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金銀在中國什麼時候作為貨幣出現

金銀在中國什麼時候作為貨幣出現

發布時間: 2023-05-31 08:22:53

A. 中國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金銀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目前還無法考證,中國最早開始使用金銀的時間,但根據史書記載在西漢時期就開始盛行使用黃金了。

背景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跌宕起伏,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區域一體化的逐步抬頭。

實體經濟面臨錯綜復雜的環境,世界經濟前景難以樂觀,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除成本、資金等因素外,我們面臨的壓力有3方面:一是項目重復建設、扎堆上馬;二是需求萎縮、市場低迷;三是國際競爭對手的打壓。

面對嚴峻形勢,我國必須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B. 在我國,白銀用作貨幣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自春秋戰國至秦漢,經濟持續發展,商品流通日益興盛,形成我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由貴金屬黃金和賤金屬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 嚴格說,長期以來,黃金白銀這些貴金屬並沒有完全離開貨幣行列,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有金銀的貨幣職能記載。這里所說的黃金退出貨幣行列,是指從數量上說黃金已起不了曾經起過的在貨幣體系中"貨幣"的作用了。 金銀在唐、五代、宋時期的一些場合表現為貨幣貯藏和支付手段,而且時間越往後推移這種情況越多。貴金屬金銀以十足貨幣的身份加入貨幣體系,〔 到了明代,情況發生了變化,貴金屬白銀成為了主要貨幣,其在貨幣行列中的地位終於穩定住了。這樣一來,黃金退出後造成的應由貴金屬充任的貨幣體系缺環終於由貴金屬白銀填補上了。 明代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的開始時間,一般定為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這一年明政府解除銀禁,並將南畿、浙江等地田賦折征銀兩。實際上正統年間弛用銀之禁只不過是在法令上承認了民間"不論貨物貴賤,一以金銀定價"〔56〕的現實。但是應當看到,明初白銀生產並沒有突出的增長,國外白銀的輸入也還少,白銀之所以能夠在正統年間正式成為主要貨幣,主要原因在於經過長期積累,社會中白銀數量已達到和社會經濟的需要相適應的規模,〔57〕這一事實導致明初大明寶鈔的大幅度貶值,另一原因則是明初鑄錢的極度不足,其中宣德以後的五十年裡完全沒有鑄錢。明初兩種主要貨幣既然已難以承擔交換媒介的作用,百姓才不得不冒犯禁之險用銀,白銀遂成為主要貨幣,貴賤貨物均用之。山於明初沒有很充足的白銀在市場上流通,所以銀價頗高。據彭信威教授考證,以米價為參照,明代十六個年號中,(泰昌僅一月余,未計入)銀價最高就是弛用銀之禁的正統年問。〔58〕以絹價為參照,明代白銀購買力最高是十五世紀前半,也就是正統前後〔59〕。以後隨著國內銀產量的增加,海外白銀的大量輸入,特別是白銀的不斷積累,白銀才算最後解決了數量問題, 銀價也隨之回落。

C. 金銀成為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是哪個朝代開始的

從戰國時期開始。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在中國歷史上,金充當一般等價物主要是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由於中國產的金很少,而當時人口數量不大,所以在當時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後來人口激增,金便退出了一般等價物的行列。
銀在中國充當一般等價物從宋代開始,由於宋代商品貿易發達,導致商人在大宗交易時使用銅錢便非常不方便,且白銀流入,於是白銀便成為主要貨幣之一,到明清以後由於不斷貿易順差,白銀的使用范圍便越來越廣,也越來越貶值。
歐洲在中世紀以後主要使用黃金作為一般等價物,白銀主要用於和中國及中國周邊國家貿易時使用。

D. 黃金是哪個朝代發現,什麼時候開始當作貨幣使用的。

黃金是史前發現的,前6世紀至前1世紀黃金開始被人們以貨幣的形式使用。

相關介紹:

金在史前時期已經被認知及高度重視。它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被用於裝飾及儀式。早在前26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已經有金的描述。

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貨幣的地方為呂底亞,在前700年呂底亞便以銀和金作合金的形式製成錢幣。在前6世紀或前5世紀期間的中國,一種稱為郢爰的金幣在楚國 流通。

(4)金銀在中國什麼時候作為貨幣出現擴展閱讀

前1世紀至2世紀開采黃金的技術在此時得到提升。古羅馬人發展出一種利用水力采礦(hydraulic mining)來大型開採金的新方法,特別由前25年開始在伊比利亞半島及由150年在達西亞行省開始使用。

在當時,黃金的主要用途在於製成首飾,而金幣的使用比希臘亦更為普遍。首飾的主題主要由描繪神話變成較平凡的幾何圖案。

在東羅馬帝國的初期,純金的首飾開始加入寶石的元素。其主題主要是歌頌教會及國王的權力。此時黃金打制技術達到一個高峰。

E.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用貨幣的

錢不是誰發明的,是社會不斷發展中演變過來的,中國是世信此高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
最初的貝幣。可是我們無法解決中原地區的貝幣是如何來自遙遠的大海邊,而且量那麼大?也許正是這種稀缺性使得貝得以成為貨幣吧?
後來的青銅鑄快也曾經被當做過貨幣,更為有趣的是南方發掘出來的青銅扒州鑄塊還明顯的保留著貝幣的樣子,被做成貝殼形狀,也許這真是遠古貝幣遺留下的印記。

(中國古貝幣)

展到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有了一定的規則、形狀。南方的鬼臉錢(俗稱。樣子像鬼臉而得名);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中原地區的鏟幣;西方游牧地區的圓形方孔錢。而這些不同的錢幣也真是不同的經濟區的反映。南方的鬼臉錢至今無法得滑尺到真確的答案。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正是那裡漁獵經濟的反映。中原的鏟幣則是農業鋤耕生活的反映。而西方的圓形方孔錢也是來自衛國的商鞅帶來的。

(南方的鬼臉錢)

(刀幣)

秦始皇以後一統天下,規定了錢幣一律用秦國實行的圓形方孔錢。發行了半兩錢。貨幣作為中介物首先開始有了一定的面值。西漢發行了五銖錢,同時改進了秦朝的半兩錢的形制,在圓廓的外面加上了突出的沿,這樣就可以防止不法分子消錢的邊緣,另鑄錢幣。

(五銖錢)

王莽時期,也發行過大量的錢幣,各種形制的都有。
到了唐朝時,開始出現了「通寶」,最早的開元通寶,以後中國的錢幣大都沿用此習。

(開元通寶)

北宋時候在四川民間最早出現了紙幣--交子。但是流傳並不長遠。元朝是一個唯一強行推行紙幣的朝代。

(北宋紙幣--交子)

到明清時代,金銀作為貨幣開始出現。這與新大陸的發現不無關系。正是新大陸發現了大量的黃金,歐洲殖民者才有了足夠的金銀開始和中國貿易,而金銀也源源不斷的流入入中國,這也是的金銀作為貨幣在中國大量流通。

F.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金銀作為貨幣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銀作為貨幣最早見於河南扶溝縣古城西門出土的一批春秋時的銀質空首布,但事例甚少。西漢於公元前119年亦曾鑄行「白金三品」,而「歲余終廢不行」。至唐末五代,白銀有進入流通的趨勢,宋、金、元民間流通漸廣。明中葉間發展成為普遍通用的正式貨幣。

G. 銀子在我國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中國白銀的貨幣歷史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後只有二年就被廢除。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於史書的最早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嗣後,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也鑄過「銀貨三品」,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到了金、元時期,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白銀的廣泛流通
明初,為了推行大明寶鈔,明政府曾明令禁止用金銀交易。據《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八年(1375)「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斬。」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市場對白銀的需求增加,明政府逐漸解除了禁銀規定。開放銀禁後,部分官庫貯藏白銀便隨著支付官俸和軍餉而被投入商品流通,從而使官庫存銀變成活銀。

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當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由於受條件限制,北京官員的俸祿仍要在南京支付,負責經辦的人員「將各官俸米貿易貨物,賣貴賤酬,十不及一,朝廷虛廢米祿,各官部得實惠。」到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戶部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決定將江南租賦改成白銀、布帛等物品運往北京發放官俸,次年又將蘇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73萬石糧食也折換成白銀給官員發放俸祿。明朝政府的這些決定,使白銀成為當時中國官方認定的合法貨幣,從此以後,中國各朝代的財政收支也逐漸轉向以白銀為主的貨幣支付方式。

隨著經濟貿易的擴大和發展,國內白銀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因為世界各國的金銀比較不同,外國的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更使得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廣泛流通。

萬曆年間全世界興起開礦熱潮。明政府因自身白銀需求量增加,便在國內大興開礦,從而使國內白銀產量有所增加。明朝中葉以後,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增加也使外國白銀不斷流入我國。其中由西班牙人經菲律賓運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僅隆慶五年(1572)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間,就達4OO0多萬庫平兩。

嘉靖年間,我國的金銀比價為一比六到一比七之間,而日本由於白銀增產,金銀比價是一比十。受利益驅使,日本白銀從不同渠道被大量運往中國,因為從日本運銀到中國可兌換更多黃金。葡萄牙人為了能夠從日本與中國的白銀差價中謀利,曾從澳門把中國的絲絹運到日本售取白銀,然後折回澳門購買中國絲絹,以便去日本換取更多的白銀。另外,美洲的白銀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商人對華貿易、菲律賓華僑對祖國的貿易,以及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也有許多白銀輸入中國。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貿易往來,國際市場的白銀在明朝後期被大量地運往中國。

外國白銀的大量輸人,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演進,但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白銀貨幣之間無固定比價,並且各自計價流通,各種形狀和重量的銀塊出現在貨幣市場上,因此使中國本就繁雜的貨幣體制更加無序和混亂。

從銀兩到銀元
清朝初期,白銀成為中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在政府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工商貿易的交往中,絕大多數經濟行為都是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民眾以擁有白銀作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庫存,銀行間結算也以白銀為標准。

在當時,中國的茶葉、生絲和陶器等商品對外國人很有吸引力,而當時中國貨幣市場上習慣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因此很多外國商人都用滿船的銀元到中國購買滿船的中國商品回去。因為中國當時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很少購買國外的商品,所以白銀一直都是凈流入到中國的。

當時流人中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屬地銀元、日本龍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人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據東印度公司記錄,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153年中,輸人中國的銀元和生銀塊有7000多萬兩,其中大部分是由東印度公司輸入的。本洋是由世界上產銀最豐富的墨西哥鑄造的。由於墨西哥是西班牙的屬地,而且幣面上刻有雙柱形和西班牙皇帝像(查理第三、第四),所以人們把墨西哥本洋誤認為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鷹洋是墨西哥獨立以後鑄造的銀幣。因幣面花紋刻有鷹,俗稱鷹洋,世面上誤作英洋,我國北方又名正英。這種洋錢的質量比其他外國銀元純,銀色為90.3‰,一般按九成四計算。英屬銀元在中國流通的有兩種:一種是1866年至1868年間由香港造幣廠鑄造的,另一種是1895以後由印度造幣廠製造的。龍洋是日本明治時代通用的銀元,定名為「圓」,因幣面刻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

外國的銀元製作精美、分量標准,且便於計枚核值,非常收中國民眾的歡迎,外國銀元在中國的貨幣市場不斷擴大。為了減少外國銀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清政府最終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式設置錢幣製造局,決定自己鑄造計量標准、受國民歡迎的中國銀元。清政府清朝在鑄造銀元時,基本沿用明朝的鑄錢習慣,並對本朝所鑄的銅錢通稱為「制錢」,以區別於早先使用的「古錢」。

當時中國鑄造的銀元都是白銀含量很高的,這又讓外國商人發現其中的暴利空間,他們用銀元與中國進行交易時,用含純銀九成左右的洋元兌換中國鑄造的「十足」紋銀,然後運往外國投機取利。外國資本主義者以浮價掠奪的純貨幣交易對中國經濟進行資本侵略。加上當時的外國銀元與中國自鑄銀幣都有自己的計價標准和流通范圍,彼此之間沒有固定的比價和匯率,這就使得我國當時的貨幣流通市場及其混亂繁雜。

清朝後期,由於鴉片貿易、條約賠款以及關稅和鹽稅主權喪失等因素,我國白銀開始持續地外流,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使得國內的白銀少而昂貴,以白銀表示的物價下降,以制錢表示的物價上升。白銀外流造成的銀貴錢賤,加重了國內民眾的負擔,使中國農業和手工業受到嚴重損害,而且由於賦稅減少和國家歲人下降,清政府開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清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便大量增收關稅和厘金。由於過度增發無法兌換的流通貨幣,結果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受到嚴重的沖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為巨額賠款和世界銀價持續下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貨幣機制的運行更加混亂無序。為了挽救頹敗的經濟狀況,我國的士大夫和經濟學者多次上書光緒皇帝,倡議改革現行幣制,以維護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他們建議在北京設立鑄造銀錢的總造幣廠,統一發行新式銀錢;國內所有上繳款項,均用所發行的新式銀幣;部庫省庫的歲人收支,必須遵守國家統一規制,不許巧立名目擅自徵收;設置中央財政處,專門監督新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使用,並負責整頓國家財政及幣制。

在這些有識之士整頓中國混亂幣制的努力和倡議下,清政府多次下令統一貨幣流通單位,尤其是兩、元並用的貨幣計價單位,以解決嚴重阻礙中國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易的貨幣體制。為了統一幣值,清政府一度在用『兩』還是用『元』之間來回變更換計價單位。直到宣統二年(1910年),由度支部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家貨幣統一採用『元』單位制度,才暫時結束了中國貨幣史上兩、元並用的混亂局面。

銀本位制度確立與廢除
辛亥革命前夕,外國銀元大量流人中國貨幣市場。到1910年,在中國市場流通的外國銀元已達l1億元左右,其中墨西哥鷹洋大約有4萬元,佔三分之一左右。當時在中國流通的貨幣除了白銀、制錢、銀元、銅元等金屬貨幣外,還有清政府戶部、官銀號、各地錢庄、票號發行的信用貨幣,以及外商銀行和中國自辦銀行發行的各種紙幣。加上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割據和頻繁的戰亂,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貨幣機制由於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長期不統一所造成的混亂局面。

1914年,北洋政府為了整頓貨幣體制,加強國家財政能力,實行了貨幣體制改革,並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條例同時規定,凡在中國境內從事經濟貿易等商品交易活動時,必須以新鑄造的銀元為交易手段。隨後,為了便於收兌各種龍洋改鑄新幣,又將一元銀幣的成色改為八九。白銀成為我國的本位貨幣,暫時結束了中國混雜的貨幣流通局面,使中國近代幣制暫時達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1914年12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刻有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刻有嘉禾紋飾與幣制值,俗稱「袁大頭」,鑄有一圓、二元、二角、一角、五分等幣值。因為新銀幣的幣型統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比較准確,又易於識別,很快在全國推行。在1914年至1921年間,這種新幣種曾多次鑄造。由於新幣種流通數量非常可觀,成為當時中國流通貨幣中最重要的幣種。

1914年的國幣條例雖然確立了我國的銀本位制度,但當時國內外的經濟貿易還是以銀兩、銀元同時並用,本次幣制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混亂的貨幣流通局面。到了19世紀末,西方各國工業國家紛紛放棄白銀的貨幣作用,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以銀為本位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的蕭條。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發展國家經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紙幣流通。當時,西方列強為了轉嫁國內危機,便把本國過剩的資本和商品以黃金為計價單位大量輸入中國,這對使用銀本位的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打擊。由於國內貨幣市場由於銀、銅、金的同時流通的局面更加混亂,國內強烈要求「廢兩改元」,統一幣制。而當時國民政府嘗試引入的金本位制度在國內行不通,不得不放棄。

1933年3月,在國內經濟專家、學者反復爭論與商討之後,國民政府下令施行「廢兩改元」貨幣改革。法令中規定所有用銀兩徵收的稅款及關金,一律改為銀本位幣,其他各項以銀兩實行的收支,也都改用銀幣。此次改革雖然結束了中國兩、元並用的貨幣制度,使銀本位被正式確立為中國的貨幣單位。

1934年起,在西方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幣制、美國人為抬高白銀價格後,國際銀價急劇上漲。國際市場銀價的持續上升,給使用銀本位貨幣體制的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為了徹底擺脫國際銀價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挽救瀕臨破產的貨幣金融體制,國民政府最終於1935年11月3日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但流通領域禁而未絕。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按一定比價收兌銀元,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宣布銀元不再流通,以銀元作為貨幣的歷史從此結束。

H.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金銀作為貨幣

貨幣的演變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幾個階段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黃金作為貨幣的演變歷史

黃金在世界范圍內承擔著貨幣的職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直至今天,它仍是金融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原始社會末期,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金幣的國家之一,隨著歷史發展,稱量貨幣過渡為金屬鑄幣,金銀幣原值與面額逐步分離。1816年英國頒布金本位法案,金本位時代開始,黃金走上充當貨幣的巔峰。直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經濟危機,各國宣布放棄金本位制,金幣逐步退出流通領域。1976年1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達成「牙買加協定」,規定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黃金邁上非貨幣化歷程。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黃金市場化進程逐步加快。1983年至今,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動國際黃金市場進一步開放,黃金市場和其他金融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黃金貨幣形式的演變,目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鑄造的金銀幣已不再執行流通功能,而演變成紀念幣和投資幣,用來收藏和投資,投資性金銀幣只是一種「幣」形的貴金屬儲藏與交易手段,其面額只是充當一種貨幣符號的作用。普制金幣作為專門用於黃金投資的法定貨幣,其主要特點是發行機構在金價的基礎上加較低升水溢價發行,以易於投資和收售,國際上主要金幣發行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一般都是通過發行各具本國特色的普制金幣供民眾投資和收藏。在歐美國家,普制金幣作為黃金投資產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我國,為增加社會公眾新的投資渠道,目前發售機構正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實施熊貓普制金幣的掛牌收售工作,研究和開發投資幣市場。
黃金的貨幣功能在逐漸弱化,黃金是一種兼有貨幣、金融工具和貴金屬性質的特殊商品,其價格主要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目前黃金的一些特性仍然符合貨幣的內在要求,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貨幣制度的實踐表明,在現代金融制度下黃金仍然具備明顯的貨幣屬性,黃金的非貨幣化過程需要較長的歷史時期,工業用金、生活用金和黃金投資行為的調節應由市場的手段完成。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

貨幣制度是指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貨幣流通的准則和規范。主要內容有:確定貨幣和輔幣的材料;確定貨幣的單位;規定貨幣的流通程序和流通辦法;確定發行准備和貨幣的對外關系。

本位貨幣是一個國家貨幣制度規定的標准貨幣。在支付上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的能力。即在商品勞務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債務的清償上,債權人不得拒絕接受。

輔幣是本位貨幣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償,即超過一定數量,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

貨幣制度演變可以分為以下過程:

1.4.1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的主要內容是白銀作為貨幣材料。銀鑄幣為本位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1.4.2 金銀兩本位制

18 世紀 40 年代由於世界白銀產量的增加,使白銀價格不斷下跌。由於白銀價格不穩定,白銀作為貨幣不利於貨幣流通的穩定和國際收付。削弱了白銀作為貨幣的能力。因此許多國家逐步過渡到了金銀兩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典型的金銀兩本位制下,金銀幣之間的比價完全由金銀的市場價格來決定。這種本位制也稱為平行本位制。金銀比價由於缺乏穩定性,後來由政府規定金幣和銀幣的比價兩本位制稱為「復本位制」。進一步削弱的兩本位制稱為「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下金銀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復本位制下由於白銀市場價格下跌,而由政府規定的銀幣作為貨幣的價值高於其作為普通商品在市場上的價值,套利的結果使銀幣充斥流通。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揮作用,最終使銀幣的鑄造受到限制。但金幣仍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 .

金銀兩本位制有以下優點:( 1 )幣材充足,能夠滿足流通需要。 (2) 復本位制下 , 金銀比價由政府規定 , 能夠反過來影響金銀的市場價格 , 有利於金銀幣值的穩定。 (3) 便於交易,人們可以根據交易額的大小選擇金幣或者銀幣進行支付。

1.4.3 金本位制

(一)金本位制概述

第一,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金本位制盛行了一個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步開始受到削弱。

第二,典型的金本位制受到削弱後,逐步實行金塊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金幣的鑄造被停止,金幣也不再流通,流通的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以金塊作為准備。

貨幣的價值與黃金保持等值的關系。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不能兌換金幣,但可以兌換為金塊。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紙幣可以與金塊進行兌換,但不再是自由兌換,規定的兌換限額較大。因而這種制度也被稱為「富人本位制」。

第三,金匯兌本位制。其主要特點與金塊本位制大體相同。但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而只能兌換與黃金有聯系的外幣。這種制度的實質是把本國的黃金存於國外的銀行,換取國外的貨幣。用國外的貨幣作為本國的紙幣的發行准備金。國內居民可以購買外匯,並在理論上可以把外匯拿到國外去換取黃金。這種制度也被稱為「虛金本位制」。

(二)金本位制崩潰的原因

20 世紀 30 年代的經濟危機動搖了金本位制的基礎,金幣的自由鑄造、自由熔化、自由輸出入和自由兌換受到了削弱,使這種貨幣制度難以繼續。

熱點內容
今日興業科技股票 發布:2025-02-07 01:45:54 瀏覽:231
金融機構借款哪個平台 發布:2025-02-07 01:41:30 瀏覽:137
股票投資的風險指什麼 發布:2025-02-07 01:33:01 瀏覽:308
股票退市還能賣股嗎 發布:2025-02-07 01:32:49 瀏覽:366
為什麼有的股票不漲停封單 發布:2025-02-07 01:18:50 瀏覽:33
科技文娛傳媒股票 發布:2025-02-07 01:18:42 瀏覽:861
基金分紅哪裡買 發布:2025-02-07 01:17:55 瀏覽:164
不含可轉債的純債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2-07 01:14:13 瀏覽:935
股票軟體公式源代碼意思 發布:2025-02-07 01:11:51 瀏覽:993
上投中小盤基金如何 發布:2025-02-07 01:11:17 瀏覽: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