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股市有沒有泡沫
⑴ 股票里的泡沫是什麼意思
泡沫就是股價超過其正常估值。價格越高泡沫越大,也就是越危險,大盤4000點以上泡沫是非常大的,從今年的走勢就可以看出,既然是泡沫它早晚要破滅的,價值的回歸是必然的。有沒有泡沫從市盈率可以看出來,一般市盈率20-30是正常的,去年大盤最高大60倍左右,現在大盤市盈率15倍左右,也就是說很多股票都被低估了,有些股可以進行中線投資了。
⑵ 請問如何給一隻股票進行合理的估值怎樣判斷股票是否存在泡沫
市盈率是判斷一隻股票有沒有泡沫的主要標准
國外好的公司股票市盈率都是在10-20倍左右,國內公司成長性好,市盈率高一點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有60 70倍那也是明顯太高了
而且市盈率是一個動態的數據,可以根據去年的業績算,也可以根據明年的業績算,要考慮公司長期業績的平均情況來計算市盈率
比如說現在A股里某股票06年市盈率20倍,而且預期未來幾年業績還會增長,那麼股價就是嚴重低估的
⑶ 資產價格泡沫的識別方法
據定義,要判斷資產價格是否存在泡沫,就必須估計由基本面因素決定的內在價值,並將其與當前價格進行對比,看兩者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然而,估計內在價值意味著必須對預期收益和未來利率水平做出假定。如果假定出現問題,內在價值的計棗尺算就存在偏差。因此利用戈登公式來判斷是否存在泡沫是非常困難的。一個替代的辦法使用特定資產當前的市盈率(PERatio)與該資產的歷史市盈率、資本市場當前的平均市盈率進行比較。
要在泡沫形成過程中事前(ExAnte)識別資產價格泡沫尤其困難。誠如金德爾伯格(2007)所言,資產價格泡沫就像美女一樣,事前你不知道如何界定它,然而一旦你遇見過,你就肯定能認出來。因此在下文中只討論如何在事後(ExPost)識別資產價格泡沫。Diba和Grossmann(1988)認為,如果存在理性泡沫,那麼股票價格的一階差分應該是非線性的豎態。Campbell和Shiller(1987)指出,如果股利收入數據和股票價格數據不是協整的,那麼就存在泡沫。Craine(1993)聲稱,如果市盈率存在單位根,那麼就意味著存在「非理性繁榮」。
Voth(2000)將資產價格泡沫定義為,資產價格在峰值後至少下跌50%,並在至少5年時間內不能恢復到峰值。Sklarz和Miller(2003)發現,股票指數5年變化率(以月度數據為基礎)是對美國1900-2000年期間股票市場泡沫的良好預測指標,如果該比率超過200%,在該時期內就存在較為明顯的泡沫。芬蘭央行開發了一個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該指標衡量過去3年間資產收益和資產價格之間的相對變化。其核心思想在於:在一個特定時期內資產收益和資產價格不可能偏離太大。如果股票價格上漲幅度顯著超過股利增長幅度,就表明存在泡沫(MelolinnaandTaipalus,2006)。Bordo和Jeanne(2002)設計了一個指標來衡量資產價格的繁榮與蕭條(BoomandBust)。如果特定資產價格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大於所有國家該資產價格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的算術平均數加上1.3倍所有國家該資產年均增長率的標准差的算術平均數,則該資產價格在過去3年間存在繁榮;如果特定資產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小於所有國家該資產價格過去3年內的年均增長率的算術平均數減去1.3倍所有國家該資產年均增長率的標准差的算術平均數,則該資產價格在過去3年間存在蕭條。
運用不同的泡沫識別方法,對同一次資產價格漲跌作出的判斷可能截然相反。Simon(2003)以1929年美國股市為例說明了這一點。例如,McGrattan和Prescott(2001)通過驗證投資的Q理論,得出1929年美國股價被低估余岩源的結論。Delong和Shleifer(1991)通過考察封閉式基金相對於其持有的基礎股票組合的價值,發現1929年存在泡沫。Rappoport和White(1991)考察對股票經紀商提供的貸款中蘊含的風險溢價,發現該溢價在1929年股票市場上顯著上升,因此推斷存在泡沫。Santoni和Dwyer(1990)通過判斷股票市場收益是否遵循隨機漫步來驗證泡沫的存在(這是對有效市場假設的偏離),他們發現在1929年並不存在泡沫。Siegel(2003)用持有股票的30年已實現收入是否高於30年前預期收入兩個標准差來判斷是否存在泡沫,他發現在1929年美國股市並不存在泡沫。
資產價格泡沫是與整體經濟相聯系的,特別是股票泡沫與住房泡沫更是如此。對此比較典型的分析莫過於Shiller的分析。
對於股票泡沫,Shiller提出了關於股市價格與整體經濟之間的反饋機制(FeedbaekMechanism)。當股票價格迅速上漲時,向上反饋(UpwardFeedback)機制形成。即公眾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股票價格上漲上,普通預期與信心增強,對股票的需求增加。這又導致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上揚。而股票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又會導致預期與信心的進一步增強,導致股票價格更進一步上漲。這種情形對整體經濟會產生較大影響。因為對股市增強的預期與信心會鼓勵人們對商品或服務進行更多的消費(支出),從而推動整體經濟的迅速增長,從而提升公司利潤,這又會進一步推動股票價格的上漲。在這個向上反饋機制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股票價格的上漲應該是穩定的和連續的。但事實上股票價格每天都是不斷波動的,而且市場中還存在許多雜訊(Noise)。股票價格的變化並不總是在前一日交易價格的基礎上發生變化,有時則是反映一種很多年的長期趨勢。二是隨著股票價格的變化,公司應該存在更多的盈利(機會)。但事實上這種機會的存在只是一種可能性,並不是確定的,而且也不是經常發生的。所以,這種向上反饋機制是存在風險的。關於財產(住房)價格泡沫,Shiller等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當利率下降或某種其它因策的出現,導致住房需求上升,住房價格上漲,住房所有者收益增加,其歸還借款能力增強。這導致其預期和信心增強,借款會進一步增加,對住房的需求進一步擴大,住房價格更進一步上漲。同時隨著這個過程,消費支出增加,整體經濟向好。同樣,這個過程也是有風險的。第一,利率會隨著借款需求的上升而上升,對借款會產生一定的抑制;第二,其『他因素會消失或別的因素出現,也會導致住房需求的抑制。如果利率上升到一定水平,或其它因素產生重大影響時,則可能出現一種向下的趨勢,即:利率大幅上升或其它因素導致住房需求減少,住房價格不再上漲,住房所有者收益減少,其歸還借款的能力減少,甚至導致高債務的借款人還款的困難。進一步的借款同時減少,住房供給相對過剩,住房價格更進一步下降。同時,住房所有人緊縮消費支出,整體經濟向壞。
⑷ 什麼是股市泡沫
泡沫就是價格虛高
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無人接盤,就會暴跌,股市也是如此
⑸ 什麼是股市泡沫
從個股來說,當物轎價格高於價值很多的時候,就有了泡沫檔螞核,價值一般用現金流貼現來計算,也可以用相對簡單的市盈率法來測算
對於整個股市,有兩種看法
1當大部分個股都高於其真實價值很多行掘時,就可以說市場有泡沫
2
當市場指數己完全脫完宏觀經濟實際增長時就有了泡沫,也就是出現較嚴重的背離
分析時不可以絕對應用,至於大多少才算有泡沫,沒有絕對的指標來衡量,要靠自己的經驗來判斷!!!
⑹ 請問什麼是股市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呢
股市泡沫,一般來說,指的是上市公司股價與它的價值的偏離程度。我們知道,股市是典型的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的定價形式和實體經濟是不同的。虛擬經濟價格的形成,有賴於市場對其後市的預期。對後市,如果信心較強,則價格高於價值,從而產生泡沫。反之,則價格低於價值,泡沫也消失。
人們都知道,機構投資者的優勢是專業的深度、信息的超前性,以及資金的規模。因此,他們永遠是市場的主角,任何一輪行情的大漲與大跌,與機構投資者都脫離不了干係。當行情經過大漲之後,市場都會談到行情泡沫的問題,讓我們從機構對行情認識的過程與投資的過程,來見識一下行情的泡沫是怎樣形成的。
機構的最大優勢是專業化,機構投資於任何一隻股票都會經過深度研究,者進行過實地調研,然後據此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 行預測,並結合公司在行業中地位、所在行業的景氣度、國內外同類公司股價表現等因素進行估值,再以估值價和現有股價比較來得到投資評級。然而,在行情運行過程中,很多時候機構對股票進行估值的依據和標准會隨著行情的變化而變化的,行情的泡沫就是在這種變化中產生的,最常見的變化有三種:
一是,時間單位的移形換位。在行情處於起漲初期,機構估值的依據一般以當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當行情漲升到中段時期,機構估值又一般以明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當行情漲升到高位後,為了維護市場中高漲的投資熱情,機構估值又一般以後年的預估業績來作為估值依據的。
二是,估值市盈率隨行情水漲船高。許多專業分析師在選取估值市盈率時,往往會參考境外市場的標准,以及同類股票的標准。然而,無論是境外市場,還是同類股票的市盈率會隨著行情的上漲而逐步提高的。如果,失去了主觀依據,單憑客觀依據來進行估值,就一定會出現隨行情變化而被動估值的現象。
三是,以未來帶有不可預測性風險的公司投資項目來作為估值的依據。當許多上市公司還處在項目投資立項的時候,甚至只有投資意向的時候,許多分析師就會立即對該項目展開理論上的剖析,來預期該項目未來能給公司帶來多少收益,並冠以某某題材者行情的概念來提升估值的空間。這里的問題是:許多公司的投資項目是會受到國家產業政策影響的,有時候會半途而廢,甚至死於胎腹;上市公司隨意更改投資意向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使項目投入了,其有到達產期期間的行業景氣度和經營環境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用對未知項目的預期來作為估值的依據是非常不嚴謹的,當行情出現以投資項目的題材來作為估值依據的時候,意味著行情的泡沫也因此而產生了。
四是,以某些境外資產定價模型來機械化地進行估值。大家知道,境外的資產定價模型所對應的資產,是具有高度市場屬性、較高流通性等特點的。而國內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其下屬資產具有行政控制、地方利益、產業保護、民生等屬性,即使未來全流通後,這些屬性在相當長時間內也難以根除。因此,當某個股價只有5、6元價格的股票,因分析師套用某些境外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估值,得出估值價30元,行情因此而大幅度上漲的時候,也就預示著行情的泡沫就此形成了。
⑺ 怎樣看一個股市市場過熱有什麼辦法可以計算出泡沫的情度啊
短期來說... 股市這么熱... 會刺激到存款的減少啊... 前不久就公布了居民存款大幅度減少... 應該就是流失到股票市場的... 就像之前亞洲金融風暴就是一個股市過熱的好例子...
防止泡沫經濟的形成
什麼叫做泡沫,就是價格偏離價值,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已經到了很危險的地步,已經離開了基本面了。
泡沫實際上是由兩股力量形成的,一股力量呢叫做非理性預期,另外一個就是資金。
什麼叫做非理性預期呢?就是說,我不看道瓊斯指數股里邊這個盈利的情況,我也不看美國的經濟情況,我也不看世界的經濟情況,我就是有一些說不清楚的原因,我認為它能漲20%,那你會怎麼做呢?你趕快買進,但是當你一買進,當所有人都這么想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去買的時候,道瓊斯還真就漲上去了。所以由這種非理性預期驅使的資金流入到股市裡面把股市推高,這種推高反過來印證了非理性預期,反過來印證了非理性預期,所以呢就使得這種非理性預期變得好像理性化了。因此,它更堅信不疑了。他說還能漲,繼續往裡投,果然它就繼續往上漲。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價格已經越來越偏離價值,越來越偏離價值了。那麼這個時候泡沫就形成了。 泡沫的一個明顯的標志啊,就是說它的股價跟它基本面脫節,跟公司本身價值,公司價值是什麼呢?就是它未來的盈利能力,這個未來的盈利能力怎麼來算呢?很難算,很難判斷。過度的泡沫會導致股災,股災又會使經濟崩盤,股市歷史周而復始地講述著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於是,1933年至1934年間,《證券法》、《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在美國相繼出台。它們作為股市的守護神,成了抑制股市泡沫最為有效的武器之一
⑻ 美股泡沫程度判斷
本文將會從多個指標判斷美股泡沫程度。
如今的標普500市盈率是25.37(2022-02-06的數據)。1÷25.37=3.942%,這意味著買入標普500指數的投資收益率是3.942%。不過僅僅看市盈率不太靠譜,因為,首先,目前美股的大盤指數的權重股都是一些增長速度極高的科技巨頭,只有在企業利潤不增長的條件下才能認為買入股票的投資收益率等於市盈率的倒數;其次這是一個短期指標,企業利潤在短期里可能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2020年春的疫情導致大量企業在2020年企業利潤驟降,但到了2021年,企業的利潤又恢復正常了。下圖是近30年的市盈率倒數走勢圖:
股債利差 = 大盤市盈率倒數 減去 國債收益率
此模型的通過比較股票大盤市盈率倒數與國債收益率,來衡量股票泡沫程度。市盈率倒數就相當於持有某企業股票的投資收益率,當股票的投資收益率遠高於國債收益率時,說明股票被低估了。當股票收益率與國債利率差不多時,持有國債遠優於持有股票,說明股票被高估了。這個模型能很好地告訴我們為什麼低利率水平能支撐高估值的股票市場。去谷歌搜 ### Fed's Stock Valuation Model Monthly/Weekly 可以找到每周更新的數據。
股債利差模型有一個缺陷,那就是沒有考慮到經濟發展導致企業利潤增長,對市盈率的影響。在企業利潤高速增長的條件下,如果股價沒有發生變化,那麼市盈率倒數就會上升,與國債利率的利差增大。我將會通過給自己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並逐一回答的形式,建模一個帶有增長預期的股債利差模型:1、市盈率與國債利率有什麼關系?2、公司利潤上漲10%時,股價上漲多少?3、公司利潤上漲10%且利率水平上升2%,股價會上漲或下跌多少?
我們再深入探究一下吧,我們看看上面都做了哪些搏純假設,這些假設是否合理?是否精確?
如上圖所示,近30年裡,發生過4次收益率倒掛:1989年1月、2000年2月、2006年2月、2019年8月。如今的長短期利差值為0.62,且有不斷下降的趨勢。
巴菲特指標(Buffett Indicator) = 股票市場總市值 ÷ GDP。巴菲特稱,當這個指標等於80%左右時,說明股票被嚴重低估;當這個指標等於200%時,說明股票被嚴重高估。
如今這個指標是205%。
一些財經自媒體喜歡用「巴菲特持有現金量創歷史新高」來描述一場即將發生的股市崩盤,這其實是標題黨:
接下來進行下鑽分析,看一看納斯達克權重前10的成分股的估值情況,以下列出的TOP10權重股佔了納斯達克指數53%的權重:
由於特斯拉三年前還是虧損,無法直接含銀伍計算近三年凈利潤平均增長率,因此進行了預估:
我認為,支撐現在美股價格高企的兩大核心因素是:
目前預計,第一點將繼續得到保證,而第二點將難以為繼——這由美聯儲談或2022年多次加息預期所導致。
⑼ 除了市盈率外,怎樣從其他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分析股市泡沫
目前中國股市存在泡沫嗎
1. 衡量股市泡沫的指標
除了平均市盈率外,衡量一個股市整體是否存在泡沫或是具有投資價值,還有如下指標。
(1) 紅利支撐股價水平。有人舉香港上市的匯豐控股和長江實業的例子,認為沒有泡沫的股票價格是由上市公司的分紅、凈資產支撐的。然而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股市中只是特例,特大型公司的股票,成長性較差,炒作困難,分紅或每股凈資產確定了它的大致價格下限。
(2) 平均股價。2001年6月14日滬深市場(剔除了PT股)1089隻A股平均價格16.91元,至2002年1月10日,滬深市場1121隻A股平均價格為11.51元,有研究人員撰文認為,股票平均價格可以評估市場的投資價值或風險水平。平均股價在15元以上,風險很大,平均股價在10元以下,風險較小。這種經驗規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平均股價指標的缺陷仍然存在,價格高低不能作為股票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送股、轉增股、配股、股票拆細時平均股價發生跳躍,但股票的內在價值沒有相應變化;平均股價沒有考慮實質經濟,經濟繁榮與經濟蕭條時,合理的平均股價水平自然不應相同。
(3) 平均市銷率。西方有些學者(肯尼斯.L.費希爾,1984)就提出市銷率(PSR,price sales ratio)的概念,即每股市場價格除以每股銷售收入。由於銷售收入的波動性要比凈利潤的波動性小得多,所以市銷率比較穩定。而且,一股上市公司的銷售收入都是正的,所以計算平均市銷率時,幾乎不需要剔除上市公司,可以將所有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保證了計算的客觀性。費希爾對美國股市一百多年數據的檢驗表明,根據市銷率判斷個股和大盤,投資效果比市盈率好。在費希爾看來,用市盈率定價是很不科學的,「市盈率10倍太高,1000倍卻太低」。([ 美]肯尼斯.L.費希爾,2000)
(4) 平均市凈率(托賓q).與費希爾不同,美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史密瑟斯等(Andrew Smithers etc.,2001)偏愛平均市凈率指標,也叫托賓q指標(q ratio)。史密瑟斯認為,q值就像彈簧,將股市拉向它的內在價值位置。他還認為,q值和平均市盈率指標大多數時候朝著相同的方向運動,但平均市盈率偶爾會給出災難性的價值數據。有一個事例顯示了托賓q的威力,2000年初史密瑟斯等出版的《華爾街價值投資》一書根據托賓q建議人們要拋空股票。
(5) 市場成本。市場成本(AMC®,Average Market Cost), 也叫平均持籌成本,是指剔除非理性交易後,市場上所有投資者持有某隻股票的平均成本。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市場成本在數值上恰好等於股票的內在價值。
用市場成本指標來衡量股市的投資價值,幾乎具有以上幾個指標的所有優點而沒有它們的不足。市場成本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衡量個股的投資價值,如果市價遠高於市場成本,這種股票跳水只是遲早的事,反之,這種股票則值得關注。
市場成本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對不同時期的同一市場或不同的市場,都具有解釋力。NASDAQ指數漲得太高,就必然會跌回它的平均成本位置(這是資金堆積的地方),但到了平均成本線上就會獲得較強的支撐,並不因為它的市盈率水平是100多倍(參見附表)而還含有多少泡沫。目前上證指數的市場成本為1509.258點,根據市場運行的內在規律,如果跌破這一點,並不是股市沒有投資價值,而主要是投資者沒有信心。
2. 幾個悖論
(1) 經濟高成長與上市公司質量差。前一段時間,證券市場上一片打假之聲。很多投資者認為,中國的上市公司,業績好的不能相信,業績差的也有操縱盈利的嫌疑。我就不理解,中國的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會計師事務所、交易所、證監會、新聞媒體等等層層監督,難道做假會比非上市公司厲害,難道中國上市公司的成長遠遠落後於中國經濟的成長?中國的證券市場是轉軌經濟中的證券市場,不能拿理想的完美的目標來裁剪。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國民的信心,難道證券市場的發展就不需要投資者的信心?
(2) 中國證券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與證券市場問題成堆。客觀地講,證券市場是中國市場體系比較公開、比較透明的市場,也是發展速度較快的市場之一。但給人的印象卻是中國證券問題成堆,必須來一次傷筋動骨的調整,甚至推倒重來。這將把中國證券市場引向何方?
(3) 按現金流量貼現計算未必有投資價值,但外資收購意願強烈。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並不完全是按購買力平價確定的,而按現行的匯率計算,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後有很強的購買力。這導致在國內投資者看來很貴的股權,在境外投資者未必這么看。2001年11月23日新華社深圳又傳出消息,美國艾默生公司花7.5億美元收購華為技術公司下屬的深圳市安聖電氣公司全部股權。安聖電氣尚且如此,大唐電信、中興通訊(2002年1月9日總市值分別為9.57億美元、12.44億美元)難道市場價格很高,對外資沒有吸引力嗎?不要以為中國的企業不值錢,有些東西並不反映在會計報表裡。當然,A股價格存在結構性不合理現象,但不是平均市盈率畸高。
(4) 11年指數漲了15倍,但投資者整體的平均投資收益率並不高。指數有時會誤導決策。乍看來,滬市11年漲了15倍,上證指數年增長率達27.9%,非常之快了,股市裡肯定積累了大量的泡沫。但細心的人應該發現,在1994年8月以前,市場容量很小,股指大起大落,而這少數幾家上市公司卻將上證指數市場成本抬高到757.519點。實際上,1994年8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平均持籌成本1509.155點)上證指數的年平均收益率為9.74%,考慮到交易費用(含印花稅、傭金、過戶費等中國的交易費用率較高,投資者的換手率也較高,所以總的交易費用數額可觀),中國投資者的平均年收益率是非常低的。
從長期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其股價指數總是在不斷上漲,原因在於經濟在增長、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總額在增長、市場成本曲線也在逐步抬高。長期來看指數總是上升的,不能看指數漲了多高就據此判斷股票市場是否不正常。
(5) 同一上市公司股票,在不同市場上股價及其表現截然不同。有人喜歡將中石化在香港、紐約和上海市場的不同價格來說明中國市場里存在大量泡沫。這種比較是非常片面的。眾所周知,由於市場割裂,國內投資者到香港市場上購買股票受到限制,兩個市場上股票的供需關系完全不一樣,由此導致價格出現很大差別是很自然的。如果兩個市場是自由流動的,價格自然會相互接軌。另一方面,即使兩個市場自由流動了,也不能認為A股股價就一定要以香港股價為標准與之接軌。價格將根據新的市場供需關系重新決定。
⑽ 現在的股市到底有沒有泡沫,泡沫會比房地產大嗎
現在股市比房地產泡沫大,這種觀點真是危言聳聽,提出這種觀點的人太無知了,應該是對股市根本不了解,或者盲目看好房地產,才能給出這樣的結論。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股市當前還處於被低估,根本就沒有泡沫,有泡沫的就是部分已經被炒作高位,嚴重透支未來股價的部分個股,大部分個股都還在底部趴著,還嚴重被低估,又怎麼可能有泡沫呢?
可以從整個A股市場上證指數平均市盈率來證明股市有沒有泡沫,截止周五收盤上證指數平均市盈率為16.07倍,深證指數平均市盈率為33.69倍。
政策開始對股市施壓,採取“去股市杠桿資金”和“讓股市走價值投資”等,這兩個政策出台後,一個是對股市抽血,另外一個就是直接讓股市去泡沫。
當前的A股已經是熊市之後,股市已經充分釋放各種風險,並沒有累積泡沫,又怎麼可能存在泡沫呢?房地產不同,房地產之前一年一個價,累積十幾年了確實存在泡沫,這是不可否認。
最後通過上面分析得知,股市比房地產泡沫大這是錯誤觀點,當前股市還處於價值投資范圍之內,根本不存在泡沫,所以建議大家理性看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