超越北京和上海,成为榜单上最具金融实力的省份。

北京虽然是全国性的银行中心、金融监管和决策中心,汇聚多数金融机构总部和央企总部,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商业影响力,但没有形成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金融中心的特征最为明显,无论是在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实力方面,还是金融市场和金融生态上优势明显,但在“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这两项指标上落后于北京和广东。

分项来看,在本次排名的六个维度中,除在“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个维度上,广东的5.63得分低于上海的8.14分和北京的7.49分, 在宏观经济实力、金融机构实力、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5个维度上,广东均高于上海和北京,均位列第一(图1)。

图1:广东、上海、北京金融实力对比

数据来源:新财富

在“融资能力”上 ,广东以2017年度22091.26亿元的社会融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区,得分6.46分,在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股票市场融资方面都具备优势。广东拥有深圳、广州两大金融强市,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存在,使之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也具备相对优势。

在“金融机构实力”维度上 ,广东的得分最高,为11.5分。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广东拥有银行类法人机构数219家,根据统计的券商法人所在地数据,广东拥有券商法人数量达27家,公募基金数量达34家,省内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也位于31个省市的首位。深圳和广州不仅各自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的金融机构,同时,广东毗邻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坐享得天独厚的外溢优势。

在“资本化程度”上 ,广东拥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多,截至2017年年底,广东有56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0.73万亿元。资本市场助力财富创造,在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中,广东上榜富人最多,一地贡献了113位富人,上榜者财富总额达28610.1亿元。同时,广东也是GDP大省,在“宏观经济实力”维度上,广东以2017年度89705.23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全国第一。

那么,何以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没有把金融中心建设列入五大战略目标?

是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吗?显示不是。新财富统计发现,在规划纲要中,对于“金融”一词的提及频率多达62次,甚至高于香港之外各城市的提及频次,其重要性凸显无疑(表2)。

表2:规划纲要中各城市的提及频次

而且,在《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详细阐述了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一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香港:发挥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广州: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

深圳:支持深圳依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推进金融开放创新。

澳门:支持澳门打造中国-葡语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

香港: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广州: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澳门: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探索与邻近地区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务平台。

深圳: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对于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和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定位,都作了详细阐释。其中,尤其是国际金融枢纽的目标定位之高,不言而喻,金融在湾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不可忽视。何以在湾区的五大发展战略中,未提及金融中心?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来观察,这或与经济转型升级、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有关。

虽然湾区金融业处于优势地位,但从整体环境看,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杠杆仍是当前中国金融业的重要任务。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把防控风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与早些年中国金融业一些领域的“超前”发展不无关系,即流动性超前于实体经济的需要、金融交易超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自我循环、金融市场发展超前于监管和法律的约束。

在新财富“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榜单上,有一个数据指标,即“金融业发展程度”下的“金融、保险业GDP占地区GDP的比重”,除湖南和吉林2省外,余下29个省市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了5%。其中,有11个省市这一指标上的得分高于位于榜首的广东。部分地区金融发展是否发展过热,当地金融业发展是否真正服务于本地实业,不乏疑问(图2)。

图2:11个省市的金融、保险业GDP占比超过广东

数据来源:新财富

因此,在脱虚向实的大方向下,金融业需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而从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来看,无论哪一个目标的达成,无疑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其中,尤其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更将与金融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在最近一次的媒体采访中也提到,“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对优质资本的竞争。所谓优质资本,不光是钱,还有高科技,技术含量要高。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服务业、科技、法治、制度优势;澳门服务业水准很高;珠三角产业链完备,有广阔腹地。如果大湾区的制度衔接到位、全要素自由流动,又有技术又有市场,还有资金和法治,对于国内、国际的优质资本吸引力就太大了。华尔街不会放弃,欧洲、日本也不会放弃”。

金融和经济高度相连,大湾区已有的资本、交易市场等金融资源,无疑将为科创企业提供孵化土壤,而科创企业的成长又可望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何况当今世界,科技与金融正在主导全球经济,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部分。全球城市的格局也在因此发生变化,一些老牌的全球中心,有的地位在下降,有的也在转型。像纽约不再仅仅是金融中心,也在向科技创新中心转变,纽约科技创新领域的从业人员数量以及科技、创意产业的增速在大幅提升。也就是说,未来的全球性城市将既是金融的中心,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心。 由此就可以理解,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并未以“金融中心”进行定位,但强调科技创新等,事实上有利于引导金融业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做强做大,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东兴证券策略及商贸零售行业分析师宋劲,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比较提出,中国的三个经济核心区: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应分别对应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这正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对科创的定位相一致。

而如果长三角的发展对应于纽约湾区,那么金融业的发展应当也是题中之义。事实上,中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多个金融中心支持不同区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纳入战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科创板的落户,上海也可望突破创新短板,巩固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广东、上海和北京三地可以各展所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金融业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创新,形成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成长为带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三驾马车,打造可与纽约、伦敦比肩的金融中心体系。

02

看点二: 大湾区内,谁是金融龙头

全球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湾区,湾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9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图3)。

图3: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

区内各市中,香港、广东、深圳的金融业发展居于领先地位,香港更是国际金融中心,不过,拥有证券交易所的深圳也不可小觑,2018年深圳GDP更超越香港,位居亚洲第五。那么,谁堪当区内金融龙头?其他城市是否定位为不同辐射层次和领域的区域金融中心?

湾区规划纲要中,对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均作了描述, 其中,唯有香港的定位中提及金融中心 :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

由此可见,香港的湾区金融龙头地位彰显无疑。这也与其实力相匹配。

从宏观数据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一直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17年金融及保险业占本地GDP的比重为17.52%,比例高于上海的17.4%,更高于北京,居国内之首;2016年,香港金融业提供约25.31万份职位,相对全港劳动人口的比例为6.46%。在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上,2017年,香港拥有216家注册地在香港的港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84437.88亿元。Z/Yen Group于2018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香港排名第三。该指数自2007年3月首次公布以来每半年更新一次,香港一直获评定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表3)。

表3:北上广、香港、澳门的金融实力比较(均为2017年统计数据)

细看其在金融领域的实力。 香港具备稳定而灵活的资本市场,货币、商品、资金、信息和人才可自由流通,在股票市值、IPO集资、资产管理及银行等方面更持续在全球领先之列。 此外,作为世界金融枢纽,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案人民币业务中心,还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等,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及发挥跨境资金融通作用。作为湾区金融重镇,地位尚难以取代。

不过,对于广深两地来说,金融业的发展也不无机会。广州、深圳长期是中国经济总量第三、第四的城市,其中,广州是华南地区的门户,深圳则是中国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自1990年深交所开业,深圳成为中国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拥有了配置全国性资源的能力,宽松的创业氛围下也孕育出平安、招商等大型综合性产融结合的巨头。如今,深圳连年成为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增加值以及和金融业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人员的就业规模,也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金融服务业“金领”集聚地。

在大湾区规划下,除了依托本地科创、智能制造业共同发展,在战略目标之一的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方面,金融底蕴深厚的广深两地也可通过与香港探索深度合作,持续成长。

在《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三节中,“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也是重要目标,在资金和产品互通、机构设立、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划。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仅能增强湾区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使湾区其他地区甚至全国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大湾区建设,分享大湾区的发展红利。

这方面,湾区的其他7个城市应当更有机遇。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珠海等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业。广东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以大湾区内的广东9市为例,珠海、肇庆、江门的GDP占比均不到总量的4%,而深圳和广州所创造的GDP则占总量的58%,贡献了绝大多数的经济增量。 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原因,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所在。

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经济篇中提出,阻碍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两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平衡、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在新财富区域金融力榜单的“金融业发展程度”这一维度上,广东得分仅5.63分,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甚至比第四名的江苏还要稍低。虽然2017年度,广东的金融、保险业GDP以6853.01亿元的总量位列全国第一,但是金融、保险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64%,不足上海和北京的1/2,也低于全国水平的7.95%。正是金融业增加值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不高,以至于广东金融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

不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在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框架下, 广东与港澳地区互联互通,无疑可望为省内金融业的平衡发展更添助力,改写广东金融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进而影响中国区域金融的格局 ,并将有助于区内有潜力的城市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从而服务于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文章来源:新财富)

热点内容
美国历史小市值股票PB 发布:2025-01-11 12:42:16 浏览:373
股市中的手机号码怎么看 发布:2025-01-11 12:40:53 浏览:151
长城科技股票中签号码 发布:2025-01-11 12:34:54 浏览:8
股票历史工具箱百度 发布:2025-01-11 12:29:23 浏览:686
股票退市股民有补贴吗 发布:2025-01-11 12:15:34 浏览:315
炒股为什么经常割肉 发布:2025-01-11 12:15:25 浏览:567
非法理财哪个部门可以报案 发布:2025-01-11 12:14:40 浏览:196
k线上怎么看股票跌停涨停 发布:2025-01-11 12:13:12 浏览:686
工商银行市值超工行是什么原因 发布:2025-01-11 12:00:54 浏览:418
java读取股票历史数据 发布:2025-01-11 11:57:06 浏览: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