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中國發163倍貨幣
⑴ 為什麼我們國家要年年超發貨幣,貨幣增速是GDP的3-6倍。
原因很多啊!這里我給你列幾項吧房地產過熱(不包括現在)導致熱錢流入,需要印相應數值的貨幣。中國巨大的投資需要貨幣,記得08年的萬億投資嗎?還不是各地方政府從銀行借款實行投資。對金融危機貨幣寬松政策,信貸有17萬億元。中國高儲蓄率,外匯制度和熱錢流入是超高 信貸的基礎。ps:中國通貨膨脹的原因是貨幣超發 。
⑵ 央行發行多少貨幣,由什麼來決定
好老的問題,是根據金本位是英國提出來的,我們國家是根據外匯儲備來發行,發行量應該是乘以GDP再乘以美元匯率。
⑶ 中國貨幣是否超發,談談你的看法
肯定是有的,但如果把中國的貨幣超發都歸咎於央行,確實也有失偏頗。這么說的原因在於,廣義貨幣M2等於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之積,央行主要通過控制基礎貨幣量來控制貨幣總量。在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都開啟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並且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加大了基礎貨幣的投放量,幾年下來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基礎貨幣量都翻了近4倍,但反映至廣義貨幣上,漲幅並不快,貨幣乘數並未增長反而是下跌的,這其中的奧秘就是商業銀行作為貨幣創造的主要部門,因對實體經濟不看好,其投放信貸的意願並不積極,最後各國央行無奈只能使用「零利率」政策,歐洲央行甚至採取負利率政策,結果「機關算盡」,商業銀行仍不買賬。
⑷ 中國為何要增發那麼多的貨幣
1、通貨膨脹,降低匯率, 穩定出口,增加稅收,提高人民收入,穩定房價,提高人民收入人均GDP,
改善人人生活。
2、貨幣進入市場的唯一途徑就是借貸,錢就是債務。比如說國家要發行10億貨幣,就在一張紙上寫著10億塊,再蓋點很官方的章,這叫國庫券,然後送到央行;央行再印出一批自己的紙,叫做票據,央行再拿這個票據去買國債,這樣政府就能拿到這10億塊的票據,然後把它存進銀行,然後通過存款,這些票據就成為合法償債的貨幣。
⑸ 人民幣發行量比美元還大嗎
人民幣發行量確實比美國大,意味著什麼?與哪些經濟指標關系密切?我們探究一下。
近二十年來,人民幣M2增長較快,2013年末M2已經超過100萬億元,達到110.65萬億元;到了2020年末,M2已經高達218.68萬億元,7年間增長了97.6%,年均復合增長高達12%,增速明顯高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顯示出貨幣發行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為什麼人民幣M2發行量持續增加呢?
總體動因是房地產、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進出口貿易的快速發展,拉動了貨幣需求持續提升,從而促進了GDP不斷增加。
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1)為了保持孫謹GDP持續增長 。就需要不斷釋放流動性,直白說,就是發行較多量的貨幣,讓 社會 各行業生產穩中有進,提高規模;
(2)穩定出口貿易。 近年來,國際 社會 一直向我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較快將降低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價格變高),影響交易量,進而影響出口貿易額和利潤,影響貿易順差。為此,就需要發行適量貨幣,增強資金流動性,提高出口企業國際市場競爭穗凱塵優勢,最大限度降低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
(3)提高市場流動性。 儲蓄率太高導致市場流動性較差,2019年我國儲蓄率仍高達45%,這樣高的儲蓄率導致資金流動性差,國內消費動力不足。過高的儲蓄包括國內儲蓄、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特別是外匯儲備逐年增多,也就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流動性。因此,需要適當釋放猜禪貨幣量,提高流動性。
近些年,人民幣M2發行量增速持續高於GDP增速,導致宏觀杠桿率不斷攀升。2019年宏觀杠桿率增至245.4%,比上年增長超過6%;而2020年3季度,宏觀杠桿率進一步增長至270.1%。2020年全年看,M2為218.68萬億元,GDP為101.60萬億元,則 宏觀杠桿率降至215.2% 。
盡管2020年宏觀杠桿率有所下降,但是仍遠高於美國。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美國2020年GDP預計萎縮3.6%,則2020年GDP約為20.66萬億美元,因而, 宏觀杠桿率約為93%,遠低於中國 。
存在這樣大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美國儲蓄率低,資金流動性很大,金融工具和信用系統比較完善。
另外,美國經常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即主要手段是發行美元,而美元為國際通用貨幣,超發的美元被全球需求端稀釋了,引發國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低。
而中國則不然,超發貨幣主要在國內流動,引發通貨膨脹的風險較大。防範這通膨風險的主要手段是 「去杠桿」、「穩杠桿」 ,即降低風險性較高的貸款,去除一些泡沫,比如房地產泡沫,控制房企貸款規模,「去」、「穩」房地產開發投資杠桿,穩定M2規模,避免過快增長。
這就是常說的「穩杠桿」:去泡沫,降M2。
我們分享一組數據:
2O10年,美聯儲約負債2.4萬億美元,廣義貨幣約8.4萬億美元。中國人民銀行負債約3.6萬億美元,廣義貨幣約10.5萬億美元。基礎貨幣和廣義貨幣均高於美國。GDP佔美國1./3的中國,其廣義貨幣的總額已超過美國3O%。關鍵在於,美元是世界貨幣,約六成美元在美國境外流通。人民幣幾乎全在中國國內流通。
據央行數據,截至202O年1月份,中國廣義貨幣余額達到了202.3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28.8萬億美元。美國的廣義貨幣余額為15.4萬億美元。相比較,中國比美國多出l3.4萬億美元。
從中美兩國M2餘額與GDP總量的對比看,中國20l9年GDp總量為99.09萬億元,約合美元14.35億,M2餘額是GDP總量的兩倍多,而美國的GDp總量已達21.43萬美元,M2餘額為15.4萬億美元,為其GDP總量的72%左右。
為什麼會出現以上的差異性呢?多數分析家認為:一是中美兩國產業結構的明顯差異性。二是中美兩國 社會 儲蓄余額的巨大差異性。
中國貨幣發行量比美國多一些,有著多方面多層次的因素。
不好意思跟大家說, 人民幣的發行量是世界第一,是美元的1.5倍了!
2013年9月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專家稱, 我國貨幣發行量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說中國的貨幣量世界第一。我國貨幣投放量高出美國1.5倍!
到2019年第一季度末,廣義貨幣(M2)已經超過100萬億元,而2002年年初為16萬億元,10多年中增長超過5倍。我國的貨幣總量與GDP之比已超過200%,我國的經濟總量為世界第二,大約為美國的1/3,而貨幣投放量比經濟總量第一的美國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
我們國家發行的貨幣和美國貨幣有本質區別的: 美元是全球流通,大家都需要,看看外匯儲備不都是美元嗎,世界上大宗貨物交易都用美元結算!人民幣說白了,只是在國內混的貨幣,超發的都要投放到自己的市場的。
我國是鼓勵出口的,努力創造外匯,但外匯是國家管控的,不論你賣多少東西,回到手上的都是人民幣的,於是美國多發的美元也會在轉了一圈後跑到我們自己的手中,這項外匯管制政策就變成為了收納美國多發的貨幣,我國再次多印鈔票替美國再超發一次。(沒辦法國家也需要美元呀!)至於多發的貨幣到哪裡去了?大家看看 豬肉價格就知道了,物價漲了不知道多少了。
大量的貨幣被房地產這個蓄水池給吸收了,我國房地產大概市值360萬億了。這也是我們不敢下跌房價的主要原因,一下跌都拋售了,市場上多了360萬億現金,那物價能上天了,人民幣也就和草紙一樣了。
⑹ 為什麼我國每增加1美元的外匯儲備,國內就要相對應的發行6元多的人民幣呢望大家能幫助解答一下!謝謝!
一個經濟體的經濟運行要想健康,貨幣發行量和物資供應量應該槐滲相對應,有多少的物資,就發行多少的貨幣,否則就會出現問題。如果貨幣多物資少,就會發生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如果物資多貨幣少,就會發生通貨緊縮,流動不足。 假如最初的時候,我國的貨幣和物資是平衡的,市場上有10萬億人民幣,也有10萬億物資,物資和貨幣一一對應,所以每一元錢能買一斤大米。 假設現在有一個美國商人,手持4000億美元,來找中國央行,要求兌換成了人民幣在國內投資。中國央行就新印刷了32000億人民幣,交給美國商人。 有人說了,為什麼不能拿原有的人民給外商,為什麼要新印刷人民幣才能在理論上達到貨幣和物資的平衡呢? 這是因為,外商拿來的這4000億美元在中國並非貨幣,而是相當於商品,相當於外商把價值4000億美元的商品拿到了中國,放在了中國市場上,為了和這價值4000億美元的商品相對應,央行就必須按照匯率發行相應數量的人民幣,才能在理論上達到貨幣和物資的平衡。 這個平衡的等式是: 13.2萬億人民幣 vs 10萬億物資+4000億美金鉛轎脊 有人說,為什麼不是「13.2萬億人民幣 vs 10萬億物資」呢?因為帆殲中國央行可以用4000億美金,去國際市場上購回小麥、黃金,從而使等式平衡到: 13.2萬億人民幣 vs 13.2萬億物資。 這就是「增加一美元的外匯儲備,央行就要在國內發行相應數額的人民幣」的理論基礎。
⑺ 誰能告訴我中國的貨幣發行量是多少和什麼有關
跟中國人民銀行的黃金儲備量有關。紙幣、硬幣的發行量一定要與儲備的黃金量價值等同。如果貨幣發行量大於黃金量價值,則會造成通貨膨脹。就像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發幣一樣,原來的100法幣能買兩頭牛,幾年後就只能買兩粒大米。就跟它肆無忌憚的亂印紙幣有關。
⑻ 中國貨幣到底超發有多嚴重能買下整個美國是真的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范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松,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么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然而這還不能成為全部的理由,不能說中國的貨幣超發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中國的貨幣超發現在沒出現問題,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
在經濟學上,貨幣發行量代表的只是一個國家通脹的潛力。也就是說,印鈔只是代表一種潛力,而並不馬上產生通脹,從印鈔到產生通脹,是需要一段過程來傳導的。從國外經濟學統計來看,貨幣M2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可能只需要1年時間。但這個傳導過程,放在咱們中國這樣特殊的國家,那可就說不定了,也許這個傳導過程會很長很長。
貨幣發行到通脹的這個傳導過程時間取決於什麼呢?我們能想到一些術語,比如產能過剩。假設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產品供給超過需求,那麼即使貨幣再多,也未必能推高這種產品的消費價格。顯然,這個傳導時間就變長了。
當然,類似影響傳導時間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這都不是關鍵。中國為什麼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時間很長呢?關鍵的所在是房地產。我們只要印出一塊錢來,無論這錢是首先流到老百姓、家還是一些官員手上,都被用來推高房地產價格了。這是一種中國人的習慣所致,也是中國經濟剛剛開始崛起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無論老百姓、家還是官員,都喜歡尋找一種安全感、一種保障。買房就是一種最好的、一種最好的安全感、一種最好的保障。
由此,中國進入了全民買房時代。無論是老百姓、家還是官員,只要有了錢,必先買房,無論是一套、兩套還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費品上的錢卻越來越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消費率會越來越低。像糧食、蔬菜等消費品對應的CPI沒有明顯的上漲,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通脹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中國印出來的鈔,大半變成了,尤其是房地產。
有人會問了,那買房的錢不是錢么?房價不也應該算入CPI么?還真別說,房價還真不能計入CPI。宏觀經濟學的這種設計是對的,房子屬於一種,不是一種消費。買了房子,你甚至可以在幾年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這跟消費品有最本質的區別。所以,房價確實不應該計入CPI。
有人說,那房價漲難道就跟通脹無關了么?答案是,房價漲確實應該跟通脹有關,但計入CPI的應該是房租,而不應該是房價。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無論是房價還是房租都占據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筆錢,很多在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觸,自己一個月的收入幾乎一多半被用來交房租了,更別說買房了。也就是說,房子明顯是跟通脹有關聯的,具體的關聯點是房租。
既然房租要計入CPI中,而且在生活支出中占據那麼大的比例,那麼它在CPI中的比重一定要很高才對。問題是,在我國實際統計的CPI中,房租所佔的比重很低很低。雖然有關部門從來不公布權重,但能推算出來,這個權重一定高不了。也就是說,是因為這個權重問題,才讓公布出來的CPI比我們實際感受的要低很多。
所以,有兩個結論是可以得出來的:第一,中國實際的通脹應該比官方公布的CPI漲幅要大一些,但還沒到多嚴重的地步。第二,貨幣超發,現在雖然沒出現嚴重的通脹問題,但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只是中國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太長,這種通脹的潛力還沒有顯現出來。
對於一國經濟整體來說,貨幣發行權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在手上,提高了政策效率,是利於發展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便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減少貧富差距,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杜絕貪污腐敗,讓民眾牢牢抓住經濟發展的果實,國富民也富,這才是真正的強大!(許一力)
⑼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國內基礎貨幣也會增發
為什麼外匯儲備增加,國內基礎貨幣也會增發
首先理解貨幣:如今通常所說的貨幣,就是我們兜子里的紙鈔,它是商品經濟下的一個為方便商品交換流通的媒介及工具,其本身無價值,由國家銀行釋出並強制流通。你拿著美元到中國境內商店買東西,商店老闆就當美元一張廢紙,因為美元要在國內使用必須通過央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行。
不同國家的貨幣不能在不同國家范圍內流通,而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之間就有一定的經濟來往,為了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好友蔽商貿及貨幣問題,就涉及到外匯及外匯儲備兩個概念。
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富有,不是這個國家發行或擁有本國貨幣的多少作為標准,而是以這個國家商品的多少,商品才是人民生活的物質需要,而不是貨幣,也就是一個國家生產能力和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力。
國家之間商貿,如下簡單地分為出口和進口兩種情況:
對於出口情況,如果拿美元當外幣,也就是中國跨國企業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拿到美國境告胡內銷售,換回的別國的貨幣,這對中國人,由於外幣在中國市場不允許流通的,所以在中國市場內外幣相當於一疊廢紙,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把外幣賣給國家銀行換成人民幣,國家拿著外國的貨幣,同樣沒么用,人民生活的富裕最終反映在物質享有多少上,而貨幣只是物質交換的一個中介和工具,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國內的企業把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給美國用,而美國只給我外幣(債券),這樣形成一個債務關系:即就相當於我國是債權方,外國(美國)是債務方,外匯(美元)就是債務關系憑證。
對於進口情況,不影響外幣儲備,比如外商到國內出售外國商品賺到人民幣,央行就拿外匯儲備(美元)從外商手中買回人民幣(因為這部分人民幣是國內流通的,不算為外匯儲備),也可能是外商拿人民幣到他自己本國兌換本國貨幣同樣形成本國的外匯儲備(實際過程是不是如上述這樣,還不知道,不是學經濟,只是猜測)。買回實際是一個對沖過程(真正意義的對沖好象是央行拿著外匯進行海外買購),也可以這樣理解:外國的商品看成央行自己生產的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這樣,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經由外國商品通過央行歸還給老百姓,也就還債。
通常國家的在流通貨幣量與國家的產出的商品量相互對應的。(物質財富與貨幣量相對應)
中國企業出口商品,可看成:中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過多(也就是對應的流通貨幣不夠),
國內企業通過出口形式拿到外國市場進行商品銷售交換,拿本國的商品本可以交換到外國的商品,但由於外國貨幣的存在,就交換回了外幣,這些外幣實際上相當於外國消費者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債務,而這些債務,統一劃到國家銀行的名下。這樣就成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越多,說明國家放債越多。放債就相當於發行貨幣,國家放債過多需要發行大量貨幣,就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商品不夠,而流通貨幣很多),這時國家通過國際從外海購買商品,把外貨消耗掉換回商品,從而達到穩定平衡經濟的目的。也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央行通過投放大量貨幣來換回外匯儲備,這種貨幣的增加不是通過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引起,而是由 *** 央行強制的,這樣貨幣增加,如果放大來看,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也就老百姓手上的錢貶值了,被貶值的一部分被央行無償佔有。所以可以理解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而不是資產,因為它是央行用人民幣從老百姓手中換回來的,那麼總有一天老百姓想要兌現這個資產。
由於中國的外匯貨幣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經濟一但出現波動導致美元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就會有隨之貶值的風險,外匯儲備貶值也就是中國資產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外匯儲備就是老百姓與別國之間的一種債務關系體現(儲備並不是國家資產,而是勞動人民的錢),而老百姓作為債權一方,將債權統一轉交給國家央行,統一以央行的名義掛著。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外匯儲備多少主要取決於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外匯儲備是用於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易。
要友州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這樣可能會引起國內市場的貨幣膨脹。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經濟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進口多,國內市場充斥著外國商品,引起國內貨幣緊縮),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巨集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消費需求增加,商品不夠),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巨集觀經濟的平衡。
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
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
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國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
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外幣資產貶值)損失。
由於外幣在國內市場不能流通,所以央行在國內多投放(通過出口、引進外資)一定貨幣的同時,又代表國家多儲備了一定的外匯。此時人民幣在國內運用,而外匯本身卻獨立於國內的經濟執行,被央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用於保值增值。
關於外匯儲備和增發基礎貨幣的關系
兩者是同時進行而不是因果關系。
如果用商品貿易來講的話,出口大於進口使得外商用人民幣支付要大於中國商人用外幣支付,於是對人民幣需求增加,為了維持匯率穩定於是央行增發貨幣滿足市場需求,就等於用人民幣換外幣,央行的外匯儲備同時增加。
直接投資也是一樣。
即使是商品出口時是用外幣計算,中國出口商拿到外幣也不能在國內使用,還是要到銀行兌換成人民幣,這跟外商直接兌換是一樣的效果
在現行貨幣發行制度下,外匯儲備的增加必須要以基礎貨幣增發來對沖?為什麼要增發貨幣?
通常所說的貨幣,是商品經濟下的一個為方便商品交換流通的媒介及工具,其本身無價值,由國家銀行釋出並強制流通。你拿著美元到中國境內商店買東西,商店老闆就當美元一張廢紙,因為美元要在國內使用必須通過央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行。
不同國家的貨幣不能在不同國家范圍內流通,而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之間就有一定的經濟來往,為了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商貿及貨幣問題,就涉及到外匯及外匯儲備兩個概念。
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富有,不是這個國家發行或擁有本國貨幣的多少作為標准,而是以這個國家商品的多少,商品才是人民生活的物質需要,而不是貨幣,也就是一個國家生產能力和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力。
國家之間商貿,如下簡單地分為出口和進口兩種情況:
對於出口情況,如果拿美元當外幣,也就是中國跨國企業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拿到美國境內銷售,換回的別國的貨幣,這對中國人,由於外幣在中國市場不允許流通的,所以在中國市場內外幣相當於一疊廢紙,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把外幣賣給國家銀行換成人民幣,國家拿著外國的貨幣,同樣沒么用,人民生活的富裕最終反映在物質享有多少上,而貨幣只是物質交換的一個中介和工具,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國內的企業把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給美國用,而美國只給我外幣(債券),這樣形成一個債務關系:即就相當於我國是債權方,外國(美國)是債務方,外匯(美元)就是債務關系憑證。
對於進口情況,不影響外幣儲備,比如外商到國內出售外國商品賺到人民幣,央行就拿外匯儲備(美元)從外商手中買回人民幣(因為這部分人民幣是國內流通的,不算為外匯儲備),也可能是外商拿人民幣到他自己本國兌換本國貨幣同樣形成本國的外匯儲備(實際過程是不是如上述這樣,還不知道,不是學經濟,只是猜測)。買回實際是一個對沖過程(真正意義的對沖好象是央行拿著外匯進行海外買購),也可以這樣理解:外國的商品看成央行自己生產的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這樣,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經由外國商品通過央行歸還給老百姓,也就還債。
通常國家的在流通貨幣量與國家的產出的商品量相互對應的。(物質財富與貨幣量相對應)
中國企業出口商品,可看成:中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過多(也就是對應的流通貨幣不夠),國內企業通過出口形式拿到外國市場進行商品銷售交換,拿本國的商品本可以交換到外國的商品,但由於外國貨幣的存在,就交換回了外幣,這些外幣實際上相當於外國消費者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債務,而這些債務,統一劃到國家銀行的名下。這樣就成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越多,說明國家放債越多。放債就相當於發行貨幣,國家放債過多需要發行大量貨幣,就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商品不夠,而流通貨幣很多),這時國家通過國際從外海購買商品,把外貨消耗掉換回商品,從而達到穩定平衡經濟的目的。也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央行通過投放大量貨幣來換回外匯儲備,這種貨幣的增加不是通過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引起,而是由 *** 央行強制的,這樣貨幣增加,如果放大來看,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也就老百姓手上的錢貶值了,被貶值的一部分被央行無償佔有。所以可以理解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而不是資產,因為它是央行用人民幣從老百姓手中換回來的,那麼總有一天老百姓想要兌現這個資產。
由於中國的外匯貨幣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經濟一但出現波動導致美元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就會有隨之貶值的風險,外匯儲備貶值也就是中國資產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外匯儲備就是老百姓與別國之間的一種債務關系體現(儲備並不是國家資產,而是勞動人民的錢),而老百姓作為債權一方,將債權統一轉交給國家央行,統一以央行的名義掛著。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外匯儲備多少主要取決於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外匯儲備是用於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易。
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這樣可能會引起國內市場的貨幣膨脹。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經濟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進口多,國內市場充斥著外國商品,引起國內貨幣緊縮),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巨集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消費需求增加,商品不夠),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巨集觀經濟的平衡。
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
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
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國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
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外幣資產貶值)損失。
由於外幣在國內市場不能流通,所以央行在國內多投放(通過出口、引進外資)一定貨幣的同時,又代表國家多儲備了一定的外匯。此時人民幣在國內運用,而外匯本身卻獨立於國內的經濟執行,被央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用於保值增值。
為什麼外匯儲備的增加會導致國內貨幣供
因為外匯管理制度的強制結匯,讓每個進入中國的外匯賬戶想在境內花錢都只能換成人民幣,進來多少外匯就按照匯率換成多少人民幣投入境內市場。每年凈增加的外匯越多,外匯管理局發行的人民幣就越多。中國中央人民銀行和外匯管理局是唯二的發鈔機構,你不知道嗎?
外匯儲備 來源 基礎貨幣 影響
1、外匯儲備主要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經常專案順差,二是資本專案順差。部分外匯儲備其實是通過「通貨膨脹稅」獲得的;央行購買外匯所使用的人民幣中有一部分貨幣屬於「經濟發行」。而這樣過多的外匯儲備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年積累的經常專案贏余,另一方面是多年流入的外資。
2、基礎貨幣影響來自7個方面,1是央行收兌黃金 ,2是央行向商業銀行貸款 ,3收兌外匯 ,4財政透支, 5央行購買有價證卷, 6央行對票據再貼現 ,7 央行支付利息。
外匯儲備增加實際是央行丟擲人民幣購買美元,導致外匯儲備增加,一般用於維持匯率穩定等,同樣有強烈的本國貨幣升值也會導致熱錢流入導致匯率儲備增加,說白了就是央行干預匯率而印鈔去兌換美元。所以外匯儲備上升一般情況下會導致基礎貨幣上升
同樣,外匯儲備下降,其實是用外匯儲備去購買人民幣,市場上的人民幣就減少了,基礎貨幣減少。這個就是央行收兌外匯對基礎貨幣的影響。
外匯儲備增長為什麼意味著不斷投放基礎貨幣?
企業通過出口拿到外匯之後要向銀行兌換成人民幣來繼續生產
為什麼了儲備資產增加了,基礎貨幣就會增加??
比如儲備美元增加100美元,這100美元是企業從國外賺來的,現在交到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就要發行680元人民幣,這樣基礎貨幣就增加了.當然這中間需要商業銀行來做中介.
為什麼外匯儲備的增加會使貨幣供給增加?
外匯儲備的增加是由於本國的貿易順差造成的。出口的增加是企業對國內市場的表現。
為了保證國內的經濟平衡(不造成通貨緊縮)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 *** 內需, *** 所採取的措施就是增加本國貨幣的供應量,鼓勵人們的消費。
另一個方面就是外匯的增加的一個前提就是有與之相平衡的本國貨幣的供應量,那麼當國家的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我們的 *** 就會加大本國的貨幣的供應來保持匯率的平衡,只有這樣才是一個和諧的匯率市場。
為什麼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會被動的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
因為外匯不能在我國境內流通,必須兌換成人民幣,少量的,可直接在商業銀行兌換,鉅額的,就要央行增發貨幣並投放市場。
關於外匯儲備與基礎貨幣的問題
外匯的來源有:1.外國貨幣,包括紙幣和鑄幣;2.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等;3.外幣有價證券,包括股票、債券等;4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基礎貨幣指的是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總額(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它能夠派生出貨幣來。還有,若不釋放出更多的貨幣,本國的貨幣就會升值。
⑽ 為什麼要推廣數字人民幣
央行准備發行數字貨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特幣作為數字貨幣的代表,在貨幣形式探索上走在了前列。全球大多數國家對其是又愛又恨,尤其是中國對比特幣發起了接二連三的打擊,但是比特幣仍舊是屹立不倒,展示出超強的生命力。
不過,央行計劃發行的數字貨幣是具有貨幣屬性的,有央行的信用背書。央行版的數字貨幣會首先應用到票據市場。央行版的數字貨幣在國內進行普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
與此同時,國內也出現了一些應用型數字貨幣。例如,普銀集團推出的普銀數字貨幣,這是一種本位制數字貨幣,背後有相關茶葉資產的信用背書。
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目的是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的發行和流通成本,增強經濟交易的便利性和透明度。發行數字貨幣的作用:
1、低交易成本
與傳統的銀行轉賬和匯款相比,數字貨幣交易不需要向第三方支付費用,其交易成本更低,特別是與跨境向服務提供商支付高額費用相比。
2、交易速度快
數字貨幣中使用的區塊鏈技術具有分散化的特點,不需要任何類似清算中心的集中機構來處理數據。事務處理速度更快。
3、高度匿名
除了沒有中間人參與的點對點交易之外,數字貨幣相對於其他電子支付方式的一個優點是它支持遠程點對點支付。它不需要任何可信的第三方作為中介,在完全陌生的情況下,交易雙方無需任何幫助就可以完成交易。
相互信任,具有較高的匿名性,可以保護交易者的隱私,但同時也為網路犯罪創造了便利,容易被洗錢等犯罪活動所利用。
(10)為什麼國中國發163倍貨幣擴展閱讀:
數字貨幣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依靠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除數字貨幣外,還可以應用於其他領域,這也是比特幣流行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如果數字貨幣被公眾廣泛用作貨幣,將對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金融基礎設施、金融市場、金融穩定等產生重大影響。
其中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如果數字貨幣被廣泛接受並能發揮其作用,將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給政策制定帶來困難。由於數字貨幣的發行人通常是一個不受監管的第三方,貨幣是在銀行系統之外產生的,發行量完全由發行人的意願決定,這將使貨幣供應量不穩定。
此外,當局無法監控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流通,這將導致無法准確判斷經濟運行。政策制定帶來問題的同時,也削弱了政策傳導和執行的有效性。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數字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