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與貨幣信用有什麼關系
㈠ 貨幣需求與利率關系
貨幣的需求增加,利率增加,反之則利率則降。貨幣的供給量增加,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則升。
根據利率好比做貨幣的價格一樣,依據其供求原理理解這個關系!當然利率還受政府的干預。
存款方面,貨幣供應量增加了,流動性增加,有更多的錢用於儲蓄,銀行向儲戶借錢的成本壓力減小,於是利率就下降,反之,貨幣供應量少了,用於儲蓄的錢也就相應減少,銀行借錢成本壓力增加,就會提高利率。
投資方面,貨幣供應量多了,流動性增加,銀行借錢成本減小,就會降低貸款利率,反之,貨幣供應量少了,銀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就會相應提高利率。
(1)利息與貨幣信用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四種需求: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居民、企業等持有貨幣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它包括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等。與此相對應,貨幣需求也可以分為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和安全需求等 。
交易性貨幣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居民和企業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居民和企業為了順利進行交易活動就必須持一定的貨幣量,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預防性貨幣
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對貨幣的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息率有密切的關系,當利率低,人們持有的成本低,人們就會持有較多的貨幣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
當市場利率足夠高,人們可能試圖承擔預防性貨幣減少的風險,將這種貨幣的一部分變為生息資本,以期獲得較高的利息。
㈡ 貨幣債務利息的關系
關系是債務利息與貨幣發行有關的通貨膨脹預期意味著本國居民要承擔一項成本,即可能會引起財富向國外投資者的轉移和購買力的下降。
1、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2、債務,『『債權」的對稱。是指債的法律關系中,債務人依法對債權人所承擔的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有將出賣的物品交付買受人的義務,這就是為一定行為的債務。又如在出版合同中,作者有不再將稿件交付第三人出版的義務,這就是不為一定行為的債務。債務的履行就是債權的實現,債務和債權共同構成債的內容。債依不同的標准劃分具有不同的種類。依發生根據不同可分為合同債務和非合同債務,因債務人的多少可分為單一債務和多數債務,因債務人之間的責任關系可分為按份債務的連帶債務,因核春債的履行的選擇性可分為原簡債務和選擇債務。
3、利息是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使用費,指貨幣持有者(債權人)因貸出貨幣或貨幣資本而從借款人(債務人)手中獲得的報酬。包括存款利息、貸款利息和各種債券發生的利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利息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的一種改尺耐特殊的困碰轉化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
㈢ 試結合當前現實,談談貨幣、信用、利息、利率、匯率之間的關系
根據 目前國務院「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合理保持貨幣總量」物櫻的政策 我覺得 下一步個人信用在銀行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大,會影響到你個人的貸款額度及利率和,利息會在通貨膨脹的作用下含金量變得越來越少 就是貶值罩彎叢太快了 人民幣的穩定性直接決定著匯率的浮動 影響著經濟的宏觀調控和發展 鑒於當前形勢下 國家對銀行的態度 我國的貨幣政鬧御策將會在波動中更加穩定的發展下去
㈣ 貨幣債務利息的關系
利率也叫利息比率或利息率,表示一定時期內利息量與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計算則稱為年利率。按月計算的叫月利率。債券和利息的關系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長期債券,其債券隨利率的高低按相反方向漲落。第二種情況是國庫券價格,其債券受利率變化影響較小。因為這種債券的償還期短,在這一短時期內國庫券可以較快地得到清償,或在短期內即以新債券可代替舊債券。第三種情況是短期利率,其利率越是反復無常的變動,對債券價格的影響越小。
拓展數吵資料:
1.當本幣利率上升時,信用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促進出口,減少外匯需求,增加外匯供給,促使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同時,當一國本幣利率上升時,就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和外匯的供給,使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匯率下降;當本幣利率下降時,信用擴張,貨幣供應量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會加大對外匯需求,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同時,當本幣利率下降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出,增加對外匯的需求,減少薯帶侍國際收支順差,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2.匯率變動對本幣利率的影響是間接地起作用,即通過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短期資本流動而間接地對本幣利率產生影響。當一國貨幣匯率下降時,有利於促進出口、限制進口,進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動一般物價水平上升,引起國內物價水平的上升,從而導致實際本幣利率下降。這種狀況有利於債務人、不利於債權人,從而造成借貸資本供求失行拆衡,最終導致名義本幣利率的上升。如果一國貨幣匯率上升,對本幣利率的影響正好與上述情況相反。
㈤ 貨幣和債務,利息的關系
一、貨幣和債務的關系:
1. 貨幣代表一般的債務債權關系。當事人以貨幣為標的內容的債,債權人也可以要求債務人以實際履行地的法定貨幣履行。但雙方另有約定的,也可以按照雙方約定的方式履行債務。
2. 以支付金錢為內容的債,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以實際履行地的法定貨幣履行。
3. 借款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借款叢碧鬥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二、貨幣和利息的關系:
1. 利率是貨幣供求的價格,貨幣供應量減少,貨幣資金的價格就會上升,這是市場調節的現象。通貨膨脹是由於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慧畝求造成的物價上漲的現象,處於通貨膨脹中的國家通過調高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等措施,增加中央銀行的貨幣回籠,使貨幣供求趨向平衡,這是一種政策調節的現象
2. 在貨幣銀行學中,利率是資金的使用價格,流動性過剩,則錢變得不值錢,那麼流動性大大增加,而利率來不及變動,利率相對就顯得低。
拓展資料
1. 利息
利息是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使用費,指貨幣持有者(債權人)因貸出貨幣或貨幣資本而從借款人(債務人)手中獲得的報酬。包括存款利息滲磨、貸款利息和各種債券發生的利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息的源泉是雇傭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利息的實質是剩餘價值的一種特殊的轉化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
2. 貨幣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3. 債務
債務,『『債權」的對稱。是指債的法律關系中,債務人依法對債權人所承擔的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有將出賣的物品交付買受人的義務,這就是為一定行為的債務。又如在出版合同中,作者有不再將稿件交付第三人出版的義務,這就是不為一定行為的債務。
㈥ 信用形式的利息與信用形式的關系
利息是最常用的一個經濟范疇,但現實經濟生活中純粹的利息卻是不存在的,它總是從屬或依附於一定的信用形式。不同的信用形式,決定著由此產生的利息的性質,規定著這種利息率的水平,因而籠統地說利息來源於剩餘價值,利息率直接受平均利潤率制約是不確切的。
(一)高利貸信用與利息'
高利貸信用是前資本主義社會中生息資本的主要形態。高利貸資本隨著貨幣支付手段職能的發展而產生,它主要以兩種人作為貸款對象:一是扒啟沖大肆揮霍的顯貴;二是小生產者。這兩種人借款主要是為獲得支付手段和購買手段。小生產者借款用於支付租稅和地租,用於購買必要的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富人借款主要用於滿足窮奢極欲的生活。由於借款的這種非生產性和高風險性,高利貸利息率便不受任何限制,如平均利潤率的限制。高利貸利息的來源除了生產者的全部剩餘勞動產品外,生產者的勞動條件——如土地、房屋、牲畜等等,也經常被高利貸者奪者,甚至可以佔有借款人自身。現代社會的高利貸仍然存在,並發展成「一小撮高利貸國家」統治折磨著為數眾多的債台高築的發展中國家。
(二)合作信用與發展。
合作信用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形式,合作信用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春殲其宗旨是以低利貸款,解決社員融資的需要。通過社員之間的互相幫助,增進社員的經濟利益。合作信用組織的資金來源為社員股金,每一社員都向合作社提供同一程度的資金,並受法定最高出資額的限制:合作社向社員和非社員借款所應負擔責任的限度也有明確規定。這種規定,是要把責任分散於多數社員之間,同時也避免合作社受巨額出資與大量存款的個別人控制。合作社股票的價格,常與票面相等。當社員退出合作社時,合作社可退回股金、收回股票,以票面價格轉讓於其它社員。合作社的股票,不上證券交易所。信用合作社認為,人格比金錢重要,因而合作社章程規定,每一社員,對於合作社,具有同等的要求權,在合作社的會議上,只有一個投票權。合作社用每年業務盈餘用來增進社員福利並對股金或社員及非社員的借入款和存入款收取和支付利息。但利率則是相對固定的,不因業務收益突出而立即提高利率,也不因業務不振而降低利率。從合作的立場看,所謂利息,主要目的是對於社員所繳納的資金,給付相當的使用費。因為這種資金,並不是為了個人賺錢,而是為使合作社活動能對社員有所助益而繳付的。由於信用合作社的所有者、經營者、客戶是同一的,追求最大化盈利的動機無從產生,因而合作信用的利息率是以成本為核心的。
信用合作社為了更好地服務社員,放款所收的利息,只是社裡資金成本加一點放款經費,而存款利息往往高於金融市場利率,存放款過程都使社員得到利益。信用社盈餘大部分則轉為積累,增加資金。資金充裕的信用社,可降低放款利率,使社員常常得到實質上是成本化的借款。合作信用組織的貸款,分二大類:生產性貸款和消費性貸款。社員借款用於生產性投資,除非經營虧本,否則利息都以盈利償還;社員借款用於消費,由於消費本身並不能增加社員收入,因而消費貸款利息的償還並不來源於盈利,而只能來源於消費基金。
(三)商業信用與利息。
商業信用。這是指企業之間以賒銷商品和預付貨款的形式提供的信用。商業信用之所以必要,是由於現實再生產過程中,各種原因使得一些企業生產出產品等待出售,而需要這些商品的企業又缺乏現款。如果商品全部要以現款交易,就必然會影響生產過程的連續性,為解決這個矛盾,便產生了賒銷商品的形式。商業信用的預付形式,則是與訂購某些特定商品聯系在一起的,企業為了保證在約定的日期得到某種商品,便預先付給生產廠家貨款的部分或全部。
其實,賒銷本是商品價值實現的一種手段,是一種賣的行為。旁悄但這種「賣」在商品交付的當時並沒有實現商品的價值(而只實現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價值須待一定時期之後才回歸到債權人(賣主)那裡,同時這種回歸的價值上還應附加一點利息,所以賒銷本質上是一種信用行為。實際生活中,賒銷這種信用行為往往是與企業推銷滯銷商品的動機連系在一起的。企業推銷滯銷商品心切,因而這種信用的利息便不在意中了。預付貸款本是購買行為,但貸款支付時並沒有一手錢、一手貨,只是在買主和賣主之間確立了債權債務關系,這種信用關系的解除要到債務人最終把商品(可以認為這商品的價值量大於買主預付的貨幣價值量,其差額即為利息)交給債權人。預付分一次預付和分期預付二種,都是把貨幣貸出並在約定的日期以商品形式收回。由於預付貨款往往是與購買某些專用、緊俏商品連系在一起,所以這種信用的利息便亦不為買者所重視。總之,商業信用或者由賣方主動推銷滯銷商品形成(如賒銷),或者由買方主動訂購緊俏商品形成(如預付),這反映出商品供求狀況,所以利息在其中便不那麼耀眼,利息率也微不足道。然而一旦商業票據提請銀行貼現,利息便立即眩目起來,並深深刺痛著持票人。
(四)銀行信用與利息。
當持有商業票據的職能資本家在未到期前需要現款時,他可以把這張票據拿到銀行貼現,向銀行融入資金。銀行信用就這樣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代替了商業信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商業信用是銀行信用的基礎。但這種貼現短期商業票據畢竟是銀行信用的初級形式。隨著轉賬制度的廣泛發展,銀行信用變得神秘化了。一般的貸款並不需要付現,只須在企業存款戶中增記相同的數額,於是不僅吸收社會存款成為銀行的信貸資金,銀行貸款本身也能形成信貸資金的一項來源。銀行在資產業務活動中創造的貨幣,其成本是低微的。這種「無本生意」無疑會對銀行信貸資金的價格產生一定影響。同時,銀行制度的發展使社會上一切閑置資金都集中於銀行,包括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這巨額的資金操縱在銀行手裡,它的投向、價格的稍微變動都會對國民經濟產生極大影響。鑒於此,國家必然要對銀行進行干預,利用信貸政策、利率政策來調節經濟生活。這樣,銀行不再單純地是借者和貸者的中介入,而且還是國家政策的執行者。銀行的貸款分為二類,一類是投資性貸款,一類是消費性貸款。投資性貸款的利息收入除了破產企業有可能以補償基金的一部分歸還之外,其餘都是來源於企業剩餘產品價值部分。投資性貸款的利息率,無疑受到投資平均利潤率的制約,而不應超過平均利潤率。正是在論述投資性貸款時,馬克思說利息來源於剩餘價值,利息率的最高限是平均利潤率。馬克思把討論的問題局限於投資性貸款(即貨幣資本家與職能資本家之間的借款),因而有關利息來源及利率決定的論斷自然也是正確的。
我們注意到,馬克思分析利息時,是結合分析生息資本進行的,這里出現在人們眼前的只有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這僅是生息資本的簡單的、基本的關系。銀行資本較之生息資本又復雜多了。它不僅通過放款使貨幣獲得利息,而且使放款創造的信用流通工具也能獲得利息。當信用關系只有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時,利息的支付不折不扣地直接由職能資本家交給貨幣資本家,但當銀行信用出現後,銀行的成本升降、資金供求的狀況、國家對銀行征稅的多少都會對借貸資金的價格產生影響,而且國家利用利率杠桿調節經濟更直接制約著利息率的高低。銀行信用的另一種形式是消費性貸款,這個問題將在消費信用里討論。
(五)國家信用與利息。'
國家信用是指以財政為主體的信用,所使用的工具為公債券或國庫券。國庫券的發行往往是與財政赤字連系在一起的。國庫券籌集的資金主要用於二類,一類為生產性支出,如修築道路和水利工程,增加對國營企業的投資等;一類為非生產性支出,如文教衛及國防支出。國家債券的利息支出是靠增加稅收解決的,而稅收的構成則不完全來自於社會純收入,它的一部分還來源於社會產品的補償基金和消費基金。所以國家債券和利息也不完全來源於社會積累。至於國家債券利息率的確立依據,除生產性支出部分以外,大量的非生產性支出從這種支出用途本身我們看不到任何實在的限制。實際生活中債券利率的確定,自然有約束的因素,這在後面論述。
與銀行信用相比,國家債券和利息由納稅人承擔,銀行借款的利息由借款人承擔;國家債券的利息是財政的支出,而國有銀行的利息則是財政的收入。
(六)消費信用與利息。
我們把消費信用單獨列出分析。消費信用是由商店、銀行、典當業提供給消費者的信用。
商店在出售商品時,對沒有現款的消費者採取信用出售的方式;對於某些價值較高的耐用消費品還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消費信用不僅由商店對消費者提供,而且金融機構也直接貸款給消費者,用以購買商品或支付勞務。銀行提供消費信用還採取這種方式:由銀行同以信用方式出售商品的商店簽訂合同,銀行用信用卡、現金或增加存款戶余額的形式把貨款付給商店,以後再由購買者分期償還銀行的貸款。這種消費信用一般是中期的。此外,金融機構還提供購建住宅貸款,這是一種長期消費信用。
消費信用自然也是有利息的,商店提供消費信用,其利息體現在商品實際價格高於市場價格的差額。銀行提供的消費信用,其利息直接體現在貸款利率上。無論是何種消費信用,我們看到,利息都是來源於消費者的收入,即來自消費基金。而且,這種利息率的水平,從這種信用本身我們看不出任何限制因素。
信用形式還有其它,如抵押信用、租賃信用、政策性信用,其利息性質和利率決定又各有特點,這里不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利息的性質及利率水平決定於信用形式。不同的信用形式,其利息的來源不同,利率的水平也有差異。闡明各種信用形式與利息的關系,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意義。
從利息構成看,它可來源於積累基金,也可來源於消費基金,甚至可來源於補償基金(現實生活中,正常的利息支出都計入企業成本)。這種多元利息論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了現實經濟生活的多樣性的事實。這種從利息來源分析利息性質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與西方經濟學從資本功能、人的主觀意願和心理活動等角度研究利息的來源和本質從而提出的眾多的學說如「資本生產率說」、「節欲論」、「時差論」、「流動性偏好論」等不相同。多元利息論解釋了當代經濟生活中多種信用形式、多樣的金融商品、多種多樣的利率水平的現實,拓寬了對馬克思關於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的理論的認識。
從利息率高低的決定因素看,多元利息論認為,不同形式的信用,其性質、特徵不同,其利息率水平就有差異。高利貸信用的性質決定其利息率以極高的形態存在。合作信用以服務社員為宗旨的性質決定其存款利率以較高的形式存在,貸款利率則以較低的形態存在。商業信用因商品供過於求(往往產生賒銷形式)或供不應求(往往產生預付形式)而產生,其利息又可以微不足道。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消費信用按用途可以為二類,一類是生產性貸款,這類貸款的利息直接受平均利潤率制約;另一類是消費性貸款,這類貸款利率間接受平均利潤率制約,這是因為消費性貸款從自身看,除了消費者和納稅人的負擔能力外,這種貸款利率不會有別的什麼限制,但這種貸款資金畢竟也是貨幣資金,同質的貨幣資金要求獲得同量的報酬,即獲得平均利息。如果消費貸款利率比生產性貸款利率低,那麼信貸資金就會流向投資領域;相反,資金就會由生產信貸領域流向消費信貸領域,直至利率趨於相等,形成平均利息率。
現實中,消費信貸和國家債券利率往往趨向高於銀行生產性貸款利率,這是由於消費信貸不象生產信貸那樣能增加借款者收入,因而風險較大,利率便要高一些。但如果國家從鼓勵消費的角度出發,也可以調節消費信貸利率,使之處於較低的水平。國家債券雖無風險,但它的利率也應稍高於銀行存款利率,以便能改變居民習慣,保證籌集到定量的資金。正確認識不同信用形式的特徵及由其決定的相應的利息的性質和利率水平,對於制定適當的財政金融政策具有現實意義。如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應分別採取不同的利率政策,商業性金融的利率應充分反映資金供求狀況的影響;政策性金融一方面要兼顧信用要還本付息的特性,另一方面更要體現國家調節市場的政策效果,利率要盡可能反映這兩方面的需求;合作性金融的利率要以其成本為依據並兼顧一定的盈餘和發展的需求,但由於它與城市商業性金融所處的環境不同,成本不同,因而有時會高於商業性金融的利息水平;國家信用的利率水平應不低於商業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國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要充分協調運用。消費信用的規模則主要根據社會產品的供求狀況進行限制或推廣。
㈦ 貨幣政策和利率之間有什麼關系
利率是貨幣供求的價格,貨幣政策是調控貨幣供求的手段.通過貨幣政策調控貨幣供求影響利率水平.
緊的貨幣政策下,貨幣供應減少,使利率上升,松的貨幣政策使利率下降. 利率成為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㈧ 探討貨幣、信用、利率與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關系
利率(當然這里說的是市場利率)取決於貨幣的供求,在貨幣量-利率坐標圖利率(當然這里說的是市場利率)取決於貨幣的供求,在貨幣量-利率坐標圖中,貨幣的供給是一條豎直線,是由中央銀行外生供給,而貨幣需求是一條斜率為負的曲線,兩者的交匯產生貨幣市場的均衡,你可塌仔以畫個圖,當貨幣需求增加時,利率上升,反之亦然,當貨幣供給增加時,利率下降,反之亦然,但是有個例外,貨幣需求有流動性陷阱,當利率低到一定時候人們願意持有無窮多的貨幣,團空汪既是貨幣需求曲線在利率很低時水平向右,這時增加貨幣供給不能起到降低利率的作用虧嘩,此稱貨幣的流動性陷阱
不知我說清楚沒有,你可以繼續追問
㈨ 貨幣 債務 利息的關系
貨幣影響利息,貨幣代表一般的債務債權關系。當事人以貨幣為標的內容的債,債權人也可以要求債務人以實際履行地的法定貨幣履行。但雙方另有約定的,也可以按照雙方約定的方式履行債務。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五百一十四條以支付金錢為內汪罩容的債,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債權人可以請求債務人以實際履行地的法定貨幣履行。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條借款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借枯伍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拓展資料:
一 貨幣代表什麼樣的債權債務關系呢?
要知道單獨債權或者單獨債務都是不存在的,也不具備任何意義,債權和債務總是同時產生又同時歸於滅亡。
二 債權有幾種主要的特點,一是不可以對債務人的人身進行限制來實行債權,因為債權實則等於財產上的請求權; 二是債權作為相對權的化身,債權人無法向除卻債務人之外的第三方提出自己的權利,而是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去表達特定權利; 三是債權是平等且相容的。這里的平等和相容主要指的是對於同樣的標的物,在其上是可以有無數個內容一樣的債權的,在債權效力上並不相互排沒陵或斥,也沒有哪種債權是有優先性的,它們之間相互平等; 四是債權是有期限限制的,無期限的債權不為法律所容許。
三 而債務也有很多有別於債權的特點,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替代性。貨幣可以用來償還包括實物債、損害賠償債在內的各種類型的債,但替代方式不能用來償還特定的物。
2.消滅性。債務消滅之時,就是債務人死亡之時。如果債權人死了,那麼繼承人可以將債權也繼承得到;而債務人死了,債務不會強加到繼承人身上,如果繼承人自願繼承債務的也可以。有遺產的債務人,債務就先從遺產裡面扣除,剩下的遺產則用來分配給繼承人。
3.無期限性。債務人不走向死亡,債務就永遠不會消失,相比於有訴訟時效的債權,債務是沒有的。
4.轉讓性。如果得到了債權人的同意,那麼相關債務是可以轉讓的,債權人不同意的話,債務就無法轉讓。
5.依法免除性。部分債務是可以抵消或者說免除的,這種情況下債務人就無須繼續還債。譬如說破產清算後的債務就可以獲得免除。
㈩ 如何看待貨幣債務和利息關系
沒關系。
1. 大多數貨幣和信貸(尤其是現存的法定貨幣)沒有內在價值
2. 會計系統,它只是日記可以很容易地改變
3. 系統的目的是幫助有效地分配資源以便生產力增長
4. 該系統會周期性崩潰。所有的貨幣不是被摧毀就是貶值行信御,財富隨之發生大規模轉移,對經濟和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5. 更具體地說,貨幣和信貸系統並沒有完美地運轉,而是在循環中改變貨幣的供應、需求和價值,在上升時產生富裕,在下降時產生重組。
拓展資料:
1、 貨幣本質上是一種交換媒介,也可以用來儲存財富。 不言而喻,「交換媒介」指的是可以用來買東西的工具。而所謂財富儲備,指的是在獲取和消費之間儲存購買力的工具。
2、 最合理的方式顯然就是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但人們往往不願意持有貨幣,而總想把貨幣兌換成他們想買的東檔岩西。這就是信貸和債務發揮作用的地方。 當出借人放貸時,他們認為收回的錢會比本身持有的錢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3、 如果做得好,借貸者就能有效地使用這些錢並獲得利潤,進而償還貸款並保留一些額外的錢。當貸款尚未償還時,它是貸款人的資產,也是借款人的負債。當錢被償還時,資產和負債就消失了,這種交換對借方和貸方都有好處。他們從本質上分享了這種生產性貸款的利潤。整個社會也得益於坦嫌這種機制所帶來的生產力提高。
4、 雖然貨幣和信貸與財富有關,但它們不是財富。因為金錢和信用可以買到財富。一個人擁有的貨幣、信貸和財富看起來幾乎是一樣的。但是,一個人不能僅僅通過創造更多的貨幣和信貸來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了創造更多的財富,一個人必須更有生產力。貨幣和信貸的創造與財富(實際的商品和服務)的創造之間的關系經常被混淆,但它是經濟周期的最大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