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出本幣為什麼是貨幣政策擴張
❶ 拋出本幣,購入外幣,為什麼會造成貨幣供給量增加
本幣貶值,出口取得同樣外匯能夠兌換的本幣數量增加,在本國物價等不變情況下,企業的利潤增加,出口積極性增加,出口競爭力增加,促進出口,引起外匯供應量增加,中央銀行購買外匯(外匯儲備)的貨幣發行量增加(即外匯占款),貨幣供應量增加。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由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貨幣供應量(MoneySupply)
世界各國中央銀行貨幣估計口徑不完全一致,但劃分的基本依據是一致的,即流動性大小。所謂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隨時可以變為現金或商品,而對持款人又不帶來任何損失,貨幣的流動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轉次數就不同,形成的貨幣購買力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不一樣。
(1)賣出本幣為什麼是貨幣政策擴張擴展閱讀
按流動性標准劃分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對中央銀行而言,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提供貨幣供應結構圖,這種貨幣供應層次的劃分,有利於為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決策提供一個清晰的貨幣供應結構圖,有助於掌握不同的貨幣運行態勢,並據此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調控。
另一方面,分析經濟的動態變化,這種貨幣層次劃分方法,有助於中央銀行分析整個經濟的動態變化,每一層次的貨幣供應量,都有特定的經濟活動和商品運動與之對應,通過對各層次貨幣供應量變動的觀察,中央銀行可以掌握經濟活動的狀況,並分析預測其變化的趨勢。
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機制,也稱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它是指中央銀行為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其他宏觀金融變數而掌握的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並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作用於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然後再通過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達到其政策目標和各種重任的完整體系。
❷ 為什麼國際收支順差時採用擴張的貨幣政策
原理簡單來說就是 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多了,本幣升值,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是本幣貶值,抵消順差帶來的升值效應
❸ 在固定匯率的情況下,為什麼中央銀行買入外幣,拋售本幣,會引起貨幣擴張
因為不同匯率下通貨膨脹的傳遞 在固定匯率下,通貨膨脹比較容易從一國傳遞至另一國。例如,如果國外出現通貨膨脹,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將會提高,貿易趨向順差,本國貨幣出現升值的壓力。為了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必須賣出本幣、買進外幣,結果造成本國貨幣的投放量增加,本國的物價水平上升。相反,在浮動匯率下,通貨膨脹在國與國之間的傳遞則比較困難,當國外出現通貨膨脹時,國外的匯率水平將隨之調整,國外產品的競爭力不會發生變化。本國的物價水平也不會由此而受到影響。一些研究表明,在西方國家普遍實行固定匯率的時間,各國的通貨膨脹率較為接近,而在1973年實行浮動匯率以後,各國之間通貨膨脹率的差異則較大。
拓展資料
固定匯率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
1、通常分析開放條件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簡稱M—F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以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為假設前提的開放經濟模型。它是一類特殊的IS-LM-BP模型,其特殊性表現在BP曲線由於資本的完全流動性而成為一條水平線。
2、在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的情況下,利率的微小變動都會引發資本的無限量流動。在這種假定條件下,各國利率均與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任何國家的中央銀行均不可能獨立地操縱貨幣政策,其原因如下:假設一國貨幣當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國的投資者為了享有這一更高的利率而將其資金轉入該國,結果由於巨額資本流入,該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巨額順差,外國人購買該國大量的金融資產會造成該國貨幣升值的巨大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該國中央銀行有責任干預外匯市場以保持匯率穩定,因此中央銀行將在外匯市場上拋售本幣買進外幣,結果使該國貨幣存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影響,最終國內利率將退回到最初水平。
3、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貨幣政策由此可得出,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果資本具有完全的流動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立地執行貨幣政策,不可能偏離世界市場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企圖都將引起資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並迫使貨幣當局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場上通行的水平,經濟重新恢復到原來狀態。
4、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財政政策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如果資本具有完全流動性,則一國不可能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任何擴張或緊縮貨幣供給的企圖都將被資本的迅速巨額流動及央行保持固定匯率的承諾所抵消;而財政政策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由於上述原因而使國際收支恢復均衡,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卻進一步擴大了。
❹ 本幣升值壓力,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買外幣拋本幣,「本國貨幣供給增加」是為什麼
央行往市場上投放更多的貨幣,收回債券,所以本國貨幣供給增加。
央行在外匯市場買入外匯,在結算時就會有等額的本幣結算給外匯賣出方,而外匯在本國市場是不可以流通的。將不能在本國流通的外匯置換成可在本國市場流通的本幣,這就相當於央行在外匯市場投入了本國貨幣,形成本國貨幣供給增加。
拓展資料:
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
Ⅰ.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Ⅲ.本幣貶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①小國的匯率變動只會對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但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主要工業國匯率的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將使吸進貶值貨幣的一方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
❺ 為什麼國際收支順差使用擴張的政策
1.當國際收支順差時,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因為擴張的貨幣政策作用如下:
一方面擴大國內需求,進口需求增加,經常賬戶順差減少
另一方面則降低利率,使資本外流增加內流減少,資本和金融賬戶余額減小,從而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賬戶+經常賬戶)余額減少。
2.蒙代爾的政策搭配中,提出用「貨幣政策」來調節國際收支順差(其實逆差也是),是由於貨幣政策對外部均衡影響較大,而財政政策對內部均衡影響較大的緣故,這是最優指派原則的應用。
3.國際收支順差或稱國際收支盈餘即是指某一國在國際收支上入大於出,而國際收支一般是用美元結算,這種結算是在銀行之間進行的,但是美元除在美國外其他國家不能直接流通,我國央行就將順差多出來的美元儲備起來,而發行3倍於儲備左右(我國就是這樣)的本國貨幣,以維持貨幣流通量的平衡。順差越多外匯儲備自然就會增長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