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股票交易的动机
① 简答题怎么解释什么是股票
朋友,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股票一般可以通过买卖方式有偿转让,股东能通过股票转让收回其投资,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有限只任,承担风险,分享收益。
② 为什么要弄清投资股市的动机
在准备投资于股票之前,投资者必须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把股票作为投资对象,要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投资动机。在股票交易中,不同的投资动机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投资方式、投资方向、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因此,投资者需要给自己的投资动机定位,从而提高投资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当然,无论什么人投资于股市都是为了赚钱。但同样是赚钱,有人把赚钱当成目的,有人把赚钱当成手段;也有人恨不能每天都有进项。当然,不同的动机在一个人身上也可能同时存在,但必然会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动机。
1.为获得资本增值的动机
资本增值动机是指为了避免因资本闲置而蒙受损失,将资本投入有前途、公司经营收益好,而且有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上市公司。购入这类股票后,作较长时间的持有,然后,通过分红派息、送股配股等方式,分享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益处。如果选择正确,经过若干年后,就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事实上,大多数投资者都是以获得资本增值的动机投资股票的。以这种投资动机进入股市的人,一般不以投资股市的钱作为日常消费的来源,因而投资心态稳定,对股市的潮起潮落、风云变幻,能泰然处之。持此类动机的投资者,是股市中的稳定力量。当这种投资动机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时,股市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健康而稳定的状态。
2.投机的动机
投机是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把握每一次获利的机会,为了实现资本的迅速增值而不惜冒较大风险的投资行为。投机与以资本增值为动机的投资的区别在于:买入股票时不是注重分析公司的业绩和成长性,而是注重关注股票的市场表现。只要是还能涨的股票,不管它年终是否亏损,都照买不误;只要是股票价格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下跌,不管今后具有怎样的发展形势,公司多么有前途也毫不犹豫地出售。目前,我们股市中的投机动机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说今天的股票市场还是一个投机动机占主流的市场。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投资者是投机者,因为没有了投机的条件,投资也就失去了舞台。但是,过度投机对股市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这需要通过市场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来解决。
3.实现资本的流动性与收益性相结合的动机
有些人把存入银行的钱,取出来买了股票。因为,银行存款流动性很高,可以随时提取,但收益性较差。而在股票投资中,可以实现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股票投资收益大于银行存款,且具有较强的变现性。投资者在用钱的时候,可随时将手中的股票卖出去,第二天就能取到现金。但是,股市是有波动的,当股市处在低谷时,你又急等钱用,那就只能蒙受损失。这时就很难实现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统一了。
4.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
实现自我价值是指当一个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和爱情、尊重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希望成就其本人所希望成就的事业的需要。在现实的股市中,有一些人确实是怀着这样的动机入市的。他们在股市中买进和卖出股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使自己投入的资本不断地增值,而是通过自己在股市中获得的成功来证明自身的能力和社会价值。这类投资者往往十分在意股市中的操作成败,甚至只愿意炫耀自己的光辉战绩,而避谈败走麦城之事。他们在操作中非常注重市场热点的转换,并关注宏观经济运行的发展态势,注重运用技术分析的手段。他们的投资取向往往对其他投资者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5.寻找精神寄托的动机
有少数人投资股市不以赚钱为主要动机,而是希望通过在股市中的搏杀寻求刺激、寻找乐趣。比如,一些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得不到精神满足的人,就可能持有这类动机。他们往往对股市投入了太多的热情,并亲身经历着中国股市发展的全过程,他们是股市的一支中坚力量,即使在最低迷的时期,也毫不动摇地坚守阵地。
投资动机的形成受投资者的社会环境、经济实力、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有时不能主观地选择某一种投资动机,形成投资动机不确定或者多元化,从而形成复杂混乱的投资理念。
从股市中能够获得哪些收益
投资者能够从股票投资获得的收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企业的股东,即企业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从而拥有收益分配权;二是作为经济发展过程的参与者分享经济发展而带来的收益;三是利用股价波动的特点高抛低吸,通过买卖差价而获取收益。这三种收益的具体内容及收益的获取方式是:
1.作为企业资本所有者的投资收益
所有者收益方式主要是领取由股份公司根据企业的经营利润水平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向股东派送现金红利。企业经过一个阶段的经营活动之后,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披露,并且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研究决定如何分配本阶段企业的经营收益问题。现金红利的水平按每股计算,最高不超过同期每股税后利润的50%。不作红利分配的税后利润转为企业公积金。然而,由于现阶段的上市公司赢利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每年的红利分配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就目前来说,中国股市中的投资者一般较少把持股等待分配红利作为自己的收益方式。
另一种典型的所有者收益方式就是投资者从上市公司送的红股中获取红股,实现股本的扩张。上市公司从税后利润提取的公积金,按照现代公司制度的财产组织原则,最终应该是属于资本所有者。所有者将公积金留在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同时还体现所有权的方式,也就是当公积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企业将其作为红股送给公司的股东。送股的数量与股东的持股成正比。能配送红股的公司都是经营效益好、有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经营前景良好的公司。长期持有此类公司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收益。当然,也有因为市场总体形势向下,或者送红股之前股价炒得过高而导致不能填权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下,股票收益的亏损是暂时的,而增值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分享收益
这类收益要求投资者要以投资的心态来购买股票,即在股市的总体发展趋势确定之后,能够长期持有。这类收益主要来自于股价总体水平的提高。股票市场整体的涨落,主要与宏观经济形势相联系。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十几年来一直保持在8%以上。所以,中国的股市总体上是向上的。投资者只要不是过于集中地持有经营业绩有突出问题的股票,而是分散地选择几个体现经济增长趋势的股票投资组合,获得超过同期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幅度的股票收益率是不成问题的。
3.在股市和个股的价格波动中赚取差价收益
这是一种与风险共存的收益。有人认为,如果投资者完全能够做到低时买进、高时卖出的话,则可获得10倍的赢利,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投资者能够做到在低点上买进、在高点上抛出的话,那么,又有谁会在低点上卖出、在高点上买进呢?况且,我们不可能很清楚地把握每一次波动的区段和时间。这就是股票投资的魅力,它向投资者的心理和认识程度挑战。成功时,投资者除了取得实际的收益外,还可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总而言之,投资股票是一个收益显著的投资渠道,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③ 简述股票的交易过程、这是个试卷的简答题 回答的准点
股票是在9点30开始集合竞价,集合竞价LZ应该懂吧
然后开始就是撮合成交,到收盘有连续竞价生成尾盘售价(或者由大单成交生成尾价)
希望帮到罗住
④ 财务管理题,发放股票股利的动机有哪些其缺点何在
发放股票股利的动机有:
1、节约公司现金
2、降低每股市价,促进股票的交易和流通
3、日后公司要发行新股票时,则可以降低发行价格,有利于吸引投资者
4、传递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良好信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5、股票股利在降低每股市价的时候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使公司股权更为分散,这样就能防止其他公司恶意控制。
发放股票股利的缺点:
股票股利会增加流通在外的股票数量(股数),同时降低股票的每股价值。
股票股利在会计上属公司收益分配,是一种股利分配的形式。股利分配形式有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股票股利。股票股利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通常也将其称为“红股”。
⑤ 请问各位股神 超级大户卖出股票的动机是什么 对散户有什么影响(好或坏的) 希望详细解答 谢谢
有3种可能:1是股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上涨 机构和大户卖出股票就代表他们在出货 还要看成交量 如果成交良异常放大 那就可能是个大顶 如果量不大 就可能是要进入中级别的调整 2是股票经过了长时间下跌 股票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主力利用机构单压盘 大户单 吃货 上涨时成交量表现为温和放大 下跌无量 K线形态表现为 小阳线推升 大阴线下杀 第3种可能是主力建仓完毕 清洗浮筹 K线观察为前1-2月形成一个小的上升通道 震仓下跌时 无量 并且越跌成交量越委缩 震仓洗盘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为3到5个交易日
⑥ 股票交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股票交易的真正目的是转移风险和增值财产。
卖出股票的人认为它现在不值这个钱,有风险,所以卖出去,把风险转给别人。
可是,他不是金口玉牙,不是他认为什么就是什么。而买入股票的人认为它值这个钱,买入以后会增值。
⑦ 简述常见的股权转让的交易背景或动机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代理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着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P<>
⑧ 股票交易的本质是什么
股票在一级市场上市交易后,资金并没有流入股份公司。而是由证监会托管。发行股票是是融资。融资的钱,由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每年分批按项目划拨到股份公司。
而股民交易股票的资金流入流出,均在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无关。也和证监会、股份公司无关。
二级市场是证券公司承销股票后,分成几个小部分卖出。其中一大部分在二级市场交易。股民的资金仅仅涉及二级市场。
股票买卖股票,资金流向“圈子”。即,一只股票所圈的钱。例,一只股票发行流通100股。每股10元。它需要圈100*10=1000元人民币。如果股票价格上涨到每股20元。但流通股数不变。该股票圈住了100*20=2000元人民币。所以,资金流入是进入了该股票的价格。即,虚拟价值。
股民向公司兑换公司盈利所得,即,上市公司分红。
⑨ 股票是凭交易赚钱还是公司的分红赚钱 股票交易的动机是什么
交易赚钱,挣差价,所谓的低价买高价卖
⑩ 股票论述题
第二节 “拔档子”操作法
所谓“拔档子”是指投资者先卖出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待其价位下降之后,再买入补回的一种以多头降低成本,保存实力的方法。投资者“拔档子”并不是对后市看坏,也不是真正有意获利了结,只是希望趁价位高时,先行卖出,以便自己赚自己一段差价。通常“拔档子”卖出与买回之间相隔不会太久,短则相隔一天即于回补,长则可能达一两个月之久。
“拔档子”的动机有两种,其一为行情上涨一段后卖出,回降后补进的“挺升行进间拨档”,其二为行情挫落时,趁价位仍高时卖出,等价位跌低时再予回补的“滑降间拨档”。前者系多头推动行情上升之际,见价位已上升不少,或者遇到沉重的压力区,干脆自行卖出,希望股价回落,以化解涨升阻力,待方便行情时再度冲刺;后者则为套牢多头,或多头自知实力弱于卖方,于是在股价尚未跌低之前,先行卖出,等价位跌落后,再买回。
“拔档子”做对了,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万一做错了则吃力不讨好。通常的作法应是见好就收,以免成为压低行情,白白让别人捡便宜货。
"拔档子"操作法是指投资者在较高价位时卖出手中的股票,待价位下降后再伺机买回.投资者这样做并不是对行情看坏,也不是真正有意抛出股票获利了结,而是希望在价位趋高时,来个"多翻空",先行卖出,以便自己赚自己一段差价.上升行进间拔档"与"滑降行进间拔档 由于投资者意在从短期差价中获利,拔档子操作时卖出与买回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不会太大,通常最短可能只隔一两天即予补回,最长的则可能会有意两个月.这种方法投机性很强,是多头降低成本/增强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拔档操作在股价上升和下降时均可进行.在股价上升时进行拔档操作称为"上升进行间拔档",即在行情上涨一段后卖出,价位回降后补进.多头在推动行情上升之际,见价位已经大幅上涨,或者上涨中遇到沉重阻力,继续上涨不太可能时,就干脆自行卖出,从多头转为空头,使股价略为回跌来化解上升阻力,以便于推动股市行情再度上升.在股价下跌时进行拔档操作称为"滑降进行间拔档",即趁价位仍高时卖出,等价格跌至低位时再买回.这时多头被套牢后或者多头自知实力弱于空头时,在股价尚未跌至谷底之前先行卖出.多翻空,等股价跌落后再买时反攻空头.
主力大户如何"拔档" 主力大户常常利用"拔档子"操作法来左右股市.主力大户拔档不仅是为了赚取差价,更重要的是企图通过左右股市来渔利.一方面,主力大户通过拔档操作,获取差价利润,又可以回收资金,与便于进一步实施操作,同时通过卖出调整,可以减轻行情再度上升的阻力;另一方面,股价如果一口气拉升过高,就会缺乏买者,主力大户手中的股票只会冻结资金,所以大户会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拔档"操作,使股价略有回跌,使大户的意图不为普通投资者察觉,维持普通投资者对股市从此上涨的信心,这对大户而言,无疑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