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如何緩和擠出效應
1. 如何消除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
最有利,也是刺激需求的最好措施就是大力鼓勵民間投資,擴大民間投資的規模和范圍。
注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使用,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降低利率克服「擠出效應」。
政府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政策本身的內耗和效應的抵消。
擠出效應是擴張性財政政策下產生的,具體地說就是政府和企業都在投資,在投資項目一定的條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業擠出去了,所以政府應努力避免與民爭利、與私人企業爭投資。
2. 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原因
社會財富的總量是一定的,政府這邊佔用的資金過多,又會使私人部門可佔用資金減少,經濟學將這種情況,稱為財政的“擠出效應”。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原因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原因
擠慶大出效應是指擴張性財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擠占私人投資,抑制總需求增加的現象,稱為擠出效應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作用。
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和勞務需求上升,物價上漲,實際貨幣供給量降低,可用於投機動機的貨幣減少,債券價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資減少,消費減少。政府支出擠佔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支出乘數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會使利率上升,乘數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函數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迅乎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即貨幣需求函數中h的大小,h越小,貨幣需求稍有所變動,就會引起利率的大幅度變動,因此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擠占效應越多;反之, 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出效應就越大;反之越小;
這四個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它一般被認為是穩定的;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決於支付習畝差悉慣和制度,一般認為也較穩定,因而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為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敏感程度。
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因而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為0,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在流動性陷阱中運行。
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為0,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極大,因而財政政策毫無效果。
宏觀經濟學認為:短期決定國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會總需求。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中,社會總需求由三部分組成,即:居民消費、企業投資和政府支出。在國民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個人消費和私人投資有不斷下降的趨勢,總需求與社會生產能力之間出現缺口,國民經濟增長受到抑制。政府可以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膨脹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但是在貨幣供給量保持穩定的情形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使利率水平上升,從而擠出私人投資,政府擴大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應下降。這就是擠出效應的一般理論模型。為了克服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應當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混合使用,以便使市場利率水平保持穩定,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擠出效應的理論模型表明,政府在對經濟增長進行調控時,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上的矛盾,也就是減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大小,決定於市場經濟中的多種因素,如用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分析,它決定於IS和LM曲線的斜率。斜率主要反映的是市場經濟中私人投資對利率變動的反映程度。由於投資是利率水平的減函數,投資對利率的變動十分敏感,通常所講的投資利率的彈性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就大;投資利率的彈性小,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就小。如利率不變,即在凱恩斯陷阱區域,擠出效應為零。如隨著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實施,利率上升的非常高,即在古典區域,擠出效應將無限大,政府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應等於零。在一個完全由政府配置資源的市場,擠出效應問題不存在,因為政府支出的變化,不受利率水平的影響。
擠出效應也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考察。從總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擴大投資需求,一定會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資下降,這就減弱了政府支出的擴張效應。我們可以把這種擠出效應界定為需求型擠出效應。從總供給的角度看擴張性財政政策也有擠出效應。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為應對社會總需求的不足,短期內大幅度增加政府開支。如果產出效率很低,必會引起社會物價總水平上升,在名義貨幣供給不變的情形下,實際貨幣供給減少,實際利率水平上升,個人投資需求減少,積極的財政效應減弱。如果社會產出率高,供給型的擠出效應可能不存在。
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編輯]支出乘數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會使利率上升,乘數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編輯]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函數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編輯]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即貨幣需求函數中h的大小,h越小,貨幣需求稍有所變動,就會引起利率的大幅度變動,因此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擠占效應越多;反之, 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編輯]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出效應就越大;反之越小;
這四個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它一般被認為是穩定的;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決於支付習慣和制度,一般認為也較穩定,因而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為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敏感程度。
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因而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為0,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在流動性陷阱中運行。
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為0,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極大,因而財政政策毫無效果。
擠進效應和擠出效應理論對我國財政支出政策的啟示:
我們可以看出,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實際上反映了政府支出與民間投資和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諧與共生共榮的關系,而擠出效應則表現了政府支出對民間投資和消費的一定程度上的排斥。一般而言,財政政策的實際凈效應應取決於這兩種相反方向的效應的對比。如果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大於擠進效應,則說明現行的財政政策必須要加以適當調整,如果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大於擠出效應,則表明當前的財政政策可以繼續延續。
為使財政政策能夠產生更多的擠進效應和更少的擠出效應,當前我國在調整財政支出政策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
1.財政政策必須能夠適應宏觀形勢的變化
當私人投資對利率較為敏感時,或者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當經濟處於經濟周期的復甦和高漲階段時,政府應當適時調整財政支出的規模和方向,適當收縮建設性財政支出的范圍。因為私人投資對利率的敏感性決定了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比較大,擠進效應比較小,而此時建設性財政支出政策的效果並不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證相當程度的公共財政支出的規模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公共財政支出可以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而當私人投資對利率不敏感或經濟處於蕭條和衰退階段時,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比較小,而擠進效應則相對比較大。因此,在我國通貨緊縮和經濟低迷已經退居為次要矛盾的地位時,財政政策的主要目標應當是防止經濟過熱和有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此時,一般來說,從資金來源上看,來源於稅收的財政支出政策比較好,而來源於公債的財政支出規模必須要加以適當限制。
2.財政支出要同時兼顧“軟”、“硬”環境的改善
財政支出既要著眼於改善投資的“硬”環境,即傳統的能源、原材料、、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又要著眼於改善投資的“軟”環境,也就是要加強人力資本投資環境的改造,大力興辦、醫療、衛生等行業,這樣可以吸引更多的私人直接投資,更好地發揮財政資金的擠進效應的作用。事實上,從以往的政策實踐來看,我國東西部地區吸引民間投資的能力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上,更體現在人力資本素質等“軟體”設施的差異上,如果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瓶頸約束不能夠得到有效緩解,那麼,這些地區的物質資源的優勢必然也難以發揮,政府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最終也難以徹底實現。為此,今後我國的政府財政支出特別是西部地區的財政支出應在教育、醫療和保障等方面要有大的作為,財政政策促使人力資本素質的提高將促使人力資本獲得合理定向流動的條件和可能,為我國今後的城市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3.必須優化財政支出的區際分布
既然財政政策的擠進效應隨著市場的發達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那麼,為了保證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應當一如既往地致力於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的投資環境的改善。一般來說,財政資金在東部較發達地區的產出效率(擠進效應)要顯著高於西部欠發達地區,但同時我們又注意到,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政策更能體現政府政策的公平性,有鑒於此,我國當前財政資金的使用在東西部地區、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市和地區等要注意區別對待、各有側重,同時要堅持確保重點的原則。
4.全面正確地評價財政政策的效果
3. 請用經濟學原理加以分析並結合我國實際簡要說明消除和削弱"擠出效應"的宏觀經濟政策
擠出效應是增加政府支出而減少了私人投資引起的經濟現象,但是如果政府增加支出而不影響減弱私人或財團手中擁有的貨幣,保證私人或者財團得以繼續滿足自己的投資,擠出效應則可避免或者減弱。因此要保證私人或者財團手中擁有足夠貨幣,則應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例如減少稅收)和擴張的貨幣政策。
4. 簡述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擠出效應是指增加 *** 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 *** 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以下是的相關資料,我為您分享。
支出乘數的大小
*** 支出增加會使利率上升,乘數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函式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 *** 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即貨幣需求函式中h的大小,h越小,貨幣需求稍有所變動,就會引起利率的大幅度變動,因此當 *** 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擠占效應越多;反之, 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擾擾蘆出效應就越大;反之越緩帶小;
這四個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它一般被認為是穩定的;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決於支付習慣和制度,一般認為也較穩定,因而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為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敏感程度。
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因而 *** 支出的擠出效應為0,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在流動性陷阱中執行。
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為0,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極大,因而財政政策毫無效果。
簡述財政政策擠出效應擠出效應是指增加 *** 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 *** 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 *** 支出增加會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資出現抵消性的減少:由於 *** 支出增加,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物價就會上漲,在貨幣名義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可用於投機目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價格就下跌,利率上升,進而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投資減少了,人們的消費隨之減少。這就是說, *** 「擠占」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使用1、當經濟蕭條不太嚴重時
採用膨脹性財政政策 *** 總需求,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
2、當經濟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時
用緊縮的財政政策控李好制通貨膨脹,降低需求水平,用緊縮的貨幣政策防止利率過分提高;
3、當經濟出現不太嚴重的通貨膨脹時
用緊縮的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用膨脹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
4、當經濟嚴重蕭條時
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增加總需求,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克服「擠出效應」。
5.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之中的 擠出效應 產出效應, 是什麼意思啊
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是指利用財政政策工具手段引起的一個國家的總產出水平或總收入水平的變化。通俗來說,假定我是央行行長,我通過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降低利率來促進投資與投機行為,從而達到了增加總產出水平或總收入水平的目的。
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支出的擴張或縮減引起的對私人投資的影響,擠出私人投資使私人投資所佔的份額減少,從而達到抑制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通俗來說,假定我是央行行長,經濟不景氣,我花錢僱人挖坑然後再把坑填掉,相當於發錢給老百姓,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的目的,但是同時我也對私人投資造成了影響。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的羅斯福新政就是這樣的。
如下圖表所示,隨著財政支出的擴大,引起的IS曲線的右移,利率水平的升高,導致經濟份額的擴大,但是隨之而來也有一部分市場投資被擠掉了。
結合IS-LM曲線分析會更好理解一點。在圖表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被擠出和新增加的市場。
而且這是可以計算的。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6. 怎麼樣避免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其實是指政府借貸的太多導致剩下留給民眾和公司的借貸變的很少,解決方法是減少政府借貸,增加銀行資產的流動性,讓他們能有錢借給大眾,稅收的話可以抵消部分政府赤字,從這個角度來說確實會導致政府借貸變小,抵消部分擠出效應
7. 用IS-LM模型說明政府如何使用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便消除失業現象又不致引起擠出效應
首先,我想指出的是失業現象是不可能的消除的,就算是在社會充分就業的情況下,自然失業率依舊存在。
其次,失業和通脹是相對的,依據菲利普斯曲線揭示的失業和通脹的關系,失業率的降低勢必將伴隨著通脹的上升。抑制通脹的過程中,無論是緊縮性財政政策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都將帶來利率的一個下降過程,而這和擠出效應發生條件正好是相反的(擠出效應:由於政府購買增加使利率上升從而導致私人投資減少的現象)。
8. 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三大措施是什麼
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三大措施如下:
1.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貸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它是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
2.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
3.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市場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常見措施為在公開市場發放政府債券,買國債的多了,市場上流通的錢就相應變少了。
拓展資料:
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影響
一、緊縮性貨幣政策並未影響商業銀行整體較為寬松的資金面環境。盡管央行採用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緊縮性政策回收流動性,但是外匯占款的增加額仍然大於基礎貨幣的增加額,銀行體系超額流動性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銀行體系超額准備金率仍較充裕。銀行信貸擴張具有充裕的資金基礎。
二、央票對銀行貸款增長存在擠出效應。盡管資金面較為寬松,銀行的放貸沖動較強,但貸款增長始終低於存款的增長,銀行體系存貸款差不斷擴大,存貸比不斷下降。商業銀行持有央行票據對貸款存在一定的擠出效應。
三、一定程度上增加銀行資金運用壓力。受央票擠出效應的影響,加上金融業股票融資、債券融資進一步發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對銀行貸款資金的依賴,近幾年貸款增長率明顯低於存款增長率,銀行體系存差規模不斷擴大,銀行資金運用壓力有所增加。
9. 簡述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政府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以下是簡述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影悄鬧猜響因素的相關資料,我為您分享。
簡述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影響因素
支出乘數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會使利率上升,乘數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函數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對貨幣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擠出效應越大;
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即貨幣需求函數中h的大小,h越小,貨幣需求稍有所變動,就會引起利率的大幅度變動,因此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擠占效應越多;反之, h越大,擠出效應越小;
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出效應就越大;反之越小;
這四個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而它一般被認為是穩定的;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決於支彎前付習慣和制度,一般認為也較穩定,因而擠出效應的決定性因素為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敏感程度。
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因而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為0,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在流動性陷阱中運行。
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啟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為0,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極大,因而財政政策毫無效果。
簡述財政政策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增加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產生的擠占效應,從而導致增加政府投資所增加的國民收入可能因為私人投資減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會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資出現抵消性的減少: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物價就會上漲,在貨幣名義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可用於投機目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價格就下跌,利率上升,進而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投資減少了,人們的消費隨之減少。這就是說,政府“擠占”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搭配使用
1、當經濟蕭條不太嚴重時
採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
2、當經濟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時
用緊縮的財政政策控制通貨膨脹,降低需求水平,用緊縮的貨幣政策防止利率過分提高;
3、當經濟出現不太嚴重的通貨膨脹時
用緊縮的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用膨脹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財政過度緊縮而引起衰退;
4、當經濟嚴重蕭條時
用膨脹性財政政策增加總需求,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克服“擠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