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敵占區使用什麼貨幣
A. 九一八之前在東北的日本人使用什麼貨幣
九一八之前,滿鐵附屬地以及關東州(大連及周邊地區)的日本人和朝鮮人使用日元及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銀行券,另有少量「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發行的的「金票」。當時的日本使用金本位制,日元直接與黃金掛鉤。而中國無論關內關外都是使用銀本位制,奉系紙幣與銀元等值。二者換算較為麻煩,故而不常混用。
奉系軍閥的貨幣只在當地中國人范圍內流通。九一八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因「滿洲國圓」印刷質量低劣,不如英國代印的奉系貨幣耐用,殘余的奉系貨幣仍在東北很多地區繼續流通。直至1935年偽滿改為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失去價值的奉系貨幣才逐漸退出流通。
B.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為何在東北發行一種特殊的貨幣「流通券」
抗日戰爭勝利後,日軍撤離東北,國民政府著手接收東北的各項工作,在經濟方面,除對日軍留下的工廠等各部門進行整頓接收外,還對金融行業進行專門的整頓,專門成立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在通貨方面,並沒有在東北各省使用法幣,而是發行東北流通券,以取代偽滿洲國統治時期日軍發行的滿洲銀行券。
最後,關內利率較高,游資數量大,而東北利率較低,且抗戰勝利後,東北急需大量資金恢復發展生產,扶助工商業者復原工作,如果此時東北資金因關內高利率的吸引,大量資金入關,這樣的話,對於關內、關外的經濟均為不利。發行東北流通券,使關內貨幣體系與關外不同,國民政府當局便可以通過匯兌管制,限制資金流向關內,來達到收攏資金,恢復生產的目的。
C. 抗日戰爭上海用的是什麼貨幣
這個要看歷史階段。
1937.8.13-1941.12.8:上海的西方租借尚存,除了國民政府的大洋、法幣、日元、軍票外,汪偽政府的中儲卷、美元、英鎊等貨幣都在使用,幣制非常混亂。
1942.5.31-1945.8.15:汪偽政府禁止法幣流通,強制兌換法幣。由此法幣退出上海金融市場。但是地下的外幣、法幣交易十分猖獗。
D. 抗戰時淪陷區和國民政府控制區各自用的貨幣是什麼
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至一九四五年日軍投降的這段時間里,日本在中國大陸扶持的偽政府共成立了滿洲中央銀行、中央儲備銀行、冀東銀行等七家偽政權銀行,每家銀行都發行紙幣和硬幣,同時,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發行的貨幣和日本軍用票也大量湧入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批貨幣流通在中國各淪陷區,成為日本侵略者與其扶持的偽政府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的工具。所以說日佔區使用的貨幣太雜,國民政府控制區使用法幣,共產黨控制區使用的是邊鈔。銀圓在那時候一直都是所有人認可的流通貨幣。
E. 抗日戰爭初期一法幣等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樓主問的是抗戰初期,當時法幣還沒有那麼貶值。法幣是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1935年11月4日,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之白銀、銀元統由中央銀行收兌,同時規定法幣匯價為1元等於英鎊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也就是說,最開始1元法幣=1先令2.5便士英鎊(當時先令這個單位還存在,1961年英國才取消) 1英鎊=20先令=100便士。 全部換成英鎊計算的話,也就是1元法幣=0.225英鎊 若要拿當時的法幣和現在的人民幣掛鉤的話,就用英鎊做中間媒介應該是最好的吧。。。 目前匯率,1英鎊=10.4351元人民幣,則1元法幣=0.225英鎊=0.225x10.4351=2.3478975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在剛開始進行貨幣改革,推行法幣的時候,法幣是比現在的人民幣值錢的。。。 不過以上純屬個人YY判斷,看看可以,但真正拿之來比較的話,我覺得這二者還是沒啥可比性。。。
滿意請採納
F. 抗日戰爭時期,可以在全國流通的貨幣有哪幾種
抗日戰爭時期,可以在全國流通的貨幣,能被當做是硬通貨幣的大概只有袁大頭銀圓了,這個銀圓在敵我戰區里老百姓都普遍比較認同的硬通貨幣,雖然那時通行的偽法幣名義也是全國流通的,但僅僅只是名義上的全國流通,實際上很多的日偽區,抗日根據地是不認偽法幣的,而銀圓是真正能做到全國流通的。
G. 45年到49 年內戰時期 共產黨用的貨幣是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後, 原來各抗日根據地的貨幣本來有可能統一起來。然而,由於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爆發,不得不繼續分散發行。同時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發行銀行又有所增加和調整。抗日戰爭初期,原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各行政公署設立的地區性銀行,合並組成了華中銀行。東北解放區增設了「東北銀行」、「嫩江銀行」、「關東銀行」等。內蒙古自治區增設了「內蒙古人民銀行」。中原地區增設了「中州農民銀行」。冀熱遼解放區先後增設了「熱河省銀行」和「長城銀行」等。這些銀行都在艱苦的條件下發行了自己的貨幣,對穩定解放區的金融市場、發展生產、 保證供給、支援解放戰爭起了積極的作用。
H. 抗日戰爭時候,一個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中國當時使用的主要貨幣是銀元,1914年搞銀本位,我國民眾沒有使用紙幣的習慣,當時採用的是貨幣單位銀兩制,同時要改兩為元。發行銀元,一元,五角,貳角,一角,鎳幣一種為五分;銅幣五種,分別為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中央銀行同時發行紙幣,1元,5元,10元,50元,100元,銀元和紙幣可到當時的中國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兌換,1元紙幣等於1銀元,這本身就是暫時性措施,為經濟發展,遲早是要廢除,實行金本位,紙幣和銀元不再兌換,回收銀元,單用紙幣,禁止銀元在市場里通。後來隨著戰亂,也沒有人去做這件事。一銀元大約能兌換1000文錢。銅元每枚約得換銅錢八文,銀元進入市場以後,每元換輔幣10角,時間地點可能造成兌換不同。一碗面條大約四文錢,一斤魚肉十五文,一斤豬肉四十文。第一版人民幣與銀元兌換比率大,不同地區不同,部分地區人民幣成了銀元的輔幣,人民幣只能進行小宗買賣,幣額太大,不利於正常經濟活動。1955年幣值改革前的舊幣值,舊幣值的1萬元等於新幣1元。 第二版人民幣是按照1銀元購買力制定,一人民幣等於一銀元,一銀元大約相當於現在300元人民幣,我們這十年人民幣增發量大。
I. 紙幣和貨幣關系
1、紙幣是在貨幣充當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由金屬貨幣演變而來,沒有金屬貨幣,就沒有紙幣。
2、紙幣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屬貨幣的價值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3、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貨幣有價值,就能夠以自身的價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其次,貨幣有使用價值,就能夠去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所以,把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的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是在基本職能上衍生出來的。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則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9)抗日戰爭敵占區使用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的契約本質決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帳單位。實物貨幣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人們的商品價值觀的物質附屬物和符號附屬物。
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
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起著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
J. 我想問民國期間中國用的法幣和法國的一樣嗎
不一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與三十年代之交,我國因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難以維持,國內的貨幣發行也未趨統一,雜亂不堪。國民黨政府於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中國、交通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同時禁止銀元在市面上流通,並強制將白銀收歸國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政府採取通貨膨脹政策,法幣急劇貶值。1937年抗戰前夕,法幣發行總額不過14億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幣發行額已達5千億元。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竟達到660萬億元以上,等於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物價上漲3492萬倍,法幣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