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交易是如何产生
❶ 金融就是什么和信用关系联合在一起的产物
金融是货币和信用关系联合在一起的产物。
金融的定义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价值等效流通,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侠义过程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货币经济学。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从产生开始,就同时伴随着信用,对于金融业来说,信用是金融业资产的首位,也就是说,信用是银行生存之本。
拓展资料:
一、信用是现代金融运作的基础条件和形式。
现代金融就是资金的信用融通,因为财政分配毕竟只占社会分配的较小部分。金融与信用相伴相随,相辅相成。没有信用,金融就会失去动力和活力。没有金融,信用也就会失去基本的活动舞台。信用促进了金融活跃、持续的发展,金融也丰富和提_了信用的内涵。
二、金融的五点要素。
金融五要素,又称金融交易五要素,是组成一笔金融交易的五个最主要的成分。主要有五点:
1.对象:货币或称资金(简单一点说就是钱)。这里的货币是指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其流通具有垫支性、周转性和增值性。
2.方式:以借贷为主要代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一般是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的契约文书等。
3.机构:一般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包括证券、保险、支付、信托等机构。
4.场所:即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如股市)、货币市场(如银行间拆借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等等。在以上市场中产生的交易叫场内交易,在以上市场的外部产生的交易叫场外交易。
5.制度和调控机制: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调控等。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金融交易,要受到当地政府的监管。
❷ 金融是什么
金融往大了说就是管宏观经济的,往小了说就是管钱的。
银行,保险,证券都属于金融机构。
❸ 金融交易是做什么的
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是一种交易活动,金融交易本身并未创造价值,那为什么在金融交易中就有赚钱的呢?金融交易是一种将未来收入变现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钱今天来花。
金融的核心掘猜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
比如,“货币”就是如此。它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把今天的价值储存起来,等明天、后天或者未来任何时候,再把储存其中的价值用来购买别的东西。
但,货币同时也是跨地理位置的价值交换,今天你在张村把东西卖了,带上钱,走到李村,你又可以用这钱去买想要的东西。因此,货币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对商业化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创新。
相比之下,借贷交易是最纯粹的跨时间价值交换,你今天从银行或者从张三手里借到一万元,先用上,即所谓的“透支未来”,以后你再把本钱加利息还给银行、还给张三。对银行和张三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把今天的钱借出去,转移到以后再花。
到了现代社会,金融交易已经超出了上面这几种简单的人际交换安排,要更为复杂。比如,股票所实现的金融交易,表面看也是跨时间的价值配置,今天你买下三一重工股票,把今天的价值委托给了三一重工和市场,今后再得到投资回报;三判型型一重工则先用上你投资的钱,今后再给你回报。你跟三一重工之间就这样进行价值的跨时间互换。但是,这种跨时间的价值互换又跟未来的事件连在一起,也就是说,如果三一重工未来赚钱了,它可能给你分红,但是,如果未来不赚钱,三一重工就不必给你分红,你就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股票这种金融交易也是涉及到既跨时间、又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这里所讲的“空间”指的是未来不同赢利/亏损状态,未来不同的境况。
当然,对金融的这种一般性定义可能过于抽象,这些例子又好像过于简单。实际上,在这些一般性定义和具体金融品种之上,人类社会已经推演、发展出了规模庞大的各类租银金融市场,包括建立在一般金融证券之上的各类衍生金融市场,不外乎是为类似于上述简单金融交易服务的。金融交易范围从起初的以血缘关系体系为主,扩大到村镇、到地区、到全省、到全国,再进一步扩大到全球。
❹ 金融怎么产生的与什么有关
金融危机成因详解
【摘要】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可以预见,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的应对将对全球金融、经济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 房地产泡沫 金融监管 游资攻击
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尽管各方的说法还不尽一致,但以下几点已为多数人所认同。
一、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源头祸水
次贷危机说到底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而房地产泡沫的催生既和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关,也和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有直接关系。
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不但居民大手大脚地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借贷和超前消费。近年来,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0%的历史新高。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可以说,美国政府和社会近年来一直是在债台高筑的危险状态下运行的。
美国人近年来不断增强的消费勇气主要来自于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打开了货币闸门,试图人为改变经济运行的轨迹,遏止衰退。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
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住房贷款。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上。在2001年至2005年的5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当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首先是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大幅上升,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金融衍生品过多掩盖了巨大风险
传统上,放贷银行应该把贷款记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并相应地把信用风险留在银行内部。但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却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则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提供次贷的银行变魔术般地销掉了账上的抵押贷款这类资产。表面上看,这是皆大欢喜的“金融炼金术”:购房者能以极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获得房产;提供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不必坐等贷款到期,通过打包出售债权方式便提前回笼了资金;提供资产证券化服务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赚取服务费;由抵押贷款演变成的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又满足了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的投资牟利需求……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
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就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使美国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度,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是什么,也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
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腾倒腾那些五花八门的证券,财源就可滚滚而来。通常,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下来。
三、美国金融监管机制滞后,致使“金融创新”犹如脱缰之马
以负有维护美国经济整体稳定重责的美联储为例,它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无权监管投资银行;而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只是在2004年经过艰难谈判后才获得监管权的。这就使得像美国国际集团(AIG)这样涉及多领域的“巨无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根本无人监管的灰色地带,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评级机制在此次危机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那么多金融机构的贷款出现了问题,它们发行的金融产品有那么多漏洞,金融评级机构居然“视而不见”,使很多问题债券、问题银行能够长期被评估为“优等”。一位在某评级机构的结构性金融产品部门工作的业内人士形象地说,什么都可以评级,我们甚至可以评估一头被结构化的母牛。这无异于在鼓励华尔街大施“金融炼金术”,肆无忌惮地四处“圈钱”。
由于国际金融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而美国又无视一些国家多次提出的加强监管的建议,因此,整个国际层面也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在监管滞后的整体气氛下,金融机构的贪婪性迅速膨胀。
❺ 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和形态是怎样的
远在金融市场形成以前,信用工具便已产生。它是商业信用发展的产物。但是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这些信用工具只能存在于商品买卖双方,并不具有广泛的流动性。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银行信用和金融市场。银行信用和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使信用工具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工具,激发了信用工具潜在的重要性。在现代金融市场上,信用工具虽然仍是主要的交易工具,但具有广泛流动性的还有反映股权或所有权关系的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商品,它们都是市场金融交易的工具,因而统称为金融工具。
二、金融市场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市场,即交易者集中在有固定地点和交易设施的场所内进行交易的市场,在证券交易电子化之前的证券交易所就是典型的有形市场,但世界上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采用了数字化交易系统,因此有形市场渐渐被无形市场所替代;另一种是无形市场,即交易者分散在不同地点(机构)或采用电讯手段进行交易的市场,如场外交易市场、全球外汇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都属于无形市场。
❻ 简述金融市场构成
一个完备的金融市场,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一,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
包括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外商等等,即能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也能从金融市场筹措资金。这是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因素。
二,信用工具。
这是借贷资本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对象。如各种债券、股票、票据、可转让存单、借款合同、抵押契约等,是金融市场上实现投资、融资活动必须依赖的标的。
三,信用中介。
这是指一些充当资金供求双方的中介人,起着联系、媒介和代客买卖作用的机构,如银行、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商和经纪人等。
❼ 什么是金融交易 定义和分类介绍
所谓金融交易是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权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金融交易中,一个机构单位一方面会形成或处置金融资产,抵消以后体现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另一方面会发生和清偿债务,抵消以后体现负债净发生。
定义
金融交易,即以现在的货币换取将来同额的货币,外加忍欲或放弃流动性偏好所获得的报酬。
流动性,是指一定的金融资产变现的能力。
金融交易,即以货币换取其他的金融性资产,而在多有的金融资产中,以货币的流动性为最优。因此,流动性的降低意味着资产风险持有的提高。所以,在这样一种流动性降低,且持有资产的风险上升的同时,应当获取的报酬,即为利息。
分类
金融交易分类
一、从交易双方的组成看可分为:
(1)直接金融交易指各机构部门间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进行的融资活动,如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居民将储蓄购买了债券或股票,而企业则得到了投资资金
(2)间接金融交易指以金融机构为中介,各机构部门间实现的融资活动,包括通货、存款、贷款、结算资金、保险准备金、金融机构往来、准备金和中央银行贷款等。
二、从交易双方买卖的标的物是否是金融工具看:
1、金融工具与非金融工具的交易
交易一方以金融工具换取另一方的非金融工具,如居民用现金或信用卡购买货物和服务、企业划减银行存款纳税等。引起交易一方(居民、企业等)金融资产所有权的减少或增加。
特点:交易的结果是市场结清,如居民用现金购买消费品时,以中世纪资源(消费品)的所有权就从商店转移到居民,相应的现金的所有权则从居民转移到商店。
2、金融工具与金融工具的交易
交易一方以一种金融工具换取对方的另一种金融工具,即现存金融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的交换,如居民以现金购买股票、企业用银行存款购买国库券等。这类交易引起了金融资产所有权和金融负债的产生、转移或清偿。
特点:发生的前提是社会一部分单位或个人资金有结余,而另一部分单位或个人资金有短缺。这类金融交易并未发生任何实际资源的转移,其实质是一种资金的借贷行为,交易的结果不是市场结清,而是同时产生了债权和债务——交易的一方获得金融债权,另一方则承担金融债务。
例如,居民用现金购买国库券,实质是政府向居民借款。交易发生前,居民与政府之间“你不欠我,我不欠你”;交易发生后,居民与政府之间产生了债权债务关系,居民借出资金,拥有了对政府的债权,政府借入资金,承担了对居民还本付息的债务。证明债权、债务的凭据就是金融工具,如国库券。居民购买国库券,就是拥有了一笔金融资产。金融债权就等同于金融资产;政府售出国库券,就是政府对购买者有一笔负债,因此金融债务就等同于金融负债。说明,金融交易的结果就是产生新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
三、金融交易按融资方式的不同分为:
1、直接融资:主要有债券和股票,是企业、政府等从金融市场上直接募集资金,金融机构只提供发行销售等服务,不起资金的中间借贷人的作用。
2、间接融资:主要是贷款,金融机构扮演了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中介角色。
金融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方式将分散在各个机构部门的资金进行调剂。[1]
核算内容
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的核算。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净获得是指各国货币当局之间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交易的结果。
2.通货和存款的核算。通货持有量的净增加是各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本国货币当期净发行额是金融机构的负债变化,外国货币净流入额是国外部门的负债变化。各部门存款净增加是各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同时是金融机构的负债变化。如果存款业务发生在国内与国外之间,就会出现发生在国外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和负债变化。
3.股票以外证券的核算。各部门当期购买减处置的证券是各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各部门当期发行减兑付的证券是各部门的负债变化。如果这些证券发行兑付购置处置发生在国内和国外之间,国外部门就会发生金融资产变化和负债变化。
4.贷款的核算。贷款净增加是各贷入部门的负债变化,同时是金融机构和的金融资产变化。如果贷款业务的某一方属于国外,则要在国外部门记录相关金融资产和负债变化。
5.股票和其他权益的核算。当期新发行股票及其他权益净增加是发行者所在部门的负债变化,购买者及权益所有者所属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对于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交易,交易者均应按照购买减出售的净额记录金融资产变化。对于准公司,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净增加是业主所属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是企业部门的负债变化。如果股票及产权交易发生在国外与国内之间,形成外国直接投资,就要在国外部门记录其金融资产和负债变化。
6.保险专门准备金的核算。住户对人寿保险和养恤基金的净权益,按当期交易引起的净增加额记入住户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的负债变化。对预付保费和未决索赔准备金,按期初到期末的变化量记入投保人所属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及金融机构的负债变化。
7.其他应收应付款项的核算。其他应收应付款项的交易应按照当期发生与结算的净额分别记为应收单位所属机构部门的金融资产变化以及应付单位所属机构部门的负债变化。
核算原则
金融交易的核算原则
1、鉴别并剔除非交易活动引发的金融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根据金融交易的定义,鉴别的标准有两条:
(1)发生金融资产所有权的变化;
(2)产生新的金融资产或负债。
只要符合这两条标准中的任意一条,便可以鉴别为使金融交易。
2、估价原则:在核算时如何科学地确定参加金融交易的金融工具的价格。金融交易应按获得或转让资产时的价格记录,而且交易双方应按同一价格记录。价格中,既不包括手续费、佣金和对交易当中所提供服务的其他类似付款(这些应统一作为服务的购买处理),也不包括金融交易税(它应包括在产品税中)。
3、记录时间原则:金融交易的双方应在同一时点记录交易,其中:
(1)金融工具与金融工具之间的交易,应在金融资产所有权转移时记录。
(2)金融工具与非金融工具之间的交易,金融交易的记录时间应与该非金融工具在其他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或国际收支核算等)中的记录时间保持一致,即按实物交易的发生时间记录。
4、记录基础——取净额和合并原则,指以什么为基础记录金融交易。描述某一类资产项目的交易状况,可以采用逐项交易的发生额:总额和收支相抵以后的净额。
(1)净额的记录:取决于金融账户可以按资产的净获得和负债的净发生记录当期的各种金融交易。
(2)金融资产的净获得:核算期新获得的金融资产总额与处置的金融资产总额相抵后的净额;
(3)负债的净发生是核算期新发生的负债总额与偿还的负债总额相抵后的净额。
如对债券交易来说,债券获得者应以其本期获得的债券减去出售的债券的净额作为记录基础,记入金融资产;债券发行者应以其本期发行的债券减去偿还的债券的净额作为记录基础,记入金融负债。
描述某一总体的交易状况,可以采用逐个总体单位的明细数据,也可采用将总体单位分组组合后各组的合并数据。合并,是把某一组机构单位内部相互之间发生的金融资产与负债交易相抵消的过程。对某一总体而言,金融交易核算采用合并数据作为记录基础,合并可根据分析需要在国民经济总体、机构部门和子部门等层次上进行。但不同层次的合并对于经济分析具有不同的意义。合并数据同样应取净额。[2]
工具
金融交易工具
表明金融资产所有权的凭证是金融工具,主要包括:
(1)通货。
指以现金形式存在于市场流通领域中的货币。它由人民银行累计发行货币减去国家银行库存现金计算得出。包括居民手持现金,企事业单位的库存现金。它是金融部门的负债,是其他部门的资产。
(2)存款。
指金融机构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信用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住户储蓄存款、财政存款、外汇存款和其他存款。
(a)活期存款是指存款期限不受限制,可以随时存人和提取的存款。包括居民的活期储蓄存款、企业的结算存款、行政事业单位(现归属于政府部门)的经费存款。
(b)定期存款是指有一定期限的存款。包括居民的定期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
(3)贷款。
指金融机构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信用业务。反映金融机构向非金融部门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所有贷款,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财政贷款、外汇贷款和其他贷款。
(4)证券。
包括债券和股票,其中,债券是指由债券购买者承购的或因销售产品而拥有的、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并代表一定债权的书面证明。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商业票据、支付固定收入但不提供法人企业残余价值分享权的优先股等。
其中政府债券是指政府为了筹集资金而发行的有价证券,包括国库券和各种公债。
股票是指股份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投资并按其所持股份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权益性证券。
(5)保险准备金。
指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恤基金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款和未结索赔准备金。
(6)结算资金。
指金融机构用于结算目的的汇兑在途资金。
(7)金融机构往来。
指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包括同业存放款和同业拆借款。
(8)准备金。
指各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及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
(9)中央银行贷款。
指中央银行向各金融机构的贷款。
(10)国外直接投资。
指外国在我国和我国在外国以独资、合资、合作及合作勘探开发方式进行的投资。
(11)储备资产。
指我国中央银行拥有的可随时动用并有效控制的对外资产。反映我国可直接对外支付的各种金融资产,包括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债权等。
(12)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
指在国际收支统计中由于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统计口径、统计分类、计价标准和汇率折算办法不一致等原因造成的误差与遗漏,它等于国际收支表中的经常帐户差额加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减储备资产增减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