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內涵是什麼
『壹』 貨幣的含義
問題一:貨幣對是什麼意思? 1、貨幣對 :由兩種貨幣組成的外匯交易匯率。 例: EUR/USD。其中EUR稱為基本貨幣,USD稱為二級貨幣。
2、貨幣對組成:
貨幣對由兩個 ISO 代碼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 GBP/USD ,其中第一個代碼代表 「 基本貨幣 」 ,另一個則是 「 二級貨幣 」 。
最常見的貨幣 市場中交易最為常見的貨幣被稱為「主要貨幣」。 大部分貨幣的買賣相對於美元(USD)進行。 美元(USD)是交易次數最多的貨幣。 其後五種頻繁交易的貨幣是: 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瑞士法郎(CHF)和澳大利亞元(AUD)。 這六種主要貨幣的交易占據全球外匯交易市場90%的交易量。
外匯交易市場中主流的貨幣對以含美元的貨幣對為主,例如歐元/美元(EUR/USD)、英鎊/美元(GBP/USD)、澳元/美元(AUD/USD)等等。
問題二:貨幣的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購買力的暫棲處; 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盡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當交換在更大范圍內發生,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雙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斷降低,如果市場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就總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夠提供缺失的供給來滿足交換者的需求。這個第三方就是市場,市場是包含所有交換者的總體。在上述甲乙丙交換的例子中,我們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來做一個一般的說明:假定丁余D缺E,戊余E缺F,庚余F缺A。顯然,交換如果能夠進行,乙、丁與戊都應該和A的接受者約定A可以換取其所需,於是乙、丁與戊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我們再追溯A的來源,甲的A從何而來呢?存在兩種可能:交換所得或者自行產出。如果是自行產出,那麼甲就成為一個通貨的生產者,進一步說是貨幣的發行者,他顯然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即A可以用來交換其所需,因為他正在這么做。如果是交換所得,我們不妨稱呼這個交換對象為天干,那麼甲與天干交換得到A的時候,乙就成為來自市場的第三方,甲也應與乙約定A可以交換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我轎寬模們把這個事件中的交換關系進行簡並,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只要交換者與市場能夠達成一個約定,約定某個物品對其他物品的交換權,那麼交換就總能夠進行。如果不存在丙,則市場上沒有乙需要的產品D,因為乙獲取市場丙閉緩需要的A就沒有意義,那麼乙與甲交換來獲得A的行為也就沒有意義,甲乙的之間的交換也不會進行,整個交換中止。就乙而言,在其所有B為甲所需的同時,其所需D也巧判能從市場取得,那麼乙才願意與市場丙交換。對乙而言,甲同樣可視為市場的一部分。這樣甲與乙之間的單向匹配,乙與丙之間的單向匹配,丙與甲之間的單向匹配在歸納為個體與市場時,即表現甲與市場丙(含乙)之間的雙向匹配,乙與市場丙(含甲)之間的雙向匹配。而這乃是物物交換得以發生的基本條件。因而貨幣的作用就在於將供給和需求單向匹配的雙方無法達成的交換通過市場而實現,進而實現市場所有交換者的供需轉換,即所有向所需的轉換。將所有交給市場的同時也要求市場提供其所需乃是交換的前提,所有與所需......>>
問題三:貨幣的含義和本質是什麼 (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2)在貨幣產生的過程中,商品交換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和商品流通(貨幣產生).2.貨幣的本質(1)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優點有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容易分割等特點.(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產生過程其實,在歷史上,貨幣要比商品產生的晚.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板書)(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在貨幣產生的過程中,商品交換經歷了四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板書)(1)偶然的物物交換最初的商品交換,人們只是把多餘的產品用來交換,而且這種交換很偶然,有剩餘產品就交換,沒有就不進行交換;交換的產品種類也很偶然,今天可能這種產品有剩餘,就交換這種產品;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另一種產品有剩餘,就交換另一種產品.這種交換,用公式可以表示為:W1===W2.
問題四:貨幣的概念及性質? 貨幣定義
(一)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最開始貨幣就是普通的商品}。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必須有實質價值,其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種理論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Aristotle)樸素的金屬學說。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早期特徵就是「重金主義」或「金屬主義」,認為只有金銀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
(二)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為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於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問題五:外匯中的貨幣對是什麼意思? 美元兌日元,前面的貨幣是兌換中的基礎貨幣,也就是說1美元可以兌換多少日元。在銀行來講,買價永遠低於賣價,這之間的差價叫做點差,銀行的手續費。以92.53的價格買進美元/日元(USD/JPY),也就是說賣出單位量的美元買進日元(預期日元貶值),以92.63的價格賣出美日則與上面相反,把之前的日元換回美元(注意:當時1美元=92.53日元,在這個時間還換回來的話,則需要92.63日元才能換回1美元,這就虧損了,所以,只有日元貶值才能平價乃至盈利。)
問題六:貨幣供給是什麼意思? 是指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貨幣供給指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由家庭和廠商持有的 *** 和銀行系統以外的貨幣總和。
問題七:貨幣的含義是什麼 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
『貳』 貨幣的含義 簡述貨幣的含義本質和職能
1、貨幣的含義: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2、貨幣的本質:貨幣之所以能夠表現其它商品的價值,是由於金或者銀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因此,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3、貨幣的職能:貨幣的本質體現在貨幣的職能之中,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具有五個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
『叄』 貨幣的含義及其本質分別是什麼
貨幣的含義: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貨幣的本質: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
(3)貨幣內涵是什麼擴展閱讀:
貨幣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帳單位。實物貨幣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人們的商品價值觀的物質附屬物和符號附屬物。
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
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起著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在宏觀經濟學中,貨幣不僅是指現金,而且是現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無形的資產。
參考資料:貨幣-網路
『肆』 什麼是貨幣它有哪些職能各職能的含義是什麼
什麼是貨幣?它有哪些職能?各職能的含義是什麼?
貨幣是指起著一般等價物作用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的媒介。
貨幣的職能:
(1)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的功能。
(2)流通手段職能殲跡:是指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促進商品交換的功能。
(3)貯藏手段職能:是指當商品出賣之後,未繼之以買,貨幣退出了流通領域,搏改讓被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來的功能。
(4)支付手段職能:是指貨幣作為價值的獨立形態進行單方面轉移時的功能。
(5)世界貨幣職能:也稱為國際貨幣職能,是指貨幣越出國境,在國際上發揮一般等價基局物作用時的職能。
『伍』 簡述貨幣的含義、本質和它的職能
1貨幣的含義:經濟學中被稱為貨幣的東西,就是日常人們生活中被稱為錢的東西.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商品、勞務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具有普遍接受性是貨幣的重要特徵.2、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它與一般等價物的區別:一是產生的時間不同;一般等價物產生在前,貨幣產生在後;二是一般等價物在時間、地域、材料的質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貨幣是由金銀固定地充當的.
3、貨幣的職能: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兩種基本職能.貨幣的基本職能指的是貨幣一產生就具有的職能.
『陸』 政治必修一貨幣的含義與本質
一、貨幣的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二、貨幣的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6)貨幣內涵是什麼擴展閱讀:
貨幣的發行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
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和韓元。
『柒』 貨幣的含義是什麼
貨幣 - 定義
貨幣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後面4條應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貨幣 - 本質
關於貨幣的本質,在西方貨幣學說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貨幣金屬論,二是貨幣名目論。貨幣金屬論者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出發,認為貨幣與貴金屬等同,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貴金屬的價值。貨幣名目論者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出發,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為貨幣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貨幣金、銀本位制的產物,隨著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其影響力正日益減弱。目前在西方貨幣學說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貨幣名目論,這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斑。最近出版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為:「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這些定義都沒有科學地抓住貨幣的本質,但對於貨幣經濟分析也有一定的可用之處。不同的學說雖有其合理內涵,但都沒能在科學、全面的基礎上概括貨幣,從而導致在經濟生活中長期存在著「貨幣拜物教」。
馬克思第一個科學地從多角度定義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和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執行著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歷史上不同地區曾有過不同的商品交換充當過貨幣,後來貨幣商品就逐漸過渡為金銀等貴金屬。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商品貨幣(金銀)的供應越來越不能滿足對貨幣日益增長的需求,又逐漸出現了代用貨幣、信用貨幣,以彌補流通手段的不足。進入20世紀,金銀慢慢地退出貨幣舞台,不兌現紙幣和銀行支票成為各國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續,但是支配貨幣運動的始終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貨幣流通規律。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 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對於古代貨幣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中間媒介說:隨著剩餘物品的增多,人們逐漸互相依賴,收到別的物品,需要輸出自己多餘的物品,這樣,作為中間媒介的貨幣就產生了。
帝王統治說:先王為了進行統治而選定某些難得的,貴重的物品為貨幣。
自然交換說:貨幣的產生是自然發生的事情,是經濟發展交換的結果。
『捌』 貨幣的含義及職能
貨幣是固定的鬧銷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貨幣的職能是由貨幣的本質決定的,又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貨幣具有五大職能:
(一)價值尺度:是指以自身價值作為尺度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罩含要觀念上的貨幣。
(二)流通手段:是物彎笑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要足值貨幣。
(三)支付手段:是指在發生賒購賒銷的情況下,貨幣用於清償債務所執行的職能。
(四)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人們當作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加以貯藏。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或金屬條塊。
(五)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在世界市場上作為一種購買手段、支付手段和社會財富的代表所發揮的作用。
『玖』 怎樣全面理解貨幣的含義
現行人教版必修一經濟生活教材對貨幣的定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怎樣來理解貨幣的這個含義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貨幣是商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貨幣既然也是商品,它也和其它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這是貨幣作為商品和一般商品的相同點。貨幣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可直接購買任何商品,價值是生產金銀耗費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不同的商品使用價值各不相同。貨幣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就在於它的使用價值與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比較具體,如糧食可以滿足人們食用的需求,衣服可以可以滿足人們禦寒的需要,書籍可以滿足人們學習閱覽的需求等等,貨幣作為商品其使用價值比較一般,是購買其他一切具體的商品,即它的使用價值在於「購買」。其次,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隨著交換范圍的擴大,商品交換的總種類增多,為解決交換過程所出現的麻煩,貨幣便從商品中分離出來。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後整個商品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一邊是各式各樣的商品,它們以各種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吸引人們去消費;另一邊是貨幣,它作為價值的代表而存在,它以富有者的身份出現,對商品挑三揀四。在物物直接交換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不需要媒介;而貨幣出現後,買和賣成為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必須同時都需要對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於商品交換的發展。但也帶來新的矛盾。買、賣脫節,商品所有者在這里賣、到那裡買,今天賣、以後買,其結果,必然有人的商品賣不出去。第三,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又不同於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不等於貨幣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和一般等價物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在於一般等價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區一般等價物可能會不同,但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固定的,固定的由金銀來充當。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就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在貨幣產生以前,一種商品可以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甚至和幾種商品相交換,但不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換。自從貨幣產生以後,一切商品都必須和貨幣相交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商品交換中開始大顯神通。第四、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由於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財富的象徵。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年度內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多少,可以顯示出其經濟實力和富裕程度,一個企業擁有產值利潤的多寡可以看出其規模和經濟效益如何。一個商品生產者擁有貨幣量的多少,可以判斷出其富裕或窮困的程度。商品生產者能否實現由商品到貨幣的轉化,關繫到其經營的命運。由於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商品生產者必須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換成貨幣,他的勞動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才可以用貨幣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產品,以維持和擴大再生產。在歷史上,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金銀。這種新的財富觀念使整個社會掀起了崇拜金錢的狂熱。這種財富觀念的變化也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
『拾』 簡述貨幣的含義本質和它的職能
貨幣含義:由政府純鍵法律規定強制使用,充當交易的媒介、價值的標准、記帳的單位及延期支付的工具。
貨幣本質:被認為是一般等價物,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
貨幣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悉枝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支付手段是指睜褲敏貨幣在執行清償債務時所執行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