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理财 » 全球大放水对理财有什么影响

全球大放水对理财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4-06-26 22:41:08

Ⅰ 银行理财越来越低说明什么

导致理财收益越来越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1、理财收益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关系,近期以来,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不断的下降。
2、受一些经济政策影响,全球央行加大了放水力度,降息力度加大,导致市场上钱多了,不缺钱了,理财收益率自然就会下降。
3、债券收益率普遍走低。一般来说,大部分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多少都会配置债券,比如定期理财。
虽然理财收益越来越低,但是它仍然比较受投资者欢迎,其主要原因是,它相对于投资股票、期货来说,其风险性要小,收益比较稳定。
当然,对于追求较高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可以适量的配置一些股票,减少一些理财,来增加收益。

拓展资料:
“理财”一词,根据众银网数据中心统计最早见诸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末端。随着国内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财”概念逐渐走俏。个人理财品种大致可以分为个人资产品种和个人负债品种,共同基金、股票、债券、存款、人寿保险、黄金、网贷等属于个人资产品种;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消费信贷则属于个人负债品种。
什么是理财
一般人谈到理财,想到的不是投资,就是赚钱。实际上理财的范围很广,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也就是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包含以下涵义:
1、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不仅仅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金钱问题而已。
2、理财是现金流量管理,每一个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钱(现金流出),也需要赚钱来产生现金流入。因此不管现在是否有钱,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财。
3、理财也涵盖了风险管理。因为未来的更多流量具有不确定性,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会影响到现金流入(收入中断风险)或现金流出(费用递增风险)。
哪里能理财
目前国内能够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机构主要有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经济管理公司等。
1、银行理财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
2、证券公司理财
证券理财一般包括股票、基金、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可以按照其不同需求及投资偏好选择不同理财工具。
3、投资公司理财
投资公司理财一般包括信托基金、黄金投资,玉石,珠宝,钻石等,需要的起步资金较高,适合高端理财人士。
4、APP理财
目前手机上出现了很多一系列APP理财方式,零起步资金,适合大众所有人群。

Ⅱ 全球放水,货币超发,下一个蓄水池会是什么百姓资产如何保值

穷人持币贬值,富人买资产增值。

以2020年为例,全球放水后,大宗商品及权益类产品大涨,富人不仅有更多的渠道进行投资,还能从放水中以更低的成本拿到更多的钱进行再投资。

股市

2020年,股市整体走强,深证全年大涨38%,创业板更是大涨近65%。2020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增长34.7%,突破20万亿大关,盈利更是逼近2万亿元,都刷新了 历史 记录。

在A股中,涨的最好的就是基本面向好的核心资产。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导致经济基本面整体比较脆弱,但市场上的钱不减反增,出于防御性的投资策略,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钱投资于核心资产,从而出现了“基金抱团”的现象,这其实是用脚投票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机构不讲武德。

2020年,贵州茅台(600519)全年涨幅71.36%;比亚迪(002594)全年涨幅308.1%,宁德时代(300750)全年涨幅230.7%;海天味业(603288)全年涨幅126.1%,金龙鱼(300999)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涨了121.2%;迈瑞医疗(300760)全年涨幅136.1%等等。可以看到,各行业的龙头在资金的推动下,2020年都大涨收尾。

不止A股,港、美股也是一样的逻辑。腾讯、美团、农夫山泉,亚马逊、苹果、特斯拉等,涨幅也都在50%以上。

楼市

2020年初,很多人以为房价受疫情影响会下跌。从结果看,部分城市房价确实开始下跌,部分地区甚至跌幅在30%以上。但是,四大一线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统计局数据显示,和2019年12月相比,2020年12月一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上涨8.6%,涨幅比二线和三线城市分别高出6.4和7.2个百分点。

2020年,四个一线城市中,除深圳房价上涨14.1%外,广州上涨7.5%,北京和上海涨幅均为6.3%。

一线城市房价一骑绝尘,也是大量资金出于购买优质资产的考虑。深圳房价暴涨,甚至出现了众筹买房、万人炒新等事件,引得央媒痛批。



大宗商品

除了股市与楼市外,黄金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涨。2020年,黄金价格上涨了25.15%,甚至突破了2000美元/盎司,最高达到2072美元/盎司。玉米、大豆、铁矿石等,也都在暴涨。


综上,在全球放水的时候,购买核心资产才是保值增值的最好方式。经济危机时的现金为王,也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以更低的价格入手核心资产。只是单纯的持有现金,只会在贬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全球放水,货币超发,我等草民资产保值的最好办法,就是持有人民币。具体理由是:

1,我国产业体系健全且庞大,有能力确保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2,我国不会让人民币贬值,不会让我国产品、资产相对于美元变得便宜。我国不会让美国将超发的美元,引向我国。我国不允许美国在我国大薅羊毛!人民币对美元,肯定会升一点值。

3,有鉴于全球货币超发,全球经济不景气,因此我国的证券市场会被很多人看好。然而,人多的地方,一般没钱。所以我国股市也风险不小,目前不适合我等草民投资。

4,由于大家都知道黄金丶白银丶债券适合保值。因此,全球货币超发之初,金丶银、债券就已经大涨。现在再杀进去,恐怕凶多吉少。

综上可知,当下咱小老百姓资产保值的最好办法,就是持有人民币。等到美国局势稳定,美国暂停放水,美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时,咱再投资我国股市,主要购买一些银行股、物流股。理由是:

1,美国停止放水后,世界各国也会停止放水,人民币上涨的空间就会被压缩。

2,我国经济增长加速,再加上美国经济企稳回升,全球经济就会复苏。我国外贸额将上升,物流运输行业的营收也会上升。上市大银行丶上市大型物流公司的业绩,得到改善后,必然会在股价上有所体现!

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辈子努力的财富,却被印钞机无情的稀释了。很多人问去买黄金,黄金能够达到资产保值吗?黄金的用途是很少的,其价值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之上,如果这种信仰崩塌了,黄金也就一文不值了。买房也是为数不多的,老百姓认为稳妥的资产保值手段,但随着人口生育率的降低,房价未来的走势难以预计,但不管怎么样,总是有房子可以住的。买股票,买期货,买古董进行资产保值,更需要专业知识,老百姓似乎也不太懂。德国的智能投顾锦萌,通过智能系统判断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挑选量身定制的资产配置方式,实现全球分散化多元化投资,有效降低风险,最终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抗通胀的资产有很多,比如黄金、原油、有色股、煤炭股、必需消费品股票(猪肉股、白酒股)、农业生产资料股(比如化肥股)、建材股、航运股、生活资料股(燃气股、商业零售股)。。。非常多。
但由于通胀也有不同的类型(引起通胀的原因很多),所以每个类型的通胀,都是不同原因引发的,因此不好说通胀来了就买什么资产或者股票。
而是应该针对当前通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做详尽分析,然后才可以去投资相关资产。
比如上面说的原油,在繁荣型通胀环境下,就是很好的抵御通胀的工具,但如果遇到了衰退型通胀,其实是看跌的。但相反,黄金有可能是在衰退和萧条中的保值利器。所以无法用单一的答案来回答一个笼统的问题。

房地产最保值;
其次是黄金。

说明:
房地产保值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家的政策把全国老百姓都推向商品房,因此需求远远大于供应,这是个结构因素。
另外举个例子,民国的时候,2两黄金可以在北京买个四合院,儿如今2两黄金大概30多万左右,在北京、上海差不多只能买一个厕所。这就能说明房产的保值面多高了。
黄金:地壳中黄金逐年开采,也是需求大于供给。而且价格由市场奠定,不可能会便宜得离谱,所以也是保值,只不过不如房产。
凡是需求大于供给的东西都能保值。当然前提是这个供需关系是延续的。

如果你资金比较少的话就去买国债,就是说借钱给国家,国家以高利率还给你。

谢谢!

一:存银行

这个是传统的做法,也是一个人不进行理财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利息一定赶不上物价上涨的,有人作过对比;按照每年物价的上涨5%而言,30年之后实际购买价值就会缩水50%+;

点评:不建议非常不建议,不过钱很少的话,放银行有个好处就是取拿方便;

二、买房子

其实从房奴的痛苦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中国,大部分人买房子是为了自己居住,不是投资手段,而一部分所谓投资的,却又是在投机,整个中国市场的物价上涨,不得不说不拜这些人所赐;

因此,且不说有多少人具有足够的钱来投资房产,甚至连专业的炒房者也要理性入手。近几年来,楼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楼盘正常的价值增长速度,甚至到了比较危险的程度。

点评:不过有钱的话建议可以买房子,短期内中国的房子还是蛮升值的;
三、买黄金

黄金可以抵御通胀的冲击,但未必一定能使投资者资产增值。如今,国际金价处于高位振荡的格局,如果此时以较高价格购入黄金,未来美元持续走强、金价受到打压,不一定能做到资产保值。

点评:前一段时间看金融访谈,倒是看到很多专业人士推荐白银,但是个人也是建议作为长期持有理财产品;

四:债券

债券投资,其风险比股票小、信誉高、收益稳定。

有一些基本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通缩背景下,国债收益率显著为正,可有效抵御通货紧缩。相反,在通胀周期下,股票收益率作为整体显著为正,并大大超过通货膨胀率,更可有效抵御通胀。也就是目前通胀买债券是错误的选择;难以有效的抵御通货膨胀。

点评:不建议购买债券;

五:股票

在说债券的时候说到,在通胀的经济周期下,股票的收益是放大的,那么对于普通投资人是不是就可以买股票了?

但是大家看到的都是别人赚钱的时候得风光,普通投资人缺乏专业的技术和经验,也欠缺灵通的消息渠道,对大势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较难在股市中取得稳定收益。如果无法准确的把握买进和卖出的时机,最后哭得就是自己了;

此外,炒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人白领有点难度;

点评:总而言之,专业人士以及资深投资人可以建议买股票;

六、基金

基金其实上就是基金公司把普通人的钱收集过来,找专业的人来买股票或者其他理财产品,最终获取收益;

因为主要是由专业人士把控,可以精心选择投资品种,随时调整投资组合,获得更佳的投资回报,因此基金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能力,非个人投资者能及。基金相比普通个人投资者的资金规模,基金产品的资金总额非常庞大,可以进行分散投资,通过投资组合达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Ⅲ 今日央行放水对理财产品收益有影响吗

1.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会继续下降
央行开闸放水,市场上的钱就多了,用钱的成本也就跟着降低了,所以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比如货币基金(包括你上手的各种“宝”)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会下降。
未来央行继续放水的可能性很大,从此前的“降准降息”的模式上看,接下来的降息或许近在咫尺。所以,想买理财产品的话,优先选择期限长的,提早锁定一个较高的收益率。
2.短期内利好股市
毋庸置疑的是,降准对股市而言的确是重大利好。但是,降准这类利好经常被主力用作出货工具,再加上新股发行,市场的资金面又会处于偏紧的状态,股市继续上涨的压力不小。长期看,能否持续保持向上的态势,好规划理财师不敢妄下结论。
另外,考虑到2008年以来历次降准后上证指数均高开低走,甚至大跌,投资者还是要谨防“历史会重演”的悲剧。短期内有可能会出现震荡,所以建议股民们不要冲动入市。炒股是高风险投资,入市需谨慎!
3.债券市场或继续保持慢牛格局
降准为债券市场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对债市形成利好,2014年的债券牛市行情并未走远,未来仍值得期待。
那么问题来了,该如何投资债券市场呢?嗯。往下看吧
4.基金的又一波“春风”扑面而来
此前市场的震荡,让很多基金净值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而央行此番大幅降准,或将改变很多基金的命运。作为投资标的为股票的权益类基金,尤其是重仓大盘蓝筹股的基金,短期的收益可能会有明显的反弹。同样,债券基金,尤其是二级债基,依然可以长期布局。
5.P2P短期收益稳定,优选平台很重要
降准对P2P网贷的整体影响并不大,但从长远看,随着市场的货币成本进一步降低,P2P的收益率出现下滑也是可能的。
尽管未来P2P网贷的收益率会下降,但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者应优选优质平台来投资,尽量避免选择收益率畸高的,比如在15%以上的平台。
6.有购房刚需的,可提上日程
降准后,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多了,这样对于购房刚需的老百姓来讲,贷款买房也更容易了。再加上国家不断出台针对楼市的“救市”政策,有购房刚需的小伙伴,可以尽早提上日程了。
7.国债的收益率是否会下降,有待未来验证
如果你已经购买了此前发行的国债,那么无论是今天开始的大幅降准,还是未来的降息,都跟你没关系。但是如果央妈继续降息,那么后期发行的国债,收益下调的几率很大。

Ⅳ 2022开年的“四万亿放水”,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要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资金是如何流入市场的?以及什么是资金空转?

我们都知道,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央行开始频繁降准、降息。

每次数据公布之后,所有人都要跟着HIGH起来,各种哔哔的杂音都出来了。

比如说什么楼市要反弹,股市要腾飞,2022大水漫灌的时代来了之类的······

千万,别听他们瞎哔哔。

天黑路滑,小心驾驶才是王道!

在现代信用经济环境下,完整的放水过程是这样的:

央妈通过MLF之类的货币工具放水给金融系统,金融系统通过信贷放水给市场,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用钱投资或消费,整个市场经济链条就活了。

资金空转 指的则是央妈放给金融系统的水在银行间流动,无法到市场中去,导致资金的经济效应无法显现。关于这个现象,我有一篇文章进行过详细的解读,大家可以点击看一下:为什么央行放水了,仍然感觉市场上没钱用,手头紧?

2021年12月,央妈开始频繁降准降息,加上各种高级别发布会上领导们也频频放风,直指宽货币环境。

那个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

先看新增贷款数据。12月份,人民币贷款新增1.13万亿元,弱于预期的1.24万亿元,同比少增1300亿元,也低于前值的1.27万亿元。

再看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好于预期8.7%,前值为8.5%。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应的是央行的降准降息释放的货币增多。

贷款规模的减少,对应的是商业银行并未把货币释放的市场上。

意思就是说: 2021年12月份,央行的降准、降息以及各项宽松手段释放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实体,消费,还有资产领域,而是在金融机构内部以极低成本空转。

那么问题就来了,2022年这4万亿是国家公信力背景提供的数据,是切实流入市场的货币数量,为什么还说是资金换了另一种形式在空转呢?

对于国家公信力权威给出的相关数据,并无质疑的必要,而且中国金融市场一向讲究开门红,这个成绩高层一定是满意的,的确是个好兆头。

而我们要细化讨论的是信贷规模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具体哪些指标涨了?又有哪些指标降了,这样才能看出经济的现实状态和货币流动的真实反应。

2022年开年首月的金融数据已经公布,我们一起看下具体的几个关键数据:

从总量上看,确实可以说开门红、超出预期。

社融增量创新高,M2增速超预期……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一个结论

——水来了,钱多了,形势一片大好。

当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集在“M2增速达到9.8%,远超预期”时,却忽视了下面这组数据

——1月份,M1增速为“-1.9%”。

中国M1有数据 历史 以来,首次负增长。

M1是指活期现金,M2是M1加上定期存款或定期理财,两者相背离,证明活期现金在向定金存款转化。

M1负增长,简单地讲就是:消费意愿在走低,投资意愿在持续萎靡,经济活跃度依旧很差。

M1反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购买力。

高了,说明老百姓手头宽裕,愿意花钱,企业愿意投资,对于未来投资预期较高,资金流动性好。

低了,说明老百姓手头紧,没啥花钱欲望,企业对未来收益不看好,不愿意投资,现实经济中缺少流动性。

而M2的增加,只是说明了央妈给银行的钱确实是多了。

信贷总金额的增加,也说明银行确实把央妈给的钱通过信贷释放到市场中去了。

但是,市场拿到钱,花没花是另外一件事。

而这MI与M2相背离,正好说明了:市场拿到钱,但是却没花,而是转手又被人们存到了银行,再一次回到金融机构里面去了。

就像过年时候,亲戚中的长辈给孩子发了压岁钱,孩子拿到钱之后,不是拿去买东西消费了,而是转手又交给了自己家长。

那么,为啥呢?为啥要贷款出来又转手存起来了呢?

当然是因为觉得投资赚钱不靠谱,不如吃息差啊!

说到底,还是没信心,市场对于投资预期很悲观啊!

央妈给银行资金成本调低了之后,银行贷款的利息也在走低,资金使用成本已经降了下来。叠加上银行为了完成任务,各种无息/低息贷款产品开始推向市场,这种情况下,一些机构便顺势开启了信贷转存套利模式。

比如说,中信证券在央行全面降准降息以后,立马启动配股募资,结果钱到手之后却拿了80亿去华夏银行存了个定期,券商都要吃利息赚钱,这种躺赢不香么?

钱绕了一圈,还是回到金融系统里面空转,只不过区别于去年12月份来说,市场下局,参与了这次资金空转。

好歹资金到市场中走了一圈,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起到什么作用了吗?

自然是没什么毛用!

不信?我们再看下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细类:

1月份人民币总贷款规模增加了3944亿,而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只增加了600亿,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却都是减少。

居民短期贷款对应的是生活消费,这个又减少了,说明了消费端不行;

居民中长期贷款对应的是房贷,这个也在萎缩,说明楼市不太可能有啥小阳春;

这两样都在减少,那些看到4万亿就开始高呼楼市反弹,价格上涨的声音是不是该停停了?打不打脸?

只是这数据上,钱的金额对不上啊,剩下的钱都去哪儿了?放出来的水到底流向了哪里?

当然是企业短期贷款和企业票据!

其中,企业短期贷款创下 历史 最高!

大家都知道,企业短期贷款都属于一年期以内的贷款,利息低,放款快,操作简单。

短期贷款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却在缩减。

这说明什么问题?

银行在利用短期贷款冲指标,市场上一些机构配合着银行,一同造出了个开门红!

所谓的信贷规模增长,剖开来看,数据反应出的并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更不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为的强拉贷款指标,主动推高信贷规模,为的,是数据好看!

可笑吧?

2021年12月,央行高层提出了“主动出击、支持实体、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的信贷任务。其言语之恳切,态度之强烈前所未有,金融系统也有信贷压力啊,需要给市场释放积极的信号提振市场信息和投资预期啊。

于是,各大商业银行都在通过大量投放“短期贷款”,冲刺高层提出的信贷任务。纷纷找到一些信用不错,经济效益良好的合作单位,低息贷款走个任务,转手又存到银行里吃个利息,一来一回任务完成了,谁都没有亏,数据一上去,央行和金融系统脸上就都好看了,银企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这个银行开门红,银行也确实努力了,主动出击,积极放贷,忙的马不停蹄。

现实经济环境中呢,有钱的企业玩着短借转存的 游戏 ,真正缺钱的企业因为风险指标高依旧是融不到钱,依旧没法搞好生产,企业运营,扩大规模,提高就业仍旧没法得到根上的解决······

但这也没办法的事儿不是么?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寒蝉效应哪里会一下子就突然消失的、。

想想银行的信贷口,为啥放贷难,不仅仅是疫情影响下的企业躺平,不敢贷款,银行放贷也怕风险啊,现在信贷都是终身负责制,银行负责人既要完成任务也要规避坏债啊。

这样的思维导向下,与其冒着大风险把钱放给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不如拆借给同行或者和不需要钱的企业玩一玩短贷换存款的 游戏 呢。

有人总结,央行费了那么大劲,从宽货币(央行放水给银行)到宽信用(银行放水给市场)一直无法真正的有效发力,根本原因不就是市场不敢投资,人群不敢消费么?

他们所担忧的不就是贷款利息太高,怕还不上么?

那就把利息持续往下走,或者直接干到0不就行了!

白给钱花,谁会拒绝?

而且,发达国家不都是低利息,有的甚至还是负利息么,为的就是防止人们躺平,把钱存起来而不是去投资,中国迟早也要走这一步的,为什么不再来几次全面降准降息呢?

这样有用么?

当然没有用,而且风险很大!

首先,中国国内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债务风险,不再适合加大杠杆了。具体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这篇文章:中国现在面临着什么样的债务危机?

疫情影响下,实体经济不敢借钱,就算把宽信用降低到最低,也没有行业敢借钱。更何况,原先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一直在出清缩表,就算他们敢借,国家也绝不会允许资金再往楼市里流入。

为啥?

因为脱实就虚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样对实体经济冲击更大,国家放水的目的是为了托底经济,更是为了发展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而房地产行业早就是金融属性了,它要出清转型成真正的实体经济,实现其真正的居住属性。

进一步将,如果让资金进一步流入房产,让拥有更多房产的人群财富持续增长,无异于加大贫富差距,这与国家调控的初衷完全是相背离的。

而且,2021年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已经高达72.2%,已经高出了国际平均水平,还继续给居民加杠杆?这不闹么?

回想下,日本房产泡沫危机爆发时候,多少个家庭被债务拖下深渊。加大居民杠杆,无异于持续透支居民未来购买力,寅吃卯粮的做法不可取!

最实际的,还是要从根上着手,通过给实体企业注入资金托底经济,有效提高居民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美联储加息预期日益强烈,美国为了促进资本回流,方便它收割掳掠,正在全球各处搞事制造危机。先是哈萨克斯坦开年暴乱,现在全世界还盯着俄乌的形势,局势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大放水刺激对于国内资本市场无异是添乱。

大水漫灌,那是主动制造通胀,推高资产泡沫,难道还主动给美元收割提供机会不成?

很显然,中国“以我为主”的货币规划策略不会这么干!

最后,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经济环境与政治息息相关,绝大多数时候,是政治决定经济。

2022年上半年是冬奥会,下半年是二十大召开,这两件大事,决定了中国的“疫情动态清零政策”会更加趋严。

因为,冬奥会的重点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其城市治理水平,目的是为了收获一定的政治正向舆论支持和经济投入回报。所以,2022年的上半年,国内顶层绝不会允许疫情失控,只会更加严守严防,而付出的必定是经济相对收紧带来的损失。

而下半年,在二十大正式召开之前,中国的民生保障,经济稳定,就业指标,疫情管控等各个方面更是不会被允许出现任何问题,这是政治正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有什么大水漫灌!

2021年中国的GDP再创新高,全年GDP总量高达114.3万亿,比上年增长了8.1%。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8.2%,位居各大产业之首。

没想到吧?

2021年拉动GDP增长的不是房地产行业,不是消费口复苏,竟然也不是外贸增长,而是高技术制造业!

其中,新能源 汽车 ,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45.6%、44.9%、33.3%、22.3%,保持了强劲增长动能。

在房地产业、建筑业等投资持续收缩、严重拖累GDP增长的前提下,高新技术制造业凭着超高增长率硬是把GDP拉到了8.1%的数值。

这说明了什么?

国家经济结构变革已初见成效!

从2021年年底开始的货币宽松表达,以及2022年真金白银的开始往市场放水,到今天的信贷规模开始放大,国家维稳经济的步伐一直在前行,每一步都走的很稳!

只不过,这宏观货币政策调整就像开车一样,需要稳着来:

轻轻踩上一脚油门感受下车的动能;

不行了,加重点力道再踩;

还不行,就加了力连续踩——直到车开始启动。

如今,经历了数次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控,虽然资金仍旧在空转,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货币流通遇到了堵点。

但我们要明白,一切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都需要时间和过程,所有的堵点都需要有形之手一点点地去疏通,去解决。

而且,效果已经初现,市场已经开始接触到资金了不是么?

有了这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那么接下来给市场中的实体企业注入动力,重塑市场信心和预期还会远么?

分享完毕,感谢阅读,欢迎关注@观众席上的阿景

Ⅳ 多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远低于业绩比较基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什么这么低

这个很好理解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过去了,过去年20年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实体经济形势不错,经营收益高,当然银行相应的理财收益也是水涨船高。

理财产品做的就是钱生钱的生意,愿意承担高风险,可以去适当配置基金或股票,慢慢学习一下价值投资之路,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以上是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热点内容
怎么找股权纠纷律师上诉 发布:2025-01-15 19:11:34 浏览:261
车行金服理财产品怎么样 发布:2025-01-15 19:05:45 浏览:477
如何薅支付宝理财 发布:2025-01-15 19:01:25 浏览:390
如何看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 发布:2025-01-15 18:45:00 浏览:748
定投基金为什么周日不更新数据 发布:2025-01-15 18:40:27 浏览:488
如何判断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价值 发布:2025-01-15 18:38:14 浏览:143
在股票软件中s代表的什么 发布:2025-01-15 18:32:29 浏览:943
最小控股权怎么算 发布:2025-01-15 18:32:15 浏览:332
农业银行数字货币现在怎么办理 发布:2025-01-15 18:15:45 浏览:849
创力集团股票历史 发布:2025-01-15 18:12:24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