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用最初是怎麼發行貨幣
⑴ 剛成立的國家是怎麼發行貨幣的呢
國家發行的貨幣是根據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來的,金銀天然是貨幣。
國家的黃金儲備越多可發行的貨幣就越多。
⑵ 當一個新國家成立時其新貨幣是如何發行的
首先。國家貨幣發行的保證是國家所擁有的資源,如生產資料,信用保證,黃金外匯儲備等。新成立的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國有化掌握了大量資源有了保證。就可以發行貨幣了。然後,根據供需均勻原理。國家通過了解社會商品總量和經濟狀況,以及貨幣流通速度以確定貨幣需要量。確定貨幣平價(該貨幣與黃金或某外國貨幣的比值)。
現代新成立國家大多通過央行發行。然後再貨款給各大銀行,各大銀行再通過貸款給各種經濟主體。這樣貨幣就流通到市場上來了。各經濟主體賺了錢,向銀行還款和存款。然後再向銀行貸款。國家就可以通過這個循環過程對貨幣流通進行控制。我們個人領工資,買農產品等,國家發行的錢就到了我們手上。這就是我們實實在在看到的國家發行的錢了。
當然新成立國家還要處理原來國家的舊貨幣或貨幣等價物與新幣兌換的問題。通過兌換使舊幣退出流通市場。因為原舊幣是有對應的社會商品在流通的。所以兌換自然就不影響貨幣供需均勻。
⑶ 貨幣是怎樣發行的
這個貨幣不是亂發行的,國家發行多少貨幣有個公式來決定:M=PQ/V M就是流通領域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Q是待流通的商品數量 P是商品價格 V是貨幣流通速度,貨幣實現的交易次數 當然,國家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新發行的貨幣進入哪裡?發行的貨幣說的通俗點就是進入市場進行流通,銀行發行
政府不可以利用多發行貨幣彌補財政赤字,你想,要是國家一直不停的發行貨幣,那錢還值錢嗎?上過高中歷史課沒,國民政府開著印鈔機一天到晚不停的刷錢,結果造成錢不值錢, 這樣就會造成 通貨膨脹 ,我在給你講下通貨的意思,通貨 的意思 是流通中的現金,那通貨膨脹的意思就是 流通中的現金變多了,而且是很多,超過了市場上的商品的總價值,這樣就會造成物價上漲,貨幣貶值。
政府也不可以減少貨幣的發行,還是要根據M=PQ/V來決定發行多少。減少了貨幣發行,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總之,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的發行要和市場上的總商品價值相匹配.市場上的總商品如果少了,你發行多了貨幣就不值錢,市場上的總商品多了,你發行少了也不行. 自己想下就明白了.
通貨膨脹和緊縮有時不是政府能控制的,比如外國資金進入我國,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和總需求,這樣我國就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來匹配市場上增加的總需求,但是如果這些外資一下撤離了,這樣總需求就下降,但發行的貨幣卻還在市場上流通,這時總需求就不等於流通的貨幣量, 貨幣大於總需求,導致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 其實通貨膨脹一直都在的,只是很小,大概在百分之幾以內,這樣的通貨膨脹是正常的. 還有就是房地產,房地產的迅速發展向銀行借了大量的錢,而這些錢也不是憑空出來的,就是開著印鈔機刷出來的,如果房地產後來不行了,中國的房地產已經使中國央行發行了太多的人民幣,房價下降,價值下降,但是以前發行的那麼多的貨幣確還在那,那麼多印出來的錢會使中國產品價格飛漲,那樣就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這樣你能更明白了吧
關於通貨緊縮,那就是大家都不願花錢消費,經濟危機,經濟衰退了,工人失業,收入下降,消費減少,物價下跌,通貨緊縮了. 所以當通貨緊縮時,你會發現國家降息,增加經濟投入,拉動經濟發展,刺激大家消費.
當然還有央行會把一部分錢放在央行裡面用來調節產品的價格,根據價格情況多放和少放。這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大概就這樣,希望能幫助你. 都是手打一個個回答你的問題哦```
如果還有什麼不懂的可以留言```
你的問題還真多~~~
1新發行的貨幣是怎麼進入市場的?是銀行通過增加利率 進入取款人手中么?如果是 這樣不是等於鼓勵存款么?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應該是因此減少才對、究竟是誰擁有新發行的貨幣?
新發行的貨幣不是通過增加利率進入取款人手的,所以你後面的問題就問錯了。央行發行的貨幣主要是給了對貨幣有新增需求的人,這包括企業和個人,比如企業要新進投資,個人要新進消費或者投資等等,這樣個人或企業就要像商業銀行貸款,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少了,商業銀行的錢也就跟著不夠,這時就中央銀行就需要發行貨幣來保持平衡,問題來了,發行的貨幣怎麼到商業銀行的手中的呢?央行會購買商業銀行手中的國債(或者其他票據)。這個過程實際就是在增發貨幣。商業銀行把賣國債(或其他票據)得來的錢借給你,於是你就拿到了央行新增發的貨幣。這樣央行發行的貨幣就進入了流通市場,從而保持市場上的總價值和發行的貨幣平衡。
2.你的第二個問題問的有些模糊。紙幣是國家發行的通用貨幣,是一個交換物品,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人們對它有信心紙幣才能實現其作用。
關於銀行貸給房地產的資金,為什麼房地產會向銀行貸款?因為房地產在增值,這樣市場上的總價值就增加了,意思就是流通中的貨幣不足了,需要有新的貨幣進入流通保持平衡,銀行看到或以為房地產會增值,於是回到問題1,商業銀行像央行貸款,央行發行新的貨幣購買商業銀行的有價證劵,然後商業銀行在貸款給房地產商,這樣新的貨幣就流入了市場。再補充點東西,如果後來房地產價格下降,市場中的總價值就下降,而以前貸款發出去的新的貨幣還在流通中,這時就會引起通貨膨脹。
你這第3個問題問的恨奇怪啊···通貨緊縮???通貨緊縮是讓物價下降,不是上升。我再回答為什麼通貨緊縮會導致經濟退後,其實這里有個問題,你想問題的角度不對,你只是想著個小方面,人,就是一個個的人。你要放大范圍,全面的看問題,對於個人來說,通貨緊縮就是人們的消費熱情不高,導致物價下降,對個人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們手裡的錢沒貶值。但是你要想更遠點,人們消費熱情不高,最終受損的是誰?是生產商品的企業!所以通貨緊縮使企業利潤減少,一部分財富向居民轉移;通貨緊縮使企業負債的實際利率上升,收入進一步向個人轉移。 所以最終發展來看,企業效益下降,如果一直通貨緊縮,想誇張點,企業最後效益不好直接倒閉了,最終受損的是國家和個人,而企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企業發展不行,工人下崗,這些就會導致經濟回落,當然還有別的影響:
1.物價的持續下降會使生產者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繼而減少生產或停產。
2.物價持續下降將使債務人受損,繼而影響生產和投資
3.物價持續下降,生產投資減少會導致失業增加居民收入減少,加劇總需求不足 最終不是就是會導致經濟回落嗎? 所以你分析問題要在一個時間段內在一個大范圍來看問題,而不能單獨的看···
⑷ 人民幣(一種貨幣)最初是怎麼發行的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於1948年12月1日,當日發行人民幣。至1951年,除了台灣、香港、澳門、和西藏外,人民幣成了全國統一的、獨立自主的穩定的貨幣。
我國現行的貨幣制度是一種「一國多幣」的特殊貨幣制度,即在大陸實行人民幣制度,而在香港、澳門、台灣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表現為不同地區各有自己的法定貨幣,各種貨幣各限於本地區流通,各種貨幣之間可以兌換,人民幣與港元、澳門元之間按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決定的匯價進行兌換,澳門元與港元直接掛鉤,新台幣主要與美元掛鉤。
人民幣是我國大陸的法定貨幣,人民幣主幣「元」是我國貨幣單位,具有無限法償能力;人民幣輔幣與主幣一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人民幣由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與管理。人民幣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並以現金和存款貨幣兩種形式存在,現金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存款貨幣由銀行體系通過業務活動進入流通。
人民幣匯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人民幣的發行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流通領域在全國范圍內(邊貿地區和口岸),發行准備為商品物資(無法定發行准備金的要求),正向自由兌換過度
港幣的發行主體為匯豐銀行、中國銀行、標准渣打銀行,流通領域為全世界,發行准備為100%美元准備金(硬幣除外),可自由兌換
澳門元的發行主體為大西洋海洋匯麗銀行、中國銀行,流通領域為澳門、香港、葡萄牙,發行准備為100%外幣准備金,正向自由兌換過渡
新台幣的發行主體是中央銀行或其委託公營銀行代理發行,流通領域為台灣地區、金門、馬島,它的發行准備也為100%的外幣准備金,正向自由兌換過渡。
匯率嘛,在不停的變動。最好上網直接找比較好,比如中國銀行的網站http貨幣名稱
現匯買入價
現鈔買入價
賣出價
基準價
中行折算價
發布日期
發布時間
因此人民幣是一種信用貨幣!
⑸ 貨幣是根據什麼來發行的
貨幣進入市場的唯一途徑就是借貸,錢就是債務。比如說國家要發行10億貨幣,就在一張紙上寫著10億塊,再蓋點很官方的章,這叫國庫券,然後送到央行;央行再印出一批自己的紙,叫做XX票據,央行再拿這個票據去買國債,這樣就能拿到這10億塊的XX票據,然後把它存進銀行,然後通過存款,這些票據就成為合法償債的貨幣。 債券就是債務,一旦有人拿錢(反正簽個字的單子啥的)買了這個,那麼鈔票就被產生出來鳥。 而這新增貨幣的價值哪裡來的呢,是誰賦予者新增的貨幣的價值呢? 是通過偷取以前發行的貨幣的價值,就是所謂貨幣貶值,自改革開放30年來,按可變物價比,人民幣已經貶值超過100倍鳥。我們錢包里每張鈔票都是從債務中產生的,都是某個人欠某個人的。貨幣只能從銀行中得來,而回收到銀行的每一張鈔票都是帶著利息的,但是代表著這利息的貨幣又是從哪來呢? 沒有,他根本不存在!還到銀行的貨幣量總是超過流通的貨幣量,這就是為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不可避免(^_^資本主義制度自我顛覆),是因為總是需要發行新的鈔票來補充整個貨幣系統中由於償還利息所產生的鈔票的長期固有不足。
而且可以通過借債無中生有的產生貨幣, 比如,一般國家都規定銀行都有準備金率,就是防止擠兌啥的留著的,其他可以貸款出去,比如說10%. 以上大家在幾張紙上蓋蓋張發過來發過去產生了10億塊鈔票,現在這個10億塊鈔票存在商業銀行,其中9億可以作為貸款發放。 其實這9億塊鈔票貸款貸出去,並不是從那發行的10塊鈔票中來的,是無中生有來的。 銀行只是通過記賬的方式增加雙方的賬戶余額。 發放貸款的同時,又增加了9億的存款。 當然這9億塊存款其中的90%又可以作為存款儲備貸款出去,可以貸款8.1個億,當然這8.1個億貸款出去,同時又增加了8.1億的存款,這8.1個億其中又有90%可以貸款出去。這樣循環往復,每發行10億塊的國債,最多可以產生100億的新增貨幣。
隨便寫寫,個人見解,咱國家不好意思也搞起資本主義私有制銀行的那一套貨幣體系了
⑹ 中國貨幣是怎樣發行的
不是。最初的時候,比如說,你有20個貝殼,我有10個貝殼。國王發行了鑄幣,你就可以憑20個貝殼換2個鑄幣,我卻只能換1個鑄幣。沒有貝殼的人就沒法換鑄幣。
⑺ 國家根據什麼發行鈔票
問題一:國家根據什麼標准發行人民幣 紙幣的發行依據是什麼呢?我認為,紙幣的發行依據是國家或地方 *** ,或有實力和信譽的組織,憑借自己的權力、實力和信譽,發行的一種貨幣符號。紙幣的首要功能是貨幣符號,這個貨幣符號可以代表國民勞動財富水平,滿足貨幣發行組織管理和發展經濟、獲取利潤的需要;滿足交易的需要,便利、促進交易。如果我有一袋大米,需要用來換取一部手機,那麼,我就必須把大米賣給中央銀行,換回紙幣,再用紙幣去購買手機。中央銀行給我的紙幣量,是以標准勞動量來計算我的大米的勞動價值量的。在這樣的機制下,全社會的商品就必須與中央銀行進行商品―貨幣交易。中央銀行收購全部商品,依此發行貨幣。持有貨幣的人,又可以用貨幣去換回所需要的非貨幣商品。這就是財富的貨幣化。
問題二:國家是如何發行貨幣的? 貨幣進入市場的唯一途徑就是借貸,錢就是債務。比如說國家要發行10億貨幣,就在一張紙上寫著10億塊,再蓋點很官方的章,這叫國庫券,然後送到央行;央行再印出一批自己的紙,叫做XX票據,央行再拿這個票據去買國債,這樣 *** 就能拿到這10億塊的XX票據,然後把它存進銀行,然後通過存款,這些票據就成為合法償債的貨幣。 *** 債券就是債務合同,一旦有人拿錢(反正簽個字的單子啥的)買了這個合同,那麼鈔票就被產生出來鳥。 而這新增貨幣的價值哪裡來的呢,是誰賦予者新增的貨幣的價值呢? 是通過偷取以前發行的貨幣的價值,就是所謂貨幣貶值,自改革開放30年來,按可變物價比,人民幣已經貶值超過100倍鳥。我們錢包里每張鈔票都是從債務中產生的,都是某個人欠某個人的。貨幣只能從銀行中得來,而回收到銀行的每一張鈔票都是帶著利息的,但是代表著這利息的貨幣又是從哪來呢? 沒有,他根本不存在!還到銀行的貨幣量總是超過流通的貨幣量,這就是為何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不可避免(^_^資本主義制度自我顛覆),是因為總是需要發行新的鈔票來補充整個貨幣系統中由於償還利息所產生的鈔票的長期固有不足。
而且可以通過借債無中生有的產生貨幣, 比如,一般國家都規定銀行都有準備金率,就是防止擠兌啥的留著的,其他可以貸款出去,比如說10%. 以上大家在幾張紙上蓋蓋張發過來發過去產生了10億塊鈔票,現在這個10億塊鈔票存在商業銀行,其中9億可以作為貸款發放。 其實這9億塊鈔票貸款貸出去,並不是從那發行的10塊鈔票中來的,是無中生有來的。 銀行只是通過記賬的方式增加雙方的賬戶余額。 發放貸款的同時,又增加了9億的存款。 當然這9億塊存款其中的90%又可以作為存款儲備貸款出去,可以貸款8.1個億,當然這8.1個億貸款出去,同時又增加了8.1億的存款,這8.1個億其中又有90%可以貸款出去。這樣循環往復,每發行10億塊的國債,最多可以產生100億的新增貨幣。
隨便寫寫,個人見解,咱國家不好意思也搞起資本主義私有制銀行的那一套貨幣體系了
問題三:國家一般是根據什麼數據耒確定人民幣貨幣的印刷發行數量 以下為轉載:
貨幣由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發行,央行無商業職能,管調控貨幣M0、M1、M2
在現代經濟里,各個國家只有一個銀行可以印錢,那就是「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 *** 最重要的機構之一。中央銀行把印出來的錢貸給各「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把錢貸給企業或者個人收取利息。中央銀行再從商業銀行回籠貨幣,燒掉一部分現鈔,又印一些新鈔,維持心目中理想的現鈔總數,即M0的數量。大部分貸款是用票據或者電子形勢大額走賬的,並沒有對應的現鈔,總數會大大高於M0的數量,就是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M2包括
M1,還多出了機構存款這樣的大頭。
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貨幣的國際兌換幣值,由該國的實際經濟容量以及中央銀行操縱M0、M1、M2決定。中央銀行對掙錢沒興趣,因為錢就是它印的,對它沒有意義,它的任務是讓國家經濟平穩運行,就是調控通貨膨脹、貨幣幣值之類的。一國經濟增長了,中央銀行就可以把M0、M1、M2的數值放大一些,老百姓外國人卻仍然覺得你的貨幣與原來價值一樣。這種無代價多印多貸出來的,就是 *** 搞經濟的直接成果,相當於「鑄幣稅」, *** 可以拿去干自己想乾的事。中國 *** 最近真的是發了,中央銀行印錢貸錢增長比GDP增長要快得多,卻仍然沒有通貨膨脹,人民幣還要升值。蔣介石沒有多少本錢發動內戰,就通過央行瘋狂印M0、搞M1之類的撈錢打仗,於是惡性通貨膨脹。
為了防止中央銀行亂印錢,一般要求印錢的時候 *** 有對應的金銀、合格票據、外匯、有價證券等等,作發行准備。不過這個很復雜,實際運行是個動態平衡,匯率、通貨膨脹的變化怎幺調控太專業了。經常有國家調不過來,就經濟危機了,其最直接的解釋就是該國的中央銀行失敗了,某些數據變得很壞,卻沒有辦法阻止。
中國改革開放以前不理這一套,全國就一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印錢也是它,貸款給個人或者單位也是它。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它一家包搞,反正是計劃經濟,印出鈔票來不是為掙錢,而是為了算賬方便,不搞那麼復雜。改革了,這樣搞不行了。1984年,弄出「四大商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理論上把人民銀行的商業職能接過來了,人民銀行專心干中央銀行的事。理論上四大行應該是獨立奔著利潤去的,實際上仍然聽命於中國 *** ,職能不清,亂得很,搞出壞賬一堆。最近才包裝得比較現代了,可以上市了,每年多少利潤都可以象模象樣的算出來。所以我們知道,四大行會陸續上市,但是人民銀行卻不會上市(也沒法包裝),因為它是中央銀行,是 *** 機構。
問題四:人民幣是根據什麼,決定貨幣發行多少 LZ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想告訴你的是:
1.我國在1990年,總的貨幣發行量是1.53萬億人民幣。今天,20多年過去了,我國的印鈔機直接把我們的紙幣變成了M2=90萬億。翻了59倍。
與此同時,我國的GDP=40萬億。通俗一點也就是錢貨比是大於2:1
請問如何不通脹?
2.再拿美國比較,1990年美國的貨幣M2餘量=3.28萬億美元。今天是9.8萬億美元。翻了3倍。不要忘記,美國的GDP是15萬億美元。M2/GDP錢貨比=0.65
3.上面的數據你可以看出。我國是無節制的濫發。世界上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十分重視通脹率的問題,這直接影響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發達國家的通脹罕有超過3%的,超過這個數那是極不可想像的。
他們發行貨幣,一般都要國會批准,專門論證,他們的央行都是獨立的,獨立於 *** 的。其實民主國家什麼單位基本都是獨立的,法院一樣批捕總統。因為權力受到制約監督。而我們濫發貨幣,你連聽證會都沒聽到過,自然只是一個小圈子的人拍腦袋決定的。你以為是什麼?
4.這里有一個悖論,發行貨幣是為了經濟的發展,因為經濟一直會增長,需要更多個貨幣來支持,且不說這個結論是不是狗屁,就算是對的。我且問你,為何我國統計局數據每年GDP增長8%。而貨幣增發量是17%甚至20%??就算經濟需要多發一點點貨幣,那麼這個量應該是有限的。比如增發1元,可以滿足4元5元的增長率。也就是說M2的增長率因該遠遠低於GDP的增長率。
5.美元是世界貨幣,被全球很多國家持有,連他的也不過才0.65美元可以滿足1GDP,而我們卻是2元滿足1GDP。請注意我們還不是全球貨幣。按照道理我們應該低於0.65才對。
6.我們的外匯管制政策,的確多增發了很多貨幣,3萬億的美元外匯,至少增發20萬億人民幣。德國同樣是出口大國,人家沒有實行外匯管制,企業的外匯自己持有,因此沒有增發馬克,國內通脹率非常低。同時又避免了其他國家拿外匯來逼迫你升值。
7.扣除20萬億,還有70萬億,GDP=40萬億,就算是1:1連固定資產也給你放上1塊錢,我想問下多出來的30萬億哪兒去了?
8.中國真是億萬富翁的製造大國。多少人舉家移民海外。多少上億,幾十億,上千億的人。我們不知道罷了。
9.你所說的什麼根據GDP.根據黃金儲備,根據商品外匯,固定資產投資,國債發行(發行回購後是不是應該銷毀紙鈔?)等等,都是課本上的,理論上的,有也只是占很少的因素。與實際脫節,不是根本原因。房價10年翻了10倍有木有,工資只是翻了2~3倍有木有?
----------------------------------------------------------
樓下有個哥們兒就我幾個問題提出了相反的看法。那麼我就羅嗦幾句:
1.貨幣增發跟經濟增長的關系。
樓下的說法拿別人的思想再與我爭論,我也是學經濟的。人類學習的知識,是前人的經驗的積累
,但是人類之所以發展,後人超過古人,那就在於後人要有質疑。一個完全照搬照抄別人思想的
人,如何創造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今天有1塊錢,並且有1個蘋果,那麼這1元錢等價於一個蘋果。如果社會繼續發展,明天產出
了另一個蘋果。那我想說的是,是不是1元錢可以買兩個蘋果?至於通貨緊縮,是不是可以有方法
避免?暫且不去想這個問題。那麼就來看看我們普遍的觀念:
自從紙幣代替了黃金,那麼紙幣就沒有了實際價值,只剩下了使用價值,那就是用於商品的交換
。GDP裡面,不可能全部商品和服務都在流通,這就出現了貨幣的流通量這個概念。既然如此,
那麼貨幣增發率,必然要小於GPD的增長率。這是不爭的事實。就算在某一個點......>>
問題五:國家發行的鈔票是如何到老百姓手中的 但是這樣交換存在著繁瑣,而且有特定性,後來,人們逐漸用貝殼等物品作為介質,比如買一頭羊需要10個貝殼,一頭牛12個,用貝殼計算商品價值,也就是最初的用貨幣計算商品價值。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覺得貝殼有用,這就需要國家的強制力了。在國家形成後,國家利用國家信用和國家強制力,使得貝殼作為貨幣職能得到法律化--用貝殼可以買到東西,這是國家規定的,由國家擔保。那時候的貝殼就是現在貨幣的前身。1,最初貨幣的流入,是國家強制力來決定的。比如最早,當國家拿著貝殼找你購買東西時,你不願意,國家依靠其強制力,強迫用貝殼買走你東西,並告訴你,這個貝殼,在這個國家,你也可以買東西。於是你用貝殼去買別人東西,別人當然也不願意啦,這時候,國家依靠其強制力,要求另一個人也必須接受貝殼換物品。久而久之,貝殼可以換取商品深入人心,而大家在用貝殼和商品交換中,也漸漸感覺這樣交易比原來的方式更加方便,也就接受了這種方式。當然,這是最初的一種方式,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都知道用貨幣來作為商品流通介質是非常方便的,也就普遍開了。2,現在貨幣流入市場,如何流入呢?第一種,和國家間交易,由國家提供貨幣,商人提供商品,如基礎建設等,這樣,國家用貨幣來換取商品,而商人得到貨幣,當然這個貨幣是國家依靠其信用和強制力來保證的。第二種,當貨幣從商品流通中,不斷由國家流入社會時,社會中的貨幣交流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就形成了一種貨幣流通,進而帶動經濟發展。可以這么說,貨幣由國家發行,然後通過商品交易(也就是國家與民間經濟)流入社會,進而在社會中循環。還有一種,就是在國家, *** 任職的職員,其所服務的是國家,因此,國家也會給予其相應的報酬,而國家本身不具備商品生產和交換功能,因此,國家也會用貨幣作為報酬,然後由其雇員帶入社會中。也就是說,貨幣由國家進入社會的方式包括:國家-商人-社會(商品貿易),國家-國家雇員-社會(報酬)鈔票作為貨幣實體化的東西,一般貿易中,大額交易使用鈔票並不方便,多數採取銀行結算方式,當然,這本身已經包含大家所說的「錢」在裡面,比如國家和商人交易,商人提供貨物,國家不一定會直接提供實體鈔票,而是在銀行給商人一筆貨幣數據,由銀行結算給商人,當然,商人可以用它在銀行里繼續做結算,也可以將其變成鈔票取出,而國家給予雇員報酬也可以是兩種方式的一種,但是無論怎樣,貨幣數據和鈔票可以等值兌換,這也是由國家保證的。理由很簡單:在國際貿易中,最初的國與國貿易,對方並不一定採納對方貨幣,一般都會以比較稀有的黃金,白銀等作為貨幣介質,但是,黃金白銀畢竟有限,對於越來越大的國際貿易,金銀已經不能承擔介質功能,因此,各國在結算時,往往採取國際貨幣結算方式,比如A國商人在B國購買商品,B國獲得A國貨幣,當B國購買A國商品時,就可以用A國貨幣來結算,當然這一結算是兩國銀行間結算。後來,一些大國在國際上具有足夠影響了和信用,其貨幣也可以作為國際貨幣或者區域貨幣來進行貿易結算。前面月長石也說了,貨幣發行是國家依據其強制力和國家信用來的,貨幣的發行,除了和金銀儲備有關外,還和國家經濟有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商品流通。當國內有100塊錢貨物流通時,國家如果發行100塊錢貨幣,則是正好,如果只發行80塊錢,那還有20塊錢商品無法通過貨幣來流通,造成通貨緊縮,錢更加值錢,但是有20塊錢商品無法流通,不利於商品流通發展,而發行120塊錢,會導致20塊錢無法購買到商品,貨幣貶值,造成通貨膨脹。
問題六:國家紙幣發行的依據? 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須要的貨幣量為限度。紙幣隨意矗行只會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經濟秩序。本人只知道這些,望能被採納。謝謝…
問題七:紙幣都是由國家發行的嗎求解答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人教版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第20頁)。我認為紙幣僅僅由國家發行是不夠准確的。從當今世界的現狀看,紙幣並非完全由國家發行,還存在著有發行權的特殊地區和有發行權的國家聯盟發行的情況。一、國家發行從傳統的紙幣概念直接得知紙幣必須是國家發行的,如果不是國家發行的,就不能行使貨幣的職能;紙幣必須是國家正在強制使用的,如果是國家以前強制使用的,而現在不再強制使用的,則不能在市場上流通。二、有發行權的特殊地區發行從目前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來看,其港元、澳門元、台幣均是紙幣,但這些紙幣難道是由國家發行的嗎?如果用紙幣的概念直接去判斷,豈不是承認了上述這些地區是獨立的國家。顯然香港、澳門、台灣不是國家,它僅僅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域,按理應無權發行紙幣。可是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它們仍然有權發行紙幣,而這種紙幣也只能在港、澳、台強制使用。所以紙幣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由有發行權的特殊地區發行。三、有發行權的國家聯盟發行歐元目前在歐元區12個成員國(奧地利、比利時、德國、希臘、法國、芬蘭、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合法......(本文共計1頁) [繼續閱讀本文]
問題八:紙幣的發行量、發行面額和發行時間可以由國家決定的嗎? 國家不能直接決定貨幣的購買力。貨幣的購買力是:
單位貨幣購買商品或換取勞務的能力。其大小決定礎貨幣價值與商品價值的對比關系;其變動與商品價格、服務費用水平的變動成反比,與貨幣價值的變動成正比。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商品價格、服務收費降低時,單位貨幣購買力就提高;反之,則下降。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紙幣本身沒有價值,是價值符號。在社會商品總量一定的前提下,紙幣發行過多,單位紙幣代表的價值就會下降,表現為物價上漲,這時單位紙幣的購買力也就下降。所以,決定紙幣購買力的基本因素是:①商品價值的變化;②紙幣發行的數量。
問題九:國家發行錢幣的根據是什麼? 發行量應該是根據國家的黃金儲備量的
⑻ 信用貨幣發行的原理
信用貨幣是一個國家利用法律強制執行的,以前的貨幣是金本位制,就是黃金和紙幣直接掛鉤,銀行券可以按照固定價格自由兌換黃金,所以這樣的貨幣具有黃金和政府信用的雙重保證,後來因為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黃金的開采幅度不及社會發展的商品流通幅度,所以金本位玩不下去了。金本位是黃金儲備為基礎的,可以控制政府濫發貨幣的權利,信用貨幣早期就是銀行券,也就是我們稱為鈔票的紙幣,它是不可以自由兌換黃金的,所以信用貨幣的發行是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之上的。但是紙幣的超量發行必然引起通貨膨脹,美國最近的量化寬松就是這么一回事,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他印刷紙幣其實風險都向其他國家轉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