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端正對貨幣的認識
㈠ 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貨幣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為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於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㈡ 如何正確對待貨幣
金錢是用來進行物物交換的一種等價物,是為了簡化交易而出現的交換工具。1.金錢本身沒有感情和意志,他可以為做好事的人服務,亦可以為做壞事的人 效勞。金錢既不是眾善之門,也不是萬惡之源,問題在於他處在什麼社會制度下,怎樣獲取金錢,錢掌握在什麼人手裡,怎樣利用它。2.只要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而取得的金錢,就是正當的,是合理的。
㈢ 我們到底該如何認識貨幣
至從接觸了比特幣一個繞不開話題就是貨幣,到底什麼是貨幣?看了很多資料說法不一,從貨幣的誕生到貨幣的用途,都莫中一是,當然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我們求同存異,總地來講,貨幣一種在一定范圍內所有人達成的一種共識,即大家都認為用某種貨幣和去交換你想要得到的東西。這是一種基本的認識。貨幣這個說仍然偏書面了,更通俗的講法我們叫錢,說到錢我想大家不會陌生,然而究竟什麼是錢呢?首先他肯定具有如前所說的交換共識的性質,然而我更推薦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上對錢的解釋:這里說的錢指的是一種概念,而不只是硬幣或者鈔票。不論任何物品,只要是人類願意使用、能夠有系統地代表其他物品的價值,以作為物品或服務交換之用,就可以說是符合了錢的概念。
作為一個金融小白,我是十分認同這種表述,簡單通俗易懂,又直達本質。所以符合這種定義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稱其為錢又或者叫作貨幣。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某一國的貨幣,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發行的,它也只是錢這個概念中其中一種形態而已。不得不提點的就是,任一國家的主權貨幣,在全世界范圍來看,它的流動性都是有限的,可以說是很窄的。
而錢產生的一個重大的意義是什麼呢,我想那就是全世界的物質和財富的流動,也許最初在世界還沒有成為一個地球村的時候這種世界性的流動並沒有意義,然而在有限區域里的財富靈活的流動依然是它最大的存在意義。而在地球村形成已久的現代社會,這種世界性的流動需求,與日俱增,因為全世界都需要進行各種文化物質和財富的交流,這種交流必然少不了金錢的參與,因為這些東西的互氣換都離不他們共同的中介錢來進行定價交換。正如《人類簡史》里所講的:正是因為有了金錢的概念,財富的轉換、存儲和運送都變得更容易也更便宜,後業來才能發展出復雜的商業網路及蓬勃的市場經濟。可以說沒有錢概念也就不公了現在如此發達的世界性市場經濟也就不會了後來人類社會的繁榮。整個世界的交互流動將會十分有限。
然而錢這個概念歸根結底卻是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之中的,金錢並不是物質上的實現而只是心理上想像。也即我們所使用的信用貨幣並不是這個種貨幣的物質形態所產生的價值,承載這種使用交換價值的是人們對這種貨幣達成的想像共識,所有人都接受到了這個集體的想像。這種共識也就是我們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信任,信任成為了所有金錢形工的基本原料,小到過去的部落團體,大到現在主權國家和國家團體(例如歐盟),都是基於這種共識信任發行各自的貨幣。
所以從這種程度上來進,金錢本身就是一種相互信任的系統,也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效的互信系統。然而,主權貨幣我在前面提到了,在世界范圍內流動性,依然很差很達到全球共識,主權貨幣的發行是不可控的,其所承載的交換價值可以遭到人為惡意的破壞。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比特幣,它已經安全運行了將近十年,幾乎也已經是一個完美的信任系統。在我看來它也承載了所有金錢的價值和意義,它的發行數量和流通不受人為控制。
似乎今天我突然看懂了比特幣。
㈣ 如何科學的正確認識貨幣
可以任何一種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一)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最開始貨幣就是普通的商品}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必須有實質價值,其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種理論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Aristotle)樸素的金屬學說。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早期特徵就是「重金主義」或「金屬主義」,認為只有金銀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二)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為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於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㈤ 如何「正確」的認識金錢
「金錢」,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對人們這么重要?大多數人只想著如何賺錢、花錢和存錢,卻很少認真思考金錢的真正意義。
大多數人認為金錢只不過是紙鈔和硬幣,這種觀點完全不對。
錢不是物體,而是一個觀念、一種溝通方式和一種生活物資的交換形式,紙鈔和硬幣本身不是錢,它們只是錢的表現。了解這層關系後,才能真正理解「金錢」的含義。才能真正的讓金錢為你的生活服務。
「金錢」就像個千面女郎,不同的人對金錢有不同的認識。
1、金錢是保障。錢可以使行態搜你遠離貧窮和殘酷的世界。沒有錢,你就是一個失敗者,將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你在銀行有一大筆存款,職業又穩定,那你當然就會得有保障。
2、金錢是困擾。有些人一想到錢,就覺得頭痛。如果你不停地思考如何賺更多的錢、而又擔心失去已經得到的錢,終日憂心仲仲,這樣的話,錢對你而言的確是個困擾。
3、金錢是力量。在現實社會里,擁有足夠的錢就擁有了尊敬與忠誠。富裕的人較之一般的人,可以輕易滿足很多慾望閉念。
4、金錢是一種承諾。金錢交易包含兩個意義:第一,我們認同交易對象的價值;第二;我們交付的金錢,可以由一個人手中轉移到另一個人手中,並且其價值不會改變。從第二個觀點看來,錢可以說是一種承諾。
5、金錢是動力。就某種程度而言,錢並非獨立於社會之外檔歷,它可以使社會產生互助關系。一個人是否富有,與他的身份和職業有密切關聯,一個人和錢打交道的時刻正是他發揮生命動力的時刻。就這個觀點而言,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可以代表他的生命力。
以上這些觀點並不能代表所有人。每個人都可以依據自己的想法,選擇和擁有自己的金錢觀。但最重要的是財富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必須取之有道。這是一條不可違背的法則,誰違背了,誰就得付出比金錢還昂貴的代價。
好東西,要分享!
如果你覺得有道理,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點擊右上角【關注】「老廖愛生活」,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
——文章來自網路,僅參考!
其他分享:
㈥ 怎樣全面理解貨幣的含義
現行人教版必修一經濟生活教材對貨幣的定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怎樣來理解貨幣的這個含義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貨幣是商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貨幣既然也是商品,它也和其它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這是貨幣作為商品和一般商品的相同點。貨幣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可直接購買任何商品,價值是生產金銀耗費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不同的商品使用價值各不相同。貨幣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就在於它的使用價值與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比較具體,如糧食可以滿足人們食用的需求,衣服可以可以滿足人們禦寒的需要,書籍可以滿足人們學習閱覽的需求等等,貨幣作為商品其使用價值比較一般,是購買其他一切具體的商品,即它的使用價值在於「購買」。其次,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隨著交換范圍的擴大,商品交換的總種類增多,為解決交換過程所出現的麻煩,貨幣便從商品中分離出來。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後整個商品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一邊是各式各樣的商品,它們以各種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吸引人們去消費;另一邊是貨幣,它作為價值的代表而存在,它以富有者的身份出現,對商品挑三揀四。在物物直接交換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不需要媒介;而貨幣出現後,買和賣成為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必須同時都需要對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於商品交換的發展。但也帶來新的矛盾。買、賣脫節,商品所有者在這里賣、到那裡買,今天賣、以後買,其結果,必然有人的商品賣不出去。第三,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又不同於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不等於貨幣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和一般等價物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在於一般等價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區一般等價物可能會不同,但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固定的,固定的由金銀來充當。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就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在貨幣產生以前,一種商品可以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甚至和幾種商品相交換,但不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換。自從貨幣產生以後,一切商品都必須和貨幣相交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商品交換中開始大顯神通。第四、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由於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財富的象徵。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年度內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多少,可以顯示出其經濟實力和富裕程度,一個企業擁有產值利潤的多寡可以看出其規模和經濟效益如何。一個商品生產者擁有貨幣量的多少,可以判斷出其富裕或窮困的程度。商品生產者能否實現由商品到貨幣的轉化,關繫到其經營的命運。由於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商品生產者必須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換成貨幣,他的勞動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才可以用貨幣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產品,以維持和擴大再生產。在歷史上,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金銀。這種新的財富觀念使整個社會掀起了崇拜金錢的狂熱。這種財富觀念的變化也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