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投放量和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
A. 貨幣流通量的增長關系
一般而言,一定時期的經濟體如果商品結構、價格和總量沒有大的變化,那麼所需的貨幣流通量也不需要太大的變化。但如果經濟處於增長之中,貨幣流通量不足會引起通貨緊縮,阻礙經濟增長。適當增加貨幣流通量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這一方面是因為貨幣流通量的少量增加會令經濟體中的個人和企業(尤其是最先接觸到增量貨幣的這部分)產生財富幻象,刺激消費,需求擴大,進而刺激生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傳統貨幣理論假定市場總是出清的,價格變化的信息可以瞬間傳給整個市場,但現實中不然,價格信息傳遞有成本和時滯,所以需要的貨幣流通量比理論量更多。但如果貨幣流通量過多,則會導致經濟運行失控,物價飛漲。
B. 貨幣供應量增加對一國經濟影響有什麼
貨幣供應量增加,實體經濟流通的資金就多,企業獲得的貸款就多,生產規模就會擴大,宏觀經濟屬於拉動階段。
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貨幣性,隨時都可以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進入流通過程,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
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由於可以隨時支取、隨時簽發支票而進入流通,因此其流動性也很強,也是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重要因素。
有些資產,如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雖然也是購買力的組成部分,但必須轉換為現轎褲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進入市場購買商品,因此其流動性相對較差,它們對市場的影響不如現金和活期存款來得迅速。
(2)貨幣投放量和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1)從貨幣當局資產方著手,加大國內資產的運用,即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規模,特別是對那些急需資金的中小金融機構,這樣可以從資產方影響基礎貨幣的增加。
(2)擴大貨幣發行。在基礎貨幣中,貨幣發行佔到了近50%,因此加大貨幣發行是擴張基礎貨幣,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M1、M2)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的經濟過剩,絕非是經濟高度發達條件下的過剩,遠未達到東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實際上,建閉螞簡設資金缺口極大,潛在消費與投資需求空間還很大,完全可以用發鈔票的辦法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同時,為擴大貨幣發行,還可以核銷部分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幫助金融機構化解金融風險;盡快成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消除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放款的後顧之憂,從而擴大貸款規模,使資金配置更加優化、有效。
(3)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央行購入債券,吐出基礎貨幣,這物做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使公開市場操作有一個好的著力點。
C. 貨幣供給量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增長強勁對貨幣的需求量就會增加,銀行就會創造出多倍存款(貨幣乘數),貨幣供應會伴隨著貨幣需求而增長``貨幣具有瀉後效應,在長時間的寬松貨幣下會造成通貨膨脹!
在短期除了能夠改變市場的預期外恐怕不能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貨幣政策只有在實施後半年以上才能夠看到效果,並且經濟的增長靠的是生產要素(資本存量和勞動)和技術的進步,並不是靠貨幣政策,貨幣只是輔助性的東西!
超量印刷貨幣就不一樣了。
D. 貨幣供應量增加對一國經濟影響有什麼
增加貨幣供給量,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產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增加貨幣供給量,在短期內,企業獲得資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產量,從而GDP增加。
但是,如果在經濟均衡時增加貨幣供給,會破壞經濟均衡,會導致通脹,會導致房價上漲等,還會使產品市場產能過剩,企業意識到市場的真實需求後,會減產,裁員。經濟會陷入蕭條,GDP下降。
(4)貨幣投放量和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2008年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1.1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33萬億元,同比增長17.93%。
增幅比上年末低3.12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1.12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8%。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供應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央行:5月份金融運行平穩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
E. 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
兩者為正相關關系。
貨幣供給增加,貨幣使用的價格(利率)就會降低,一是投資成本減少,促進投資;二是貨幣供給增加會引起物價上漲,促進消費。投資與消費的增長加速經濟增長。
F. 經濟總量與貨幣總量
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是經濟學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敏清告,想解釋清楚什麼是經濟增長是一個相對困難的問題。僅就我所知給你提一下參考意見:就傳統觀點而言,經濟增長大體上可以和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劃等號,基本上而言就是GDP的增長。
1、GDP的增長依據就是統計局核算的某地區一定時正李期內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
2、體現形式是GDP的增加,但最終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我先說第四個問題,貨幣本身並不具有價值,貨幣的職能是流通手段、價值尺度、支付手段以及間或有儲藏手段。因此,貨幣僅僅是經濟的一個表現形式,而貨幣總量也只是經濟總量的表現形式。舉例而言,同一台電腦,美元買需要500,人民幣買需要4000,日元韓元買需要的更多,但是電腦本身的價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不變的。
3、就第三個問題而言,為了經濟的平穩運行,一國央行需要隨著經濟的增長而適時地橋明增加貨幣發行量。如果不及時發行,就會造成通貨緊縮。
G. 貨幣發行量與GDP之間的關系
貨幣發行量與GDP之間是正比關系。貨幣發行量隨GDP的增大而增大,貨幣發行量隨GDP減小而減小。
因為貨幣數量論」的數量方程式:MV=PY其中,M就是流通所需的貨幣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就是一定時期內一張鈔票的轉手次數),P是價格水平,Y是實際GDP。
公式的右邊就是GDP,M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貨幣發行量,但卻是實際流通所需團陵求的貨幣量。所以,一個基本的貨幣需求函數就是把左邊的V除過去,所以是說的貨幣發行量與GDP之間是「正相關」。
(7)貨幣投放量和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GDP主要特徵:
局限性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塌指戚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
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逗簡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
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可比性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因而GDP數據具有國際可比性。
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准發生變化後對季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因此1992年1季度以來的季度GDP時間序列具有可比性。
H. 增加貨幣供應量對一國經濟有何影響
從貨幣當局資產方著手,加大國內資產的運用,即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規模,特別是對那些急需資金的中小金融機構,這樣可以從資產方影響基礎貨幣的增加。
擴大貨幣發行。在基礎貨幣中,貨幣發行佔到了近50%,因此加大貨幣發行是擴張基礎貨幣,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M1、M2)的有效途徑。
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央行購入債券,吐出基礎貨幣,這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使公開市場操作有一個好的著力點。
(8)貨幣投放量和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貨幣乘數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由於基礎貨幣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即在預測貨幣乘數的基礎上調控基礎貨幣,從而調控貨幣供應量。就可控性而言,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也是有效的。
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供應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
I. 經濟增長需要相應貨幣量也增加,這兩者是怎麼聯系起來的
這個問題涉及到凱恩斯主義和貨幣學派之爭。
凱恩斯主義認為應該採用相機抉擇液咐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貨幣政策從屬於財政政策,4萬億投資即是屬於這種類型,鬧襪純後果是經濟高速發展可能導致高通貨膨脹,最終可能陷入滯漲;貨幣學派的代表弗里德曼認為,應該固定一個貨幣供應量的比例,每年按照這一比例增長,經濟增長從屬於貨幣政策,從而保證貨幣穩定和經濟穩定,後果是可能導致經濟發展過快或過慢。
應該說各有利弊,完全的好基凱恩斯主義和完全的貨幣學派都是不可取的,關鍵是如何平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