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察和判斷貨幣均衡
① 貨幣均衡的貨幣均衡的理解
1)貨幣均衡是貨幣供求作用的一種狀態,使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大體一致,而非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在價值上的完全相等。
2)貨幣均衡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短期內貨幣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長期內是大體一致的。
3)貨幣均衡不是貨幣供給量和實際貨幣需求量一致,而是貨幣供給量與適度貨幣需要量基本一致。
② 貨幣供求均衡判斷
一、貨幣均衡的標志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品市場物價穩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會上既沒有商品供給過多引起的積壓,也沒有商品供給不足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會有限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貨幣購買力既非過多,也非不足。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的實現有賴於三個條件,即健全的利率機制、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有效的中央銀行調控機制。
三、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最主要的實現機制是利率機制。除利率機制之外,還有:
1、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
2、國家財政收支狀況;
3、生產部門結構是否合理;
4、國際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個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不僅是貨幣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號,而且對貨幣供求具有明顯的調節功能。因此,貨幣均衡便可以通過利率機制的作用而實現。
貨幣供求均衡,社會總供求也處於均衡狀態。
(2)如何觀察和判斷貨幣均衡擴展閱讀
貨幣供求狀況可能有幾種情況:
一、是貨幣供求均衡,社會總供求也處於均衡狀態。此時,社會物價穩定,生產發展,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是貨幣供給不足,客觀的貨幣需求得不到滿足,整個經濟必然會處於萎縮或蕭條狀態,資源大量閑置,企業開工不足,社會經濟的發展因需求不足而受阻。
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就應採取一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從而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促使貨幣的供求保持其均衡。
三、是貨幣供給量過多,超過貨幣需求量,整個經濟必然會處於過度膨脹的狀態,生產發展很快,各種投資急劇增加,市場商品物資供應不足,大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物價上漲。
這時中央銀行就應採取一種緊縮的政策,縮減貨幣供應量,提高市場利率,抑制社會的總需求的增加,從而使物價趨於穩定,社會的貨幣供應與貨幣需求趨於均衡。
四、是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構成不相適應,一些經濟部門由於需求不足,商品積壓,一些商品不能順利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生產停滯。
而另一些經濟部門則需求過度,商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生產發展速度很慢。這表明整個經濟結構失調,發展畸形。
③ 現實生活中,貨幣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斷請舉幾個我國經濟中德例子說明下。
利用供求關系曲線可以來判斷:
商品市場物價穩定,商品供求平衡,社會上既沒有商品供給過多引起的積壓,也沒有商品供給不足引起的短缺。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會有限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貨幣購買力既非過多,也非不足。
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最主要的實現機制是利率機制。除利率機制之外,還有:
1、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
2、國家財政收支狀況;
3、生產部門結構是否合理;
4、國際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個因素。
(3)如何觀察和判斷貨幣均衡擴展閱讀:
(1)貨幣供給量與社會總需求量二者在質上是不同的。貨幣供給量是一個存量的概念,是一個時點的貨幣量;而社會總需求量是一個流量的概念,是一定時期內的貨幣流通量。此外,在貨幣供給量中,既含有潛在貨幣,也含有流動性貨幣,而真正構成社會總需求的只能是流通性的貨幣。
(2)貨幣供給量變動與社會總需求量的變動,在量上也是不一致的。貨幣供給量變動以後,既會引起流通中的貨幣量變動,也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變動。社會總需求量是由流通性貨幣及其流通速度兩部分決定的,而貨幣供給量則是由流通性貨幣與潛在性貨幣兩部分構成的。
④ 貨幣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斷市場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斷
利用供求關系曲線可以來判斷:
商品市場物價穩定,商品供求平衡,社會上既沒有商品供給過多引起的積壓,也沒有商品供給不足引起的短缺。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會有限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貨幣購買力既非過多,也非不足。
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的實現有賴於三個條件,即健全的利率機制、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有效的中央銀行調控機制。
(4)如何觀察和判斷貨幣均衡擴展閱讀: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廣泛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
⑤ 貨幣供需均衡怎樣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本節講述貨幣供需均衡與社會總供需均衡的關系,分析並引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概念。
〖教學准備〗
課件資料
〖教學內容〗
一、貨幣均衡的判斷
1.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關系
如果把貨幣供給看作是外生變數,它決定著貨幣需求。當經濟處在商品短缺階段時,經濟運行中,存在著大量的投資機會,貨幣需求非常大,貨幣的外生性非常明顯。
如果把貨幣供給看作是內生變數,它決定於貨幣需求。當經濟處在商品相對過剩階段時,在經濟運行中,投資機會不多,貨幣需求變小,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變得非常明顯。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發生通貨緊縮,正說明了貨幣供給的內生性。
2.貨幣均衡
貨幣均衡就是指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大體相等的狀態,即Ms≈Md
貨幣的非均衡就是Ms≠Md。即或MS>MD,存在通貨膨脹;或MS<MD,存在通貨緊縮。
貨幣均衡和非均衡的判別標志是:物價和利率
物價:如果價格水平提高,則名義收入增加,名義貨幣需求增加;價格水平下降,名義收入減少,名義貨幣需求減少。如果名義貨幣供應不能隨之調整,必然帶來貨幣供求的非均衡。
利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的均衡和非均衡更重要的表現為利率的變化。當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時,產生通貨膨脹,會使名義利率上升實際利率下降;貨幣供給小於貨幣需求時,產生通貨緊縮,會使名義利率下降實際利率上升。
二、貨幣供求均衡與社會總供求
在現代經濟中,如果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意味著市場處於供求的緊張狀態,物價上漲和社會不穩定;如果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意味著市場處於疲軟狀態,企業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和經濟蕭條。一般政府通過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調節經濟運行,使經濟在社會總供求完全均衡的基礎上運行。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總供求均衡狀態與貨幣的供求狀況之間,始終存在緊密的聯系。
在貨幣經濟中,所有的商品供給的目的,都是為了換取等值的貨幣,以作進一步的購買,並進行連續的生產與消費,這形成了商品供給與貨幣需求的關系;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又形成對商品的需求,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可表述為: AS Md 和AD MS,其中AS表示總供給,AD表示總需求。由於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之間存在對立統一關系,在商品供給過剩、技術手段取得很大進步的今天,社會總需求更多地制約社會總供給,貨幣供給從實質上看也受制於貨幣需求,四者的關系可以進一步表示為:
AS MD
AD MS
從上圖關系式中可看出,如果AS=AD,則會有MD=MS;如果AS<AD,則有MD<MS,即存在通貨膨脹;如果AS>AD,則有MD>MS,即存在通貨緊縮。社會總供求的均衡與否與貨幣供求的均衡與否有密切關系。
三、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求的調節
貨幣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現為物價和利率水平的變化,在完全的市場經濟狀態下,價格和利率的波動也會使貨幣供求由非均衡自動過渡到均衡,也就是說在完全的市場經濟中,貨幣均衡和非均衡是由市場自動調節的。
但市場會失靈,所以需要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對貨幣供求的調控由中央銀行完成。 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給量,使貨幣供需實現均衡。雖然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控制能力較強,而貨幣需求更多的取決於企業、個人的行為,中央銀行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很小。
所以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求均衡的調節的有效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⑥ 什麼是貨幣市場均衡
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是什麼?LM曲線困豎是怎樣得到的?請畫圖說明。
答:(1)
所謂貨幣市場均衡就是指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相等時的狀態。假定m代表實際貨幣供給量,M代表名義貨幣供給量,P代表物價水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
推導出LM曲線的表達式:
。以Y為橫軸,r為縱軸所畫的LM曲線是由左下向右上傾斜的。
從這個等式中可知,當m為一定量時,
增加時,
必須減少,否則不能保持貨幣市場的均衡。
是貨幣的交易需求(由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引起),它隨收入增加而增加。
是貨幣的投機需求,它隨利率上升而減少。因此,國差緩民收入增加使貨幣交易需求增加時,利率必須相應提高,從而使貨幣投機需求減少,才能維持貨幣市場的均衡。反之,收入減少時,利率必須下降,否則,貨幣市場就不能保持均衡。
(2)
LM曲線推汪慶大導過程見圖3-9。LM曲線實際上是從貨幣的投機需求與利率的關系,貨
幣的交易需求與收入的關系以及貨幣需求與供給相等的關系中推導出來的。這個推導過程,
西方學者也常用下面這樣一個包含有四個象限的圖3-9來表現。
象限(1)中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是貨幣的投機需求函數
。
象限(2)則表示當貨幣供給為一定量時,應如何來劃分用於交易需求的貨幣和投機需求的貨幣。由於
,所以
,或
,那條和縱橫軸都成45°角的直線就表示這種關系。
象限(3)的曲線是貨幣的交易需求函數
(y)。
象限(4)表示與貨幣市場均衡相一致的利息與收入的一系列組合。包含了以上三個象限的內容。這樣,將一系列使貨幣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組合點連結起來,就描繪出LM曲線。
⑦ 貨幣均衡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主要標志是:商品市場物價穩定、商品供求平衡、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
貨幣均衡是貨幣供應量與國民經濟正常發展所必需的貨幣量間保持基本平衡。一般來說貨幣供應量可由政府金融機構外生決定,而貨幣必需量則由商品和勞務交易所產生的對貨幣的客觀需求內生地決定。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盡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
⑧ 衡量貨幣是否均衡的標志
衡量貨幣是否均衡的標志有三個:
1.物價變動率與貨幣流通速度相結合。
2.物價水平變動率。
3.貨幣流通速度變動率。
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綜合物價水平取決於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對比關系,而貨幣均衡又是總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條件。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綜合物價變動率來判斷貨幣是否均衡。如果物價基本穩定(物價指數在3%以內),說明貨幣均衡;如果物價指數超過3%,說明貨幣失衡。
⑨ 貨幣均衡及其判斷標志
貨幣均衡是指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基本相適應的貨幣流通狀態。市場供給決定了需要多少貨幣來實現價值,從而引出貨幣需求,貨幣需求是貨幣供給的決定依據;貨幣供給形成了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對市場供給有決定性影響。
因此,貨幣均衡的兩個基本標志,就是商品市場上的物價穩定和金融市場上的利率穩定。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貨幣均衡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要有健全的利率機制,其次,要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尤其是活躍的貨幣市場。
⑩ 什麼是貨幣的均衡狀態,如何理解,實現條件
這是我整理的金融資料,您的答案見圖表第一題,希望您解決您的問題http://blog.renren.com/blog/271026473/451498628?frommyblog改圖為federal funds對貨幣控制的簡要說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