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理财 » 普惠金融靠什么实现精准滴灌

普惠金融靠什么实现精准滴灌

发布时间: 2024-08-28 15:04:29

1. 工行萧山分行打出“稳进提质”组合拳 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经济兴则金融兴,金融活则经济活。一直以来,工行萧山分行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扎根地方、脚踏实地、服务实体,充分发挥国有银行主渠道作用,为地方亏旅经济和实体经济提供金融助力。

今年以来,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困难增多。为此,工行萧山分行为不同企业“量身”提供优质专项金融服务,在融资、普惠、外贸等方面,打出一系列金融组合拳,助企惠企、为企业发展稳进提质起到了颇为有效的实际作用。

上门服务普惠“支招”小微企业

众所周知,疫情之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小微企业。区内某物流企业主要从事货物运输业务,受疫情及俄乌局势影响,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经营成本上涨、账款回笼受阻等难题。在得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之后,工行萧山分行第一时间上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定制融资方案。

了解到企业纳税信用良好,工行萧山分行向企业推荐了企业法人在线申请信用贷款“税务贷”产品。为了尽快获得融资支持,同步开启贷款审批发放绿色通道,依靠全行上下通力合作,短短一周内为客户发放贷款190万元。除此之外,还充分运用无还本续贷、到期贷款利率压降等方式,累计帮助153家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实际上,工行萧山分行始终坚持“大银行不做小企业等于没有未来”的经营理念,集中资源力量投入到普惠企业的事业发展当中。

针对小企业“分扰空慎布散”问题,开通全辖网点普惠功能,极大提升了业务办理效率,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小企业身边。截至5月末,该行网点新增普惠贷款9.5亿元、占全行普惠贷款增量的68%。

缓敬针对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推出e抵快贷、经营快贷、税务贷等产品,实现线上普惠贷款全流程办理。据统计,1-5月累计办理线上贷款768笔、合计发放融资21亿元。

针对小企业“融资贵”问题,主动减费让利与企业共度难关。今年1-5月,新发放普惠贷款利率3.92%、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利率54个BP。其中,凭借优质服务,普惠业务总量再创新高。截至5月末,普惠贷款余额87.8亿元、较年初净增14.7亿元,普惠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5个百分点。

雪中送炭“堵”住制造业“缺口”

受疫情影响,制造型企业在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如何规避一些风险?工行萧山分行为企业找到了答案。

位于萧山党湾镇的某国家级专精特性企业,虽在国内不锈钢紧固件市场中销售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受产能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备货及预付账款需求大幅增加,流动资金出现暂时缺口。

得知这一消息后,工行萧山分行第一时间与企业取得联系,了解到企业短期内无合适抵押物,该行工作人员积极与上级行沟通争取,通过信用方式为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5000万元,实际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工行萧山分行创新模式开展“助企纾困”,帮助企业“稳进提质”,通过信用方式发放贷款8.7亿元、累计惠及企业134家,新发放信用贷款利率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利率28个BP。截至5月末,新增制造业贷款7.38亿元、同比多增5.12亿元,有力支持了萧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还依托工商银行集团化、国际化优势,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比如,某日化公司是一家从事化妆品研发的高新科技企业,今年受疫情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企业因70%业务出口海外而在汇率走势方面存有较多顾虑。

对此,工行萧山分行邀请省分行国业专家分析汇率走势、并为企业办理人民币期权和外汇掉期业务3200万美元,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让企业“脱困”。截至5月末,累计办理国际结算业务10.6亿美元,办理福费廷业务29.68亿元、同比增长168%,国际业务呈现逆势上扬,高效助力萧山进出口贸易发展。

深入走访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工行萧山分行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强担当、抢时间、拼速度”,全力以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集能源、商业、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区内某大型综合性民企,旗下子公司因厂房有机更新、急需项目资金支持。面对企业迫切需求,工行萧山分行坚持“急客户之所急”,组建专班连夜落实项目申报工作,依靠上下联动、仅用了两周时间就完成了贷款审批投放、成功发放项目贷款4亿元,真正展现了“工行速度”。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工行萧山分行主动开展民企大走访活动、走访区内企业279家,切实了解民企需求、支持民企高质量发展。截至5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14.77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总比重的62%、超过“半壁江山”。

除了信贷资金支持外,工行萧山分行有效利用票据等融资工具,“无缝对接”企业“短、平、快”融资需求。前五个月,办理票据贴现业务49.54亿元、同比增长20%。通过票据业务为企业降低融资利率成本并保持在103个BP以上。

2. 农商银行如何开展精准扶贫

自扶贫开发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宣汉农商银行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坚持精准扶贫总体思路,深入开展“惠农兴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创新扶贫模式、助推产业发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笔者就县域农商银行(农信社)如何持续做好该项工作,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助推金融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宣汉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
宣汉农商银行立足于自身优势,着力于农业产业扶贫,创新信贷模式,加强银政合作,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大胆实践,努力作为,成效显著。
(一)深化银政合作,优化信贷扶贫
宣汉农商银行勇担责任,主动作为,与地方政府签订《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协议》,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由地方财政安排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一是县政府首次注入贷款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并专户存入,后期将按扶贫贷款发放进度适时补充,用于解决贷款风险问题。二是对贫困户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县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对贫困户贷款按不超过5%的利率给予贴息。三是按1:10比例放大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风险补偿,在撬动信贷资源的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二)创新信贷模式,助力开发扶贫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结合现代农业特点,利用林权抵押、股权质押、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等方式,创新信贷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协调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创新信贷模式。紧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参与种养殖业优化转型,以支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支持“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三是简化办贷流程。结合农户“小额、分散、急需”的资金需求特点,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小额农贷审批、发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三)加快产业发展,注重智力扶贫
一是积极引入优势产业。利用宣汉农商银行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引入优势产业,既“输血”又“造血”,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贫困户创业脱贫。协调引入宣汉县昌林中药材合作社,为贫困户送去药材、成品种鸡,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同时,以保底价回收药材,保证贫困户收益;引入“养牛分成”模式,由养牛大户为贫困户提供小牛,待牛长大后,贫困户按照比例进行分成。二是智力输入扶贫。扶贫先扶智,我行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从源头做起,以智力输入为主,以物质帮扶为辅,引入企业定期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种养殖技术,为贫困户提供商品销售信息。
(四)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创业致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一是积极开办了青年创业贷款,通过信贷资金帮扶,积极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共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3825万元,支持976人创业发展。二是积极开办了妇女小额财政贴息贷款,加大对妇女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共投放贷款11,424万元支持了3234位妇女朋友就业创业。三是积极投入对口帮扶,为帮扶对象号楼村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共同找思路、谋出路,引入中药材种植、蜀宣花牛等特色产业,有效为当地群众创收增收。
(五)践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务触角
为让金融空白乡镇及偏远山区群众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宣汉农商银行竭尽全力,强势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大自助银行设备布放力度,在凉风、南坪、龙泉、观山等金融空白乡镇布放自助银行,为方便群众支取财政补贴资金,加载存折模块功能。二是聘请金融联络员568名,精准联系到村到户,收集群众金融服务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三是利用流动汽车银行及移动服务终端,开展定时定点服务,抽调专门人员利用节假日赴柳池、漆树、漆碑等偏远乡镇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服务,拓宽服务空间,截至5月末,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230户,企业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6户,短信银行总量达95,334户,电话支付终端425台,POS机459台。
二、深化金融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
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使命和现实责任,宣汉农商银行踊跃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去,但由于一些天然的、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扶贫效率的提高。
(一)自然条件恶劣,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多地处偏僻,或高山峻岭,或峡谷沟壑,可耕地不足从而毁林毁草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难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地区致贫因素多,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灾年返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二)产业结构落后,金融扶贫难度增加。特困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构成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等其他产业比重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缺乏科学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底子薄、基础差,扶贫工作基本从零开始,难度较大。
(三)农户认识偏差,金融扶贫持续性降低。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开发和扶贫贷款认识不足,对依靠土地脱贫失去信心,以为精准扶贫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的老观念,以为扶贫贷款是国家救济资金,可以借钱不还,严重伤害金融扶贫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四)政策配套单一,金融扶贫动力不足。部分地方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激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动力,但风险分担机制较为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货币信贷倾斜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财政奖励补贴政策配套不够,更缺乏鼓励先进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扶贫动力。
(五)业态环境限制,金融扶贫有力难使。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较为缓慢,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偏低,合格的贷款主体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期限长、额度大,同时其生产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要素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创新“四权”抵押贷款仍面临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的现实问题及相应风险。
三、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基于前期金融扶贫的有效经验,随着扶贫攻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何实现金融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扶在点上、根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宣传引导,树立群众对金融扶贫的正确认识
一是逐村召开金融扶贫动员工作会议,向广大群众宣讲金融扶贫与目的、意义及措施,宣传扶贫信贷政策规定、优惠条件、操作流程等,让贫困户自愿贷款发展产业项目,放心使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贫困地区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
(二)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产业基础簿弱,未形成产业“气候”。因此,发展产业是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议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群体,利用多种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发挥带头作用,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促进贫困户想创业、敢创业,想贷款、敢贷款,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内容涉及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多条线,扶贫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口部门的指导支持,农商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仍需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以农商行金融扶贫为支点,撬动多方扶贫资源的高效运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扶贫项目服好务、找好路,通过协同作业建立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扶持方案,比如针对中草药种植、果木栽培、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不同经营类别形成各具特色的联动扶持方案。
(四)精准滴灌,深化产品服务创新
一是创新农村“四权”等生产要素担保方式,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二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定制金融产品及服务,如目前大力推广并广受欢迎的“税金贷”产品。三是加强银行、保险、政府间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防范风险,确保扶贫开发健康可持续
农商行作为金融扶贫主体之一,同时作为经营风险的市场主体,其对风险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属性决定了对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微利性有一定内在要求,从而决定了金融扶贫既不是慈善救济,又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支持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对风险的防控要求能实现扶贫项目的筛选功能,过滤低效甚至无效的信贷需求,在实现自身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精准扶贫工程高效可持续推进,最终达成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

3. 央行:金融系统今年前十个月 向实体让利约1.25万亿元

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会上表示,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

二是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0.3个百分点,带动LPR同步下降,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如期启动并于2020年8月末顺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集中转换,降低企业存量贷款利息支出。

三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分三个批次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逐步发放到位。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对小微企业的直接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督促银行减费让利。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减费让利政策要求,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

五是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相当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银行、保险、信托机构协商,请求推迟、展期或重组债务,给予延期或减免一部分本息,一些特殊困难企业实施破产重整。

刘国强表示,总的来看,各项措施成效显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9%和13.5%,较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年。融资成本明显下降。9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截至9月末小微企业融资新增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9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92%,较上年12月份下降0.96个百分点。

刘国强提到:“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数据测算,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通过降低利率、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减少收费、支持企业进行重组和债转股等渠道,已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刘国强表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会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持续释放相关政策红利,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热点内容
今年固收基金哪个收益高 发布:2024-09-18 16:30:35 浏览:303
一千块钱买基金一年能赚多少 发布:2024-09-18 16:21:11 浏览:760
深度分析宝明科技股票 发布:2024-09-18 16:11:33 浏览:653
转债转为公司股票有什么影响 发布:2024-09-18 16:02:53 浏览:244
股票交易信息提示 发布:2024-09-18 15:49:13 浏览:685
基金环保产业如何 发布:2024-09-18 15:40:01 浏览:201
股票一个涨停就不涨了 发布:2024-09-18 15:31:13 浏览:143
炒股怎么添加日线 发布:2024-09-18 15:30:12 浏览:97
富国互联科技股票走势 发布:2024-09-18 15:29:56 浏览:900
模拟股票软件那个最好 发布:2024-09-18 15:08:53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