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老外怎麼看貨幣戰爭

老外怎麼看貨幣戰爭

發布時間: 2023-05-12 04:26:56

Ⅰ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這本書可信度有多高

在這本暢銷書中,講述了世界史中跨越兩個世紀,互不關聯的重大事件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因:猶太人羅斯柴爾德銀行業家族王朝對貨幣發行的持久控制。

按照 《貨幣戰爭》 的描繪,似乎整個世界都在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所領導的國際銀行家,即一小撮「黑暗金融勢力」的肆意擺布之下。他們透過策劃和資助暗殺、戰爭、經濟蕭條而獲得巨大利潤,通過廢除金本位、債務擠壓、操控石油供給和大量金融衍生產品,進一步掌握貨幣發行權,控制世界的經濟和政治命脈。他們在密室里做了某些秘密籌劃,使了一個眼色,美國總統就會被刺殺,戰爭就會被發動,各種工商農牧業就會遭到「定向爆破」,美國和世界就會陷入大蕭條;英法戰爭、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甚至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這幫傢伙幕後操縱的。

實際上,這個羅斯柴爾德家族雖曾在19世紀風光一時,由於堅持只在家族內部人員中傳承,一直沒有很好融入現代金融業;1865年就退出了美國市場,兩次世界大戰中又受重創,早已淡出了歐洲銀行界的主流。目前主要在歐洲做並購重組業務,一年的營業額不到100億美元,估計資本總額不超過300億美元,不到歐美大銀行的一個零頭。和書中所渲染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這本書依據的是一些西方早已成為明日黃花,無人當真的過時傳說,其中主線竟然直接基於沙俄和納粹宣傳品關於猶太人陰謀的無稽濫言。

本書大部分內容幾乎原封不動地來取自The Unseen Head(作者A. Ralph Epperson) 和Conspiracy Encyclopedia:The Encyclopedia of Conspiracy Theories(Thom Burnett編)等陰謀稗史。即使在其發源地的西方,所有的陰謀論觀點都只是猜測,沒有任何實證依據。另外,一些讀者指出該書許多內容其實抄自一套1995年記錄片《金錢主人(The Money Masters)》,兩者在目錄、內容、情理推演上如出一轍. 但在書中卻從未提及該紀錄片。

該書讓人們像讀武俠小說那樣看待金融的 歷史 ,用想像替代了事實,最多隻能算一本玄幻金融讀物吧。

就跟楊過用石頭扔死蒙古大汗的可信度差不多吧

這書剛上市的時候,翻過幾次。覺得裝幀就透著一股子地攤讀物的味道。打開看看,文筆還算流暢,故事也有引人之處,大部分這種讀物賣的就是誇張的觀點和符合大眾心理期待的故事。


開始沒在意,因為每年都有無數的這類低劣出版物充斥市場。後來有在銀行工作的同學,也大誇這本書,大意是觀點值得稱贊,論述也頗多精彩之處,銀行不少人人手一冊。好像還是銀行內部推薦讀物。


大駭之下,覺得事情很詭異了。一本靠東拼西湊的材料,利用民眾潛意識里的獵奇心理和反歐美心理,再加上美國留學、金融專家的身份,無底線炒作,左右一下升斗小民的視線和思維也就罷了,竟然還讓金融行業人員奉若圭臬,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打開這套書,裡面對羅斯柴爾德家族充滿陰謀論的描述,就足夠嚇人,50萬億美元財富,幾百年來操縱歐洲 歷史 ……對民主制度沒有認識並且常識匱乏的讀者,在滿足了獵奇心理後自然而然就會深信不疑。而對羅斯柴爾德家族神乎其神的描寫,也讓不少騙子多了一條途徑,網傳前兩年就有外國老漢冒充羅家後人,在中國騙了個溜夠,還成了清華大學座上賓,宋鴻兵先生,這里邊也有你的功勞吧。

更可笑的還有宋鴻兵這段話,「《貨幣戰爭》一書,如果不是在中國出版,而是以英文或任何一種西方語言文字出版的話,恐怕早已被羅斯柴爾德家族探知,並採取一切或軟或硬的手段,進行攔截。……大約在1980年代,有若干美國作家曾經撰寫過羅斯柴爾德家族史,但是這些著作都神秘地消失了,只有在極少數圖書館有收藏。而撰寫這些家族史的作家,很多都死於非命。」作者當自己是誰啊,為人民代言的鬥士嗎?什麼時候這種貨色少了,可能 社會 就多了點希望了。

貨幣戰爭是宋鴻兵摘編自西方的陰謀論。

西方的陰謀論里,有貨真價實的干貨,也有空口無憑的猜測。

對現實世界,經濟教科書能解釋的東西非常有限。但是經濟科班出身的人已經被教科書禁錮了頭腦。

貨幣戰爭里即使只有3分符合史實,就有莫大的價值。因為它打開了另一個維度另一扇窗。

世界未必是羅斯柴爾德控制的,但一定是在利益優先的原則下的控制與反控制的演變。

這裡面涉及到的 歷史 傳統、族系紐帶、資本財團以及政商媾和,不外乎利益取向。合乎常理。

如果把經濟當成一門科學,一定要有一個子科目:discovery。

就像我們2015年的股災,當你看到從證監會到中信證券一個個大鱷被查處,就知道這不是什麼陰謀論。已經是金權天下。

《貨幣戰爭》原本就是一部金融武俠,羅斯柴爾德家族就像古龍筆下的蜀中唐門,沒人拿這些名字當真。但這部書的價值在於:他告訴我們在金融領域,必須把「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作為國策。

有一位經濟學家說得好,貨幣戰爭如果算經濟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應該算冶金類;

《貨幣戰爭》可讀性可以得100分,把陰謀故事和淺白經濟金融知識完美結合。

初讀貨幣戰爭是在大二,有種小白青年打開新世界大門的感覺,痴迷到了秉燭夜讀的程度。剛巧,那時上的是高鴻業版宏觀經濟學,兩相印證,貨幣戰爭適度演繹的世界經濟金融史,作為成年人的金融啟蒙讀物是非常合格的(給未成年人看,可能會形成消極的世界觀)。

《貨幣戰爭》可信度卻只能得0分,看完貨幣戰爭久久不能平靜,差點顛覆了我自小接受的唯物主義史觀教育,也一直在思考書中所述是否真實,宋鴻兵是哪裡的大神,為啥知道世界上這么多秘密。

這些年,有不少人對這本書不屑一顧,說懂金融的都看不上它,但曾有一位金融教授在課堂上為我們推薦過這本書。畢竟做學問是很枯燥的,貨幣戰爭把金融史講得如此有趣,當做佐餐小菜還是合格的。

還有不少人把貨幣戰爭奉為圭臬,此類人可細分成兩類,一類是小白,世界觀不牢靠,閱歷和知識不足,看了就信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相信對書中觀點會一笑置之。另一類是懶人,缺乏獨立的思考,貨幣戰爭把世界描述歸納的極端而簡單,把主角光環給了一個家族。這樣,寫書的輕松,看書的也輕松。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經濟金融名詞和世界史,讓懶人們以為掌握了解釋世界的鑰匙和秘聞,突然從普通的人生中超凡出來,這種滿足感是一切陰謀論的最大賣點。

我覺得對這本書的看法不能一味宣傳好,也不能一味說他無知。

第一,這本書的效用確實激起了很多人對金融的認知,意識到貨幣的力量,資本的力量,這可以算是這本書最大的功能。

其次,這本書的確真真假假,用了很多小說的口吻,將一些事情擴大化,但並不是說沒有這些事,戰爭是需要銀行、貨幣系統進行金融支持的,不然你打個毛仗。

但是一件事可以客觀說,也可以主觀說,作為 歷史 需要客觀而辯證地陳述,但作為小說寫主觀點當然可以激起人們的胃口。因此對於裡面的事情,比如銀行家支持選舉、為戰爭融資這些事情也許就是事實,但是作者很巧妙地換了一種角度,做成了因果關系。

我覺得宋鴻兵的貨幣戰爭所發揮的作用不是書本本身,而是讓國人明白在和平年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時時刻刻在上演,而且很多國家幾十年財富被洗劫,東南亞金融危機洗劫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亞洲金融危機洗劫了日本,韓國,最近一次洗劫了俄羅斯。

所以如果一味帶著吹毛求疵的視角看待貨幣戰爭這本書完全是沒什麼水平的人才會這么做。畢竟這本書里述說的都是真實的案例,只不過加入過多人為論斷,有點像三國演義,每個事件都是真實的,人物也是,可是卻帶有科幻色彩。

從宋鴻兵來說,他也沒有看透世界的能力,沒必要神話任何人,從泛亞事件可見一斑。

綜上,將貨幣戰爭一書定位為通俗小說或金融啟蒙讀本更為恰當。真實的世界是運動而復雜的,用簡化的模型去解釋發現具體的問題本沒有錯,但學者有的是嚴謹和數學等工具,而小說家有的是想像和演繹。

貨幣戰爭是一部小說,其中無限擴大了財富的作用。殊不知」錢控制政治」,在人類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成立的。

中國一大批屌絲認為錢是萬能,能掌握一切。但是在權利面前,鈔票就是一張紙!猶太人一戰後在德國掌握巨大財務,控制了金融業。卻在納粹面前如同待宰羔羊一般。2016年猶太集團掌握了美國的財富吧,他們黑出翔的川普也當上了總統。所以以色列也痛定思痛,強迫自己向戰斗民族轉變!

另外其中關於羅斯切爾德被吹的控制了一切。卻不知在美國稅制下,不可能有人能夠隱瞞如此巨大的財富!任何法律只保護合法財產。隱瞞的財產誰去保護?200年過來,這么多子孫,這么多次遺產稅會把家族財富消耗殆盡!如果成立信託,則國家就一定知道。所以好矛盾。

高中時候就讀了這本書。憑借到基礎的 社會 常識判斷其實為一部YY小說!現實生活中這本書有智商篩選器的作用。是不是無知,就看這個人信不信這本書

《貨幣戰爭》當然有可信度!看看從2007年金融危機這十年來,美國都幹了些什麼就知道了!通過美元貶值和升值,加息和減息,美聯儲超發貨幣外加戰爭世界己變得一團糟。金磚五國除中國外所有貨幣貶值40%~50%,中國去年為保匯率花了一萬億美元,還有索羅斯現身香港,號召國際玩家做空中國貨幣,引起中國政府強硬回應。有幾個小國貨幣崩潰了,歐元區已經半死不活,可能永無翻身之日了。說不定還會大規模脫歐。而這時美還在不停加息,年底還要縮表,這樣的金融核彈,會造成海嘯!誰還在說沒有貨幣戰爭?那就是睜眼說瞎話!目的只是片面地攻擊宋先生。

一句羅斯柴爾德家族有50萬億美元,就知道可信度是多少了。這傢伙張口就來,估計宋鴻兵都不知道50萬億是個什麼概念。2016年全球GDP才70萬億左右。這么說吧,如果把貨幣戰爭當經濟類書目,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可以當冶金類,射鵰英雄傳就可以當狩獵類,情深深雨蒙蒙就可以當氣象類。

8年來,宋的《貨幣戰爭》系列叢書出了一部又一部,且經常名列中國大陸暢銷書榜首。據介紹,該書已經被翻譯成韓語、日語、法語、波蘭語、越南語等多語種,暢銷海外。宋最近在新浪微博自言,《貨幣戰爭5》在俄國剛剛舉辦俄文版首發式,簽名版已呈交總統普京,主辦方稱,會在一周內把普京閱後的反饋信息傳達給宋本人。

上述事實足以說明,羅斯柴爾德家族影響力實在有限。它既沒有能力阻止《貨幣戰爭》在全世界流行,更沒有能力讓寫了他們家族史的宋鴻兵「死於非命」。相反,依靠《貨幣戰爭》的銷售業績,宋鴻兵過上名利雙收的生活,直到2015年12月12日在太原被投資者圍攻。而這次圍攻,來自羅斯柴爾德家族授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令人意外的是,8年之中,對《貨幣戰爭》這本影響廣泛的著作,中國大陸不管是經濟學界還是 歷史 學界,既沒有權威學者慎重推介,也少有人在論述問題時加以引證,形成高度一致的靜默。難道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了中國大陸學術界?誰應該為這個問題不寒而慄?

公開發布的精神性產品,若非出於文藝性虛構,均應句句有出處,處處有來歷;符合事實,合乎邏輯。這不僅是公認的做人底線,也是對他人負責。

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教授在一篇論文中介紹稱,當《貨幣戰爭》一書風靡於中國大江南北之時,也在猶太世界引起極大震動,稱之為「反猶太主義正在當代中國蔓延」。

英國猶太人代表局首席執行負責人喬恩·本傑明表示:「這本書的說法與那些關於猶太人及其影響力的最不足信及過時的謠言如出一轍,而這種說法在全球最重要的新興經濟體中得到流傳,令人深感憂慮。」

張倩紅教授僅從史學角度提出質疑。如《貨幣戰爭》稱,羅斯柴爾德家族今天的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但曾為《貨幣戰爭》一書扉頁題字的中國 社會 科學院張宇燕研究員指出:「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

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350萬億美元左右……坦率地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至於模糊時空概念,渲染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力,對猶太文化知識的誤讀等等問題,不再一一引用。

中國經歷長時間閉關鎖國,人們對外部世界認知非常有限。教育的長期落後,更使問題雪上加霜。這種背景下,有海外學習背景的學者著書立說更應謹慎萬分。誤導大眾、誤導大政方針的著作固然不擔刑責,但依靠它所謀求的富貴,終生都會打上骯臟的標簽

我,曾經是宋鴻兵的忠實fans,貨幣戰爭,我是逐字逐句的讀過,對宋鴻兵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年還沒有微博的時候,宋先生在草根網開了博客。我就特意去草根網注冊,只為更快的看到宋先生更新的東西。

後來年齡大些了,思想沒那麼左,沒那麼激進了。開始對貨幣戰爭里的某些細節懷疑了。再然後就懷疑了大部分的細節。主要是些故事的細節。反過頭再看貨幣戰爭,看宋先生的行文手法。覺得宋先生也就是一個迎合民粹主意的人而已。貨幣戰爭里太多的東西經不起推敲了。

不過宋先生還是有很大的貢獻的,他讓很多人知道了羅斯柴爾德家族,也讓很多人對貨幣有了新的看法,有了貨幣戰爭的理念。

Ⅱ 《貨幣戰爭》中描寫的事情是否真實

不是真實的。

本書嘗試投入遠至古希臘的漫長歷史,以發掘歷史上的政治家、歹徒、間諜乃至平常老千是怎樣為了贏得戰爭、搞垮對方的經濟或者只是為了使自己發財而開始偽造貨幣的。

對抗赫伯特·胡佛的美國的約瑟夫·斯大林,對抗英國及其盟國的阿道夫·希特勒,抑或對付越南共產黨和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的中情局,沒有人可以單單靠偽幣贏得戰爭。恰恰相反,搞偽幣的大部分人輸掉了他們的戰爭,輸掉了整個帝國或本人的財富。

這並不意味著貨幣戰爭將來不會在世界上重演。人作為貪婪的造物,從人的本性看,幾乎可以肯定,貨幣戰爭將永無止境。了解過去那些為首的偽幣製造者成功和失敗的手段和原因以及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或能有助於限制這類人帶給將來的危害。



(2)老外怎麼看貨幣戰爭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約翰·K.庫勒:美國記者兼作家,曾效力於美國廣播公司,同時也是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長期特約編輯。作為一位中東歷史和政治專家,他是為數極少的在中東受到關注和信任的西方記者之一。

他采訪過幾位中東地區的國家元首,與巴解組織的高層領導相熟。他因其在國際新聞報道中傑出的成就獲得了美國著名新聞獎項喬治·伯克獎(George Polk Award)。以他為首的ABC新聞現場報道組還曾贏得美國艾美獎。


Ⅲ 你怎麼看待「全球「新型貨幣戰爭」剛剛開始」

證監會 科技 監管局局長姚前表示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興起,技術對貨幣的影響正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態,比特幣已經引發了全球大規模的數字貨幣實驗。 數字時代已然來臨,數字貨幣時代也必將來臨。

日前,證監會 科技 監管局局長姚前在《比較》雜志上撰文,闡述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及其背後的理論邏輯。

姚前在文章中回顧了貨幣形態的變化,由於技術推動,貨幣形態經歷了從商品貨幣、金屬貨幣、紙幣到電子貨幣的演化,目前已經延展到信用貨幣、高流動性金融資產等更廣義的貨幣層次。

而隨著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技術對貨幣演化的影響進一步深入。

姚前文章中稱,除了交易轉賬功能,貨幣往往因價值而動,哪裡的價值更穩定,收益更高,貨幣就往哪裡流動。而這種流動,就發生了貨幣的替代。這種貨幣替代,小的可引發人世間的種種悲喜劇,大的可引發為了搶奪貨幣主導權的「戰爭」,比如以鄰為壑的匯率戰、各種貿易/貨幣聯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與博弈等。

以往的貨幣替代是因為貨幣的價值內涵發生變化,可以稱為「古典貨幣戰爭」,而現在由於技術而引起的貨幣替代可稱為「新型貨幣戰爭」。

還有一種「新型貨幣戰爭」則是電子支付對現金的挑戰。近年來,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的使用率持續激增,「無現金 社會 」「無現金城市」等詞語在媒體上頻頻出現,甚至成為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推廣業務的宣傳口號。與之密切相關的是,許多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貨幣在總體貨幣總量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自2003 年以來,我國基礎貨幣與M2比率下降了5%,印度下降了7%,歐元區則下降了3%。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央行貨幣(尤其是現金)在流通領域被技術更先進的電子支付方式乃至私人貨幣替代。

對於法定貨幣而言,私人支付工具的「去現金化」口號,以及「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的興起,更像是一個Morning Call(叫醒電話),喚醒中央銀行應重視法幣價值穩定,喚醒中央銀行不能忽視數字加密貨幣這一難以迴避的技術浪潮,喚醒中央銀行應重視央行貨幣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創新……

姚前認為,這場「新型貨幣戰爭」可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中央銀行的聲譽及整個金融體系的信用中介功能受到廣泛質疑,奧地利學派思想回潮,貨幣「非國家化」的支持者不斷增多。在此背景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不以主權國家信用為價值支撐的去中心化可編程貨幣「橫空出世」。有人甚至稱其為數字黃金,寄託取代法定貨幣的夢想。這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私人貨幣與法定貨幣的「戰爭」,是貨幣「非國家化」對法定貨幣的挑戰。

Libra白皮書指出:「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現在看,其宏大使命未必一定成功,但對於這樣的願景,我們應該積極應對,至少在技術方面抑或在模式方面,它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參考和選項,有益於 社會 的進步。

比特幣引發了全球大規模的數字貨幣試驗。

早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啟動法定數字貨幣研究,論證其可行性;2015年,持續充實力量展開九大專題的研究;2016年,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

2016年之後,各國中央銀行也開始行動起來,開展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央行加密貨幣試驗,比如,加拿大的Jasper項目、新加坡的Ubin項目、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項目、泰國的Inthanon項目,還有我國香港的LionRock項目等。

這是一條全新的賽道,參加者有私人部門,有公共部門,有主權國家,有國際組織,有金融機構,有 科技 公司,有產業聯盟,有極客,有經濟學人……總體看,這場「新型貨幣戰爭」才剛剛開始。需要研究和探討的領域很多,比如技術路線之爭、數字隱私保護、政府監管、 社會 治理、網路和信息安全、貨幣主權、金融基礎設施創新、風險防範等。

與比特幣等私人數字貨幣不同,法定數字貨幣或央行數字貨幣「根正苗紅」,不存在價格不穩定和合規性問題。

有些經濟體選擇了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加密貨幣技術路線,比如,加拿大的 Jasper項目、新加坡的Ubin項目、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Stella項目、中國香港的LionRock項目、泰國的Inthanon項目,而有些經濟體則搖擺不定,對是否採用區塊鏈技術依然存有爭議。

區塊鏈技術具有難以篡改、可追溯、可溯源、安全可信、異構多活、智能執行等優點,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雛形,是新型的價值交換技術、分布式協同生產機制以及新型的演算法經濟模式的基礎。當前,各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央行數字貨幣實驗進展迅速,內容已涉及隱私保護、數據安全、交易性能、身份認證、券款對付、款款兌付等廣泛議題。

姚前認為,作為一項嶄新的技術,區塊鏈當然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與不足,但這正說明該技術有巨大的改進和發展空間。

姚前最後表示,雖然各國「引而不發」,至今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央行數字貨幣,但無論是數字美元方案,還是數字美元計劃白皮書,均表明美國已正式加入「火熱的央行數字貨幣戰局」。

國際金融市場改變,傳統金融中心是銀行, 將來數字金融中心是區塊鏈或區塊鏈網路平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這是一個空前的 歷史 性事件,它改變了金融市場結構、外匯管理、世界儲備貨幣、監管制度、和金融穩定.

2021年2月,特斯拉的馬斯克公開他大量購買比特幣的原因,因為預備美元會有負利息,為應對由此帶來的資產貶值,他找到了比特幣。我們可以追蹤這一推理過程:

新冠病毒在美國引發經濟危機;

美聯儲大量印鈔,美元貶值,利息下跌,還有可能降到負利率;

其他資產跟著大漲,如美股大漲;

馬斯克有大量美元,由於美元貶值,他尋找有價資產投資,於是找到比特幣;

但比特幣是流動資產,價值大漲後,其流動性已經超過世界大部分國家法幣的流動性;

美元開始受到威脅。

數字代幣取代美元現象,這是一個新現象。以前這現象只會發生在本國法幣不行的地方,這次卻發生在本國法幣是世界儲備貨幣上!如果數字代幣可以挑戰美元,這樣其他法幣一樣會被挑戰到。

2021年2月,美國多家媒體出現「美國政府和比特幣大戰」(US Government vs. Bitcoin)的標題。這表示這次比特幣已經影響到美元.

看完你都可能都無法置信,這件事情必定會震動世界,美國瘋癲的底氣,中國面臨的真正挑戰,以及無數人常理難以想像的危險。尤其是疫情的持續泛濫,更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了這個世界的真正殘酷之處。

在2020年11月分析IMF報告中,已經提出新型貨幣戰爭早已不是美國認為的(法幣、穩定幣)二元競爭,而是(法幣,穩定幣,數字代幣)三元競爭。當時(2020年11月),數字代幣取代美元的現象還沒有出現,但現在,2021年2月這現象開始出現了。

歷史 上三國時期,除了兩國戰爭(而另外一個在旁邊觀望)外,還有兩國聯合攻擊第三國的 歷史 , 例如曹魏聯合東吳,攻擊蜀漢;或是蜀漢和東吳聯盟和曹魏作戰(赤壁之戰)。如果 歷史 是可以借鑒,是不是代表以後,法幣可以和穩定幣合作,一同對抗數字代幣?因為數字代幣是全球性「貨幣」,影響到世界每一個國家,這不會只會影響到美國,其他國家一樣受影響。而美國的數字貨幣是臉書的Diem幣,不是比特幣。

如果這是可行的,應該如何布局?美國財政部並沒有考慮到這點,美聯儲也可能沒有考慮到這點。這里就先留給讀者自己思考吧。




Ⅳ 怎麼看待貨幣戰爭這本書

之前聽朋友說過這本書,因其主要說中國該如何防禦美國發動的金融戰爭而受到無數愛國青年的追捧。剛開始只看從朋友那裡看到部分內容已深深打動了我,當從當當得到這本書里,我五天把它讀完。《貨幣戰爭》為我們披露了滑鐵盧戰役背後那一段發人深醒的歷史。原來,戰役的結果關乎著英國公債市場的價格方向。如果威靈頓戰敗,英國公債會變得幾乎一錢不值,而如果威靈頓將軍能夠戰敗拿破崙,那英國公債將是另一番景象。可以說,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沒有電報電話的年代,這種情報具有更大的價值。 而羅斯切爾德家族——《貨幣戰爭》中介紹其為最顯赫的金融家族,則已經非常有遠見的在歐洲建立起了他們的戰略情報收集和快遞系統,他們的馬車和船飛奔或行駛在歐洲的街道和河海。毫無懸念,6月19日清晨,他們最先獲得了滑鐵盧戰役的結果,甚至早於英國政府。 內森,是羅斯切爾德家族在英國的成員,他先是拋出了一筆數十萬美元的英國公債,然後更大的拋單像海潮一樣一波比一波猛烈,英國公債的價格開始崩潰。毫無表情的內森以及他的拋單被市場認可,拋售變成了恐慌。經過幾個小時的狂拋,英國公債已經變成一片垃圾,票面價值僅剩下5%。而這時,內森和他的交易員開始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債。6月21日晚11點,威靈頓的信使終於到達了倫敦,這個晚了一天的情報,讓內森狂賺了20倍的金錢,而羅斯切爾德家族也一舉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 像是驚險刺激的好萊塢大片?遺憾的是,這就是發生在我們熟知的戰爭之後的歷史。這也只是《貨幣戰爭》這本書所給我們驚訝的開始。 實際上,羅斯切爾德家族不僅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很發達,而且還興旺至今。《貨幣戰爭》作者宋鴻兵在他的博客里介紹,該家族下屬的銀行也已經進入到中國這個全球最熱的市場。2006年7月,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1億美元QFII投資額度,並批准其在中國銀行開立人民幣特殊賬戶。宋鴻兵稱,該銀行即是羅斯切爾德家族在法國的一家銀行。除了QFII之外,法國愛德蒙得洛希爾銀行還在中國獲得了設立私人銀行代表處的牌照,希望介入客戶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高端個人資產管理領域。 現實近的我們可以去觸摸,但歷史卻已經走遠,國際金融市場風雲變幻的背後,還蘊藏多少如滑鐵盧戰役背後英國公債市場的故事? 一戰的背後?二戰的背後?美國南北戰爭的背後?乃至上世紀70年代中東戰爭?這些戰爭的背後都有國際金融家的影子和黑手? 《貨幣戰爭》確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書。
麻煩採納,謝謝!

Ⅳ 我怎麼看不懂貨幣戰爭

因為這書的邏輯本身就有問題。
舉個淺顯的例子:第一本書最後居然回到金本位。他知道現在黃金有多少么,經濟總量有多少么。簡單的說,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是90萬億,流通中的錢是7萬多億,總供應量是55萬億(別問我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詳盡關系,我搞不懂,數據都是抄的——搞清楚就NB大發了)。即便按照流通中貨幣計算,要滿足7.3萬億人民幣的流通,按照350塊1克黃金價格四捨五入計算,需要200億克,2000萬千克,2萬噸黃金。
人類有史以來總共開采了17萬噸黃金,光中國自己流通就需要2萬噸。美國人民,日本人民,歐洲人民到時候用廁紙買東西么?他們也要用黃金,金子從哪裡來?
用於鑄造金幣的黃金不夠,勢必造成極為嚴重的通貨緊縮。不要指望黃金升值,因為那隻會讓更多的黃金退出流通,加劇通貨緊縮。最後,大家經濟全完蛋,各國一起種蘑菇——到時候就不是怎麼去避免危機了,而是該考慮怎麼拯救人類世界。
實際上,貨幣不僅僅是流通中的那些,所以,黃金對比現在的人類經濟總量,更缺。這註定讓它完成不了貨幣的任務。
但是老宋呢?他把金本位這個被人類淘汰的貨幣制度看做萬能良葯——那種吃了治癌症,治風濕,能減肥,能保持青春的大力丸。
宋鴻兵被很多沙雕神話了,因為沙雕們看不懂《資本論》,看不懂《政治經濟學》,看不懂《國富論》 ,看不懂《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些著作,只能從一本小說中找存在感。沙雕們所謂的「宋鴻兵預測08危機」,「預測15危機」,單單只看他當時說的話,和電視上「股評專家」們每天說的東西都一樣。和他水平差不多的人,現貨黑平台上要多少有多少。所以說,你不用也不要看懂這本書,它就是一本傳奇小說,和起點的YY歷史傳記差不多。想弄明白經濟學,看懂教材就行了。課外的內容,看看凱恩斯他們的著作。閱讀那些影響了歷史的經濟學家們的思想理論,比看這個嘩眾取寵的人有意義的多。

Ⅵ 貨幣戰爭裡面的事說的到底是真的假的

是真的。

《貨幣戰爭》為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宋鴻兵。宋鴻兵用貨幣戰爭來描述了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戰爭。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300年間,幾乎每一場世界重大變故背後,都能看到國際金融資本勢力的身影。他們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的政治命運,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

通過描摹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揭示了對金錢的角逐如何主導著西方歷史的發展與國家財富的分配,通過再現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在政治與經濟領域不斷掀起金融戰役的手段與結果,本書旨在告誡人們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准備。

(6)老外怎麼看貨幣戰爭擴展閱讀:

貨幣戰爭的相關情況:

1、自2007年《貨幣戰爭》出版以來,該系列叢書不僅持續風靡中國大陸多年,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暢銷海外,曾被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廣泛報道。

2、在波蘭,被波蘭第一副總理向政府官員大力推薦,並親邀作者前往波蘭討論「貨幣戰爭」;在俄羅斯,《貨幣戰爭》系列將作為莫斯科市政府的推薦書介紹給廣大市民。

熱點內容
太平洋股票軟體電腦怎樣下載 發布:2025-02-09 02:15:21 瀏覽:128
蘇寧小店和金融哪個好 發布:2025-02-09 02:10:19 瀏覽:490
園林股票歷史股價 發布:2025-02-09 02:05:17 瀏覽:299
500ETF股票歷史數據 發布:2025-02-09 01:58:32 瀏覽:229
紅黃藍股票交易 發布:2025-02-09 01:56:56 瀏覽:377
錢全部我出股權怎麼占 發布:2025-02-09 01:46:05 瀏覽:427
公司破產股票漲停 發布:2025-02-09 01:32:31 瀏覽:905
熊貓股份股票歷史價 發布:2025-02-09 01:32:31 瀏覽:238
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漲停 發布:2025-02-09 01:32:29 瀏覽:103
港股退市重新上市股票 發布:2025-02-09 01:31:43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