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效率数据如何收集
1. 数据分析的五个基本步骤在金融分析中的应用
1、确定目标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确定数据分析的目标是什么,可衡量的指标是什么,对指标进行拆分,找出可收集数据的最小单元,这样做能够针对性的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运营效率,避免数据采集过多,造成无用数据被浪费。
2、搜集数据
当我们确定好目标后,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搜集数据,这里所说的搜集数据既包括通过埋点采集的用户全生命周期数据,也包括自己网上收集的数据,如行业数据报告,还包括通过访问或者电话等得到的人工整理数据。至于采用哪些具体的数据,还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目标而定。
3、整理数据
我们搜集好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尤其是搜集的数据来源很多的情况下,比如埋点采集的数据,网上收集的数据,人工整理数据,有时候会出现重复、错乱等情况,就需要整理数据,尽最大可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4、分析数据
分析数据诸葛君为大家分享过多次,国庆期间的八大数据分析模型就是用来分析数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模型,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自己去定义自己的分析模型,总之思路是:方法在这里,怎么用在于你。
5、可视化呈现
身为数据运营者,数据分析的结果往往是需要给领导和整个团队汇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可视化的呈现,一般情况下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即可。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业务问题所在,同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光要知道为什么,还需要知道怎么办。
总结:以上五大步骤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从开始思考目标到最后可视化呈现,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身为数据运营者,我们既需要有整体思维,能够从全流程去把握数据分析方法,也需要对细节极致追求,优化每一个步骤,比如:搜集数据时如何才能更加快速准确,就可以作为优化的目标。当我们能够从整体和细节都游刃有余得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数据运营者。
2. 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主要包括哪些统计内容
一、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核仿统计制度包括以下五个统计内容:
1、贫困地区扶贫贷款统计;
2、 扶贫贷款及相关普惠贷款专项统计;
3、精准扶贫贷款统计;
4、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统计;
5、货币政策支持情况统计。
二、扶贫贷款:
扶贫贷款是由国内有关金融机构承担的一项政策性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 另一种是发放给龙头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扶贫贷款。
三、扶贫贷款存在的问题:
1、扶贫贷款与商业化经营两种属性的矛盾。
扶贫贷款是政治任务与经济工作的结合载体,它是国家为了促进和保持国内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本地袭氏银优势产业拍宴而实施的一项扶贫发展计划。说它是一项经济工作是因为它有别于其他的财政无偿拨款和无偿投人,实行以借贷有偿和付息对价的原则,是一种信贷行为和经济杠杆,具有政策倾向性、优惠扶持性的特点。而商业性经营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获取商业回报为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遵循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当前扶贫贷款在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过程中,欲使熊掌与鱼翅二者得兼,必然顾此失彼,从而导致扶贫贷款的商业化运作矛盾迭出。
2、承货主体能力弱化与信货主体控制风险的刚性约束的矛盾。
扶贫贷款承贷主体的选择是扶贫贷款投放的重要“门槛”,加强对扶贫贷款准人条件的严格要求,主要是为了防范贷款项目的风险。作为政府部门更希望贷款投向于生产困难的企业和急需解决贫困的农户。而作为贷款主体的银行首先选择贷款有偿还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农银发[1998]99号《中国农业银行扶贫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以种养、林果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扶贫经济实体项目,项目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20%。而在我州当前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这无疑使大部分企业被拒之扶贫贷款门外。企业如此,对于贫困地区的个人来说,确实过于贫困没有偿贷能力,也使信贷主体对其失去信心,从而使承贷主体对扶贫贷款的需求与信贷主体对承贷主体的选择矛盾加剧。
3、三农的低效性与货款追求高效的矛盾。
农业本身的自然特点就具有较大的风险,更何况贫困地区农业对自然的高程度依赖及农民对现有农业技术掌握程度的限制,造成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难以达到增收的目的,即使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取得丰收,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决定了当前贫困地区三农的低效性。同时,在贫困地区依托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由于产品深加工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销路不够看好,使得这一部分企业效益难以提高。
扶贫贷款的发放不仅要保证贷款本金收回来,而且要能够得到利息收人,这是贷款投放的基本要求。如果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项目效益低下,必然同贷款追求高效目标产生矛盾,同样使贷款主体对承贷主体失去信心。
4、扶贫货款风险的多重性与货款责任终身追究的矛盾。
扶贫贷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项目风险、承贷主体的信用风险和贷款的财务风险。
①由于扶贫贷款本身扶持的承贷主体个人及法人经济实际状况,无法为贷款提供担保,使扶贫贷款缺乏风险保障。
②由于贫困地区农业银行大多是贷差行,扶贫贷款所需资金绝大多数是靠向上级行借资金,资金成本高,有的甚至贷款利率倒挂,形成扶贫贷款发放越多,银行亏损越大。
③扶贫贷款贴息补贴难以到位,从1998年至2002年末湘西自治州农业银行扶贫贷款累计亏损13922万元,其中,因贴息政策变化应补未补利差2130万元,应补未到位873万元。
由于利率倒挂和利差补贴不到位,更加重了扶贫贷款的风险。扶贫贷款风险的客观性、多重性、政策性的存在,加上这种风险补偿机制的极不完备,贷款风险责任让人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