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政府印的什麼
A. 國家印刷錢印刷多少是根據什麼來的
因為貨幣的發行量應該是生產力決定的。如果隨意發行貨幣可能會導致貨幣的貶值或者是增值。就有可能引起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從而給社會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危害。
貨幣只是政府控制國家的經濟的一種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實國庫,一種方法是正常的稅收等等,另一種方法是印刷錢。第二種方法因為生產力沒有相應發展(商品數量沒相應增長),老百姓手上的錢就不值錢的。
意思就是第二種方法會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窮了,之後老百姓買不起東西,又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利於商品產量的增加)。
(1)貨幣是政府印的什麼擴展閱讀:
1、《中國人民銀行法》第17條規定:「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印製、發行」。第19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印製、發售代幣票券,以代替人民幣在市場上流通。「我國人民幣發行的原則,主要有三條:堅持經濟發行,堅持計劃發行,堅持集中統一。
2、堅持經濟發行,就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按照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通過銀行信貸的渠道來發行,這是人民幣發行的最基本原則。與經濟發行原則相對應的是財政發行,即根據財政收支情況發行貨幣。
3、財政發行能起到彌補財政赤字的作用,但它破壞了幣值穩定,是一種非理智的發行方法。所以,必須堅持經濟發行原則。堅持計劃發行就是貨幣的發行必須納入整個國家的計劃體系之中,按計劃辦理,保證幣值和物價的穩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提出貨幣發行計劃,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4、堅持集中統一原則意味著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唯一的貨幣發行機構,集中管理貨幣發行基金。無論紙幣還是硬幣,無論主幣還是輔幣,均統一集中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人民銀行具有壟斷的貨幣發行權。除此之外,財政部、其他金融機構以及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無權發行貨幣和代用貨幣。
B. 錢是國家想印就印的嗎
不是。正蔽
每個國家的錢應該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情況,實際需要來舉鄭州印,一旦貨幣印多了,即社會上的流通貨幣大於需求,會導致貨幣貶值,物價普叢御遍持續上漲,出現通貨膨脹的情況,這樣會導致老百姓手上的錢不值錢,購買力下降,人民的生活壓力加大,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旦印少了,即社會上的流通貨幣小於需求,會導致貨幣升值,物價普遍持續下跌,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引起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市場上的投資和消費行為就會減少,導致供過於求,物價下跌,進而影響企業利潤,使得市場整體陷入通縮。同時,長期的物價、資產價格下滑,導致市場需求萎靡,企業虧損被迫降薪裁員,導致失業率增加,經濟衰退。
C. 國家根據什麼發行鈔票
問題一:國家根據什麼標准發行人民幣 紙幣的發行依據是什麼呢?我認為,紙幣的發行依據是國家或地方 *** ,或有實力和信譽的組織,憑借自己的權力、實力和信譽,發行的一種貨幣符號。紙幣的首要功能是貨幣符號,這個貨幣符號可以代表國民勞動財富水平,滿足貨幣發行組織管理和發展經濟、獲取利潤的需要;滿足交易的需要,便利、促進交易。如果我有一袋大米,需要用來換取一部手機,那麼,我就必須把大米賣給中央銀行,換回紙幣,再用紙幣去購買手機。中央銀行給我的紙幣量,是以標准勞動量來計算我的大米的勞動價值量的。在這樣的機制下,全社會的商品就必須與中央銀行進行商品―貨幣交易。中央銀行收購全部商品,依此發行貨幣。持有貨幣的人,又可以用貨幣去換回所需要的非貨幣商品。這就是財富的貨幣化。
問題二:國家是如何發行貨幣的? 貨幣進入市場的唯一途徑就是借貸,錢就是債務。比如說國家要發行10億貨幣,就在一張紙上寫著10億塊,再蓋點很官方的章,這叫國庫券,然後送到央行;央行再印出一批自己的紙,叫做XX票據,央行再拿這個票據去買國債,這樣 *** 就能拿到這10億塊的XX票據,然後把它存進銀行,然後通過存款,這些票據就成為合法償債的貨幣。 *** 債券就是債務合同,一旦有人拿錢(反正簽個字的單子啥的)買了這個合同,那麼鈔票就被產生出來鳥。 而這新增貨幣的價值哪裡來的呢,是誰賦予者新增的貨幣的價值呢? 是通過偷取以前發行的貨幣的價值,就是所謂貨幣貶值,自改革開放30年來,按可變物價比,人民幣已經貶值超過100倍鳥。我們錢包里每張鈔票都是從債務中產生的,都是某個人欠某個人的。貨幣只能從銀行中得來,而回收到銀行的每一張鈔票都是帶著利息的,但是代表著這利息的貨幣又是從哪來呢? 沒有,他根本不存在!還到銀行的貨幣量總是超過流通的貨幣量,這就是為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不可避免(^_^資本主義制度自我顛覆),是因為總是需要發行新的鈔票來補充整個貨幣系統中由於償還利息所產生的鈔票的長期固有不足。
而且可以通過借債無中生有的產生貨幣, 比如,一般國家都規定銀行都有準備金率,就是防止擠兌啥的留著的,其他可以貸款出去,比如說10%. 以上大家在幾張紙上蓋蓋張發過來發過去產生了10億塊鈔票,現在這個10億塊鈔票存在商業銀行,其中9億可以作為貸款發放。 其實這9億塊鈔票貸款貸出去,並不是從那發行的10塊鈔票中來的,是無中生有來的。 銀行只是通過記賬的方式增加雙方的賬戶余額。 發放貸款的同時,又增加了9億的存款。 當然這9億塊存款其中的90%又可以作為存款儲備貸款出去,可以貸款8.1個億,當然這8.1個億貸款出去,同時又增加了8.1億的存款,這8.1個億其中又有90%可以貸款出去。這樣循環往復,每發行10億塊的國債,最多可以產生100億的新增貨幣。
隨便寫寫,個人見解,咱國家不好意思也搞起資本主義私有制銀行的那一套貨幣體系了
問題三:國家一般是根據什麼數據耒確定人民幣貨幣的印刷發行數量 以下為轉載:
貨幣由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發行,央行無商業職能,管調控貨幣M0、M1、M2
在現代經濟里,各個國家只有一個銀行可以印錢,那就是「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 *** 最重要的機構之一。中央銀行把印出來的錢貸給各「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把錢貸給企業或者個人收取利息。中央銀行再從商業銀行回籠貨幣,燒掉一部分現鈔,又印一些新鈔,維持心目中理想的現鈔總數,即M0的數量。大部分貸款是用票據或者電子形勢大額走賬的,並沒有對應的現鈔,總數會大大高於M0的數量,就是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M2包括
M1,還多出了機構存款這樣的大頭。
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貨幣的國際兌換幣值,由該國的實際經濟容量以及中央銀行操縱M0、M1、M2決定。中央銀行對掙錢沒興趣,因為錢就是它印的,對它沒有意義,它的任務是讓國家經濟平穩運行,就是調控通貨膨脹、貨幣幣值之類的。一國經濟增長了,中央銀行就可以把M0、M1、M2的數值放大一些,老百姓外國人卻仍然覺得你的貨幣與原來價值一樣。這種無代價多印多貸出來的,就是 *** 搞經濟的直接成果,相當於「鑄幣稅」, *** 可以拿去干自己想乾的事。中國 *** 最近真的是發了,中央銀行印錢貸錢增長比GDP增長要快得多,卻仍然沒有通貨膨脹,人民幣還要升值。蔣介石沒有多少本錢發動內戰,就通過央行瘋狂印M0、搞M1之類的撈錢打仗,於是惡性通貨膨脹。
為了防止中央銀行亂印錢,一般要求印錢的時候 *** 有對應的金銀、合格票據、外匯、有價證券等等,作發行准備。不過這個很復雜,實際運行是個動態平衡,匯率、通貨膨脹的變化怎幺調控太專業了。經常有國家調不過來,就經濟危機了,其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該國的中央銀行失敗了,某些數據變得很壞,卻沒有辦法阻止。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不理這一套,全國就一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印錢也是它,貸款給個人或者單位也是它。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它一家包搞,反正是計劃經濟,印出鈔票來不是為掙錢,而是為了算賬方便,不搞那麼復雜。改革了,這樣搞不行了。1984年,弄出「四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理論上把人民銀行的商業職能接過來了,人民銀行專心干中央銀行的事。理論上四大行應該是獨立奔著利潤去的,實際上仍然聽命於中國 *** ,職能不清,亂得很,搞出壞賬一堆。最近才包裝得比較現代了,可以上市了,每年多少利潤都可以象模象樣的算出來。所以我們知道,四大行會陸續上市,但是人民銀行卻不會上市(也沒法包裝),因為它是中央銀行,是 *** 機構。
問題四:人民幣是根據什麼,決定貨幣發行多少 LZ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想告訴你的是:
1.我國在1990年,總的貨幣發行量是1.53萬億人民幣。今天,20多年過去了,我國的印鈔機直接把我們的紙幣變成了M2=90萬億。翻了59倍。
與此同時,我國的GDP=40萬億。通俗一點也就是錢貨比是大於2:1
請問如何不通脹?
2.再拿美國比較,1990年美國的貨幣M2餘量=3.28萬億美元。今天是9.8萬億美元。翻了3倍。不要忘記,美國的GDP是15萬億美元。M2/GDP錢貨比=0.65
3.上面的數據你可以看出。我國是無節制的濫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十分重視通脹率的問題,這直接影響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發達國家的通脹罕有超過3%的,超過這個數那是極不可想像的。
他們發行貨幣,一般都要國會批准,專門論證,他們的央行都是獨立的,獨立於 *** 的。其實民主國家什麼單位基本都是獨立的,法院一樣批捕總統。因為權力受到制約監督。而我們濫發貨幣,你連聽證會都沒聽到過,自然只是一個小圈子的人拍腦袋決定的。你以為是什麼?
4.這里有一個悖論,發行貨幣是為了經濟的發展,因為經濟一直會增長,需要更多個貨幣來支持,且不說這個結論是不是狗屁,就算是對的。我且問你,為何我國統計局數據每年GDP增長8%。而貨幣增發量是17%甚至20%??就算經濟需要多發一點點貨幣,那麼這個量應該是有限的。比如增發1元,可以滿足4元5元的增長率。也就是說M2的增長率因該遠遠低於GDP的增長率。
5.美元是世界貨幣,被全球很多國家持有,連他的也不過才0.65美元可以滿足1GDP,而我們卻是2元滿足1GDP。請注意我們還不是全球貨幣。按照道理我們應該低於0.65才對。
6.我們的外匯管制政策,的確多增發了很多貨幣,3萬億的美元外匯,至少增發20萬億人民幣。德國同樣是出口大國,人家沒有實行外匯管制,企業的外匯自己持有,因此沒有增發馬克,國內通脹率非常低。同時又避免了其他國家拿外匯來逼迫你升值。
7.扣除20萬億,還有70萬億,GDP=40萬億,就算是1:1連固定資產也給你放上1塊錢,我想問下多出來的30萬億哪兒去了?
8.中國真是億萬富翁的製造大國。多少人舉家移民海外。多少上億,幾十億,上千億的人。我們不知道罷了。
9.你所說的什麼根據GDP.根據黃金儲備,根據商品外匯,固定資產投資,國債發行(發行回購後是不是應該銷毀紙鈔?)等等,都是課本上的,理論上的,有也只是占很少的因素。與實際脫節,不是根本原因。房價10年翻了10倍有木有,工資只是翻了2~3倍有木有?
----------------------------------------------------------
樓下有個哥們兒就我幾個問題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那麼我就羅嗦幾句:
1.貨幣增發跟經濟增長的關系。
樓下的說法拿別人的思想再與我爭論,我也是學經濟的。人類學習的知識,是前人的經驗的積累
,但是人類之所以發展,後人超過古人,那就在於後人要有質疑。一個完全照搬照抄別人思想的
人,如何創造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今天有1塊錢,並且有1個蘋果,那麼這1元錢等價於一個蘋果。如果社會繼續發展,明天產出
了另一個蘋果。那我想說的是,是不是1元錢可以買兩個蘋果?至於通貨緊縮,是不是可以有方法
避免?暫且不去想這個問題。那麼就來看看我們普遍的觀念:
自從紙幣代替了黃金,那麼紙幣就沒有了實際價值,只剩下了使用價值,那就是用於商品的交換
。GDP裡面,不可能全部商品和服務都在流通,這就出現了貨幣的流通量這個概念。既然如此,
那麼貨幣增發率,必然要小於GPD的增長率。這是不爭的事實。就算在某一個點......>>
問題五:國家發行的鈔票是如何到老百姓手中的 但是這樣交換存在著繁瑣,而且有特定性,後來,人們逐漸用貝殼等物品作為介質,比如買一頭羊需要10個貝殼,一頭牛12個,用貝殼計算商品價值,也就是最初的用貨幣計算商品價值。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覺得貝殼有用,這就需要國家的強制力了。在國家形成後,國家利用國家信用和國家強制力,使得貝殼作為貨幣職能得到法律化--用貝殼可以買到東西,這是國家規定的,由國家擔保。那時候的貝殼就是現在貨幣的前身。1,最初貨幣的流入,是國家強制力來決定的。比如最早,當國家拿著貝殼找你購買東西時,你不願意,國家依靠其強制力,強迫用貝殼買走你東西,並告訴你,這個貝殼,在這個國家,你也可以買東西。於是你用貝殼去買別人東西,別人當然也不願意啦,這時候,國家依靠其強制力,要求另一個人也必須接受貝殼換物品。久而久之,貝殼可以換取商品深入人心,而大家在用貝殼和商品交換中,也漸漸感覺這樣交易比原來的方式更加方便,也就接受了這種方式。當然,這是最初的一種方式,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都知道用貨幣來作為商品流通介質是非常方便的,也就普遍開了。2,現在貨幣流入市場,如何流入呢?第一種,和國家間交易,由國家提供貨幣,商人提供商品,如基礎建設等,這樣,國家用貨幣來換取商品,而商人得到貨幣,當然這個貨幣是國家依靠其信用和強制力來保證的。第二種,當貨幣從商品流通中,不斷由國家流入社會時,社會中的貨幣交流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就形成了一種貨幣流通,進而帶動經濟發展。可以這么說,貨幣由國家發行,然後通過商品交易(也就是國家與民間經濟)流入社會,進而在社會中循環。還有一種,就是在國家, *** 任職的職員,其所服務的是國家,因此,國家也會給予其相應的報酬,而國家本身不具備商品生產和交換功能,因此,國家也會用貨幣作為報酬,然後由其雇員帶入社會中。也就是說,貨幣由國家進入社會的方式包括:國家-商人-社會(商品貿易),國家-國家雇員-社會(報酬)鈔票作為貨幣實體化的東西,一般貿易中,大額交易使用鈔票並不方便,多數採取銀行結算方式,當然,這本身已經包含大家所說的「錢」在裡面,比如國家和商人交易,商人提供貨物,國家不一定會直接提供實體鈔票,而是在銀行給商人一筆貨幣數據,由銀行結算給商人,當然,商人可以用它在銀行里繼續做結算,也可以將其變成鈔票取出,而國家給予雇員報酬也可以是兩種方式的一種,但是無論怎樣,貨幣數據和鈔票可以等值兌換,這也是由國家保證的。理由很簡單:在國際貿易中,最初的國與國貿易,對方並不一定採納對方貨幣,一般都會以比較稀有的黃金,白銀等作為貨幣介質,但是,黃金白銀畢竟有限,對於越來越大的國際貿易,金銀已經不能承擔介質功能,因此,各國在結算時,往往採取國際貨幣結算方式,比如A國商人在B國購買商品,B國獲得A國貨幣,當B國購買A國商品時,就可以用A國貨幣來結算,當然這一結算是兩國銀行間結算。後來,一些大國在國際上具有足夠影響了和信用,其貨幣也可以作為國際貨幣或者區域貨幣來進行貿易結算。前面月長石也說了,貨幣發行是國家依據其強制力和國家信用來的,貨幣的發行,除了和金銀儲備有關外,還和國家經濟有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品流通。當國內有100塊錢貨物流通時,國家如果發行100塊錢貨幣,則是正好,如果只發行80塊錢,那還有20塊錢商品無法通過貨幣來流通,造成通貨緊縮,錢更加值錢,但是有20塊錢商品無法流通,不利於商品流通發展,而發行120塊錢,會導致20塊錢無法購買到商品,貨幣貶值,造成通貨膨脹。
問題六:國家紙幣發行的依據? 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須要的貨幣量為限度。紙幣隨意矗行只會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本人只知道這些,望能被採納。謝謝…
問題七:紙幣都是由國家發行的嗎求解答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人教版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第20頁)。我認為紙幣僅僅由國家發行是不夠准確的。從當今世界的現狀看,紙幣並非完全由國家發行,還存在著有發行權的特殊地區和有發行權的國家聯盟發行的情況。一、國家發行從傳統的紙幣概念直接得知紙幣必須是國家發行的,如果不是國家發行的,就不能行使貨幣的職能;紙幣必須是國家正在強制使用的,如果是國家以前強制使用的,而現在不再強制使用的,則不能在市場上流通。二、有發行權的特殊地區發行從目前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來看,其港元、澳門元、台幣均是紙幣,但這些紙幣難道是由國家發行的嗎?如果用紙幣的概念直接去判斷,豈不是承認了上述這些地區是獨立的國家。顯然香港、澳門、台灣不是國家,它僅僅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按理應無權發行紙幣。可是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它們仍然有權發行紙幣,而這種紙幣也只能在港、澳、台強制使用。所以紙幣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由有發行權的特殊地區發行。三、有發行權的國家聯盟發行歐元目前在歐元區12個成員國(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希臘、法國、芬蘭、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合法......(本文共計1頁) [繼續閱讀本文]
問題八:紙幣的發行量、發行面額和發行時間可以由國家決定的嗎? 國家不能直接決定貨幣的購買力。貨幣的購買力是:
單位貨幣購買商品或換取勞務的能力。其大小決定礎貨幣價值與商品價值的對比關系;其變動與商品價格、服務費用水平的變動成反比,與貨幣價值的變動成正比。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商品價格、服務收費降低時,單位貨幣購買力就提高;反之,則下降。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紙幣本身沒有價值,是價值符號。在社會商品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紙幣發行過多,單位紙幣代表的價值就會下降,表現為物價上漲,這時單位紙幣的購買力也就下降。所以,決定紙幣購買力的基本因素是:①商品價值的變化;②紙幣發行的數量。
問題九:國家發行錢幣的根據是什麼? 發行量應該是根據國家的黃金儲備量的
D. 國家根據什麼印發鈔票
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印製、發行。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版人民幣,應當將發行時間、面額、圖案、式樣、規格予以公告。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核準的貨幣發行計劃,結合損傷貨幣銷毀和發行基金庫存變動等因素,制訂貨幣需要量計劃,由貨幣印製管理部門根據貨幣需要計劃,編制貨幣印製計劃並組織實施。因特殊情況需要調整原計劃時,必須報經批准後才能組織實施。貨幣印製單位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要求嚴格組織貨幣的生產,各種券別的印製數量也必須控制在貨幣印製計劃允許的范圍以內。貨幣印製單位按計劃完成的所有合格貨幣,必須按規定全數解繳總行指定的發行庫。
E. 錢是政府發行的嗎
所謂的錢就是指流通領域中的紙嘩此幣。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為鬧脊法幣,法幣亂彎迅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為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為通貨或現金。
F. 請問一個國家印貨幣以什麼做為基礎,可以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嗎
最明顯的例子,美聯儲其實是一個私有銀行,美國每當出現經濟危機貨次貸危機時,如何把這些經濟風險轉移?答案就是增印鈔票(美元)以此來降低美元的價值,但是美元是世界貨幣,也即是說在某種意義上講,全世界人民共同承擔了美元貶值的後果,我么也就側面的為美國買單了,每個國家採用的本位制度是不同的,現在我國的貨幣制度為人民幣本位制度,即人民幣為唯一合法流通貨幣的一種制度。如果是金本位則以黃金為基礎印發貨幣,並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如果盲目印鈔勢必印發通貨膨脹,我是學這個專業的,希望解釋你會明白。
G. 為什麼一個國家不能隨便印錢印的多少是根據什麼定的
因為如果隨意發行貨幣可能會導致貨幣的過分貶值或過分增值就有可能引起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從而給社會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危害。貨幣的發行量應該是生產力決定的。
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超量發行貨幣,而生產力沒有相應增加,即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相應增加,這樣的話因供求關系,要用更多的錢買貨物,這樣貨幣在國際上看來就是貶值。
貨幣只是政府控制國家的經濟的一種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實國庫,一種方法是正常的稅收等等,另一種方法是印刷錢。
第二種方法因為生產力沒有相應發展(商品數量沒相應增長),老百姓手上的錢就不值錢的,意思就是第二種方法會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窮了,之後老百姓買不起東西,又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利於商品產量的增加)。
(7)貨幣是政府印的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貨幣發行的原則:
1、堅持經濟發行,就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按照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通過銀行信貸的渠道來發行,這是人民幣發行的最基本原則。
2、堅持計劃發行就是貨幣的發行必須納入整個國家的計劃體系之中,按計劃辦理,以保證幣值和物價的穩定。具體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提出貨幣發行計劃,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3、堅持集中統一原則意味著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唯一的貨幣發行機構,集中管理貨幣發行基金。無論紙幣還是硬幣,無論主幣還是輔幣,均統一集中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人民銀行具有壟斷的貨幣發行權。
H. 錢是政府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嗎
不是的。
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又由國家掌握發行,因此,它很容易根據國家財政的需要而不是根據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早亮要而發行,從而導致紙幣發行過多,形成通貨膨脹。
要保證紙幣制度的穩定性,必須堅持紙幣的經濟發行原則,按照貨幣流通規律的客觀要求適量發行;並根據客觀經帆閉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由中央銀行進行靈活的調節。
(8)貨幣是政府印的什麼擴展閱讀;
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紙幣是指,代替金屬貨幣進行流通,由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
紙幣是貨幣,只能執行貨幣的部分職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部分國家的紙幣還可以陸轎寬執行世界貨幣職能(如美元、歐元等)。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國家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I. 金錢不是國家自己印的嗎那為什麼國家會沒有錢了呢當沒錢的時候印一些出來不行嗎
錢的確是印出來的,但是不能無正廳限制地隨便亂用,為了利於經濟發展允許適當的多印一舉兆隱定比例的鈔票,但是過多就會引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也就是錢不值錢,原來的一個雞蛋一塊錢,鈔票印多了雞蛋就可能兩塊或者更多錢才能買到,錢變多了購買力卻並沒有實際增加,甚至變少。錢越來越不值錢就是前面說的政府一直在適當比例的多印貨幣,目前的經濟整體還是在向好的發展,就是這個多猜頃印鈔票比例是合適的
J. 央行印的鈔票是如何進入社會的
第一:央行只負責發行紙幣,但是實際印刷紙幣並非由央行印製,而是專門有印鈔廠。
第二:關於中央發行貨幣如何流入社會
這要從貨幣起源說起了,簡單點說,什麼是貨幣?國家依靠其強制力發行的,具有商品交換介質作用的一種特殊商品。
在最初的商品交換中,都是以物易物,你用羊換我的斧頭,我用牛換你的食鹽。但是這樣交換存在著繁瑣,而且有特定性,後來,人們逐漸用貝殼等物品作為介質,比如買一頭羊需要10個貝殼,一頭牛12個,用貝殼計算商品價值,也就是最初的用貨幣計算商品價值。
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覺得貝殼有用,這就需要國家的強制力了。在國家形成後,國家利用國家信用和國家強制力,使得貝殼作為貨幣職能得到法律化--用貝殼可以買到東西,這是國家規定的,由國家擔保。
那時候的貝殼就是現在貨幣的前身。
知道貨幣怎麼來的後,就可以知道:鈔票作為貨幣的實體化產物,其作用是作為商品交換的介質,那麼,錢如何流入社會呢?
1,最初貨幣的流入,是國家強制力來決定的。比如最早,當國家拿著貝殼找你購買東西時,你不願意,國家依靠其強制力,強迫用貝殼買走你東西,並告訴你,這個貝殼,在這個國家,你也可以買東西。於是你用貝殼去買別人東西,別人當然也不願意啦,這時候,國家依靠其強制力,要求另一個人也必須接受貝殼換物品。久而久之,貝殼可以換取商品深入人心,而大家在用貝殼和商品交換中,也漸漸感覺這樣交易比原來的方式更加方便,也就接受了這種方式。當然,這是最初的一種方式,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都知道用貨幣來作為商品流通介質是非常方便的,也就普遍開了。
2,現在貨幣流入市場,如何流入呢?第一種,和國家間交易,由國家提供貨幣,商人提供商品,如基礎建設等,這樣,國家用貨幣來換取商品,而商人得到貨幣,當然這個貨幣是國家依靠其信用和強制力來保證的。第二種,當貨幣從商品流通中,不斷由國家流入社會時,社會中的貨幣交流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就形成了一種貨幣流通,進而帶動經濟發展。
可以這么說,貨幣由國家發行,然後通過商品交易(也就是國家與民間經濟)流入社會,進而在社會中循環。
還有一種,就是在國家,政府任職的職員,其所服務的是國家,因此,國家也會給予其相應的報酬,而國家本身不具備商品生產和交換功能,因此,國家也會用貨幣作為報酬,然後由其雇員帶入社會中。
也就是說,貨幣由國家進入社會的方式包括:國家-商人-社會(商品貿易),國家-國家雇員-社會(報酬)
鈔票作為貨幣實體化的東西,一般貿易中,大額交易使用鈔票並不方便,多數採取銀行結算方式,當然,這本身已經包含大家所說的「錢」在裡面,比如國家和商人交易,商人提供貨物,國家不一定會直接提供實體鈔票,而是在銀行給商人一筆貨幣數據,由銀行結算給商人,當然,商人可以用它在銀行里繼續做結算,也可以將其變成鈔票取出,而國家給予雇員報酬也可以是兩種方式的一種,但是無論怎樣,貨幣數據和鈔票可以等值兌換,這也是由國家保證的。
至於國家發行鈔票的多少,該如何發行,是國家依靠其經濟發展以及黃金等貴重金屬儲備來決定的,濫發紙幣只會導致金融崩潰。
理由很簡單:在國際貿易中,最初的國與國貿易,對方並不一定採納對方貨幣,一般都會以比較稀有的黃金,白銀等作為貨幣介質,但是,黃金白銀畢竟有限,對於越來越大的國際貿易,金銀已經不能承擔介質功能,因此,各國在結算時,往往採取國際貨幣結算方式,比如A國商人在B國購買商品,B國獲得A國貨幣,當B國購買A國商品時,就可以用A國貨幣來結算,當然這一結算是兩國銀行間結算。後來,一些大國在國際上具有足夠影響了和信用,其貨幣也可以作為國際貨幣或者區域貨幣來進行貿易結算。
前面月長石也說了,貨幣發行是國家依據其強制力和國家信用來的,貨幣的發行,除了和金銀儲備有關外,還和國家經濟有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品流通。當國內有100塊錢貨物流通時,國家如果發行100塊錢貨幣,則是正好,如果只發行80塊錢,那還有20塊錢商品無法通過貨幣來流通,造成通貨緊縮,錢更加值錢,但是有20塊錢商品無法流通,不利於商品流通發展,而發行120塊錢,會導致20塊錢無法購買到商品,貨幣貶值,造成通貨膨脹。輕微的通貨膨脹有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但是如果濫發紙幣,如100元貨物發行1000甚至10000紙幣,只可能導致物價飛漲,鈔票變得一文不名,如戰後的伊拉克,短時間內買東西其貨幣甚至直接用磅秤稱而不是計數,這樣的貨幣已經超出其發行范疇。
PS:0分說了這么多,都是自己寫的,算是回顧一下以前學習的貨幣發展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