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貨幣是什麼意思
㈠ 各種貨幣符號代表什麼意思
世界主要貨幣符號如下:
1、人民幣:¥
2、美元:$
3、歐元:€
4、巴西雷亞爾:R$
5、英鎊:£
6、新加坡元:S$
7、日元:J¥
¤ 國際通貨符號,當沒有合適的貨幣符號時使用。
¤(gly) 李元(大李國際通用貨幣,輔幣100李分(cent)=1李元。
各國貨幣符號的由來:
1、「¥」是人民幣代表貨幣符號
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首次正式確定人民幣貨幣符號。因為人民幣單位為「元」,而「元」的漢語拚音是「yuán」,因此,人民幣貨幣符號就採用「元」字漢語拚音首字母的大寫「Y」。為了防止與「Y」和阿拉伯數字誤認、誤寫,就在「Y」字上加上一橫而寫成「」,讀音仍為「元」。
2、「$」是美元代表貨幣符號
提起「$」的由來,要追溯到16世紀初,當時西班牙鑄造了一種名為「PESO」 (比索)的銀元。這種銀元的圖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獅子和城堡),一面是兩根柱子。根據西方神話,它們是大力土赫居里斯的柱子,代表直布羅陀晦峽兩岸的山峰。
相傳,很久以前,歐洲和非洲,彼此連接,後來被大力士赫居里斯拉開。1732年墨西哥城用機器鑄造出一種「雙柱銀元」,其圖形與「PKSO」差不多。只是在兩柱之間加上了東西兩半球的圖案,兩柱上各有一條捲曲成「$$」狀的圖形。時間久了,人們就將「$」視作銀元的記號了。時至今日,世界上還有不少的國家採用「$」作為本國貨幣符號。
3、歐元的貨幣符號是「€」
歐分沒有官方推薦的符號,其金額一般用歐元的小數表示(如通常使用 €0.05 而不是 5¢ 或 5c)。小寫字母 c 通常也被使用,來自於荷蘭盾的次級貨幣單位分(cent)。在愛爾蘭通常可見小寫 c 表示(如郵票上),不過商店中有時使用分幣符 ¢。
希臘則廣泛用其原貨幣單位 Lepton(Λεπτά) 的縮寫——大寫字母 lambda(Λ) 表示,而且這一單位還被用在希臘發行的歐元硬幣自行設計面上。德國通常使用「cent」的縮寫「ct」。芬蘭一般使用小數形式,如 -.82 €,不過有時也可以看到芬蘭語「sentti」的縮寫「snt」,如 50 snt 。
㈡ 貨幣的含義
問題一:貨幣對是什麼意思? 1、貨幣對 :由兩種貨幣組成的外匯交易匯率。 例: EUR/USD。其中EUR稱為基本貨幣,USD稱為二級貨幣。
2、貨幣對組成:
貨幣對由兩個 ISO 代碼加一分隔符表示,例如 GBP/USD ,其中第一個代碼代表 「 基本貨幣 」 ,另一個則是 「 二級貨幣 」 。
最常見的貨幣 市場中交易最為常見的貨幣被稱為「主要貨幣」。 大部分貨幣的買賣相對於美元(USD)進行。 美元(USD)是交易次數最多的貨幣。 其後五種頻繁交易的貨幣是: 歐元(EUR);日元(JPY);英鎊(GBP);瑞士法郎(CHF)和澳大利亞元(AUD)。 這六種主要貨幣的交易占據全球外匯交易市場90%的交易量。
外匯交易市場中主流的貨幣對以含美元的貨幣對為主,例如歐元/美元(EUR/USD)、英鎊/美元(GBP/USD)、澳元/美元(AUD/USD)等等。
問題二:貨幣的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購買力的暫棲處; 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盡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當交換在更大范圍內發生,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雙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斷降低,如果市場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就總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夠提供缺失的供給來滿足交換者的需求。這個第三方就是市場,市場是包含所有交換者的總體。在上述甲乙丙交換的例子中,我們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來做一個一般的說明:假定丁余D缺E,戊余E缺F,庚余F缺A。顯然,交換如果能夠進行,乙、丁與戊都應該和A的接受者約定A可以換取其所需,於是乙、丁與戊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我們再追溯A的來源,甲的A從何而來呢?存在兩種可能:交換所得或者自行產出。如果是自行產出,那麼甲就成為一個通貨的生產者,進一步說是貨幣的發行者,他顯然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即A可以用來交換其所需,因為他正在這么做。如果是交換所得,我們不妨稱呼這個交換對象為天干,那麼甲與天干交換得到A的時候,乙就成為來自市場的第三方,甲也應與乙約定A可以交換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我轎寬模們把這個事件中的交換關系進行簡並,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只要交換者與市場能夠達成一個約定,約定某個物品對其他物品的交換權,那麼交換就總能夠進行。如果不存在丙,則市場上沒有乙需要的產品D,因為乙獲取市場丙閉緩需要的A就沒有意義,那麼乙與甲交換來獲得A的行為也就沒有意義,甲乙的之間的交換也不會進行,整個交換中止。就乙而言,在其所有B為甲所需的同時,其所需D也巧判能從市場取得,那麼乙才願意與市場丙交換。對乙而言,甲同樣可視為市場的一部分。這樣甲與乙之間的單向匹配,乙與丙之間的單向匹配,丙與甲之間的單向匹配在歸納為個體與市場時,即表現甲與市場丙(含乙)之間的雙向匹配,乙與市場丙(含甲)之間的雙向匹配。而這乃是物物交換得以發生的基本條件。因而貨幣的作用就在於將供給和需求單向匹配的雙方無法達成的交換通過市場而實現,進而實現市場所有交換者的供需轉換,即所有向所需的轉換。將所有交給市場的同時也要求市場提供其所需乃是交換的前提,所有與所需......>>
問題三:貨幣的含義和本質是什麼 (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2)在貨幣產生的過程中,商品交換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和商品流通(貨幣產生).2.貨幣的本質(1)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優點有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容易分割等特點.(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2)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產生過程其實,在歷史上,貨幣要比商品產生的晚.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板書)(1)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在貨幣產生的過程中,商品交換經歷了四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物物交換→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板書)(1)偶然的物物交換最初的商品交換,人們只是把多餘的產品用來交換,而且這種交換很偶然,有剩餘產品就交換,沒有就不進行交換;交換的產品種類也很偶然,今天可能這種產品有剩餘,就交換這種產品;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另一種產品有剩餘,就交換另一種產品.這種交換,用公式可以表示為:W1===W2.
問題四:貨幣的概念及性質? 貨幣定義
(一)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最開始貨幣就是普通的商品}。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必須有實質價值,其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種理論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Aristotle)樸素的金屬學說。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早期特徵就是「重金主義」或「金屬主義」,認為只有金銀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
(二)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為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於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問題五:外匯中的貨幣對是什麼意思? 美元兌日元,前面的貨幣是兌換中的基礎貨幣,也就是說1美元可以兌換多少日元。在銀行來講,買價永遠低於賣價,這之間的差價叫做點差,銀行的手續費。以92.53的價格買進美元/日元(USD/JPY),也就是說賣出單位量的美元買進日元(預期日元貶值),以92.63的價格賣出美日則與上面相反,把之前的日元換回美元(注意:當時1美元=92.53日元,在這個時間還換回來的話,則需要92.63日元才能換回1美元,這就虧損了,所以,只有日元貶值才能平價乃至盈利。)
問題六:貨幣供給是什麼意思? 是指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貨幣供給指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由家庭和廠商持有的 *** 和銀行系統以外的貨幣總和。
問題七:貨幣的含義是什麼 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
㈢ 會計中的貨幣是什麼意思,貨幣是什麼
貨幣指的是記賬本位幣,在中國大陸一般為人民幣。
貨幣資金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
㈣ 貨幣是什麼意思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 Money)。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2000年版)的定義,基礎貨幣包括中央銀行為廣義貨幣和信貸擴張提供支持的各種負債,主要指銀行持有的貨幣(庫存現金)和銀行外的貨幣(流通中的現金),以及銀行與非銀行在貨幣當局的存款。
各國對基礎貨幣的定義及統計不盡相同,即使是在一個國家之內,根據基礎貨幣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幾種基礎貨幣的定義。我國基礎貨幣的定義和統計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
1994年,我國開始進行基礎貨幣統計。當時對基礎貨幣的統計定義為:基礎貨幣=金融機構庫存現金+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准備金存款+金融機構特種存款+郵政儲蓄轉存款+機關團體在人民銀行的存款。其中,金融機構庫存現金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城鄉信用社、財務公司所持有的現金;金融機構特種存款是人民銀行為了吸收農村信用社多餘的流動性設立的特別賬戶,通常賬戶余額很小,並且不活躍。
基礎貨幣這一概念可分別從基礎貨幣的來源和運用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基礎貨幣的來源來看,它是指貨幣當局的負債,即由貨幣當局投放並為貨幣當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貨幣,它只是整個貨幣供給量的一部分;從基礎貨幣的運用來看,它是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包括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以及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存款);二是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而為社會大眾所持有的現金,即通常所謂的"通貨"。
在現代經濟中,每個國家的基礎貨幣都來源於貨幣當局的投放。貨幣當局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條:一是直接發行通貨;二是變動黃金、外匯儲備;三是實行貨幣政策(其中以公開市場業務為最主要)。由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我們可以看出,基礎貨幣的決定因素主要有:(1)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證券;(2)中央銀行收購黃金、外匯;(3)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4)財政部發行通貨;(5)中央銀行的應收未收款項;(6)中央銀行的其他資產;(7)政府持有的通貨;(8)政府存款;(9)外國存款;(10)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賣出證券;(11)中央銀行的其他負債。
在以上這11個因素中,前6個為增加基礎貨幣的因素,後5個為減少基礎貨幣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於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我們不難看出,在以上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銀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開市場買賣;而有些則是中央銀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對於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銀行可通過運用其公開市場業務,來抵消這些因素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因此,一般認為,基礎貨幣在相當程度上能為中央銀行所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