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古貨幣是如何掙錢的

古貨幣是如何掙錢的

發布時間: 2023-05-19 22:17:50

『壹』 古代的貨幣是如何流通的阿

大致說一下.以前流通的是大量銅錢.中量白銀和少量黃金.

銅錢就是秦始皇發行的"天圓地方"那種.銅的含量視當時的政治經濟是否太平.國力是否強盛有改變...國力弱的時候銅含量降低或者銅錢薄..甚至變成鐵錢..

有的規定是800文換一兩銀子..一般情況下是規定1000文換一兩銀子...但民間往往也有1200-2000文換一兩銀子...

以銀子為例...在唐宋時期的購買力很強.不是很記得了

大致在唐太宗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1200公斤大米.合現在約3600元.

在唐玄宗年間可以買600公斤大米,合現在約1800元.

到了南宋北宋時期銅錢管理制度混亂.

一兩銀子可以買500公斤大米.約合現在750元.

金子價格那時候大概相當於銀子的10倍.

影視作品中比較接近現實的是喜劇片..武林外傳..里..一兩銀子對於他們來說是比不小的家當.

普通情況下.3-10兩銀子可以滿足一家幾口一年的平常開銷.

現在由於工業技術的發展.白銀的開采量呈幾何狀上升..1兩白銀只有不到100元了.

而且由於國外銀行財閥集團近百年來的孜孜不倦..妖魔化黃金白銀.劣幣驅逐良幣...致使其暫時退出世界貨幣流通體系.

『貳』 投資古銅幣前景如何

前景還可以的。
古錢幣的存世量是極其有限的,它的價值升降式由其存世量的多少和購買力的高低決定的,這也是一些中高檔古幣的價格不斷抬高的原因所在。把古錢幣作為長期的投資項目,由於古錢幣升值空間大,現在的不少精品錢幣只入不出,收藏愛好者手中的珍品錢幣也不願意輕易出手,使供求關系進一步加劇。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的古錢幣市場在賣方市場已成為主導地位,古錢幣的價格也是由出售者所決定的。因此未來的古錢幣的市場價格還會繼續上漲的,收藏古錢幣也成為幾乎沒有風險的投資行為。
所以,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的,收藏愛好者的隊伍會不斷地壯大,古錢幣的價格還會一路走高,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中國古錢幣是古代貨幣,是當時商品交換的產物。
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70多項世界之最,可以說其上印製的圖案、花紋、文字都記錄著歷史,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
業內專家表示,古錢幣具有很大的收藏投資空間,但收藏時一定要注意,並非所以的錢幣都是越來越值錢,決定一枚古錢幣收藏價值的,最主要的還是存世量,再根據技術工藝以及幣材的質地、品相等條件來進行綜合評價。

『叄』 古時候是用貝殼做貨幣的,古人為啥不多撿點一夜暴富呢

宋神宗曾經說過這一句詩:“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充分的說明了財產和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在歷史的長河裡,人類的每一次進步發展,都離不開經濟,而最古老的經濟就是以物換物的交換,直至最原始的貨幣出現,才有了貿易的雛形。

我國是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追溯到4000年前的遠古世紀,我們的祖先們發現了一種十分精美的天然海貝。貝殼作為一種十分精緻並且天然的裝飾品,在母系社會里一度也被用作圖騰,有著十分高的價值,隨著這種精美海貝的發現,貨幣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

隨著時代變遷,經濟不斷地發展,貨幣也已經越來越趨於成熟,最終成為了紙幣。貨貝雖然看起來十分原始,但它們確確實實的是讓我們的經濟往前發展了一大步的功臣。盡管生活貧困,我們的先輩們卻總能想出對應的法子來解決問題,古人們的智慧實在是讓我們心悅誠服,感慨萬千。

『肆』 古代的人不用上班掙錢,那麼錢從哪裡來的呢

古代的主要階層有士,農,農,工,商,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化余塌塵方式和財富來源。古代社會的中層和頂層就是貴族和官員們,這些人一般都有俸祿和根據爵位發的賞錢,但是這些家庭都是一個大家庭,一個人的工資不夠花,朝廷又不允許官員經商,所以這些人就用手裡的財物置辦商鋪在交由手下人打理,或者購買田產土地,租給農戶,他們則收取傭金。

而且這些人的田地資產中,除了買賣所用的,還能自用,另外就是皇帝的賞賜之中的金銀也是維持家庭經濟的一大來源。

再來說說商人,這個級別屬於最後一個階層,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重農抑商,後來的唐朝雖然比較重視商業環境衫運,但是商人的地位還是比不上農民,不僅穿戴上有限制,經營上的限制也比較多,而且各地方對商人要求承擔的賦稅也是比較豎禪重的,他們一般也就是經營食品之類,跟飲食有關的行業,這樣不光貼近民生,自己也還能自給自足一部分,所以我們的美食會如此繁多,也有古代商人的功勞。

『伍』 古時候,錢幣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漢朝時 繼續秦國的錢制 發行 半兩錢。漢武帝起,又開始鑄造 五銖錢,這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年代最久的錢幣,一直到隋朝才廢止,歷經七百餘年。後世一直使用方孔銅錢,一開始用錢范鑄造,後改用母錢翻砂鑄造,像清明時期流傳很多母錢,就是當時用於鑄造子錢,也就是流通錢幣使用的。

『陸』 古代的錢是怎樣用的呀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於是到網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里聲明,筆者不是學歷史的,只是利用從網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 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柒』 古時候的貨幣機制是怎樣的

我覺得古代的貨幣機制可以追溯到人們使用貝殼交換的時期,因為據我所知,古代的貨幣是由一開始的一物一物到後來的用貝殼或者一些其他等價物作為貨幣從而進行交換,到了統治者的時期,就會有一些官方的設定,比如金銀但最多流通的貨幣是銅幣,所以古代的貨幣機制多數是由官方設定的。

『捌』 古代貨幣是怎麼流入市場的,是怎麼流通到百姓手裡的

1首先官方買百姓的東西,,,比如糧草,馬匹,布匹等等物資時候,,,支付百姓貨幣
2古代也有像銀行一樣的機構,,比如錢庄,,,你存錢進去,,,再取出來的時候,,他就給你國家新的貨幣,,,就像現代一樣啊

『玖』 古代的錢幣是怎麼計算的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兌換關系: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到11兩白銀。

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到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迅飢屬價格: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敬陸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8000元

1兩白銀:約值16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9)古貨幣是如何掙錢的擴展閱讀

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普遍使用,但當時處於金屬鑄幣、貴金屬貨幣和實物貨幣並用時期。到戰國時期,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用貨幣外,銅鑄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還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畝稿返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

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像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

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

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拾』 貨幣在古時候如何發展的,吃飯付錢真的用元寶嗎

中國古代的貨幣形成,主要是從農業勞動和貿易開始的。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最早的貿易方式是以物換物。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等價物品的多樣性,以物換物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因此逐漸形成了貨幣貿易。我國古代最早的貨幣主要為「貝幣」,所以從我國的文字來看,凡是與貨幣、價值有關的文字都與「貝」字有關,比如財寶(寶)、賞賜、貨貸、賒賬,甚至貧賤都含有「貝」字。197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武丁配偶「婦好」墓,出土了近7000枚海貝。可見,商朝已經將海貝作為貨幣流通。那麼,商朝後期的貝幣又是如何發展的呢?古代的黃金和白銀,是否是古代的流通貨幣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滅亡,中國古代貨幣發展情況,黃金和銀子是否是法定貨幣,古人外出吃飯住店一般使用什麼貨幣,看完本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袁大頭

在明朝初期,主要貨幣還是以銅錢為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發行「大明寶鈔」,民間禁止金銀買賣,只能從官方兌換紙鈔。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年—1435年)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曾停鑄和禁用銅錢,民間盛行紙幣、白銀或實物交易。嘉靖六年(1527年)因紙幣寶鈔膨脹厲害,明朝又恢復了鑄錢。此後,銀子作為大額貨幣,開始在民間流通。在明朝以前,銀子是不常見的貨幣。在清朝以銅錢為主,銀子是很少見的。清朝滅亡以後,銅錢開始退出歷史舞台。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現的銀元,開始成為民國的主要流通貨幣。

第四:銀子太貴重,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

其實,在古代除了銅錢,其他諸如黃金、白銀、銀票都不屬於流通貨幣。尤其唐朝以前金銀產量不高,並沒有成為民間流通貨幣。當然,唐朝出現元寶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元寶是元朝才有的。宋、元、明、清,雖然有銀子流通,但是使用的基本是碎銀子,需要稱重。好不誇張的說,古代使用銀子,除了大額交易,都要兌換成銅錢才能直接使用。我們在古裝電視劇當中看見俠客,吃個飯都用元寶,還不用找錢,根本不符合歷史。為什麼,這么說呢?

以明清的銀子為例,官方銀元寶標准為50兩,清朝康熙乾隆年間1兩銀子=1貫=1000文銅錢(1文銅錢大約4克,一貫4公斤,50兩就等於50貫,重量200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價值1000文,有8斤重。假如外出吃飯,只需要10文錢,你拿出一兩銀子或者50兩銀子你覺得合適嗎?如果,在古代吃飯隨時套出一錠銀子,就不用找了,除非家裡是開礦的。像武俠電影當中的俠客,有這么多錢,估計就不用做俠客到處打打殺殺了。

熱點內容
數字貨幣交易qc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8 04:58:20 瀏覽:775
掌門一對一上市市值大概多少 發布:2025-02-08 04:54:08 瀏覽:3
兩個理財方案你選哪個 發布:2025-02-08 04:35:04 瀏覽:970
期貨交易怎麼判斷合約漲跌 發布:2025-02-08 04:17:03 瀏覽:932
周一原油基金按什麼價格 發布:2025-02-08 04:17:03 瀏覽:703
銅陵有色股票歷史行情查詢 發布:2025-02-08 04:17:02 瀏覽:992
什麼是股市走牛 發布:2025-02-08 04:14:18 瀏覽:436
網行金融為什麼這么多人投資 發布:2025-02-08 04:08:21 瀏覽:230
航錦科技的股票能買嗎 發布:2025-02-08 04:03:17 瀏覽:438
金種子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5-02-08 03:53:40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