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增貨幣量太多有什麼影響
⑴ 如果中國大量發行大面額人民幣,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面額越大不是好事。辛巴威是一個因為貨幣而出名的地方,一張本地貨幣掉在地上通常不會有人撿起來,連一張飛漲的價格都不到。這就是辛巴威通貨膨脹的時候的場景,買幾個雞蛋你需要拿一輛推車,推著幾億的本地貨幣去購買。從老一輩口中也能聽到類似的情況,那是民國時期的事情,買一盒的火柴也用籮筐挑著錢去購買。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錢不值錢。
一個國家的國幣的大小人為是可以調控其大小,不過人們通常需要攜帶的價值是多少,決定了要帶的貨幣的總量。而這個總量如果正常的情況下會去考慮到人們攜帶的方便性,這也就會影響到了錢的面額的大小。換句話來講,一個國家的錢越不值錢,出現的面額就會約到,比如韓國,吃個飯也要幾十萬韓元的,日本也是一樣的。不過像英鎊、美元這些值錢錢,通常就不用多少。所以你會看到最小貨幣越是有價值的錢越值錢,在美國1美分也能幹些事情,在中國曾經也有1分錢,也能購買東西,而現在是不可以了。
現在中國開啟了一帶一路的大棋局,提出了人類共同體的口號,希望世界各族人民過上自由幸福的好日子。在這時中國是需要繼續擴大出口還是加強進口呢?這是一個專業而龐大的問題,其實不管是怎樣,人民幣保持強健的穩定是極為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人民幣的國際信任度,在世界貿易結算體系當中使用人民幣才有保障。
⑵ 貨幣發行量不是越多越好嗎發行過多會造成什麼壓力呢
央行的貨幣發行量不是越多越好,發行過多是一個感覺,央行貨幣發行不是隨意發行的,需要與GDP增速匹配,物價因素、宏觀調控、匯率政策等多方因素。如果發行過多,必然導致物價上漲,經濟過熱、匯率貶值等多方影響。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用社會,貨幣的發行是有發行、調控、監管等一些列體系來完成的,需要衡量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要考慮物價、匯率、債務、社融等綜合因素,需要科學衡量是否超發。
⑶ 貨幣供應量增加對一國經濟影響有什麼
貨幣供應量增加,實體經濟流通的資金就多,企業獲得的貸款就多,生產規模就會擴大,宏觀經濟屬於拉動階段。
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貨幣性,隨時都可以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進入流通過程,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
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由於可以隨時支取、隨時簽發支票而進入流通,因此其流動性也很強,也是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重要因素。
有些資產,如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雖然也是購買力的組成部分,但必須轉換為現轎褲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進入市場購買商品,因此其流動性相對較差,它們對市場的影響不如現金和活期存款來得迅速。
(3)中國新增貨幣量太多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1)從貨幣當局資產方著手,加大國內資產的運用,即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規模,特別是對那些急需資金的中小金融機構,這樣可以從資產方影響基礎貨幣的增加。
(2)擴大貨幣發行。在基礎貨幣中,貨幣發行佔到了近50%,因此加大貨幣發行是擴張基礎貨幣,進而增加貨幣供應量(M1、M2)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的經濟過剩,絕非是經濟高度發達條件下的過剩,遠未達到東西多得用不了的程度。
實際上,建閉螞簡設資金缺口極大,潛在消費與投資需求空間還很大,完全可以用發鈔票的辦法配合擴張性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同時,為擴大貨幣發行,還可以核銷部分國有商業銀行的壞帳,幫助金融機構化解金融風險;盡快成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消除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放款的後顧之憂,從而擴大貸款規模,使資金配置更加優化、有效。
(3)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央行購入債券,吐出基礎貨幣,這物做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從而使公開市場操作有一個好的著力點。
⑷ 國家大量發行貨幣會引起通貨膨脹貨幣發行多了中國不會更有錢嗎什麼情況會影響貨幣發行量
1:貨幣供給增長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會主導通脹形勢。當經濟不在均衡增長狀態時,經濟形勢變化是由貨幣需求主導的,只有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或者說經濟處於偏熱狀態時,貨幣供給才會直接影響通貨膨脹。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的全球金融環境下,寬松的貨幣供應可能演變成金融資本,這會產生一個非常不確定的通脹因素。2:貨幣發行多了不一定是更有錢的象徵3:貨幣的基本功能是交易工具,凱恩斯主義理論下還是通脹工具。從這兩個功能出發,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等於GDP增長率+平減指數即可。即確定了GDP增長目標和通脹目標,就可以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了。但是,rmb增長率常年超過16%,09年達33%。通脹雖不嚴重,但資產價格波動劇烈,決策層是什麼意思呢歐元通行於經濟發展水平,監控水平不同的多國,通脹更不易被接受。歐元的發行量如何確定呢?又如何在多國之間分配呢?美元似乎不太講貨幣發行量的問題。但數據顯示美元發行量居然遠低於中國,是何道理?似有理論說明:金融創新使得貨幣供應量很難界定,所以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不太關注貨幣供應量問題,而只盯住利率,這種說法確切么?既然都號稱利率由市場決定,為何美聯儲又有「加息」之說呢?這不就是國家控制了么?以上自己有些想法,但主要是問題。希望與大家討論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 宏觀經濟學 版,詳細出處參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9022&page=1
⑸ 超發貨幣有什麼危害
貨幣超發是雙刃劍,用得好國強民富,用不好水深火熱,經濟崩潰
很多人說貨幣超發,普通人沒有一點好處,其實是不對的,適當的超發貨幣,對國家和對普通人都是有好處的,如果錢一直不貶值,物價一直不變會造成通貨緊縮。
國家可以通過貨幣貶值,來讓貨幣流通,擴大內需,促進商品的流通,促進經濟的發展。
如果錢一直不貶值,物價一直不變的話,會導致市場上面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少,因為大家都會把多餘的錢存起來,市場對貨幣的需求量變大,會造成通貨緊縮,物價持續下降,生產投資減少,失業增加居民收入減少。
對普通人來說,適當的貨幣超發也會有好處,就以房價來說,20年前買房的人應該體會到這個好處了。
房價其實一直都是很貴的,1981年,廣州的第一個小區售價就是1000一平米,1990年,北京的房價就是1200一平米,大家想一想對應當時的房價和工資,幾個人買的起住房。
後來房貸出現之後,大家可以貸款買房,貸款三十年雖然利息很高,但是我們的還款壓力是越來越小的。
2000的時候買一套房,一個月還款1000元,當時還貸壓力非常大,十年過去後,在2010年的時候一個月1000的房貸還多嗎,20年過去了,在2021年的今天,一個月1000的房貸還多嗎?
我就認識一個人,當時在2006年的時候買了一套房,當時一個月的房貸是1300元,十年過去後,你在看你覺得多嗎?
80年代的時候,是沒有幾個人買得起房的,當時的房子要全款買,適當的貨幣超發,房貸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福利。
但是如果貨幣超發泛濫了,就會造成經濟崩潰,貧富差距拉大。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貨幣超發的時候,富人會越來越有錢,但是窮人就會財富縮水。
因為多超發的貨幣是銀行通過富人的手,來流向與市場,富人什麼都不用做,時間差就可以讓富人越來越有錢。
假設現在市面上有100億的貨金在流通,銀行多印發了十億的貨幣,准備投入市場。
我是一家工廠的老闆,以前我購買一億的原材料生產出來的貨物,利潤是1000萬,現在我手裡沒錢了,因為我有資產,我就去找銀行貸款10億,使用期一年,銀行說可以,但是你要支付5000萬的利息,我一算還有5000萬的利潤我就答應了。
然後銀行就把多印發出來的10個億給我了,這個錢現在就在我手裡,我沒有去買東西,市場上面的錢沒有增加,所以貨幣還沒有貶值,然後我把這十個億都用來買了原材料去生產,當我把這十個億花出去之後,市場上面流通的貨幣就變成了110億,然後貨幣就貶值了。
貨幣貶值之後,我生產出來的貨物就更加值錢了,以前利潤只有1000萬,但是因為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現在有了1500萬的利潤,我把這些貨物賣出去之後,得到了1.5億的利潤,
我還掉銀行5000的利息之後,應該是只有5000萬的利潤了,但是我發現有了一個億的利潤,比貨幣貶值前的利潤足足多出來一倍,即便扣除掉貨幣的貶值率,我的錢也比以前增加了。
就是這個時間差,讓富人越來越有錢,如果貨幣的超發越多,錢幣貶值越厲害,富人的錢就越來越多,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更嚴重點就像通貨膨脹肆虐的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就是貨幣超發太嚴重了,錢幣貶值太厲害了,買一袋米都要提一袋錢去,這個時候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
富人也不能通過貨幣貶值的時間差來讓財富增長了,普通人直接就飯都吃不起了。
貨幣超發的危害和好處都有,就看超發的程度了,用好了國強民富,用不好就經濟崩潰
2002年底,中國M2是18萬億元,十年後是92萬億元,至今已達200萬億元以上,多了10倍左右。房地產的核心是對沖印鈔,起到了保值作用。只要印鈔機不停,房地產就是保值工具。原來的想法,通過印鈔劫富濟貧。富人錢多,讓富人的錢貶值,通過基建給農民工發工資,以工代賑。但是富人也聰明,把錢換成房子了。窮人沒啥錢,你漲價,我就漲工資,反正總要過下去。人們瘋狂買房,是對人民幣沒有穩定預期,存房不存錢。正常國人的財富其實就是自己的房子。所有人,所有經濟活動的起點和終點,就是房價。降低房價,操作是很簡單,但是後果誰也不願意承擔,現在沒有真他支柱產業,房價一垮,經濟三到五年起不來。因為國內沒有其他保值渠道,印,得罪了持幣待購的少數人,不印,樓市會在一年內崩盤,得罪了大批失業的人,你說怎麼辦?為了不讓發財變得簡單,限購房產稅二者必有其一。今後,是房價決定貨幣,不是貨幣決定房價,為了維系房價,貨幣必須緊緊跟上。所有印出來的貨幣,只要出了銀行的門,半年後肯定是在樓市趴著…
馬克思說;故意製造貨幣貶值,那就是赤裸裸的從民眾手中搶錢!
⑹ 央行大量發行人民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貨幣超發43萬億元「央行加息其實來的太晚了,貨幣超發已經那麼嚴重,早就應該實施收緊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這樣告訴記者:「我們看到包括綠豆、姜、蒜、辣椒在內的農副產品輪番上漲其實都是央行貨幣超發的結果,多餘的錢在市場中亂竄,多年累計起來的過量貨幣已經給中國經濟實體帶來了巨大的通脹風險。」根據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9月我國CPI同比上漲3.6%漲幅創下23個月新高;當月食品價格更是同比漲幅高達8%。那麼,CPI的同比逐步增長是否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呢?「通脹無論何時何地皆為貨幣現象」——這是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經典名言。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而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DP增長也是合理的。但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脹。通貨膨脹與貨幣超發之間存在的關系也得到眾多中國學者的認同。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經濟學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貨幣老虎越養越大」。據統計,2009年底,我國33.54萬億元的GDP規模,是1978年3645.2億元GDP規模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流通中現金+銀行活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為705倍。吳曉靈直言:「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根據官方數據,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3.5萬億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萬億元,而到了2009年,我國GDP總量為33.5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為60.6萬億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萬億元。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之間的比例在進一步加大。根據央行數據顯示,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余額已經達到了69.64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GDP達26.866萬億元計算,超發貨幣將近42.774萬億元。央行操作獨立性不足?有學者認為,近年來的貨幣超發,其最大的誘因,是金融危機爆發後帶給中國的通貨緊縮之憂。2008年12月,時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經濟學家樊綱在上海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曾暗示稱:「央行掌握貨幣發行權的時代,要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也並不容易。」這意味著在經濟危機之後,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即有通過超量的貨幣發行來托住經濟增長的想法。由此,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的「爭取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17%左右」目標,最終卻是以增長27.7%表現出來的,高出10個百分點。有學者認為,正是央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將過去30年(特別是近10年)央行「積極」推動貨幣超發的情況推向了極致。吳曉靈在解釋原因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過去那麼多年出現貨幣超發的情況,存在央行調控不到位的問題,一方面央行自身有一個成熟的過程,調控技術逐漸成熟的。另一方面,我國的央行操作獨立性還有待與提高。」但吳曉靈也表示,中國的央行不可能在指定貨幣政策的時候有獨立性。「中國的央行是內閣成員,在操作上如果有更強的獨立性,我認為調控起來可能會更好一些。」雖然吳曉靈認為過去30年相當超量的貨幣都被新增商品(資源、土地等等)的市場化吸納,但她仍然無法接受目前央行實行的超高的貨幣供給是「理所應當」、是「合理」的。吳曉靈建議,如果中國政府將「十二五」規劃期間GDP增速下調到7.5%~8%之間,未來幾年的CPI控制目標上調到4%,那麼未來幾年廣義貨幣增長率應該控制在13%~14%以下來應對流動性泛濫。從未來兩年的央行貨幣政策來看,逐步收緊貨幣供應增幅並消化過多貨幣供應是當務之急。如何消化超量貨幣如何消化超量貨幣?這是一個極為復雜而難解的問題。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人民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勢必會形成從跨境貿易結算的結算貨幣進而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如果這樣的話,從長期來看是否就並不需要擔心超量人民幣的出路問題了呢?此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曾擔心人民幣國際化之後會對央行控制國內信貸規模產生影響。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境外人民幣增多的話,對於央行調控廣義貨幣會產生影響,考驗央行調控能力。」但從短期來看,人民幣國際化來化解貨幣超發既不現實也不可行。吳曉靈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要計算貨幣供應量只能以國內的通貨膨脹目標為主,調控該國的貨幣供應量要通過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如果要加入國際流通因素來衡量或調控貨幣供應量則難以做到。周其仁則在其博客中坦言,根據中國改革的早年經驗——「水多了加面」,比較合理的政策組合似乎應當是:或動員更多的資源進入市場,以消化源源不斷超發的貨幣;或減慢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須嚴格控制貨幣的超發
⑺ 貨幣供應量增加對一國經濟影響有什麼
增加貨幣供給量,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產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增加貨幣供給量,在短期內,企業獲得資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產量,從而GDP增加。
但是,如果在經濟均衡時增加貨幣供給,會破壞經濟均衡,會導致通脹,會導致房價上漲等,還會使產品市場產能過剩,企業意識到市場的真實需求後,會減產,裁員。經濟會陷入蕭條,GDP下降。
(7)中國新增貨幣量太多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2008年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1.1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33萬億元,同比增長17.93%。
增幅比上年末低3.12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1.12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8%。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供應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央行:5月份金融運行平穩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
⑻ 根據貨幣數量論,貨幣量增加的影響是什麼
貨幣數量小幅度增加影響:人們收入增多,可能導致保留貨幣,也可能使用貨幣購買商品,並不一定兄余會帶來商品價格上升。
貨幣數量大幅度增加影響:相應地將必定帶來商品價格的大幅度變化或通貨膨脹,而商品價格的大幅度變化特別是通貨膨脹,乃是一個經濟體存亡的大問題。
(8)中國新增貨幣量太多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現代貨幣數量論的理論分析及對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中國的現實考察,提出發展中國家不應照搬現代貨幣數舉盯量論,現代貨幣數量論不是「指南針」而是「參照物」。各發展中國家應結合本國情況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革是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
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強調貨幣需求的財富限制,他的一些觀點對於正確分析我國的現羨答滾在經濟狀況有一定的作用。中國大多數消費者屬於中低收入階層,多數消費者的預期永久性收入減少或增長緩慢,結果低收入者手持貨幣減少,以儲蓄的方式儲蓄貨幣,使商品和貨幣的替代率下降。
一方面造成商品存貨的持續增加,另一方面人們無力消費或減少消費。央行的幾次降息,對人們的貨幣需求影響很小,儲蓄存款的持續增加便說明了這一問題。
⑼ 貨幣發行過多對於經濟的危害
貨幣發行過多會引起通貨膨脹。
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紙幣發行的多少並不是可以被任意決定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它必須要遵循的標准,貨幣的需求量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貨幣的需求量=(商品價格水平×商品總量)/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成正比。即社會中的商品總量越大,商品價格越高,當然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越大。
而它又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貨幣周轉次數越多,流通速度也就越塊,而如果所發行的紙幣超過了實際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引起所謂的通貨膨脹。
(9)中國新增貨幣量太多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1、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2、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3、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4、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5、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