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高通市值為什麼這么少

高通市值為什麼這么少

發布時間: 2023-05-19 01:05:04

A. 小米徹底亂了,為什麼會和高通有關

種情況不可能出現,因為美國不會允許。如果真有這飢則種情況,那麼肯定還沒等小米收購,只要小米敢有這種想法,美國就會用對付華為的方法把小米封殺的渣子都不剩。

因此其他品牌再用高通晶元的可能性就不算太大了,但是世界上有沒有其他高端手機SoC晶元,如果展訊和聯發科發展起來那還有個替代,如果沒有發展起來,那麼高端手機可能世界上就餘三星、華為、蘋果、小米了。所以這是多麼不美好的事情,雖然不可能發生,還是不要發生好

B. 高通失勢:壟斷破除的時代,即是高通謝幕的時代

高通失勢:壟斷破除的時代,即是高通謝幕的時代

高通主要業務營收或將四財季連續下滑,真的是因為華為帶動了中國市場的5G嗎?

8月1日,高通發布了2019財年第三財季財報。

根據報告顯示,高通第三季度營收為9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56億美元相比增長73%;凈利潤2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億美元增長79%。

雖然營收和利潤都的同比增長都超過了70%,但高通昨日早晨盤後的交易中,跌幅達5%。

為什麼會出現業績增長股價反而下跌的情況?原因在於高通的96億美元的收入中,48%是與蘋果達成和解後獲得的專利賠償收入,這筆專利費許可收入高達47億美元。剔除這部分專利收入,高通在第三財季的銷售額為48.9億美元,這一數字低於分析師預期的50.9億美元。

營收不及預期,股價自然會下跌。

當然,股價下跌還有一點原因在於,財報中高通的主營業務營收數據不是很好。高通主營業務主要分為CDMA技術集團(QCT)和技術授權部門(QTL)。CDMA技術集團營收為35.6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技術授權集團營收為12.9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

從2019年第一財季開始,高通兩大主營業務營就出現了營收下滑,這已是連續下滑的第三個季度。對於第四財季營收,高通預計為43億美元到5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8億美元下降12%到26%,仍舊不及預期。

至於原因,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解釋:由於華為在中國手機市場的突飛猛進,使中國的不少高通客戶開始重點發展5G,並取消了許多4G機型訂單,進而影響了高通公司的業績展望。

高通主營業務連續三季度持續下滑,甚至毀團還會迎來整個2019財年的業務下滑。其中原因,真的是因羨余洞為華為帶來中國市場5G潮嗎?

我看未必。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高通的通訊專利授權模式說起了。

過不了的專利檻

所有手機廠商,都逃不開高通在通訊領域的專利檻,尤其是3G專利,高通幾乎全部壟斷。

作為全球范圍內手機晶元的主要提供商,高通主要業務是向手機廠商提供晶元,通過收取專利費的模式來盈利。

高通的的專利主要集中在3G領域。資料顯示,高通在CDMA上擁有包括600多項核心專利在內的共計3900項專利,佔CDMA所有專利的27%,壟斷了全球92%以上的CDMA市場。在中國,這一比例幾乎達到100%。

高通的壟斷是在3g網路時代形成,3g網路的核心標準是CDMA,而高通則擁有CDMA技術標準的大部分核心專利和外圍專利。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機,都要兼容2g/3g/4g網路,而高通則壟斷3g網路,4g網路也有大量專利。

同時高通還壟斷手機核心處理器晶元,除蘋果和華為之外的手機廠商,幾乎都要向高通購買手機處理器晶元。在3G/4G時代,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繞不過去高通的專利牆。只要是具備通訊功能的手機,都要向高通上交一定比例的專利費。

高通高級工程副總裁兼技術許可業務法律顧問陳立人曾在采訪中表示:晶元本身是沒有辦法體現到高通一直以來所累積的龐大蜂窩技術標准必要專利的,每一台智能手機都有高通的發明。

言外之意,一部智能手機即便是沒有採用高通的晶元,也一定會用到高通的蜂窩標准必要專利技術,就必須要尊重其知識產權。這意味著,每一部智能手機都會用到高通的無線通信技術,不管是否採用了高通的晶元。

在專利費的收取上,高通可謂心狠手黑。譬如面向在中國銷售使用的品牌設備的3G、4G必要中國專利的授權,高通對3G設備(包含多模3G/4G設備)收取5%、對不執行CDMA或WCDMA網路協議的4G設備(包含3模LTE-TDD設備)收取3.5%的專利費;每一種專利費的收費基礎是設備銷售凈價的65%。

這意味著,一部售價2000元的國產手機,需要繳納2000*65%*5%=65元的專利費。手機賣得越貴,專利費交的越多。

對智能手機而言,雖然顯示屏、處理器、內存、攝像頭等是核心元器件,但通信才是手機作為通訊工具的根本。只要手機具備通訊功能,就會基於高通在1989年研發的CDMA技術,就跳不過高通專利這個檻。

蘋果反擊高通

2016年之前,iPhone系列產品一直採用高通晶元。

2007年,喬布斯與高通時任CEO保羅·雅各布建立友好關系並達成共識,蘋果每部iPhone將向兄枯高通支付7.50美元的專利費用。至2011年庫克出任CEO後,認為一協議是「非常過分」的,並推動進行修改。

後來,高通又對專利費標准加以改動。相關資料顯示,在2017年之前,高通對出售的3G設備收取5%、對不執行CDMA或WCDMA網路協議的4G設備收取3.5%的專利費。

蘋果之所以堅持拒繳專利費,是因為在蘋果等看來,「高通稅」存在不合理之處:智能手機廠商只是在通信模塊上應用了高通的專利,卻要按照整機價格向高通付出5%專利費。

你想,一部售價800美元的手機高通收5%專利費,每部手機收取40美元,上億台的出貨量就是40億。庫克提振股市的策略靠提高產品售價,iPhone價格越賣越高都超萬了,蘋果出貨量那可都是2億保底,銷售收入的5%都給了高通,這不就成給高通打工了嗎?庫克想想就頭大。

蘋果和高通的手機相關專利糾紛,核心問題在於蘋果認為高通利用非法專利行為來壟斷數據機晶元市場。

庫克曾與高通展開多次談判,但蘋果的專利費足以決定高通的營收。要知道,高通2019財年第三季度營收的48%都是與蘋果達成和解後獲得的專利收入,足見蘋果對其應收的重要性,所以高通斷然不會答應庫克的要求,雙方反復協商無果。

於是在2016年,蘋果棄高通而選英特爾,開始在部分iPhone機型中使用英特爾的數據機晶元。甚至,庫克還曾對高通落井下石。

在韓國調查高通壟斷時,蘋果提交了高通的壟斷證據,這使得憤怒的高通直接扣押了需要返還給蘋果的10億美金。

2017年1月,蘋果公司對高通提起了索賠10億美元的訴訟,指控這家晶元製造商對其晶元產品收費過高。

有意思的是,這次蘋果起訴高通,還得到了谷歌、亞馬遜、微軟、Facebook的組團支持。甚至,同一時間英特爾和三星還聯合起訴高通,稱後者利用其在移動處理器行業的主導地位排擠行業對手。

2017年4月,高通正式反擊,在美國加州南區法院反訴蘋果,稱其部分iPhone機型侵犯其六項專利,請求禁止iPhone在美國出售、廣告展示、市場營銷和倉儲活動。

這次反訴之後,蘋果公司停止向高通支付專利許可費,還讓供應商不要向高通支付專利費。

自此,雙方你來我往,這場持續了2年多的專利戰就此拉開了帷幕。

大戰不只是在美國展開,高通一度在全球所有蘋果產品所在市場起訴蘋果公司。2017年10月開始,高通正式在中國起訴蘋果,要求全面禁售iPhone。後來,高通又在歐洲等地起訴蘋果。

當然,蘋果也不甘示弱,於2018年1月份在全球起訴高通壟斷。同時,蘋果在2018年發布iPhone XS系列時,乾脆棄用了高通基帶,全部選擇英特爾晶元。

雙方互訴的結果是,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間,中國和歐洲法院都判高通勝訴,禁止了蘋果手機部分型號的銷售。

高通目的很明確,就是靠起訴讓蘋果恢復與其合作。直到2019年4月份,高通如願以償,蘋果與之達成和解,雙方同意放棄全球范圍內所有訴訟。蘋果需要向高通支付45-47億美元的補償金,並提供一份晶元供應協議。

但蘋果與高通達成和解,並不是因為其與高通在全球的官司,而是因為其在5G手機的進展上現在最好的策略仍舊是與高通合作。

自然,最後蘋果也沒有繳納高通起訴的70億美元。同時,在雙方互訴的進程中,蘋果等一眾廠商抓著高通的專利壟斷不放,也讓其不得不在2017年重新調整了專利授權費用。

逃離「高通稅」

事實上,在「高通稅」的強壓之下,有能力的手機廠商都會千方百計想著如何擺脫高通的控制。

譬如蘋果,一直以來都在嘗試脫離高通晶元對其的束縛。從iPhone 7開始應用英特爾晶元,到iPhone XS摒棄高通基帶,都是蘋果在嘗試的方法,即便英特爾的基帶晶元性能不如高通。如果英特爾能夠順利研發5G晶元,蘋果應該還不會與高通和解。

蘋果一直在變著花樣嘗試如何繞過高通,積極設計並研發無需任何高通組件的iPhone和iPad。

過去幾年,蘋果一直在擴展其定製晶元的開發和使用,並嘗試為自己的設備構建更多的無線組件,比如將自己的藍牙和Wi-Fi晶元放入最新的Apple Watch和AirPod耳機中。

為了提高通訊晶元的研發能力,更是做了很多布局。2014年,蘋果開始大幅招聘相關工程師;2016年,蘋果開始在新款iPhone上使用英特爾的相關晶元。

2017年,蘋果挖來了在高通工作8年負責技術路線圖的副總裁Esin Terzioglu,以研究將數據機芯接集成到蘋果A系列晶元上。因為數據機,是iPhone中較貴也是耗能較高的晶元組之一。

雖然在iPhone XS和XR中只使用了英特爾的數據機,但蘋果一直對其性能和可靠性存在疑問。迫於英特爾5G基帶晶元的緩慢進展與產品缺陷,蘋果乾脆買下了英特爾的晶元業務用於自研。

蘋果從iPhone 7開始就通過引入英特爾的基帶與高通進行對抗,不斷在產品設計及晶元研發上布局,主要就是為了逃離「高通稅」,甚至不惜新機型通信質量受影響導致品牌力下降的後果。

王吉偉頻道認為,蘋果代表了反抗「高通稅」卻又不得不與高通相愛相殺的一股勢力,而像三星、華為等廠商因為及時布局,已在5G晶元專利上基本告別了高通。至少可以通過交叉授權等方式免費獲取專利,同時還能在5G晶元行業中分一杯羹,打消高通過往憑借專利壟斷欺行霸市的囂張氣焰。

「高通稅」的不合理早已引起多國政府的重視,2015年我國發改委處以高通2013年度在中國市場銷售額8%的罰款,合計60.88億元。此後,高通修改為「在中國境內使用而銷售的手機,按整機批發凈售價的65%收取專利許可費。

5G不佔優勢

5G時代來了,但高通並沒有能力再次壟斷5G,甚至它在5G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被華為、三星等廠商超越。其實在4G時代,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高通已經沒有原本的壟斷優勢。

在過去的2G、3G和眼下的4G時代,高通長期以「不獲得專利授權、沒有晶元銷售」的商業模式,用知識產權大棒和斷供晶元的威脅,逼迫下游手機廠商乖乖繳納巨額的專利費。在這一點上,不管是大廠還是小廠,都曾受到過高通威脅,就連蘋果與華為也不例外。

但隨著3G和4G技術的發展,新通訊技術正在逐步取代舊技術。同時華為、三星等廠商在基礎科學領域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和人才經費,這些廠商在新通訊技術的發展進度上甚至已經超過了高通。由此,高通的CDMA專利技術正在被更新的技術體系所稀釋,高通的壟斷優勢正在被逐步瓦解。

一個鮮明的寫照就是,在4G時代包括高通、聯發科以及華為海思等全球范圍內的廠商都在研發手機晶元,並非只有高通一家在做,甚至就連小米也推出了澎湃晶元。至於AI晶元,中國廠商目前的研發進度並不比國外廠商差。

掌握了晶元設計研發的廠商,往往會在手機最重要的通訊模塊晶元商進行努力 探索 。譬如華為,大多數旗艦手機都會採用自家的麒麟晶元,基帶也會待在自產巴龍晶元,還與射頻晶元都已實現自產。

當然,其他型號手機或許會採用高通晶元,但很多新品都已經實現了自產替代。這樣做,首先是不再受高通的要挾,其次是不用向高通交納太多專利費。

隨著5G的逐漸到來,更多的公司掌握了5G專利,高通的壟斷優勢就會越來越弱。當然,憑著高通在通訊領域的技術積累,高通在5G乃至以後6G可能仍有優勢,但這個優勢正在逐漸減小,同時更多掌握先進通訊技術的廠商也會與之瓜分這個優勢。

其中華為公司以1481族占據榜首,佔比28.9%;瑞典愛立信公司1134族緊隨其後,佔比22.1%;韓國三星集團1038族,佔比20.3%。而高通,並不在這個榜單。

顯然,在5G技術標准中,高通在專利數量已經不佔優勢。

壟斷的另一面

專利授權模式可以為高通帶來巨大收益,但它同時也有致命的缺點。

專利授權模式的優點很多,其壟斷特性能夠讓廠商在競爭中就能占據較強優勢。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風險性強同時投入更高。

王吉偉頻道認為,高通面臨著專利穩定性能否持續的問題,譬如購買的專利技術何時到期,自身的專利到期後如何繼續維持,以及交叉授權專利能用多久等。

另外,專利技術還存在技術越過的可能性,如果技術被超越或者被淘汰,這個壟斷技術也就沒有太大的存在意義了。

從上文分析亦可知,高通在5G專利數量上並不佔明顯優勢,從3G到4G再到5G,在專利這個層面高通一直在走下坡路。

在高通的專利授權模式下,專利費並不是基於提供的晶元的價格基礎之上,而是基於整機。即每一種專利費的收費基礎是設備銷售凈價的65%。也就是說,在4G手機上鑲嵌一塊鑽石將其做成售價10萬元奢侈品,高通也會在6.5萬的基礎上收取3%-5%的專利費用。這一點,為全球廠商所詬病。

更令手機廠商氣憤的是,高通不止壟斷通訊專利,還按照晶元和專利費捆綁銷售。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走專利簽訂的流程並繳納5%專利許可費用,也就沒法獲得高通晶元。

並且高通還與眾多ICT(信息、通信和技術)公司簽訂交叉許可,如果不簽訂協議,就沒法獲得高通專利授權,比如用聯發科晶元,聯發科難以繞過高通專利,後者依舊能憑借其條例,朝聯發科下遊客戶按銷量收取專利費。2016年高通起訴魅族,就是因為魅族使用聯發科的晶元而沒有向高通交納專利費。

重要的一點在於,高通的主要營收就是靠專利費。中國是高通最大的市場,據高通財報統計,在2016財年國產手機廠商為高通貢獻了53%的營收,共計252.8億美元,其中一大部分來自於專利費用。

再以2017財年為例,高通總營收為223億美元,其中來自高通技術授權的營收為64.45億美元,稅前凈利率高達80%。

以上兩組財務數據證明,高通的利潤主要來源於技術授權。不然,也不會出現在蘋果拒絕向高通支付專利授權費用後,高通當季度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

這意味著,如果通訊技術越來越新,高通的專利越來越少,掌握5G以及未來通訊技術的廠商越來越多,高通就越來越沒有優勢。高通的專利授權業務就就會不斷枯萎,其營收也將會不斷減少,並將會進一步導致其市值下跌。顯然,這個事情正在發生。

高通過往的底氣來自於大部分手機廠商繞不過去的專利短板。但現在廠商正在不斷補齊這個短板,專利壟斷與高價授權反而成了高通的短板。

除了商業模式本身,在監管層上,過於壟斷的行業,又很容易招惹各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及罰款。

從2010年開始,韓國、中國、歐洲等國家就多次對高通涉嫌壟斷做過處罰。尤其在2017年,高通先後被中國、台灣、韓國和歐洲等多個國家及地區的監管部門認定壟斷,並開出了巨額罰單。

甚至,就連美國貿易聯邦也看不慣高通的長期行業壟斷。2019年1月,美國貿易聯邦委員會,對高通提起壟斷訴訟,並已初步獲得法院的支持,判高通必須向競爭對手(晶元廠商)授權必要專利。

高通的通訊專利授權模式,正在一步步邁向壟斷失控。

後記:IOT、車用能否放飛高通?

為持續保持領軍地位,高通早已布局5G,並進軍物聯網、 汽車 領域。

並且,為了進入 汽車 領域,高通早於2016年就以470億美元收購了恩智浦半導體公司,恩智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車用晶元製造商。

但是在IOT領域和車用領域,已經推出從晶元到軟體系統集成解決方案的國內外廠商已有不少。僅NB-IoT晶元級的玩家就有英特爾、華為、中興、聯發科等十家廠商之多,高通只是其中一員,這還不用說國內的紫光展銳等廠商。

雲計算廠商方面,阿里雲的IoT晶元,在2018年銷售量就已超2億片。並且,在7月25日發布了ALOT晶元玄鐵910,應用於5G、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等領域。

7月3日,網路雲也推出了首款語音AIoT晶元。小米也在近期投資收購了兩個公司,准備做IoT晶元。

家電廠商中,海爾早已推出自己的物聯網晶元,美的也已經實施了晶元計劃。

目前中國已有數家能夠生產IOT晶元的廠家,同時AIOT晶元領域的創業企業已不少於30家。還有寒武紀、商湯等自研AI晶元的人工智慧獨角獸。

車聯網是物聯網的一部分,對於很多能夠推出車聯網解決方案的廠商,車聯網也只是其IOT戰略的一個應用場景。

因此,在IOT晶元這個領域,高通想要在中國市場興風作浪,應該沒有那麼容易。至於專利授權,還要看其掌握的專利數量以及專利稀缺性與穩定性。

與高通壟斷3G專利的一枝獨秀的時代相比,現在的5G、IOT時代是眾多廠商百花齊放的場景。即便萬物互聯的市場足夠全球廠商吃一個時代,高通又能不能憑借現有的晶元+專利授權模式做這個時代的吃豆人呢?

或許,壟斷破除的時代,即是高通模式謝幕的時代。

C. 一天損失1.23萬億!美國科技巨頭遭重創,暴跌原因是啥

一天損失1.23萬億萬的美國科技巨頭沒有誰,正是世界手機產品的霸主,蘋果!就在前幾日,美國科技股票遭遇大跌,這其中正包括蘋果這個美國科技巨頭,據統計,蘋果公司市值最高一天虧損1.23萬億,損失的市值超過蘋果公司市場總市值的9%,可謂真的是損失極其慘重,而不僅僅是蘋果,美國一大堆科技公司的市值都在損失,包括晶元領域的巨頭高通以及其他的科技公司,可謂是慘狀一大堆,而之所以會造成美國科技公司市值大規模暴跌的原因沒有別的,正是因為美國政府針對華為5G和華為晶元所頒發的一系列禁令所導致。這個慘痛現狀對於美國來說正是應了那句古話:“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但是,這影響到的公司並不僅僅是華為,畢竟現在是全球一體化,華為作為一家世界領先的通信和晶元公司,全球范圍內與華為展開合作的公司數不勝數,這其中就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科技巨頭,比如高通,因為高通不再合作的無信譽行為,這導致我國國內許多廠商不再與高通合作,轉而尋找聯發科。但是,這對於與華為沒有直接合作的蘋果公司也有影響,因為華為晶元生產設備被禁止使用,導致華為手機不能搭載國產晶元,而蘋果作為華為的最大競爭對手,既然我國的華為被制裁了,那麼蘋果在我國國民的心中必定會受到強大的抵制,因此其銷量必然會下降,再加上前不久的下架微信風波,更導致蘋果的市值虧損。因此對於蘋果市值虧損1.23萬億的行為,並不值得同情,只能說是美國政府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一種連鎖反應。

D. A股69隻晶元股市值等於0.4個騰訊,如何評價這一現狀

多年來,市值已經成為衡量一家公司市場價值的一個參照物。從Choice金融終端的數據來看,目前國內A股中晶元概念股共有69隻,總市值約為11265億元(數據截至2018年4月21日),僅相當於0.4個騰訊,這是國內晶元業落後的真實寫照。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晶元研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不是單純造一款晶元。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款晶元要想在市場銷售,必須能夠運行各種應用,而且與其他硬體能夠良好的兼容。由於大部分硬體廠商都是歐美企業,而軟體層面的話語權也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打造一個晶元產業鏈的難度可想而知。歸根結底,晶元研發不僅需要充裕的資金作為支撐,還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國內晶元企業顯然不具備這兩個要素。既沒資金,又沒技術,國內晶元企業市值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要想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國內晶元企業需要並肩作戰,並尋求新的突破口。

E. 博通比高通小,為什麼能收購

中關村在線消息:博通正式宣布計劃以每股70美元現金加股票價格收購高通公司,其總交易價值為1300億美元。

若次交易能夠達成,這也將成為半導體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交易並購案。

目前高通還正在針對此次交易進行評估,還未進行任何正面答復。

博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Wlan晶元廠商,而高通則是移動技術領域的晶元巨頭,兩者的結合必然會重構整個行業格局。

高通在消費級市場名聲赫赫,而相比之下博通不那麼為人所知。

作為無線區域網絡方面的巨頭,博通在半導體行業的地位舉足輕重。

前博通總裁CEOScottMcGregor曾經公開表示,全球99.98%的通信數據傳輸至少需要通過一顆博通晶元來完成,其行業地位可見一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兩家都是蘋果公司的主要供貨商,之前還因為專利問題產生過法律糾紛。博通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點進行收購、收購之後會給雙方帶來什麼?

這些問題可能是大家最為關心的。

高通正值調整期或為收購最佳時期

在3G、4G時代高通是行業中當之無愧的王者,而5G時代標準的高度統一讓每家移動晶元公司都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除了高通之外,目前包括華為、MTK、英特爾等公司都在積極布局5G,這對於高通來說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另外一方面,和蘋果的專利糾紛也讓高通的業績受到的影響。

以剛剛公布的其第四財季財報為例,由於受到專利訴訟蘋果拖欠專利費的影響,其凈利潤僅為1.6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凈利潤16億美元,同比下滑89%,上季度為凈利潤9億美元,環比下降81%。

為此,高通的股價今年累計已經下跌了16%。

目前高通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晶元出售與專利授權,目前專利授權模式在全球幾個主要市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這也是高通業績近期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F. 「美國」失算了!國產晶元崛起,「美國」晶元巨頭可能地位不保

隨著此前華為的迅速崛起,讓美國有了危機意識,開始對華為進行各種圍追堵截,甚至修改相關規則,讓華為出現晶元斷供,以此來限制華為。

由於受其修改規則的影響,我們的國產智能手機也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在晶元自研上發力, 同時把國產晶元聯科發作為國產智能手機的首選晶元。

聯科發也借著這股勢頭順勢崛起,繼天璣1000以後,又先後發布了天璣1100、天璣1200以及天璣1000+等晶元,在旗艦機性能跑分中,聯科發也開始步銀瞎入高端行列。

近日又有爆料稱,聯科發將實現基於4nm晶元的首發,預計可能在2021年第四季度或2022年初開始量產。

並且聯科發在3nm晶元產品上,計劃仍然台積電的代工方案。這意味著聯科發未來極有可能繼續發布高端旗艦級晶元,如此看來國產晶元聯科發已經強勢崛起。但對於高通來說,這不枝搏培是一個好消息。

此前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聯科發已經在市場佔比上,已經以31%的市場佔有量反超高通的29%的出貨量,強勢崛起實現反超。

其實高通作為一家美國晶元 科技 公司,每年有60%的營收來源於我們的國產智能手機,國產智能手機對於高通驍龍晶元的依賴和追捧,讓這高通的市值不斷增長。但是由於美國對相關規則進行修改,國產智能手機廠商開始更多地選擇聯科發晶元,照此發展,便會發生聯科發超越高通,高通可能位置不保的情況。

高通之所以會有現在的窘境,其實也是美國的失算。

為了限制華為的猛唯發展,保住自己 科技 大國的地位,美國對華為進行一系列的「瘋狂圍追堵截」,不過雖然目前限制了華為,但也導致諸如高通這樣的自家 科技 企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損失。

不僅如此,美國的這些「優秀操作」,還讓我們國產智能手機從「溫水煮青蛙」的環境中覺醒,促進了我們開始大力研發自主國產晶元。

同時,一些「盟友」也在這種大背景下產生了危機感,之前就有報道稱,美國的這些舉動,讓一些其他國家感到不安。

對華為和我們進行各種「圍追堵截」,和「技術封鎖」,以為這樣就可以保住自己 科技 大國的地位,並限制我們的發展,本來這算盤打得不錯,可想不到它的這些做法,不僅讓高通陷入到可能位置不保的窘境,還促進了我們開始大力研發自研國產晶元,同時又讓自己的「盟友」感到不安,甚至讓本來不足為懼的聯科發,將自家的高通從晶元巨頭第一的位置成功「拉下馬」,看來這次美國失算了。

G. 高通和英特爾哪個厲害

高通和英特爾兩家的主業務方向不一樣,因特爾是PC時代的晶元巨孽,高通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晶元新貴,所以無法比較。

但是一個移動互聯佔主導地位的時代已經正式到來,而高通跑在了最前面。資本市場推高企業市值主要看兩個關鍵指標:成長空間與盈利能力。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高通都要優勝於Intel。

(7)高通市值為什麼這么少擴展閱讀:

對比高通在移動領域的春風得意,Intel的處境則有些堪憂。雖然Intel在PC晶元領域的市場份額超過80%,但是在移動領域確實乏善可陳。

而隨著智能手機基帶晶元未來向全模全制式(支持2G、3G、4G網路)發展,高通的專利優勢將會延續下去,而這也意味著高通可以持續維持高利潤率。

H. 多款晶元價格「雪崩」!部分晶元價格驟降90%,行業巨頭的市值情況如何

行業巨頭的市值還是穩定在一個較為平衡的位置,因為行業巨頭們玩的是高端晶元,而不是那些技術含量低的低端晶元,怎麼可能價格也會跟著驟降。

總的來說,行業巨頭們的市值在這次的晶元價格“雪崩”之中,還是處於比較高的狀態。

I. 2022年智能手機銷量

這是來自產業鏈上游的預測。

11月3日,高通發布2022財年第四財季(2022年Q3)財報。報告期內,高通實現營收113.96億美元,同比增長22%,凈利潤為28.73億美元,同比增長3%;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凈利潤為35.48億美元,同比增長22%。

其中,若按業務類型劃分,高通來自設備和服務的收入為98.07億美元,同比增長28.5%,來自授權業務的收入為15.89億美元,同比下降6.7%。

若按業務部門劃分,高通來自半導體部門QCT的收入為99.04億美元,同比增長28%,來自專利授權部門QTL的收入為14.41億美元,同比下降8%。

在QCT的四塊核心業務中,智能手機業務營收佔比最大,報告期內的營收為65.7億美元,同比增長40%,其次是物聯網業務,營收19.15億美元,同比增長24%。

除此之外,目前高通正發力的汽車業務,營收為4.27億美元,同比增長58%,而射頻前端業務收入為9.92億美元,同比下滑20%。

整個2022年財年,高通的營收為442億美元,同比增長32%,凈利潤為129.36億美元,同比增長43%;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下凈利潤為142.54億美元,同比增長45%。

盡管在2022財年,高通的財務表現基本滿足了市場預期,但是,對於部分業務未來的發展,高通也面臨著較大的增長壓力。

一方面是來自授權業務,其實在上個財季,高通的授權業務就已經增長乏力,而該季度直接開始下滑。這部分業務有接近七成的稅前利潤率,未來該業務的收入收縮,也將對高通的利潤指標帶來一些影響。

另外一方面,是目前占高通營收過半的智能手機業務,也面臨著行業性的收縮。在第三財季,高通調整了此前對今年手機出貨量同比持平的預期,預計今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下降中個位數,而在第四財季,高通進一步降低預期,認為2022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將以兩位數的百分比下降。

高通指出,整個半導體行業的需求迅速惡化和供應限制的緩解,導致渠道庫存增加。當客戶都在清庫存時,這也將對高通的財務指標帶來負面影響。

對於2023財年第一財季(2022年Q4),高通也給出了遠低於市場預期的業務展望。高通預計,2023財年第一財季的營收將為92億美元至100億美元,而分析師預期為120億美元。

截至11月2日美股收盤,高通的股價為112.5美元/股,總市值約為1263億美元。財報發布後,高通的股價盤後下跌7.56%。

熱點內容
公司股權是什麼性質的物權 發布:2025-02-08 06:48:08 瀏覽:266
股票漲停誰可以先買進 發布:2025-02-08 06:26:12 瀏覽:766
木星科技股票 發布:2025-02-08 06:07:54 瀏覽:380
如何開通支付寶的數字貨幣 發布:2025-02-08 05:53:48 瀏覽:990
長樂農村集體經濟股權證有什麼用 發布:2025-02-08 05:53:48 瀏覽:232
螞蟻財富基金怎麼查投入多少本金 發布:2025-02-08 05:38:41 瀏覽:777
金斯瑞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5-02-08 05:25:12 瀏覽:758
數字貨幣交易qc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8 04:58:20 瀏覽:775
掌門一對一上市市值大概多少 發布:2025-02-08 04:54:08 瀏覽:3
兩個理財方案你選哪個 發布:2025-02-08 04:35:04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