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海爾智家市值為什麼底

海爾智家市值為什麼底

發布時間: 2023-05-17 07:34:48

『壹』 2021海爾智家資產負債表變動原因

2021海爾智家資產負債表變動原因是對外進行巨額的投嫌彎資。從負債的來源來看,海爾智家的有息負債率在近幾年一直呈下降趨勢,2021年度下降了7個百分點,且2021年度的有息負債率首次低於美的集團,歸至行業均等水平,美的的有息負債率在2021年也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小於海爾,海爾集團近幾年的資產負債率和股東權益比率保持一個大致平穩的狀態。資產負債率又稱舉債經營比率,反映在企業全部資產賀笑中屬於負債比率。而股東權益比率反映了企業資產中所有者投入的佔比。發現海爾集團近幾年在不斷的發展,不斷對外進行巨額的投資。但是由此帶來的財務風險芹拍悶也在不斷升高,對於債權人與集團的所有者來說都有很高的風險。

『貳』 2015年海爾智家利潤下降的原因

2015年海爾智家利潤下降是由於公司生產的產品銷路不好導致的,這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叄』 外界總拿海爾的市值與美的、格力對比,為何業內卻說「沒有可比性」

首先這個問題沒有可比性,去查一查就知道,海爾智家只是海爾集團的子公司,跟美的、格力整體怎麼比市值?其次,看一家公司的發展還得看業務上是否有創新。從三家企業布局來看,目前智能家居是他們的主攻方向,但是你聽說過美的智慧家庭、格力智慧家庭了嗎?但你一定聽過海爾智慧家庭。為什麼?因為海爾不僅做得好,而且還能在全國購買,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從海爾發布的半年報上,不難發現,上半年,海爾智慧家庭渠道全網套餐零售均價超過1w元,增長9%。並且海爾成套銷售的表現越來越好,成套銷售的佔比超過28%。高端智慧成套的表現更是令人驚喜,產品銷售量二季度環比增長24%。另外,海爾智能家電綁定量增長超過50%,智慧家庭用戶量增長將近10%,這些無不說明海爾在智慧家庭方面引領這行業前行,而不只是畫大餅玩概念。前兩天海爾在上海開了全球最大的智能體驗店,已經把智慧家庭這樣潮流的、可以定製的解決方案帶到了我們身邊,讓我們可以近距離的感受到這樣的場景生態,也不難理解為何海爾在世界500強的排名上升了50多名了。

確實沒有可比性!上市的只是部分資產而已!拿海爾來說,海爾有滬股,過去是青島海爾,現在可能叫海爾智家,港股海爾電器,海爾電器是洗衣機,熱水器等資產,還有18年在德國法蘭克福上市的海爾D股!這些都是只是海爾集團的子公司而已!還有像日日順,也是海爾集團附屬公司,它包括日日順物流,樂家,簡單說來,就是物流體系,和海爾的鄉鎮網店和渠道。18年,日日順品牌價值就是300億了。13年阿里巴巴花了5.4億購買了日日順物流9.9%的股權。後28億增持到34%。還有雷神 科技 ,就是產雷神筆記本,也是從海爾小微企業創立出來的!

直接比較市值大小,沒有可比性。雖然三家公司都是做白電的,看上去挺可比的,但是細看下業務結構就會發現各家的業務側重不一樣,業務結構也不同。所以說,硬說哪家毛利率低,哪家業績增速低,就代表整體表現不好了,這個邏輯經不起推敲。格力是一家以空調業務為主的企業,超過八成收入來自空調,美的是一家空調和小家電為主的企業,空調業務將近一半。大家都知道,空調和小家電的毛利率是比較高的,所以帶來的直接數據就是格力美的毛利率高,加上子行業的增速尤其小家電增速較快,業績增速稍微快點。但這兩年空調增速明顯回落,所以可以看到格力美的業績也下來了,和海爾是差不多的。因為海爾則是全能型的,全家電品類都做得很好,空調大概兩成左右,特別是冰洗熱這幾樣大家電,都是行業第一。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海爾業務均衡抗行業風險能力強,因此海爾的業績波動沒有那麼明顯,每年都很穩,這也是海爾的優勢。

熟悉海爾的都知道,海爾一直堅持全球創牌,通過在海外的並購實現美國GEA、紐西蘭斐雪派克、Candy等七個品牌的布局,給行業樹立了榜樣。最關鍵的是,海爾在海外的布局也有了匯報,上半年,海爾智家營收的47%來源於海外,而且是近100%的自主品牌,與貼牌代工完全不同,貼牌的收入來的更快,但是不持久,未來得不到保障。目前,海爾在全球有10大研發中心,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研發產品。看到海爾這樣全球化的布局,他連續十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無可厚非。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需要先區分一個概念:海爾集團≠海爾智家,因為海爾智家是海爾集團旗下子公司。海爾集團有相當的業務和資產是不在海爾智家體內的,海爾集團並沒有以全部的業務和資產來上市。所以,我們在討論海爾市值的時候,沒必要和格力美的等同業來進行比較,因為根本就沒有任何可比性。

如果非要比較,那其實不妨看看海爾集團與美的、格力整體的營收比較。從2018年三家集團發布的財報看:2018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收額達到2661億元;美的集團2018年總營收2618億元;格力集團2018年營業總收入 2000.24 億元。不難發現總營收海爾>美的>格力,因此那些拿著海爾智家市值與美的、格力整體市值相比,明顯沒有可比性。

海爾一個很低調的品牌 從生產到銷售非常成熟的 海爾在國內很低調 低調到大家快忘記這個品牌了

海爾的產品已經占據了歐洲市場 在歐洲也有一定的位置 格力 美的 那個出現在歐洲市場 格力應虛標還被歐洲拉入黑名單 美的有就沒打算進歐洲市場

這一點是同行業 無法相比的 海爾的產品的確好用

海爾不只是海爾還是中國卡薩帝,統帥美國GE Appliances,紐西蘭Fisher&Paykel、日本AQUA,義大利Candy等等家電品牌母公司。海爾大型家用電器自2009年到2016海爾連續8次蟬聯全球第一,同時,冰箱、洗衣機、酒櫃、冷櫃也分別以大幅度領先第二名的品牌零售量繼續蟬聯全球第一,由此可見海爾世界上的分量和品牌價值,海爾電器01169,701億,海爾智家1308億加一起還是比海爾格力市值低不少

上市公司海爾智家只是整個海爾集團旗下一個子公司,你不能拿海爾一個子公司的市值去和整個美的集團和格力的整體市值相比。從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看,作為海爾集團的子公司,海爾智家的營收990億甚至要高於格力的,而且歸母凈利潤有51億多,增長了7.6%,在行業如此低迷的情況下,還能有這樣的表現,不容易了。大家都知道,海爾一直以來在海外做自主創牌有多麼不容易,中國的品牌要能走出去需要多少員工為之努力,又需要投入多少費用。海爾在這條路上早就做到了自己研發、製造和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布局,並且有著優秀的全球化運營能力,這為我國很多企業想走出去做出了榜樣。海爾在世界各地建研發中心,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研發產品等,海爾在做一個全球的戰略布局,自然投入很大。從近些年來看,公司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海外業務保持了快速發展。與貼牌代工的企業相比,更具有投資價值。

的確沒有可比性。很多人以為海爾和格力、美的一樣,只是家電公司而已。事實上海爾是一家綜合型集團,海爾家電只是一家子公司。

格力和美的都是整體上市的,A股市值代表著其全部價值。海爾是分拆上市,僅海爾智家就分別在A股、港股、德股三地上市,此外還有科創板的海爾生物。除此之外,旗下獨角獸企業日日順以及海爾資本、海爾金融、海爾地產都還沒有上市。

在全球500強品牌當中,海爾智家是整個亞洲家電品牌排名第二高的,總排名位列第48位,比格力美的高出很多。

另外海爾在德國等地是設立了一級公司的,因此營收並未計入到海爾家電,而是計入到了海爾集團。因此單看國內家電三巨頭的營收還不如格力、美的,事實上算上海外份額,單一個海爾家電就足以對標美的和格力的營收了,更別說日日順和海爾地產等平行子公司。

因此從規模以及覆蓋領域來說,海爾集團要比格力、美的大得多。我們日常所接觸的海爾家電(現名海爾智家)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論整體實力,確實沒有可比性。

一直到15年都沒壞過,家裡人雖然捨不得換,但還是換了海爾的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空調等產品。雖然冰箱出過一點問題,但是海爾的售後真心不錯,打完電話當天下午就給去修了,而且還幫忙看看其他家電產品,說了下注意使用事項,感覺很不錯。

『肆』 矽谷銀行倒閉海爾智家股價為什麼大跌

海爾智家股價大跌是由於矽谷銀行的倒閉導致投資者對其信心不足,從而使得海爾智家股價大跌。此外,矽谷銀行枝銷攜的倒閉也會對整個金斗枝融體系產生負面影響,進而使猛伏得投資者更加謹慎,從而引起股價大跌。此外,海爾智家股價大跌也暗示著市場行情開始調整,因此投資者需要更加謹慎,以保護自己的投資收益。

『伍』 海爾逐漸掉隊,改名能挽救海爾的中年危機嗎

17年時,傳統家電廠商海爾發布了其首款智能音箱產品,湧入了超過兩千家廠商的智能音箱市場。根據海爾公開的信息,這款產品除了和普通的智能音箱一樣的功能之外,更多在於通過海爾的平台,實現家電設備的互聯,幫助實現家電聯網控制,從而塑造家庭物聯網。

從其智雀差答能音箱產品的迭代和出貨量上來看,海爾本身並不在意音箱本身的產品,其目的在於布局物聯網產業。

雖然物聯網給了傳統家電新的增長方向,但也給傳統家電廠商帶來了更多對手。

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廠商,除了霸佔電視這塊大屏之外,已經進軍到空調,洗衣機慶氏等白色家電這一傳統家電廠商的核心腹地。

而在物聯網的潮流下,行業融合開始逐漸發力,互聯網廠商和家電廠商開始各顯神通,都想要開拓新的物聯網市場。

開拓市場當然要從改名開始,家電行業在19年前後迎來了改名狂潮,海信電器改名為海信視像,TCL集團變成TCL 科技 ,而海爾則從青島海爾搖身一變成為了海爾智家,其打造智能家居平台的寓意,躍然紙上。

19年六月,海爾發布其證券名稱變更公告,青島海爾更名為海爾智家。在公告中,海爾還特別解釋, 其更名是為了更好推進公司的物聯網智慧家庭生態品牌戰略實施。

今年3月,海爾發布其更名後的首份財報,其19年全年營收2007億,。然而看似實現關鍵增長的海爾,其實也面臨巨大困境。

首先,盈利能力不夠,和美的,格力差距過大。 19年海爾雖然擁有2007億的營收,但是凈利潤只有82億。相比之下,格力營收只有1981億,但是凈利潤卻達到了246億

海爾一直無法上升的利潤率在於其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一直高居不下,極大了影響其利潤率。由於海爾存在,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兩個經營主體,在銷售,管理上都存在冗雜過度的問題,導致其費用高漲,難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再而,海爾市值低於美的,格力

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 美的和格力的市值差距就足以填補一個海爾

10月份以來,美的市值一直在5000億以上,格力也一直維系在3500億左右,其市值差距超過1500億,而海爾的市值只有1600億左右。當然,海爾智家只是海爾集團的部分業務,美的和格力則是集團整體估值。

雖然,海爾高舉智能家居以及物聯網等概念,尋求新的增長方向。但是在向這一方向靠攏的不僅僅只是海爾,還有美的,格力,TCL等老牌家電企業。

橫向對比國內家電三巨頭,不難發現,在轉型中,美的無論在市值還是在營收等關鍵數據上,都已經獲得局部優勢,正在成為家電一哥。而格力則嚴守空凋這一核心陣地,擁有最高的利潤率,同時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打造智能家居系頃慧統。

而小米,華為這樣的互聯網廠商也在智能家居上攻城略地,分別推出了自家的智能家居方案。

面對這樣的情況,海爾似乎也進入了自己的中年危機。

觀察海爾近年的調整,海爾似乎試圖通過主動升級的方式來化解危機。從產品滲透到場景,打造平台化的家電運營。

目前,海爾官網的業務介紹已經以海爾U+智慧生活平台為核心宣傳點,而這也透露了海爾轉型的決心。

然而就當前的激烈競爭而言,海爾中年之後,能不能贏得下一個時代,仍然尚未可知。

『陸』 垂老海爾,聊發少年狂

本文核心觀點

1、海爾智家在市值上大幅落後於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彌補之路有兩條:一是私有化港股海爾電器;二是向智能家居生態轉型,尋求新的估值空間;

2、相比小米和華為代表的封閉和開放的兩種智能家居生態模式,海爾智家處於「半開放+半封閉」的中間狀態;

3、海爾智家作為轉型中的家電企業,發展智能家居並不具備入口和連接端的優勢,獨立生態並不適用。

很多家庭購買的第一個大件電器,就是海爾的產品,海爾的產品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

但是在資本市場,海爾的存在感不及格力和美的。即便它成名最早,也是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家進入世界五百強的企業。

相比老對手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爾智家在市值上已經被拉開了明顯差距。目前,海爾智家的市值僅有1850億元,落後格力超過2000億元,落後美的超過4400億元。

近年來,智能家居風口漸行漸近,傳統家電企業紛紛轉型,家電龍頭的新一輪卡位賽正在進行,海爾也更加註重家居生態的構建。

2019年,原本的「青島海爾」改名為「海爾智家」,更體現了海爾公司轉戰智能家居的決心,甚至相比美的、格力更加激進。

已走過36年的海爾,為何要「聊發少年狂」?已經走上轉型之路的海爾智家,是否可以期待價值重估?從家電製造到家居生態,海爾智家的這次跨越能否成功?

截至2020年11月16日開盤,美的集團的市值超過6300億元,而海爾智家市值僅為約1850億元,落後前者超過一個格力。

從 歷史 緣由來看,海爾集團的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兩個上市主體並存已久。A股海爾智家的業務板塊主要承載冰箱、空調等家電業務;港股海爾電器則主要包括洗衣機、熱水器等業務,市值約為1060億港元。然而,即使將A股與港股的兩個主體相加,海爾與格力和美的的市值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其實,三家公司在經營狀況上可以說是旗鼓相當。 2015-2019年美的集團在營業收入上均保持領先,海爾智家與格力電器則比較接近。2015年以來海爾的毛利率均高於美的,2019年也超過了格力,為三者之中最高。

真正將三家公司的市值拉開差距的是它們的凈利潤。 過去三年,海爾平均銷售凈利率5.8%,而格力和美的為13%和8%。高居不下的費用率直接影響了海爾的股權價值,2019年,海爾智家的銷售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分別為16.8%和5.0%,均高於美的和格力。

為了提升企業價值,海爾在2019年完成了兩項重要舉措:一是提出私有化港股海爾電器的方案;二是改名為「海爾智家」,由家電品牌向生態品牌轉型。

海爾智家私有化海爾電器,是為了解決兩地上市帶來的資源配置分散、利益無法統一等諸多問題。長江證券家電分析師管泉森認為,若私有化方案成功落地,海爾的少數股東損益、資金使用效率和費用率都將得到改善;海爾在業務上剝離低利潤環節(工業互聯網業務卡奧斯),高端、成套及物聯邏輯有望在數字化轉型助力下加速,實現「開源節流」。

在整合內部資源的同時,向智能家居進軍更成為了當前海爾確立市場競爭友嘩絕優勢的籌碼。正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CEO張瑞敏所說,「產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會被生態覆蓋」,海爾智家正在為用戶提供從單品到成套,再到智能互聯的生態產品。

如何構建起最有利的智能家居生態,對於以傳統家電製造起家的海爾智家來說,是當前轉型過程中的最大挑戰。

中國智能家居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的智能家居滲透率僅蘆散為4.9%,明顯落後於美國32%以及歐洲國家20%以上的水平。對比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消費需求,智能家居在國內可謂是藍海市場。

2015開始,由於智能手機市場逐漸趨向飽和,諸多智能硬體廠商開始開辟新的增長點,智能家居市場投融資出現熱潮。2015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融資次數由2014年的94次猛增至174次,2015-2019年的融資事件總數達到好姿747次。

資本大量湧入加速了市場競爭。

智能手機、互聯網和家電製造企業是智能家居領域的三類主要玩家。智能手機廠商擁有天然的入口設備,用戶基礎龐大;互聯網廠商的線上渠道以及多樣可供用戶選擇的產品是其優勢;而家電企業則在硬體製造上具有豐富經驗,品牌效應突出。

選擇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生態還是融入完全開放的平台,是各類智能家居市場參與者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

在市場競爭中,國內優勢龍頭小米、華為的設備連接數量已經具備了規模起量的潛力。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的智能設備連接數量(不含手機、PC)超過2.52億台,而華為目前設備連接數約為2.2億。二者在生態構建上,也正好形成了相對封閉和開放的兩種代表性模式。

小米以智能手機為入口,用生態鏈的打法鋪設AIOT硬體設備,用生態鏈產品獲取物聯網流量。其生態鏈的模式是:參股不控股、共享供應鏈。

這種相對封閉的生態鏈模式帶來的優勢是高性價比與統一標准。 產品由小米統一銷售,減少了廣告費用、渠道費用,同時壓低自身和生態鏈硬體利潤率,造就出極致的性價比。小米智能設備也由統一操作系統米家App控制,具有統一的設計風格。

華為則採用了更開放的模式,側重通信協議統一,而不參與硬體生產。華為推出的HiLink平台,扮演了第三方「非競爭」的角色,搭建互聯平台,選擇與家電、家居等企業合作以助力其轉型。

華為模式的優勢在於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降低了傳統家電企業進入門檻;同時具備清晰的業務邊界,有利於吸引渠道資源,而不與硬體製造企業競爭。 然而,由於通信協議的統一在前期投入所需時間較長,華為目前連接設備數暫時落後於小米,但在未來有望實現較快增長。

海爾智家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自身的「U+智慧生活平台」,目前在全球擁有成套用戶近2000萬。 對比華為和小米,海爾智家的生態模式,更接近於「半開放+半封閉」。

對於正在轉型中的海爾智家來說,打造一個具備全面覆蓋能力的獨特生態圈,還是加入全面開放的設備連接模式,未來它將向哪個方向前行?

對處於行業龍頭地位的大廠來說,封閉模式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果一家公司能夠實現入口端、連接平台以及智能硬體的全面覆蓋,則將有希望在智能家居市場獲得壟斷優勢,保證高額利潤率。

對於海爾、美的和格力這樣的家電企業來說,它們的優勢都在硬體製造和高國民度的品牌效應上。 因此,硬體設備智能化升級,往往是家電企業進軍智能家居領域的第一步。

從硬體基礎上看,海爾智家構建自己的專屬生態具有較大潛力。

根據2019年海爾智家、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的年報,相比空調在美的和格力的主營構成中分別達到42%和69%的佔比,海爾在冰箱、洗衣機、空調、廚衛等產品上的分布比較均勻,覆蓋的生活場景更加全面。

多元化的產品結構,為海爾推行「一站式全屋定製」的產品策略打下了良好的硬體鋪設基礎。

那麼海爾是否能夠由應用設備端向入口和連接端延伸,像小米一樣採用「生態鏈」式打法,爭取市場份額呢?

海爾智家雖然早在2014年就開始打造自身的智能家居平台,但相比小米,其在入口端的缺陷仍然十分明顯。在智能手機高度普及的今天,小米和華為可以輕松地在其設備中添加智能家居入口,但家電類企業卻缺乏這樣的流量入口基礎。

為了彌補在交互入口上的弱勢,格力曾經嘗試過從智能手機市場「分一杯羹」。2015年,格力第一代手機問世。在處理器、攝像、版本均不如其他手機廠商的情況下,它仍然定價1600元,可想而知消費者並不買單。隨後其二代、三代手機銷量也只有數萬台,並沒有取得太大突破。

在國內幾大手機龍頭廠商的競爭白熱化的格局下,家電類企業想要通過智能手機的流量入口,搶占智能家居市場份額,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在入口端之外,構建智能家居連接平台也是很多企業瞄準的方向。海爾的「U+智慧生活」平台能夠承擔起統一家居生態的重任嗎?

事實上, 家電企業的優勢也並不在連接端。 目前智能家居行業仍然未實現通信協議的統一,並且在連接方式上,Wi-Fi、藍牙、Zigbee以及更長距離的NB-IoT模式仍將同時並存,造成不同品牌的產品無法兼容,或者只能在自己的「小生態」中互聯互通。

連接平台的統一雖然極具吸引力,但最終能夠完成這項工作的大概率不會是一家來自家電行業的公司。家電企業由於缺乏通信晶元、大數據及雲計算領域的技術積累,在連接平台、數據處理等方面更適合尋求外部合作模式。

此外,隨著智能家居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將不再局限於家電之間的互聯,還可能與安防、社區服務、車聯網等外部場景息息相關。未來通信協議和連接標準的統一將成為大勢所趨,「小生態」最終會融入「大生態」。

對海爾智家來說,回歸「智能硬體」才是其保持競爭優勢的最佳選擇。

過度「重連接」而「輕硬體」對於海爾這類轉型中家電企業來說是一個誤區。如果只是將更多的設備連接在一起統一控制,消費者擁有的其實並非智能家居,而只是一台「多功能遙控器」。

TCL家電集團CTO認為,智能家居並不能局限於遠程操控和語音識別這樣的簡單交互,而更需要自動感應環境和人,自我學習、自我調整。

奧維雲網(AVC)和騰訊家電聯合調查數據就顯示,目前用戶對智能家居的感興趣程度高達95.2%,但有87.5%的用戶對智能家居現狀不滿。

在智能硬體產品不能提升消費者用戶體驗的情況下,實行封閉的生態模式更有可能適得其反。

三星收購SmartThings後,就要求必須購買SmartThings中樞器,才能享受它的技術。但這種封閉的智能家居系統,一旦沒准備好,就成了「綁架」用戶的手段。

國美智能總經理徐燕松認為,智能家居行業產品都是面向C端的,但交付卻經常由B端企業來完成,因此消費者需求並不能得到完全匹配。

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在選擇家居產品時往往更偏好多品牌產品組合。

尾聲

海林節能董事長李海清指出:「現在消費者購買不同公司的產品,要裝不同公司的App,智能家居的本質是為了方便,但平台無法兼容實際上帶來的是麻煩。」

智能家電產品與其他行業的聯動,到目前為止仍只是一個開始,生態「中間派」的狀態,顯然難以長久維持。

實現與其他家電品牌的兼容, 將產品融入到更開放的生態中,對海爾智家來說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致謝

因篇幅限制未能將所有內容附上,但感謝多位專業人士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及豐富案例,特別致謝(排名不分先後):

海林節能董事長李海清、國美智能總經理徐燕松、TCL家電集團CTO、海爾雲廚商務運營、長江證券分析師管泉森

參考文獻:

1.《三問海爾智家:私有化開啟新征程》,華創證券,龔源月

2.《智能家居行業走進了死胡同》,虎嗅網,曾響鈴

3.《對話海爾U+:三大核心技術 海爾智家如何構建智慧家庭新生態》,同花順 財經

4.《2020中國智能家居生態發展白皮書—從全屋智能到空間智能化》,CSHIA Research

『柒』 海爾為什麼估值這么低

主要原因在於其業務和收入結構導致利潤較低。

在白電行業,空調毛利率最高,冰箱、洗衣機次之。海爾冰箱,洗衣機貢獻了60%的收入。相比之下,美的40%的收入來自空調,20%來自小家電,格力更是80%左右收入來自空調。同時,海爾獨悄冊吵特的啟侍分銷政策。

格力、美的採用的是體外銷售公司,不用養一堆銷售人員。但海爾的分銷環節主要在公司體內進行。這種下沉程度也意味著,海爾要承擔比美的、格力更高的物流、銷售成本。

企業其他事態分析:

海爾的資產和業務過於多元化,這也引起了市場對公司價值最大化程度的憂慮。除了海爾智家、海爾電器,還有體外財務公司、上下游資產、其他領域創業公司,甚至還有單獨上市的海爾生物、星普醫姿陵科等的股權。

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利益主體、關聯交易,一方面讓市場擔心利益一致性不足、壓低估值;另一方面公司內部利益協調成本也增加。多重因素疊加,導致海爾估值在 三大白中排在末尾。

『捌』 白電三巨頭,同樣是「賣電器」,海爾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掉隊了

從所謂家電三巨頭的總市值來看,2021年海爾智家三季報發布,總市值達2556億元,而同一時期格力電器的總市值只有2204億元。

實際上,在2021年半年報時,海爾智家的總市值便已超過格力,經此一「役」,新的家電三巨頭資本市場,美的、海爾、格力的格局基本穩固。

而對於家電三巨頭的未來產業發展來看,在家電硬體之外的市場上,海爾則已經完全甩開了美的和格力。

據財報數據顯示,海爾智家優勢的冰、洗、熱產業方面,表現依然十分強勢,仍保持線上線下雙第一。

海爾智家旗下高端品牌卡薩帝,在海外市場不僅市場份額第一,收入增速也是第一。

除此之外,海爾智家還開辟了一條場景生態的新賽道。那就是三翼鳥場景品牌。今年8月,三翼鳥發布「一站式定製智慧家」平台,上線以來服務家庭數量超3600家,加速落地場景品牌。

可以看得出,三家企業都開始轉型。但對比來看,格力和美的仍然以單純的家電硬體為主,而海爾智家則開始布局進入家庭服務領域。

十分明顯,海爾智家的「長期優勢」更加突出。

另外不要忘了,海爾智家,只不過是海爾集團下屬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玖』 海爾智家虧損了嗎

海爾智家虧損了嗎
家電市場正在復甦崛起。2021 年伊始,人民日報、消費日報等權威媒體先後刊文,預言今年的家電行業有望走出 2020 年的至暗時刻,憑借消費升級續寫消費市場的神話。其中智慧家電走向應用戰場被認為是 2021 年家電行業的重要一役。
而在家電行業內部,這場戰役從跨年夜已經打響。
2020 年 12 月 31 日 B 站的跨年晚會上,美的上演了跨次母音樂節目《美的智慧三千問》,智能空調、掃地機器人、熱水器、加濕器、等美的智能家電齊齊亮相。
如果 B 站晚會的受眾多為年輕人,那吳曉波、羅振宇的跨年演講的聽眾是更 " 高大上 " 的高凈值人群。在兩場演講里也出現了家電品牌的身影: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台以及卡薩帝冰箱。或許你對這兩個名字有些陌生,但它們擾穗背後的海爾你一定聽過。現在的海爾經過品牌更名成為海爾智家。
除了在知識商人們的贊譽聲中進入 2021,海爾智家的股價也持續攀高。截至發稿,海爾智家 A 股在 6 個交易日中上漲 12%,其在港股的股價更是暴漲了 18%。
僅看這些,海爾智家似乎取得了華麗的開局,但如果仔細分析海爾智家的近期業績,不難發現這家成立 30 余年的家電巨頭,早已痛失行業領軍地位,背負著千億債務行駛在慢車道,面臨著更多後來者的超車。
資本騰挪 海爾兄弟艱難合體
在許多中國人心裡," 海爾 " 有兩種含義。一是 1995 年推出的、兩個光膀子男孩的冒險動畫《海爾兄緩前卜弟》;另一個是家喻戶曉的家電品牌海爾。事實上,《海爾兄弟》的出品方,正是海爾集團。
現實中,海爾集團旗下曾經也有兩兄弟,一個是海爾智家、一個是海爾電器。海爾智家布局版圖主要包括冰箱、空調、廚電等產品製造以及海外家電產業,於 1993 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而海爾電器主要涉及洗衣機、熱水器製造以及物流業務,於 1997 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之所以這么劃分是因為,1993 年 A 股股權分置改革尚未展開,管理層無法通過 A 股獲得市場化激勵。於是海爾集團將目光投向港股,進行拆分上市。有業內人士分析,這是海爾集團管理層與海爾集團之間的利益糾葛的一個注腳。
但這也造成了在之後的二十幾年的時間里,兩家上市公司在業務、團隊、管理等方面各自為戰。但復雜的是,兩家公司存在交叉持股的情況。海爾智家及其一致行動人直接或間接持有海爾電器已發行股份的 58.41%。
所以,海爾集團的家電業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管理關系混亂、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狀態。
精於管理的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CEO 張瑞敏自然也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為了尋求管理層利益分配以及海爾經營的雙贏,張瑞敏進行了海爾股權改革,成立了海爾投資、海爾國際、海創客、海雲創等多個主體,在不改變海爾集體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在股權上盡可能做到了管理層利益的最大化。
2019 年底,張瑞敏探索海爾智家對海爾電器的私有化。7 個月後這筆交易正式啟動,去年 12 月 21 日私有化正式落地,海爾電器成為海爾智家 100% 全資控股的子公司。2 天後,海爾智家掛牌港交所。
海爾兄弟在經歷一系列資本騰挪後,終於合體。
海爾的目的很明顯,理順了股權關系,消除了內部同業競爭帶來的消耗,提升海爾品牌力,吸引更多融資為智能家電戰場提供彈葯。但是否湊效,需要時間來證明,短期的股價增加只是兌現了兩家企業合並後的市場預期。
另外,某種層面來說,這是否是海爾的無奈之舉呢?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海爾作為曾經家電市場當之無愧的一哥,近年來被曾經的小弟美的、格力超越。在 2020 年三季報發布後(彼時海爾智家尚未私有化海爾電器),有網友調侃,美的與格力之間,差了一個海爾智家。
海爾的 " 千億魔咒 "
海爾集團的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1984 年這個集體小廠在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邊緣徘徊,日後成為海爾靈魂人物的張瑞敏臨危受命,接手後的第一個戰略就是發展品牌,喊出 " 要麼不幹,要干就干第一 " 的口號。
第二年發生了中國家電史上第一次砸冰箱事件。當年,有一位用戶寫信反映海爾冰箱有質量問題,於是張瑞敏讓員工用大錘親自砸毀 76 台有缺陷的冰箱。這一砸,砸出了海爾的品牌知名度。
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張瑞敏的管理天賦逐漸展露,實行 OEC 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對每件事進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 " 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在經營上,海爾以 " 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 " 思路先後兼悔森並了國內 18 家企業,形成了以冰箱廠為核心企業,空調器廠、冷櫃廠為緊密層企業的海爾集團。
很快海爾無形資產價值達到 77 億元,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21 世紀的第四年,海爾集團全年營收達千億,成為中國第一。彼時的美的、格力營收堪堪幾百億元,它們第一次進入千億俱樂部也是此後 6 年、8 年的事兒了。
歷史上,不少知名企業在達到千億之後,會陷入一個長時間的停滯期,繼而慢慢地走向衰落,這也就是業內所說的 " 千億魔咒 "。
海爾雖然沒有走向衰落,但落後的確會挨打。

2007 年開始,海爾無論是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還是在利潤方面,均被兩個 " 後輩 " 甩開了身位,後來在重要的營收這一指標上也被二者反超。
這與海爾當時的戰略有關。
2005 年,海爾首次提出了 " 人單合一 " 模式,即每個員工都應直接面對用戶,創造用戶價值。但事實上這對業績的增長並沒有多少貢獻,錯失了空調行業的紅利。此外,嘗到過並購甜頭的海爾似乎想著一招鮮吃遍他,再度通過並購,加深布局全球化。日本三洋機電、紐西蘭斐雪派克、美國通用電氣、義大利 Candy 等海外家電企業被收入海爾囊中。
大規模的收購為海爾打開了海外市場,目前其海外業務已佔營收的近一半。但同時,海爾的負債一直居高不下,截至 2020 年三季度,海爾智家負債總額約 1318.3 億元,公司資產負債率約 65.85%。

海爾智家 H 股 IPO 招股書顯示,2017-2019 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 1541.7 億、1775.9 億和 1980.1 億。相比之下,美的、格力同期營收分別為 2407.1 億、2596.6 億、2782.2 億以及 1482.9 億、1981.2 億、1981.5 億。
利潤方面,在 2018、2019 財年,美的和格力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均已經超過了 200 億元人民幣,而海爾智家的凈利潤仍然在 60-70 億元人民幣上下徘徊,不及美的、格力的 1/3。
營收放緩、利潤不足,海爾智家的股價長期在低價線上也是應有之義。
所以,負債千億行駛在慢車道的海爾智家私有化海爾電器在香港上市,也被解讀出了一絲逆襲的野心。
更多人心裡是一個問號。
被寄予希望的新業務 四面楚歌
近年來,大眾消費的競爭幾乎在各個層面展開,家電行業亦是。產品力、服務能力、智能化解決能力都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決策。各大廠家都積極地擁抱變化,而主流的趨勢則是 Alot,萬物智聯官網。
" 海爾智家 " 這四個字也是因其得名。2019 年當時還叫 " 青島海爾 " 的這家上市公司決定變更股票名為 " 海爾智家 "。這背後的邏輯也很簡單,智能家居、AloT 是近年以及未來幾年的熱點概念,這更加貼近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邏輯。
海爾智家在這條賽道的具體布局是,推出了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為用戶提供陽台、廚房、客廳、浴室、卧室、全屋空氣等智慧家庭全場景解決方案,意圖藉此切入衣食住行娛等高頻次的消費領域。財報數據顯示,三翼鳥場景生態搭建已經取得成績,2020 年 1-9 月,公司實現生態收入 72 億元,增長 114%。
數字美麗但不足以成為海爾智家在 Alot 領域的護城河。
在傳統家電領域,美的對互聯網的擁抱早在 2014 年,與小米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行智能化轉型。去年美的還發布了首個智能場景 AI 交互平台,實現智能互聯互通。
在互聯網科技領域,巨頭們虎視眈眈,小米 2020 年三季度 A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部分收入 181 億,占總營收的 30% 以上。阿里的天貓精靈已從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 " 獨立 " 出來,成為獨立事業部,謀求打造百款千萬級智能新品。華為的鴻蒙 OS2.0 也於去年面世,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表示,鴻蒙 OS 是為了 IoT 而設計。此外,華為基於自己的通信基因,在物聯網標准協議方面也在持續輸出。
目前智能家居發展的最大痛點是智能交互平台等技術層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在這方面海爾智家並未向外界披露過它的戰略。而且由於主流家電的式微,海爾從大眾渠道獲得關鍵數據的樣本也將降低,不利於其產品的研發、測試等工作的進行。
2021 年,完成合體的海爾智家有幾道必答題:如何在產品、業績上實現突破,如何在 AloT 領域殺出一片天地,進而從基本面上夯實股價。日益白熱化的家電市場下半場,海爾如果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千億魔咒 " 恐將成真。

『拾』 海爾智家2018年的歸母凈利潤率為啥下降了

海爾智家「賺錢」能力並不強。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服務商。海爾智家2018年的歸母凈利潤率下降了,是肆吵絕由於海爾智家「賺錢」能力並不強。這也再次凸顯了海爾碰或智家盈利裂姿能力較為「畸形」的問題。

熱點內容
海航基礎股票的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2-08 09:30:27 瀏覽:319
企業股權轉讓如何解決債務 發布:2025-02-08 09:20:43 瀏覽:687
幣圈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2-08 09:19:58 瀏覽:778
200萬理財產品能賺多少 發布:2025-02-08 09:17:34 瀏覽:665
股票型基金與股票哪個風險大 發布:2025-02-08 09:10:13 瀏覽:875
珠子貨幣怎麼用 發布:2025-02-08 08:57:55 瀏覽:887
一隻股票漲停了還有幾萬人在買 發布:2025-02-08 08:55:19 瀏覽:652
股市均線多頭排列周期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8 08:46:07 瀏覽:908
中行理財怎麼取出 發布:2025-02-08 08:38:14 瀏覽:97
合盛硅業股票歷史最高是多少錢 發布:2025-02-08 08:08:02 瀏覽: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