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股票如何应用
Ⅰ 想初步了解下关于金融,投资,股票,财经这方面
投资股票没有速成班!
朋友,股市里永远都有风险,风险不会因为市场下跌而减少.关键在你对风险的了解有多少,知不知道那些是你不清楚的,避开它,否则盲目的抄底跟盲目的追涨一样,都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进去之前好好问问自已,准备好了吗?股市里并不是遍地黄金的,在没做充分准备之前不要冒然进去,否则结局只会很悲惨.投资跟资金多少无关,与学历高低无关,也不是智商160的人就肯定能战胜智商140的人的.
进行股票投资,关键是要靠自已,怎幺才能靠自已呢?关键是要坚持长时间的学习,给你以下几点建议,坚持每天去做.
1.多留意国内外最新的财经信息,可每天收看CCTV2晚上8:55的<经济信息联播>和晚上11:05的<证券时间>.
2.订阅一份主流的财经报纸,比如:<中国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3.阅读一些财经类的书藉,比如:刘建位的<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但斌的<时间的玫瑰>,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不要相信,也不要买那些吹嘘可以短时间内让你暴富的书和软件.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就是价值投资,长线持有,在正确的方向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样你才可能在股市中活得长久.
如果你不想在学习的过程中错失投资的时机,我给你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大金融板块是可以出伟大公司的,银行,保险,地产在未来20年里从众多行业中胜出的概率很大,招行-600036,平安-601318,万科-000002,都是这些行业中的最出色的,而且现价也非常有吸引力,你可以持续买进,等1-2年后,你可以独立思考,然后再自行决定如何操作.记住,千万别梦想轻易的就能得到成功,在股市里,你现在什幺都不是,永远保持谦逊的心,努力学习吧,祝你成功!
备注:我常用的股票行情软件是万点理财终端(免费的),感觉用起来还可以. http://www.windin.com/
关于k线图,美国人威廉.吉勒写的<如何利用图表在股市中获利>是本不错的书.
Ⅱ 财政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主要表现方面有
财政政策可以模前分为适度财政漏梁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一般来说,紧缩的财政政策会使过热的经济得到控制,并削弱股市;宽松的财政政策将刺激经济发展,股市将走强。
其经济效应是: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刺激其投资需求,扩大社会供给;
对股市的影响是增加了人们的收入,以及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支出。
前一种方式直接导致股市价格上涨,后一种方式导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同时,企业税后利润的增加也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利润总额,从而推动股价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活跃,经营环境改善,盈利能力提高,债务风险会降低,债券价格也会上涨。
政策的效果是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一个国家通过购买和公共支出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提高产出水平,增加利润,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导致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上涨。同时,经济复苏中居民收入增加,货币持有率上升,经济景气趋势进一步坚定投资者信心,购买意愿增强,股票和债券市场活跃,物价自然上涨。特别是与政府采购和支出相关的企业将首先直接受益于财政政策,从而导致相关企业的股价和债券价格首先上涨。
其政策效应是减少股票市场的国债供给,从而影响股票市场原有的供求平衡。是国债股票市场交易债券的重要品种。发行规模减少,市场供给减少,更多的资金流向股票和公司债,整个股票市场的价格水平趋于上升。
补贴通常会增加财政支出。这就产生了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供给的政策效应。
与上述分析相反,紧缩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再描述。
在短期内,财政政策要达到目标,即高层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选择相应的财政政策,以调控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这种操作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为了实现财政政策的中长期目标,必须改革支出结构,调整税制。
调整和改革整个税制,或者调整部分主体税制,实现收入分配的调节。特定税制或主体税制的目标函数可以促进税收效率的提高或收入的公平分配。
实行边际税率较高的超额累进税制有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而边际税率较低的超额累进税制有利于激励效率。
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对税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利于客观调控,实现既定目标。
重点行业的发展会得到优惠政策和支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必然会受到投资者的普遍青睐,股价自然会上涨。由于这些行业经营风险较低,债务风险较低,债券价格也会上涨。即使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些行业也会得到特殊照顾。因此,产业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要正确运用财政政策为股票投资决策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分析过去类似情况下的政府行为及其经济影响,掌握财政收支的结构和重点,了解财政投资的重点和高层的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掌握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化趋势
在预见和分析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相应政策的综合效果,并结合上市公司内部分析,分析每只股票的走势。
相关问答:减少国债为什么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减少国债相对于没减少之前是一种紧缩的财政政策,因为发行国债规模下降,意味着国家财政支出减少,投资的力度在下降。但是如果减少的规模并不大,那么相对于不发行国债的时期来说,依然处于一种扩张的财政政策状态。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结合以前的财政政策来综合分析。拓展资料:什么是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之一,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1.紧缩性财政政策基本介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之一,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收减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松紧交替政策的松紧交替是指一个时期实行扩张性政策,一个时期实行紧缩性政策,二者交替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学家IM.凯恩斯的继承者,将凯恩斯的短期静态分析发展成为长期动态分析,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他们认为,财政政策的首要问题不是旦搜清谋求收支平衡,而是当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出现差额时,如何通过财政收支安排来弥补这个差额,使经济的运行恢复平衡状态。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始终处于危机状态,而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财政政策不能永远以扩张为基调,应根据经济的周期波动交替使用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萧条时期政府应减少税收,增加支出,实行赤字政策繁荣时期政府应增加税收,压缩支出,实行盈余政策,而且盈余应加以冻结,以备萧条时期使用。凯恩斯主义还强调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如实行累进所得税,当经济萧条时,总收入下降,税收收入也自动下降,成为增加社会需求并缓解经济萧条的一种自动调节手段;经济膨胀时,总收入上升,税收收入也自动上升又成为控制社会需求并缓解经济膨胀的一种自动调节手段。政府的转移支出具有同样的作用。政策的松紧搭配是指同一时期内不同政策的相互配合松紧搭配可以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也可以是财政政策内部各种财政手段之间的配合。如美国 RW里根在总统任期内(1981~1989),实行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对付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一方面实行减税和高赤字的扩张政策,一方面又压缩社会性支出,也是松中有紧。Ⅲ 国家是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证券市场施加影响的
分析思路:首先要知道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包括哪些因素,然后再逐一分析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在中国主要手段是财政预算、税收、发债、转移支付等。要关注各项的总量以及方向的倾斜。核心思想如楼上所说。“财政预算政策、税收政策除了通过预算安排的松紧、课税的轻重影响到财政收支的多少,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景气外,更重要的是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财政预算对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支出安排上有所侧重,将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这些行业在证券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同样,如果国家对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诸如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那么这些行业及其企业就会处于有利的经营环境,其税后利润增加,该行业及其企业的股票价格也会随之上扬。另外,针对证券投资收入的所得税的征收情况则对证券市场具有更直接的影响。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证券市场,在一个时期内免征证券交易所得税,这将加速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最后,国债的发行对证券市场资金的流向格局也有较大影响,如果一段时间内,国债发行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分流股票市场的资金。”
金融政策:主要包括三大政策:即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其中货币政策工具又包括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从总体上来讲,市场上比较常讲的是货币政策,包括数量型工具(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如央票买卖)和价格型工具(利率)。个人认为货币工具之间的作用是联动的,通常都会有一个主基调,如近来市场上一直存在的政策收紧预期。个人认为把握大势应该是最重要的。具体的那个指标变动了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不能定论,毕竟股市做的是预期,这个政策出来了,究竟大家对于下一步政策的预期不好确定。
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建议参考几篇学术论文,文章会从理论角度详细说明各个因素对于市场的影响
希望有所帮助!
Ⅳ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如何在中国股市成功转换
⊙潘正彦 近年来,每当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探时,就会不时出现“大股东增持”现象。与此同时,“大小非减持”也是股市常见现象。“大小非减持”和“大股东增持”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市场上的托宾Q机制的作用,即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角色转换。 所谓托宾Q机制是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在1997年所著的《货币、信贷与资本》一书中提出的,反映的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在资本市场相互转换的机制。当股票价值被高估,就会有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退出的套利空间,逐利性会驱使股东抛售股票,资金将从金融市场流向产业市场;当股票价值被低估,就会有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的套利空间,股东将继续持有股票甚至增持股票,产业资本也将更愿意投资金融产品。 托宾Q理论肯定了资本市场在不同资本转化、提高资本效率方面的作用机制。不过,从中国的情况看,托宾Q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可行性仍然不足,要真正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成功转换还需要市场制度与公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股改使得托宾Q机制的作用在中国股市逐步显现 在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前,股权分置这一制度性缺陷对托宾Q机制的实现造成了人为限制和异化:一是由于割裂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流动,也就基本阻断了托宾Q机制所要求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存在套利机会和空间;二是由于占总股本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不具备流动性而使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几乎丧失,不仅降低了资本市场效率,而且人为形成市场投机和高股价、高市盈率(股权分割导致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悬殊,及高市盈率)、及高Q值。 这意味着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其重置成本,大股东一直有单向的、强烈的从资本市场变现套利动机和减持股份的要求。但在股权分置情况下这种单向的托宾Q机制也难以实现。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和2006年开始的非流通股解禁不仅是解决国内A股市场中股权分置制度性难题的创新,而且也为托宾Q机制的实现和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换句话说,股改后托宾Q机制实现的基本条件显现。 第一,股权分置改革产生了A股市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的套利机制。原来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的非流通股法人股可以公开在二级市场减持与流通,实际上就打通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相互转换的渠道,为资本在金融资产和产业资产之间进行套利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这也成为托宾Q机制实现成为可能。 第二,股权分置改革为产业资本实现托宾Q机制提供了利益动力。股权分置改革后全体股东的投资者的利益本性更加“一致”,而不再有流通股东与非流通股东的本质的不同。不管是掌握公司经营大权的大股东、还是具有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的专业投资者、以及跟着感觉走的大众投资者,在利益面前“人人平等”。 而最直接的、最大的利益就是在资本市场的机会与市场利益。而股东的平等、资本市场的机会与市场利益恰恰是产业资本进出资本市场的基本条件(股权分置改革前大股东在这方面的权利受到限制),也成为托宾Q机制实现的利益动力。 第三,股票的供求关系趋向真实,降低了过高的托宾Q值。在市场中,股票的供应和(真实性)需求是影响股价和股市稳定的重要因素。股权分置导致股市供求关系虚实差异,及激烈的市场波动和巨大的市场风险,也是形成高投机、高股价、高市盈率及高Q值的原因之一。 随着非流通股的解禁和在全流通的预期下,过高的Q值和过高的市盈率将在托宾Q机制作用下大股东可能会减持股票或者发行更多的股票,降低Q值,股票供应与(真实性)需求的不断走向平衡,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套利机制的存在前提下,Q值将会围绕均衡状态上下浮动,托宾Q机制在理论上应该可以发挥作用。 托宾Q机制实现的市场条件还不是很充分 股权分置改革使金融资本和实业资本之间的套利机制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但全流通是托宾Q机制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托宾Q机制所需要的完善的市场条件很不完善。 第一,虽然A股市场的有效性在增强,但A股市场尚未达到有效市场、甚至弱式有效市场的条件。一方面,股价无法达到在有效市场中围绕价值波动的、真实反映价值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及股价难以完全反映信息等有效市场的基本条件都不存在。 第二,企业购并的市场条件不完善。按照一般企业购并理论,企业购并、特别是大企业的购并行为,主要目的是追求更大的市场势力。通过企业购并后的垄断市场,提高价格,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即企业购并的目的是集中和垄断。但实际上目前国内企业购并仍然存在政策壁垒、行业壁垒等问题。到目前为止。真正通过市场购并、包括资本市场的购并行为达到市场目的的很少。 第三,当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更多的是单向套利。从目前市场上实际发生的所谓“大小非减持”和“大股东增持”看,托宾Q机制在当前A股市场上更多的是出现了单向套利机会,即出现了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撤出(即减持)的单向套利机制。而“增持”(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主要发生在一些大股东、甚至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方面(特别是国有大股东),并不足以反映完整的托宾Q机制套利作用。 托宾Q机制的实现是投资成本、投资机会、投资风险的综合反映。而当前的Q值无法左右前期投资成本,也难以决定托宾Q机制的实现。 例如,部分股东前期的投资(持股)成本很低,导致了所谓的“大小非问题”。Q值不仅不能影响这部分股东的成本,而且反而要受到其制约(即由于这部分股东的投资成本过低而“毫无道理地”拉低股价和Q值)。再如,由于存在限售股流通的不同时间问题,托宾Q机制本身存在投资风险。因此,在中国资本市场中Q值的高低并非可以完全决定托宾Q机制的实现。 托宾Q机制实现还需要完善市场制度和公司制度 第一,完善市场竞争、消除企业购并壁垒,为产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大小非”减持和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撤出的单向套利机制的形成,除了成本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资本无法真正进入某些行业甚至公司,客观上存在有形和无形的市场进入壁垒。 例如,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特别是所谓的垄断行业公司的股本结构——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地位事实上“拒绝了”其他产业资本的“参与”。企业购并最终目的是控制公司并获取更大的市场利润。因此,应该消除企业购并壁垒,包括逐步改善股本结构和企业购并的市场条件方面创造条件,真正形成产业资本从金融资本双向套利机制。 第二,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转化提供完善的公司制度。一方面,股权分置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的重大缺陷,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内部人的利益外化、直接显现,意味他们有可能从内外“合谋”、信息披露上从市场上直接获利。有些上市公司的业绩“难以置信”、有的上市公司在产业资本参与声中股价此起彼伏。公司治理结构必须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转化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也需要更加市场化。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转换,及托宾Q机制有效实现。股权分置改革及全流通正在为原有的过度集中的股本结构的“稀释”创造条件,但同时现存的公司治理结构又非常容易为原来的大股东“寻租”。因此,必须逐步改变这种状况,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有利于市场化的购并、有利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转换。 最后,托宾Q机制的有效实现还必须使资本市场更有效,虽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有效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逐步使股价真实反映价值,而且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资本市场将降低投机和保持市场稳定。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