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业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金融,资金的关系
一、长期历史视角: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
“大金融”理论(陈雨露,2013)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大国的金融崛起几乎总是与其经济崛起同步实现的。17世纪末,英国依靠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提供资本燃料和动力,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19世纪头号强国;但该体系“效率性”不足,无法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而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逐渐走向衰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逐渐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20世纪头号强国,120年屹立不倒;但却又因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投资银行体系也宣告破产,其经济一蹶不振,霸权地位也逐渐衰落。
英美究竟是如何崛起和衰落?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世界经济第六个长周期,中国又应如何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如何构建稳健、高效、统一的大国金融体系,全面服务于大国经济和金融崛起的双重战略需要?这无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
二、英国模式的兴起: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10世纪前后的宋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从科学技术上,宋代的中国领先世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印刷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良(毕升的活字印刷),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从经济增长看,10世纪至15世纪,中国GDP平均占到世界30%,位居第一;从钢铁产量看,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大致在7.5万—15万吨,然而1720年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钢铁产量也才1.7万—2万吨。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经济实力,几乎具备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条件。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产生在中国宋代,而推迟700余年在英国发生?
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数在之前早已有之。然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这是因为业已存在的技术发明缺乏大量及长期资金的资本土壤,不能使其从作坊阶段走向规模化的产业阶段。因此,英国诸如钢铁、纺织、铁路等大规模工业的成熟发展必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当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后,工业革命也就随之发生了。这就是“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
“大金融”理论强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和金融革命正是“大金融”理论一个经典的历史注释:正是工业部门的资本需求和政府借款的需要促成了金融革命的发生;金融革命反过来则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英国的金融革命始于世界上首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1694年,英国“九年战争”激战正酣、耗费巨大,政府大举借债仍入不敷出,于是成立英格兰银行为战争募资,后发展成为英国中央银行。1720年,为应对“南海泡沫”金融危机,英国政府制定《泡沫法案》以限制股份自由转让、限制英国股票市场发展,促使城市私人银行、地方银行等商业银行蓬勃发展。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构建的银行网络体系,成为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不断为工业革命注入资本燃料和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使英国从一个“蕞尔小国”一跃成为“日不落帝国”。
三、英国模式的衰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缺乏“金融效率”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英国商业银行体系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累积资本、发展壮大,走向“托拉斯”式的集中垄断。“托拉斯”式的银行体系“效率性”不足,难以支撑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无法适应新经济内在需求,导致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落。
1826年,英国政府颁布《银行法》,鼓励股份制银行的发展。为追求垄断的高额利润,股份制银行迅速吞并私人银行或合伙银行,同时兼并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从而使得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的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也更加注重短期回报、轻视工业创新的长期投资。资本的集中更加强化了其“逐利性”本质,通过特许贸易公司、殖民活动甚至战争,拓展具有更高利润率的国外市场,进而忽视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调整升级。英国集中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失去效率和活力,不能给英国经济提供长期发展、动力不竭的资本市场,“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
四、美国模式的兴起:投资银行体系是美国经济腾飞的主推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继承英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基础上,依靠投资银行体系及金融创新,支持美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霸主。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萧条,美国制定《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限制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促使投资银行体系发展迅速,逐渐由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美国以投资银行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资本运营能力,实现了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及有效配置,支撑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投资银行与生俱来“金融创新”的品质,通过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济快速增长所需要的更高流动性和信用催化,并借此主导五次并购浪潮,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同时,投资银行体系顺利化解高新技术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通过风险投资支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其迅速成长为美国新经济的支柱。因此,投资银行体系及其创新对于美国的崛起具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五、美国模式的衰落:泡沫化的投资银行体系缺乏“金融稳定”
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但该体系“稳定性”不足,存在脱离实体经济和金融泡沫化的风险,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该体系也宣告破产。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美国投资银行体系曾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为何后又脱离实体经济?这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为追求高额利润,资本必须走在实体经济前面,它“先入为主”却又“抢先退出”。美国经历工业化、产业化后的利润率下降,无法满足资本的逐利欲望,资本就放弃介入实际生产,专门从事于借贷、投资等非实物资金运作,于是产业资本就变异为金融资本。被金融资本绑架的美国义无返顾地走上“工业化—去工业化—金融化”道路,最终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并泡沫化,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当前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只是对困境的修补,不能改变衰落的大势。因为金融化后的美国资本已经习惯坐享其成,难以再适应并满足于工业制造的利润率;即使金融资本迫于无奈而寻嫁实体经济,也会通过全球配置选择低成本、高利润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逐渐被金融资本抛弃,缺少了资本动力,美国经济将走向衰落。
从英美崛起历史中,我们发现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金融体系已成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性战略力量。这也是我们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拟合的核心要义。但是,走向集中垄断的英国银行体系因缺乏“效率性”,不能给实体经济资本支撑;走向泡沫化的美国投资银行体系因缺乏“稳定性”,导致金融危机。任何一种金融制度都有“天使”和“魔鬼”两面,怎么根据自身国家禀赋,用好才是关键。
㈡ 《摩根财团》---美国金融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私人银行集团
《摩根财团》是一部极具分量的书。说它有“分量”,第一个原因是这本书确实够厚。中文版有足足800页,洋洋80万字,时间跨度长达150年。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每一个历史细节的描述,都以第一手档案和各种原始资料为依据,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的历史。
它的作者大有来头。本书作者叫罗恩·彻诺,是美国作家协会主席,曾五次获得普利策奖,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传记作家。《摩根财团》是彻诺的第一部作品,一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图书界最权威的奖项“国家图书奖”。彻诺后来又写了《汉密尔顿传》《洛克菲勒传》《华盛顿传》等重磅作品,获奖无数。《财富》杂志称罗恩·彻诺为“美国传记作家的代表”。
这本书有分量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的中文版译者也很牛。这本书是中金公司前董事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任行长金立群先生组织翻译的。金立群先生对这本书倾注了巨大心血,前后用了两年时间,三译三校,并亲自撰写了长篇推荐序言,以金融专家的视角为我们指出这本书的重大价值。
这本《摩根财团》为什么重要?罗恩·彻诺说,他本来是想写一部华尔街通史的,但这个题目过于庞大、不好把握。他想来想去,决定选择一家最能代表华尔街的银行来写,这就是摩根财团。所以说,摩根财团作为美国金融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私人银行集团,你读懂了这部摩根史,也就理解了美国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来龙去脉。
那进一步说,为什么在中国急速发展的当下,我们需要回过头来,深入理解美国金融史?金立群先生认为,现有的主流经济与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的特殊历史经验上的,并不一定是在任何发展阶段和任何条件下都普遍适用的真理。如果我们不去仔细分析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土壤,只知道简单地照抄照搬,极有可能吃大亏。所以,我们了解西方金融史,就能理解西方金融理论产生的源头,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经济和社会。这也是为什么金立群先生要花费如此大心血译介这本《摩根财团》的原因。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讲述,摩根财团在美国金融史上的重大影响。
第一,我们知道,美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巨型工业托拉斯组织,垄断了美国经济。但是,托拉斯的出现并不是美国工业大亨的胜利,而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这是为什么?
第二,摩根财团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帮助美国夺取了全球霸权。一个财团助推一个国家称霸,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摩根财团膨胀的时候,就连美国政府都要限制它,甚至要为它出台专门的法律。那么,摩根财团跟美国政府是怎么博弈的?
第一部分
好了,下面我们就先来说第一个重点,为什么说工业托拉斯的出现,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美国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阶段。在19世纪末,美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钢铁、能源、铁路、航运等为主的重工业革命。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当时资本是稀缺的。
同时,当时全国性的大企业还很少,地方性企业势单力薄,没法单凭自身的信誉来发行股票和债券,必须要依靠华尔街财团的信誉背书,才可能募集到资金。也就是说,华尔街掌握着稀缺资本的流向,能够左右工业企业的生死存亡,工业界不得不听命于华尔街。不过,那时候华尔街对工业界还仅仅是施加间接影响,并没有直接参与经营。
真正让华尔街成为美国经济的实际操盘手的,就是当时摩根财团的掌门人,皮尔庞特·摩根,也被称为“老摩根”。老摩根的创举之一,是一手组建了当时美国几个最大的工业托拉斯组织——铁路托拉斯、钢铁托拉斯和国际海运托拉斯。
你可能会奇怪,老摩根作为银行家,为什么要组建工业托拉斯?按照常理,一旦工业资本联合起来,反而有可能削弱金融资本的力量。
当时,美国工业界出现了过度投资、恶性竞争的趋势。就拿铁路来说。铁路是19世纪的“互联网”,是当时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是资本最青睐的行业。当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有60%是铁路公司。公众竞相购买铁路股票,期待着一夜暴富。而各大铁路公司为了争夺垄断地位,竞相铺设铁路线,造成了严重过剩。比如圣路易斯和亚特兰大之间,就有20条铁路线相互竞争,铁路公司之间展开了惨烈的价格战。
结果是,大量铁路公司破产倒闭,中小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由于这些铁路证券是由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银行集团来承销的,愤怒的公众迁怒于摩根,摩根财团多年苦心建立的商业信誉严重受损。更要命的是,铁路行业的疯狂投资和恶性竞争会造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毁灭性打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873年大恐慌。当时美国有89家铁路公司出现债务违约,美国最显赫的银行之一杰伊·库克财团,因为投机北太平洋铁路股票而宣告破产,最终引发了一场金融崩溃。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公司倒闭,纽约证券交易所自成立以来头一次关门10天。
这次金融崩溃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摩根是好事,因为它最大的竞争对手破产倒闭了,摩根财团一跃成为美国金融界的头号玩家。但是,老摩根从未忘记这次金融崩溃的教训,他决定整顿铁路行业乱象,以铁路托拉斯来避免恶性竞争。他是怎么做的呢?
一开始,老摩根是凭借他的个人威信,把铁路大亨们召集到他的海盗号私人游艇上,坐在一起签订君子协定来组建托拉斯。这个协议也因此叫做“海盗号协议”。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方法根本行不通,总是有人通过暗中降价来破坏协定。于是,老摩根干脆亲自动手,对破产的铁路公司进行重组,把他的合伙人安插进这些公司的董事会,从而把公司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过程被称为美国铁路的“摩根化”。通过这种方式,老摩根控制了几十家铁路公司,他将这些公司组建成一个巨型铁路托拉斯,总收入相当于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
除此之外,老摩根还发明了一种叫“股权信托”的办法,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控制力。这里的股权信托,是指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将他们手中的股票委托给银行,让银行帮他们行使股东权利。这样一来,银行家就成了众多中小股东的代言人,进一步掌控了铁路公司。到1900年,以老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银行集团实际上控制了美国的整个铁路系统。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摩根的铁路托拉斯呢?一般认为自由竞争是好的,而垄断是坏的,组建托拉斯是一种历史的反动。但铁路是一种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产品,当时几十上百家小铁路公司进行无序竞争的状态,既不利于铁路的稳定运营,又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客观地说,摩根的铁路托拉斯大大改善了美国铁路的运营状态,让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当然,摩根财团也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经济至高无上的领主。
在铁路托拉斯大获成功之后,老摩根又如法炮制,在1901年组建了钢铁托拉斯。当时,老摩根拥有的钢铁公司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公司之间形成了激烈竞争,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价格战和生产过剩。这一次老摩根的解决方案是,直接花4.8亿美元买下卡内基的公司,从而组建了美国钢铁公司。这家钢铁托拉斯控制了美国钢铁总产量的65%,其市值占当时美国制造业总资本的1/6。老摩根在和卡内基签完购买协议之后,站起来对卡内基说:“祝贺你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1902年,老摩根又组建了一家航运托拉斯,建起了一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船队。通过铁路托拉斯和航运托拉斯的联营,老摩根控制了美国到欧洲之间的主要货运网络。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就属于老摩根的航运托拉斯,是由老摩根亲自批准建造的。他本来预定要参加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最后因为临时有事而取消,逃过一劫。
所以你看,老摩根通过组建铁路、钢铁和海运三大托拉斯组织,极大地控制了美国经济。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也纷纷效仿,组建了一批大型工业托拉斯。作者在书中把这一时期称为“领主时代”,认为以老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银行家是那个时代的真正主人。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工业托拉斯的出现,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通过组建三大托拉斯组织,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业界,成为美国最具权势的金融资本家。
第二部分
不过,在20世纪初期,摩根财团虽然在美国国内呼风唤雨,但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还是一个小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摩根财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让摩根财团一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我们知道,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巨变。欧洲列强打得头破血流,一蹶不振,而美国是这两次大战的最大受益者。两次大战让美国摆脱了经济萧条,强势崛起,最终取代大英帝国成为新的全球霸主。全球金融中心从伦敦金融城逐渐转移到纽约华尔街,同时,美国的对外政策从传统的孤立主义转向积极干预国际事务,力图打造一个由美国主宰的国际政治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高度绑定,成为站在美国政府背后的重要推手。具体来说,摩根财团干了两件事:第一是介入欧洲事务,把国际金融主导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第二是帮助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我们就从一战说起。1914年夏,欧洲传来战争消息,普通美国人非常恐慌,导致股价暴跌。而嗅觉敏锐的摩根合伙人却特别兴奋,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发战争横财的好机会。这时候老摩根已经过世,他的儿子小摩根接班。小摩根与老摩根不同,他并不事事躬亲,而是组建了一个精明强悍的合伙人团队来管理业务。戴维森、拉蒙特等人主导了这一时期的摩根业务。
在一战之前,美国是国际金融的债务国。因为工业发展急需资金,大量美国企业跑到欧洲去发行债券。摩根财团之所以能成为华尔街老大,就是因为它最早是在英国起家,在欧洲拥有广泛人脉,能帮助美国企业募到大量欧洲资本。一战爆发之后,欧洲缺钱了,他们要反过来向美国借钱。找谁借呢?当然就是他们的老朋友,摩根财团。
比如,法国政府就把摩根财团作为他们的财务代理人,要求贷款1亿美元用于采购战略物资。同时,英国政府也找到摩根财团,要求摩根为他们大批量采购美国军火。为了公平起见,避免各国争抢美国物资、哄抬物价,摩根财团干脆成立了一个“出口部”,作为所有参战协约国的美国独家代理采购机构。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点:协约国是指一战的时候,英法俄组成的军事集团,他们的对手同盟国,是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军事集团。
整个一战期间,摩根财团为协约国采购了高达30亿美元的战略物资,占美国向协约国出售物资的一半。摩根成为全球最大的买主,全美的工商界大佬都挤破头来巴结摩根,希望得到一张大订单。而协约国用于采购的钱,相当部分是由摩根财团牵头,在美国发行债券募集的。有了美国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和装备,协约国最终打赢了。有人认为,摩根财团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最大功臣。比如英国报业大亨在访问摩根财团时就说:“战争是在这堵墙里赢得的。”
不过,虽然是协约国赢得了战争,但摩根财团和美国政府才是最大赢家。一战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工业繁荣和贸易顺差,而留给欧洲的是一片废墟和巨额外债。到一战结束时,协约国欠下了美国高达100亿美元的战争债务,其中英国欠40亿美元,法国欠30亿美元。美国一举成为欧洲的最大债主,欧洲各国必须小心翼翼看美国脸色行事,欧美的权力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美国一边。
而摩根财团呢,不但捞到了巨额佣金,也一举超越了曾经压它一头的欧洲老牌金融集团,如巴林银行、罗斯柴尔德银行等,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私人银行。在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摩根合伙人拉蒙特作为美国代表团的金融顾问出席。整个会议上摩根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以至于有官员抱怨说,好像是摩根财团在主持巴黎和会。
除了深入介入欧洲局势,帮助美国夺取国际金融主导权,摩根财团还成为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的急先锋。比如,拉美地区作为美国的后院,摩根财团很早就介入了,老摩根为美国获得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美国政府花4000万美金从法国手上买下运河的开凿权,然后又策划巴拿马地区闹独立,从哥伦比亚分离出来建立了巴拿马共和国。这样,美国就排挤掉了英法势力,向巴拿马政府“永久租借”运河。此后,美国独占巴拿马运河的经营权将近一个世纪。
老摩根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呢?首先,他为美国政府购买开凿权的4000万美金提供融资,甚至亲自监督金条的运输工作,保证了交易的顺利完成;之后,摩根财团成为巴拿马政府在美国的财务代理人,负责接收美国付给巴拿马的补偿款,并进行投资管理。由于老摩根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称为“罗斯福控制巴拿马运河的账房先生”。
在亚洲,由于英、法、德等老牌列强先到一步,早就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来晚了的美国想强行分一杯羹,就借助摩根财团来敲开大门。比如在中国,摩根财团于1909年出面组织了一个美国银团,与英法德银团进行交涉,要求利益均分。在摩根的努力下,美国争取到了和英法德平起平坐的地位,共同控制晚清政府的金融体系。
10年后的1919年,趁着欧洲各国还没从一战中缓过来,美国想趁机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于是,摩根合伙人拉蒙特亲自出马组织了第二个面向中国的银团,企图加强对中国的金融控制。消息传出后,拉蒙特在上海受到了几百个爱国学生的围攻,这次银团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看到在中国的利益没戏,拉蒙特心怀愤恨,转身把日本发展成了摩根在东亚的最大客户,并且在亚洲事务上完全倒向日本一边。在“九一八事变”中之后,拉蒙特还替人撰文,在《纽约时报》上为日本军国主义辩护,称日军保护东北的“南满铁路”,就像美国政府保护巴拿马运河一样,是无可厚非的。此言论一出,极大地误导了国际舆论。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摩根财团作为一家私人银行,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为美国和自己捞取好处的。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摩根财团成为美国夺取全球霸权的幕后推手。通过在一战中的积极作为,摩根财团把国际金融主导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摩根还帮助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部分
如果说在对外事务上,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的利益基本一致,那么在国内事务上,它们却常常起冲突。实际上书中有一条暗线,就是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相爱相杀的博弈过程。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法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就是二者博弈的产物。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三个重点。
前面提到,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领主时代”,美国工业界的力量相对弱小,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也有限,基本不插手经济事务,美国经济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金融家手上。但是,随着美国工业的日益壮大,政府的财力也越来越强。美国政府不再是一个“小政府”,而是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管理事务,加强金融监管,目的是逐步缩小私人金融资本的权力。这当然就和摩根财团的利益起了冲突。而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让这种矛盾冲突变得更加尖锐。
比如美国历史上著名的1907年金融崩溃。这次金融崩溃很大程度上是由华尔街的过度投机引起的。不过平心而论,当时的摩根财团并没有参与投机,因为老摩根严令禁止投机业务。在大恐慌的危急时刻,当时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的老摩根亲自坐镇华尔街,凭借个人威望组织起了大规模救市行动,挽救了几十家经纪行,也让纽约市政府免于破产。在这次危机中,老摩根扮演了英雄一样的角色。
但是,这次危机也让政府和公众看到,没有外部监督的金融体系是危险的。华尔街的投机冲动让美国每十年就发生一次金融危机,总不可能每次都靠老摩根来救市。政府和民众一致要求,对金融业进行改革,结束金融业的无政府状态;并且要加强金融监管,在发生危机时,要有政府出面来干预。这些事情谁来做呢?当然应该是中央银行。你可能很难相信,一直到1913年,美国还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是当时西方列强中唯一没有中央银行的国家。
于是,建立中央银行被提上国会的议事日程。但是公众担心,如果以摩根为首的私人财团控制了中央银行怎么办?尤其是,当时老摩根力主借鉴英国模式来建立中央银行,而英格兰银行本来就是一家私人所有的中央银行,这更加深了公众的担忧。
华盛顿与华尔街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美国中央银行由12家私营的地区储备银行组成;但在这12家私人银行之上,要有一个中央管理机构,也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位于华盛顿,成员由美国财政部长和总统任命。美国政府希望以此来制衡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根据这个方案,1913年12月,美国总统威尔逊签发《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正式成立。
这就是美国政府与摩根财团博弈的第一回合。不过,事与愿违的是,美联储实际上并没有削弱摩根财团,反而是摩根暗中驾驭了美联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之后一战爆发,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在外交事务中珠联璧合,双方进入了一段蜜月期。
直到十多年之后,发生了1929年金融崩溃以及随后的大萧条,引发了美国政府与摩根财团的第二回合博弈。大萧条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胡佛总统狼狈下台,而罗斯福总统上台后推行新政的第一把火,就是成立听证会,彻查华尔街。当时社会舆论认为,是华尔街银行家在1920年代进行肆无忌惮的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和欺骗公众,最终引发了1929年金融崩溃。
那时候,美国的银行业是混业经营,也就是说,一家银行可以同时从事存贷款业务和证券业务。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比如明目张胆地欺诈公众。有的银行对拉美地区的贷款出现了坏账,银行就把这些坏账重新包装成很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债券,通过下属证券机构出售给公众。除此之外,内幕交易也屡见不鲜。像摩根财团在鼎盛时期,曾在112家大公司中占有72个董事席位,这些公司大多又是上市公司,想要阻止摩根合伙人在其中进行内幕交易,简直是不可能的。
不过,听证会上所揭露出来的最骇人听闻的丑闻,是摩根财团利用股票承销而进行的大规模贿赂案。在股市节节看涨的1929年,谁能“打到新股”,谁就相当于发了一笔横财。而摩根财团就利用它股票承销商的身份,把新股卖给和它关系密切的政商界精英,这些人一转手就能获得50%以上的利润。接受了摩根股票的人物包括美国前总统、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党主席、财政部长、海军部长、参议员等等。这份受贿名单让美国公众大为震惊,民意沸腾,要求政府立即对摩根采取行动。
而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动,就是签署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个法案的核心条款之一,就是规定银行业分业经营,一家银行要么从事存贷款的商业银行业务,要么从事证券交易的投资银行业务,只能二选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较低风险的商业银行业务与高风险的证券业务分开,以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而摩根财团作为这两类业务的最成功的合体,是这部法案的最大受害者,它面临被肢解的命运。
不过,摩根财团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海德拉,你砍掉它一个头,它就会马上长出两个来。肢解后的摩根财团分裂成了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合并,J.P.摩根成为了今天的摩根大通银行,是美国最主要的商业银行,吸收了美国存款总额的1/4。而摩根士丹利则发展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投资银行,它的广告语是,“上帝要融资,也会找摩根士丹利。”
而那部在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让美国金融界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业经营后,最终在1999年被取消。不过,在2008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界关于重启这部法案的呼声不断,奥巴马和特朗普都曾提出要重启这部法案。看来,华盛顿与华尔街的博弈,还将继续下去。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三个重点,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一直处于相爱相杀的博弈状态。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颁布,就是二者博弈的产物。
总结
第一,工业托拉斯的出现,象征着以摩根为首的华尔街势力的崛起。通过组建三大托拉斯组织,老摩根牢牢控制了工业界,成为美国最具权势的金融资本家。
第二,摩根财团成为美国夺取全球霸权的幕后推手。一战中,摩根财团把国际金融主导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还帮助美国在第三世界攫取利益。
第三,摩根财团与美国政府一直处于相爱相杀的博弈状态。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以及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颁布,就是二者博弈的产物。
㈢ 简述美国股市发展历史。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的200年多的发展大体经历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到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1850年代,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
二、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86年——1929年,此一阶段美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一时期,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从19世纪的后期开始,当时为了给铁路、制造业和矿业融资,企业纷纷发行股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场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896年道琼斯指数成立。
三、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1929年大萧条以后至1954年,美国股市开始进入重要的规范发展期。
1929年8月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最高超过到380点,而1932年该指数最低下跌到42点,跌幅接近90%,道琼斯指数再次回到380点是在25年之后。1929年到1933年,美国股市下跌的同时,大量的债券被拒付,美国约有40%的银行倒闭。
这一历史时期,美国股市真正进入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思想是这一时期主流的投资思想。
四、第四个历史时期是从1954年至今,机构投资迅速发展、美国股票市场进入现代投资时代。
(3)美国金融业是哪个国家发明的扩展阅读
NYSE(纽约证券交易所)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交易所。于200多年前的1792年,随着24位股票经纪人和商人签订的《梧桐树协议》而成立。世界上的许多大型公司都在NYSE上市,例如可口可乐、通用电气和沃尔玛。
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实体交易所,交易都是面对面进行。无论何时您听到“上市交易所”,指的都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订单操作是由提交交易的交易所成员和场内经纪人在特定位置(也被称为交易现场)来完成的。
采用简单的拍卖法,以买方愿意购买的最高价格,结合卖方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被称为出价和问价)进行。股票要么是通过上次的售价,要么是出价和询价的价格来进行报价。
NASDAQ(纳斯达克)市场是一个虚拟的市场 ,如同OTC(场外交易)市场一样。这里没有交易大厅,没有专家,也没有中心地点。相反,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交易商的电脑化网络来进行。这就把电脑瘫痪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因为网络是独立的(如果一台电脑坏了,其它的则继续连接)。
纳斯达克在以前被认为是次于NYSE的,但自从高科技繁荣,像微软和Intel这样的众多公司快速成长,纳斯达克已经被认为是NYSE主要的竞争对手,无论是在声誉还是成交量方面。纳斯达克系统的经纪业务由造市商来执行。
与NYSE的专家不同,造市商只控制他们自己的出价和问价,而不是控制某个股票的整个交易过程。某个股票可以有许多的造市商,都在同一时间交易。
AMEX(美国证券交易所)是美国第三大交易所。在纳斯达克出现以前,是第二大交易所。1998年,AMEX被实际上是纳斯达克的母公司NASD买下。AMEX主要进行小型股(市值将在下部分进行解释)和期权的交易。
㈣ 罗斯柴尔德家族与美国金融有什么关系
并没有直接关系。
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1] 。
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而后伴随着支援威灵顿的军队资金、淘金、开发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资助铁路、开发石油等,家族不断兴盛,并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鼎盛时期,他们翻云覆雨的力量使欧洲的王公贵族也甘拜下风。但是在时代的起伏中,这个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弱了。在一战和二战的风云中,巨大的损失让这个家族几乎喘不过气来——英伦三岛被夷为平地,希特勒的残酷迫害以及东欧的苏联化使罗斯柴尔德家族血本无归,以及最重要的现代进程——美国的崛起被错过了(1865年撤销了美国分部且再也未重新设立)。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家在全球排名前20的投资银行。据Paris Orléans(罗斯柴尔德集团母公司)2010至2011年年报数据,罗斯柴尔德家族总资产为86.2亿欧元(这一数据在传播中被广为误传)。[2]
“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要坚持家族的和谐。”——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