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交易中的过度自信
⑴ 过度自信理论的市场影响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都假设行为人是风险规避的,但现实中人往往是风险中 性甚至是风险寻求的。Friedman和Savage(1948)就发现,尽管赢得彩票的几率只有数百万分之一,但还是有很多人去买彩票,这种购买彩票的行为就表现为风险寻求。风险寻求的原因很可能是过度自信。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也会造成影响。Odean(1998b)将市场参与者分为价格接受者、内部人和做市商,分析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在中国,价格接受者相当于中小散户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由于其较强的获得信息的能力,相当于内部人;中国不存在做市商,但是庄家的某些行为类似于做市商,可以作为做市商来分析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这三类投资者在获取信息和价格决定上具有不同的机制。
1.过度自信对交易量的影响
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市场中的交易量会增大。在无噪音的完全理性预期的市场中,如果不考虑流动性需求,交易量应该是零。如果理性是共识,当一个投资者买进股票时,另外的投资者卖出股票,买进者会考虑是否存在卖出者知道而买进者不知道的信息,这时就不会有交易产生。而现实中金融市场的交易量是非常大的。Dow和Gorton(1997)发现,全球外汇的日交易量大约是年度世界贸易总额和投资流动总额之和的四分之一。1998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周转率超过75%。中国的情况更是 晾人,199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591%,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换手率是902%。由于没有模型来说明在理性市场中交易量应该是多少,所以很难证明什么样的交易量是过多的。Odean(1998a)分析了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发现在考虑了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税收影响后,投资者买进的股票表现差于卖出的股票,这些投资者交易过多,由于交易成本的原因,过多的交易损害了其收益,其解释是投资者是过度自信的,过度评价了其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并错误地解释了这些信号,才导致了差的决策。Odean观察了166个投资俱乐部6年的交易,发现平均每年的周转量是65%,年净收益是14.1%,而作为基准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是18%。
2.过度自信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在理性市场中,只有当新的信息出来时,价格才会有变动。但是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会对市场波动性产生影响。过度自信度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取决于信息在市场中是如何散布的。如果少量信息被大量投资者获得,或者公开披露的信息被许多投资者做了不同的解释,过度自信会使这些信息被过度估计,导致价格偏离资产真实价值,这时过度自信损害了市场效率。如果信息仅为内部人所拥有,过度自信的内部人会过度估计其获得的私人信号,通过其过多的交易显示其私人信息,那么做市商、其他的投资者会迅速使得资产价格向其真实价值靠拢。如果内部人的信息对时间敏感,在其交易后会迅速成为公共信息,那么这种效率收益是短暂的,这时过度自信提高了市场效率。
3.过度自信对波动性的影响
过度自信的价格接受者会过度估计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会导致总的信号被过度估计,使得价格偏离其真实价格。由于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扭曲了价格的影响,使市场波动增加。过度自信的做市商会促使内部人揭示更多的私人信息,从而将价格设定的更接近其真实价格,这时过度自信使市场波动增加,同时当做市商过度自信时,其风险规避程度会小于其不具有过度自信特征的程度,会认为持有存货的风险不大,这增加了其存货量,存货量的增加降低了市场波动。过度自信对价格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特征交易者的数量、财富、风险承受能力和信息。如果市场中价格接受者和内部人的数量和财富都较大,而做市商的数量较少、力量较小,则价格的波动性会更大。
4.过度自信对投资者期望效用的影响
当投资者过度自信时,其资产组合并没有完全分散化,集中的资产组合会降低其期望效用。如果信息是有成本的,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花费更大的成本去成为知情者,同时进行更频繁的交易,由于交易费用的原因,过多的交易会降低其净收益(Odean,1998a)。Lakonishok等(1992)发现在1983-1989年间,积极的基金经理的业绩差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表现,扣除管理费,积极的管理减少了基金价值。这可能是由于过度自信使得基金经理在获取信息上花费太大,或者是对其选股能力过度自信所导致。但是De long,Shleifer,Summers和Waldmann(1990)证明了过度自信的交易者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Wang(1997)用双寡头模型证明了过度自信的基金经理不仅能够获得比他的理性竞争对手更高的期望收益和效用,而且也比他理性时的收益和效用更高,所以过度自信严格占优于理性。
⑵ 股票交易中,心态重要还是技术重要
在股票交易中,技术和心态都很重要,先技术后心态才是复合股票交易的基础。
当投资者学到一定程度的技术,下一步就是改变心态。老投资者和新投资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市场的判断不同,对风险的控制也不同。新投资者的时候总想着涨,涨,涨,希望明天有涨停等等。,老投资者会笑着说:“你是韭菜和昕薇。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事实告诉我,再好的股票也有回调,保持盈利才是最重要的。”持股心态会直接改变我们对市场的看法,让我们在风暴中保持真实的自己。毕竟这个市场最终“活下来”的人并不多,参与股市的人越来越多,但赚钱的难度却越来越大。
⑶ 炒股为什么不能够“过度自信”
满招损,谦受益。
以最差的结果来看待每一笔交易,是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关键。
10元到5元,亏损50%就能完成。但是5元到10元,确需要100%的涨幅。
所以风险预估是每一笔交易最应该考虑的因素。
⑷ 过度自信的三个特征
聊聊投资中的心理学因素之过度自信
投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成功,除了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尤其是它和投资结合的时候。
在投资领域中,有很多心理学现象。
比如荷兰的郁金香热、英国南海泡沫、美国互联网的疯狂和次贷危机等,里面都有心理学因素。
今天聊一个投资中的心理学因素:过度自信。
一、过度自信的表现
人们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于平均水平。过度自信非常普遍,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思考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他人更理性?是否觉得自己的颜值要高于平均?是否觉得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中等偏上?
大部分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投资中也是这样,人们往往认为自己买的股票或基金比他人买的要好,上涨赚钱的可能性大。
二、过度自信对投资的影响
过度自信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偏差:自我归因。
一个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
如果投资成功,取得不错的收益,他会觉得成功源于自己能力超群。如果投资失败,亏损巨大,他会归咎于运气不好。
心理学家发现,过往的投资成功会进一步强化过度自信,进而做出非理性决策。
例如,国内股市2015年上半年牛市初期,公募基金发行达到高峰:
2015.5.11,中邮信息产业基金募集126亿
2015.5.18,富国改革动力基金募集132亿
2015.5.28,易方达新丝路基金募集286亿
大众投资者刚开始收益不错,对牛市判断产生过度自信,纷纷追加投资,最后产生了不好的结果。
此外,过度自信还容易造成投资者做出过度交易错误决策,额外增加交易手续费,并最终导致投资收益减少。
三、对指数基金的启示
敬畏市场,不预测市场走势,做一个逆向投资者。
当市场上涨时,不过度乐观,根据估值适时卖出。当市场下跌时,不过度悲观,根据估值坚持买入。
⑸ 中小股民怎样克服过度自信的问题
改什么都容易,改变思维定势难。当你判断市场会上涨时,突然之间,各种预示市场上涨的消息源源不断。而当你买入一只股票或基金时,看到同样看好该股票或基金的文章时就会格外兴奋,哪怕写文章的人是一个你平时不太喜欢的作者。
心理学家把这种精神幽灵称为“确认偏误”。在投资上怎样克服确认偏误,也就是过度自信呢?
专家建议,先假想在“预见未来”时看到自己投资失败,然后找到为什么会失败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这种练习可以帮助你意识到,你所相信的东西可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有根据。
估计一下自己的分析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如果承认出现不良结果的可能性是20%,那么就是说,事实将证明你每五次有一次出错。这样,如果投资确实出现失误,你一个劲儿地做事后分析、证明自己仍然正确的可能性就要低一些。
与确认偏误或者过度自信的斗争永无止境。但如果你不去克服头脑中的这个幽灵,要在市场中取胜,连一丝机会也没有。
⑹ 股票交易中频频出现14手意味什么
这个是巧合
14手很常见的
如果出现
144444手
141414手
这种就不一样了
最常见的是44444
还有88888
定义不同,一般都是里面几个庄家之间的暗号。
⑺ 股票市场上过度交易(即高换手率)的案例有哪些
1、从交投活跃的程度看,换手率5%是一个重要分界线,2%~5%的换手率非常普通。
2、在震仓洗盘阶段,股价连续回调且换手率小于1%,表明市场浮动筹码已少,可考虑买进。
3、换手率在5%~10%之间,说明该股已进入活跃状态,有大资金在进出。
⑻ 股票交易的时候怎么稳住心态
锻炼心态的最好方法就是多交易。例如你要怕死人,那最好的锻炼去处就啊殡仪馆呗。见多了就习以为常了。
⑼ 过度自信的投资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典型而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偏差,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投资者对他们的交易水平常常是过度自信的。股票市场的繁荣往往导致人们更加过度自信,人们认为自己是很精明的。一是,已经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未来的决策中会倾向于更加过度自信;二是,已经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在损失时痛苦较小,因为赌金本自来于赌场,如果在接下来的赌博中他输了,心里会认为这些钱本来就不是他的,他的痛苦就比较小,而且痛苦也容易被已获得收益所带来的愉悦感缓冲了;三是,投资者在实现了收益后,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更大的投资活动,这时变得不再回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