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國際貨幣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國際貨幣體系是如何發展的

發布時間: 2023-05-14 18:58:00

① 國際貨幣體系是如何演變的

1880至1914年,國際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國際金本位制度的恢復時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動匯率制度過渡時期
1976年至今,牙買加體系
網路

② 【金融】詳述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一、銀本位制

規定一以白銀為貨幣金屬,享有無限法償能力;規定白銀鑄幣的重量、成色、形狀及貨幣單位;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銀幣。

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入。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二、金銀復本位制

金鑄幣和銀鑄幣同時作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17世紀中期始於英國,隨後流行於歐洲。根據金幣和銀幣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為平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和雙本位制。

金銀兩本位制的內容是:金銀兩種金屬均為幣材,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銀和金銀鑄幣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三、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的產生從貨幣制度演變的角度而言,是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發生作用,同時也與 19 世紀以後黃金產量的增加使幣材增加有關。

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點是:規定金鑄幣為本位貨幣,黃金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在國際間可以自由輸出入。由於黃金的價值相對比較穩定,促進了各國商品經濟合國際貿易的發展。黃金由於產量有限儲備有限,不能夠完全滿足不斷擴大的商品流通對流通手段的要求。

不兌換的信用貨幣制度以紙幣為本位幣,且紙幣不能兌換黃金。它突破了因幣材不足造成的對生產力發展的限制,並節約了貴金屬。

(2)國際貨幣體系是如何發展的擴展閱讀:

貨幣制度又稱幣制,是一國政府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貨幣流通結構和組織形式。典型的貨幣制度包括貨幣材料與貨幣單位;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貨幣發行的准備制度等內容。

貨幣制度也指國際貨幣體系,即國際間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各國為了解決在國際貿易、國際結算中國際支付手段、國際儲備資產等國際貨幣問題的需要,對於涉及國際貨幣流通各個方面,包括貨幣的兌換與匯率制定、國際收支調節、國際結算制度、國際儲備體系、國際貨幣關系、國際金融市場等,在國際范圍內自發地或經過協商談判調節確定的一整套系統的原則、規制、辦法、機構,形成國際貨幣體系。

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於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適應當時國際經濟關系的需要和各國國內貨幣制度的現實情況自發形成。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危機時,逐漸瓦解,分裂為若干貨幣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中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到70年代後由於美元地位的削弱而逐漸瓦解。改革國際貨幣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合理的國際貨幣制度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問題。

③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 演變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演變是國際貨幣體系演變中的一個環節.以下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過程.
一、國際金本位制度
國際金本位制度是最早的國際貨幣制度,大約形成於1880年末。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本位幣和國際儲備資產的貨幣制度。金本位制度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而後兩者是削弱了的、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度。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在二次大戰後期,美英兩國就開始著手擬訂戰後經濟重建計劃,籌建新的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以圖加快戰後的經濟恢復和發展。1943年,為了能在戰後新經濟秩序中占據有利地位,英美兩國分別在倫敦和華盛頓提出了各自的《凱恩斯計劃》和《懷特計劃》。凱恩斯計劃主張建立國際清算同盟,並創設一種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單位。懷特計劃則主張設立一個以黃金為基礎的國際貨幣穩定基金,並創立一種與美元聯系的國際貨幣單位。兩個計劃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力圖削弱黃金的作用並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這對因二戰而造成巨額國際收支逆差的英國較為有利;而後者則強調黃金的作用並實行固定匯率制度,這顯然對擁有大量黃金儲備的美國占據國際金融領導地位十分有利。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有44個國家參加的國際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從而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賴以生存和得以正常運行的中心組織。該體系賦予基金組織監督、磋商和融通資金三項主要職能。即監督成員國貨幣的匯率,審批貨幣平價變更;協調各國重大金融問題,以促進國際金融合作;管理基金,為國際收支逆差成員國提供融資。
2.實行美元——黃金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
3.規定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機制
4.取消外匯管制
5.設立稀缺貨幣條款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
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質上就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及其變動,對這個體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物價,對外停止履行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之一已經倒塌。
1971年12月,「十國集團」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大廈舉行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達成「史密森協議(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正式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其他各國的貨幣對黃金的比價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各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幅度由原來不超過平價±1%,擴大到±2.25%。這是為維持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的最後努力。
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和小幅度貶值並不能阻止美元危機與美國國際收支危機的繼續發展。1973年2月,國際金融市場上又一次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西德馬克和日元,並進而搶購黃金的浪潮。1973年3月,倫敦黃金市場的價格一度漲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終止了兌換黃金,各國紛紛放棄了對美元的固定比價,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了。
三、牙買加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金融形勢更加動盪不安,國際貨幣體系再次陷入了無秩序狀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各成員國都在竭力尋找國際貨幣制度改革的新方案。1972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了「國際貨幣制度改革和有關問題委員會」,即「二十國委員會」,來負責擬訂有關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方案。1974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又設立了「理事會關於國際貨幣制度問題臨時委員會」以接替「二十國委員會」的工作。1976年1月,「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通過了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協議,即《牙買加協定》。1978年4月,《牙買加協定》正式生效,標志著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開始形成。這一新國際貨幣體系被稱為牙買加體系。
(一)牙買加協議的主要內容
牙買加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承認浮動匯率合法化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3.提高特別提款權(SDRs)的國際儲備地位
4.增加並調整成員國的基金份額
5.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
(二)牙買加體系的特點
1.以美元為主導的多元化的國際儲備體系,使得國際儲備多元化
2.以浮動匯率為主的混合匯率體制,使得匯率制度多樣化
3.國際收支調節方式的多樣化
(三)牙買加體系的困難和改革
牙買加體系自建立以來至今已經接近30年了,面對著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關系,也日益暴露出很多嚴重的問題:一是國際收支嚴重失調,二是匯率波動過於頻繁劇烈,三是儲備資產的不確定性加大,四是國際資本的大規模流動對貨幣體系的穩定性造成巨大的沖擊。
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關系仍然困難重重。龐大的國際收支逆差國與順差國的貿易沖突不斷,大規模的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多次爆發,引發了人們對牙買加體系進行改革的思考。改革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恢復金本位制度,二是建立特別提款權本位制,三是建立世界中央銀行,四是設立匯率目標區等。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

④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1. 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2.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制度下,黃金充當國際貨幣,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在「黃金輸送點」的作用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3.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西歐各國為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現了「美元荒」。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多數國家加強了外匯管制,對美國的對外擴張形成嚴重障礙,美國力圖使西歐各國貨幣恢復自由兌換,並為此尋求有效措施。

  4.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1)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2)實行固定匯率制。(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4)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性項目的支付,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這個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美元——黃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變相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5. 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種種缺陷也漸漸地暴露出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外匯收支逆差大量出現,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發生。1971年8月15日美國公開放棄金本位,同年12月美國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發兩次危機,同年3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將美元貶值。1974年4月1日起,國際協定上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6.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制度又一次陷於混亂,導致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舉行會議,達成了著名的「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

  7. 牙買加體系的實行,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牙買加體系並非是理想的國際貨幣制度,它目前仍存在著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⑤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

1、國際金本位制度

主張金幣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黃金自由輸出入。

2、金本位制

  1. 政府停止鑄造金幣。

  2. 不許金幣流通,代替金幣流通的是中央銀行發行的銀行券。

  3. 銀行券不能兌換金幣,只能兌換金塊,並且有兌現的最低限度。

  4. 黃金仍可自由輸出輸入。

3、布雷頓森林體系

「雙掛鉤」機制:

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

4、牙買加體系

  1.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

  2. 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3. 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4. 增加成員國基金份額。

  5. 擴大信貸額度,以增加對發展中國家的融資。

⑥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趨勢:

1971年8月15日,美國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意味著美元與黃金脫鉤,支撐國際貨幣制度的兩大支柱之一已經倒塌。1973年3月,倫敦黃金市場的價格一度漲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終止了兌換黃金,各國紛紛放棄了對美元的固定比價,而採用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後,國際金融形勢更加動盪不安,國際貨幣體系再次陷入了無秩序狀態,1976年1月,「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舉行會議,通過了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協議,即《牙買加協定》。1978年4月,《牙買加協定》正式生效,標志著新的國際貨幣體系的開始形成。這一新國際貨幣體系被稱為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關系仍然困難重重。龐大的國際收支逆差國與順差國的貿易沖突不斷,大規模的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多次爆發,引發了人們對牙買加體系進行改革的思考。改革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恢復金本位制度;

二是建立特別提款權本位制;

三是建立世界中央銀行;

四是設立匯率目標區等。

這將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

當今貨幣體系兩大趨勢:

  1. 世界貨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 並且出現貨幣區域一體化的傾向。

⑦ 論述國際貨幣體系發展主要經歷了哪些階段和特點

一、國際金本位制度
國際金本位制度(International Gold Standard System)是最早的國際貨幣制度,大約形成於1880年末。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本位幣和國際儲備資產的貨幣制度。金本位制度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度,而後兩者是削弱了的、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度。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賴以生存和得以正常運行的中心組織。該體系賦予基金組織監督、磋商和融通資金三項主要職能。即監督成員國貨幣的匯率,審批貨幣平價變更;協調各國重大金融問題,以促進國際金融合作;管理基金,為國際收支逆差成員國提供融資。
2.實行美元——黃金本位制下的固定匯率
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以黃金作為基礎,並把美元當作關鍵國際儲備貨幣。具體做法是:美元與黃金掛鉤,確定1盎司黃金摺合35美元的黃金官價。各國政府或是中央銀行有權可以隨時用美元向美國按官價兌換黃金。其他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即各國確定本國貨幣對美元的金平價,有義務維持對美元的固定匯率。該平價一經確認便不得隨意變更,其波動幅度要維持在貨幣平價的±1%的范圍之內。
實際上,這種雙掛鉤制度下,各國貨幣通過美元與黃金建立起了聯系,使得美元取得了等同黃金的世界貨幣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貨幣制度實質上是一種以美元——黃金為基礎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其匯率制度則是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
3.規定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機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向國際收支逆差成員國提供短期資金融通,以協助其解決國際收支的困難。同時也規定了順差國也有調節其國際收支的義務。
4.取消外匯管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規定,成員國不得限制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對其他成員國在經常項目下結存的本國貨幣應保證兌換,並在自由兌換的基礎上實行多邊支付。
5.設立稀缺貨幣條款
規定當某一成員國的國際收支出現持續的大量順差時,該順差國的貨幣可以被宣布為「稀缺貨幣(Scarce Currency)*」,並按逆差國的需要進行限額分配,逆差國也有權對稀缺貨幣採取臨時性的限制兌換措施。
三、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承認浮動匯率合法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認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同時存在,成員國可以自由選擇任何類型的匯率制度,但成員國的匯率政策應當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管,並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商。實行浮動匯率制的成員國應當根據經濟條件逐步恢復固定匯率制度。各國應盡力縮小匯率的波動幅度,避免通過操縱匯率來阻止國際收支的調整或是獲取不公平的利益。
2.推行黃金非貨幣化
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削弱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各成員國中央銀行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黃金不再作為特別提款權和各國貨幣的定值標准。取消成員國之間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交易須用黃金清償的義務。
3.提高特別提款權(SDRs)的國際儲備地位
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范圍,逐步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以使得特別提款權逐步取代黃金和美元而成為國際貨幣制度的主要儲備資產。規定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進行特別提款權交易而不必事先徵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成員國之間的交易以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般賬戶中所持有的資產一律以特別提款權表示。
4.增加並調整成員國的基金份額
各成員國的基金份額由原來的292億特別提款權增加到390億特別提款權,應繳的份額也有所改變,主要是增加了石油輸出國的比重。其他發展中國家維持不變,發達國家除原西德和日本略增之外,其他各國的比重都有所降低。
5.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所持有黃金的六分之一(約2500萬盎司)按市價出售,用所得收入設立「信託基金」,以優惠條件向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或援助,以解決它們的國際收支困難。

⑧ 國際貨幣體系三個階段是什麼

1、第一階段: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年7月二戰結束時,美國、英國等44個國家的代表齊聚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討論戰後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結構。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前身),建立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又稱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而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黃金可以以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價格兌換到美國,並實行可調節的固定匯率制度。這一制度對戰後全球經濟復甦和國際貿易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內部存在無法克服的矛盾和缺陷。
為適應全球貿易的發展,美國需要通過維持長期貿易逆差來出口美元,但美元供應量的持續增長將難以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關系,影響美元的價值和聲譽;為了維持美元的穩定,美國需要保持長期的貿易順差。這種確保流動性供應和貨幣穩定之間的矛盾被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發現,因此被稱為「特里芬問題」。
1960年代,隨著美國從貨物貿易順差轉為逆差,全球美元相對於黃金出現順差,美元信任危機爆發。各國向美國出售美元換取黃金,導致美國黃金儲備大量流出。美國政府用黃金兌換美元的壓力與日俱增為緩解美國黃金流出壓力,彌補國際儲備資產短缺,確保發展中的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69年設立了特別提款權(SDR)。
2、第二階段:後布雷頓森林體系。
然而,SDR的誕生並不能解決美元的「特里芬問題」。 1971年,美國政府被迫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 1973年,主要國家貨幣與美元脫鉤,轉向浮動匯率制。此時,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瓦解。自 1974 年 7 月起,SDR 的價值由當時 16 個最大貿易國的貨幣組成的貨幣籃子決定。為了簡化和方便定價,到1981年1月,SDR由美元、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英鎊和日元五種貨幣的籃子確定,每5種貨幣調整一次籃子中每種貨幣的權重。
1999年1月歐元誕生後,歐元取代了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在SDR中的地位和權重。 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但特別提款權並未成為主要的儲備資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SDR僅佔全球國際儲備的0.5%,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佔主導地位。這與美國經濟總量龐大、美元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的主要結算貨幣、美元長期作為世界主要儲備貨幣的慣性密切相關。
3、第三階段: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的出現。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在全球蔓延,再次凸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內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國際社會對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危機後,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及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加,也要求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獲得更多話語權,國際貨幣體系開始向多元化轉變。

⑨ 國際貨幣體系三個階段

國際貨幣體系三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第一階段: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二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英國等44個國家代表齊聚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架構。這次會議決定成立IMF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前身)兩大國際機構,建立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也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階段:後布雷頓森林體系。但SDR的誕生並不能解決美元的「特里芬難題」,1971年美國政府被迫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1973年主要國家貨幣與美元脫鉤,轉向浮動匯率制度,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解體。

第三階段: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初露端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並在全球迅速蔓延,再次凸顯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和系統性風險,國際社會要求改革貨幣體系的呼聲日益強烈。危機之後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日益上升,也要求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享有更多話語權,國際貨幣體系開始向多元化方向轉變。

什麼是貨幣?
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

熱點內容
水泥科技的股票行情 發布:2025-02-08 16:21:08 瀏覽:168
股票軟體提示S 發布:2025-02-08 16:17:16 瀏覽:530
創歷史新低的股票全盤套牢 發布:2025-02-08 15:58:30 瀏覽:957
qq自由幻想基金怎麼買 發布:2025-02-08 15:57:49 瀏覽:806
期貨跨市場套利怎麼做 發布:2025-02-08 15:53:31 瀏覽:56
中國石化股票歷史最高和最低的歷史最低 發布:2025-02-08 15:32:03 瀏覽:535
太平洋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傭金多少 發布:2025-02-08 15:30:35 瀏覽:643
游資為啥要在漲停板買股票 發布:2025-02-08 15:10:34 瀏覽:851
美油期貨etf怎麼買 發布:2025-02-08 15:03:53 瀏覽:230
農業銀行買基金的費率怎麼看 發布:2025-02-08 14:24:32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