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不新增貨幣會怎麼樣
㈠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貨幣會怎樣
那呈現的樣子應該和貨幣還未出現時國家所處的狀態差不多,那時候雖然沒有貨幣帶,一定存在貨幣等價物。
不然沒法兒交易,我們也就沒法了生活。現在習慣了貨幣,更是離不開貨幣了。
如果說將來有一天能夠發展到貨幣完全被虛擬貨幣取代,肯定有其優點存在,比如說我們攜帶方便,不會遇到假幣,不用擔心紙幣的破損問題。
但網路世界也是黑暗的,我們容易遇到詐騙,泄露個人信息之後,錢財容易被盜取等等,在他帶來優勢的同時,隨之也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反正一個國家是絕對不能缺少貨幣的,如果沒有,那它也是以另一種形式待在我們身邊。
㈡ 假設貨幣永不增發會發生什麼
大白話,撈干貨!
首先理解現代貨幣到底是什麼東西,它不是固體,它是一種液體,流體,交易的媒介與潤滑劑,所謂流動性。
現代貨幣是怎麼出來的?為什麼不管經濟好壞都會越來越多?
回顧一下金本位時候的情況,為什麼以黃金做錨不增發貨幣是補法持續的。
關鍵詞:貨幣,液體,方式,增加,金本位,緊縮。
第一,現代貨幣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一種液體形態。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現在的錢越來越多了呢?現在的錢到底是什麼東西了呢?他到底有沒有一個實物形態的呢?為什麼放到信用卡里就能用,為什麼在微信里刷一下就能用了呢?
我這么說吧,現代貨幣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負債,一種信用,一次記賬,一次電子脈沖而已。就像我們打麻將時候欠的那個欠條,或者說只要信用足夠,哪怕沒有欠條兒,我就說一句話,答應你給錢就行。
比如說吧。張三買了你一根火腿腸。然後張三給你打了個欠條,或者你就記著張三欠了你一根火腿腸,這是你的一筆資產,也是張三的一筆負債。
只要張三這個人在十里八村非常有名,他答應你這個錢他一定會還,而且大家都信他那麼這一筆記賬,這一筆負債就可以當錢用,不知道能不能聽得懂。我們把張三想像成整個銀行系統。這個事兒就成了。
而現代經濟主要是交易組成的,所有的交易就構成了我們的經濟模式。交易需要中間有一個媒介需要把商品流通起來。這就是現代貨幣的作用,它相當於是一個潤滑劑,讓這個齒輪能夠轉起來,而它自身其實意義並不那麼大,它不像是過去的金銀,稀缺,自身就非常的值錢。
很多人把錢想像成一種固體,可以一直這么放著,但實際上不是的,現在的錢就是一種液體,是一種流體,錢要不斷地循環起來,你要把它花出去,有人存到銀行再借出來,再存到銀行再借出來它才有意義。
關於貨幣,我已經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很多種章寫過了,大家有興趣可以拿過來翻一翻看一看,慢慢就理解了。
第二,現代貨幣是怎麼出來的?為什麼越來越多?
說了貨幣是什麼,我們現在再說一說現代貨幣是怎麼出來的,為什麼貨幣總是越來越多了呢?
貨幣的發行現在貨幣的發行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憑空印鈔,一種是靠商業銀行借款獲得,自從1972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就再也沒有貨幣以實物為錨的形式發行了。
什麼叫信用呢?就是虛無縹緲的,就是你信我就有,不信我就沒有,說白了就是白來的。比方說美國財政部發債,然後中央銀行買它這筆債,買的時候就要需要錢,錢怎麼來的呢?憑空來的憑空印錢。或者你也可以理解為用未來的稅收,未來的信用來還債,因為畢竟發債是有利息。
然後再把這筆錢放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就可以貸款了。這就像是最初的黃金一樣,只不過黃金你要兌付,而現在的無錨貨幣你還可以再擴張。
我們再說一說為什麼經濟好與經濟不好的時候,貨幣總量都會上升,錢只會越來越多的。
因為錢不是印出來的,錢是借出來的,借出來的錢和印出來的錢一樣都可以用。
你想想如果經濟好的時候,到處東西都在漲價,你會怎麼做?你一定會把錢從銀行借出來,然後開廠子,然後買資產,然後擴大規模,只要東西再找你就能還的上這個銀行的貸款。那你就敢繼續借,那錢當然就越來越多。
而經濟不好的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經濟不好的時候,那就是所有東西都在跌價,你借出來的債變了嗎?沒變,還是那麼多利息,還是那麼多債,但是東西跌價賣不上價錢,你就還不上債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你就只有把你的資產,把你的廠房,把你的企業賤賣,但是你越賤賣越賣不上價錢,這就是所謂的錢荒,錢全用來還債了,新錢出不來,那麼老債還不上,經濟就被鎖死了。
過去的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們認為這種情況不存在,因為供給和需求永遠是相等的。早晚市場會平衡。但是1929年之後,我們發現市場似乎沒有平衡的意思,而是越來越冷,越來越冷,到最後就是長期的失業與蕭條。
我們回到經濟危機這個問題。經濟不好的時候到處欠債, 社會 上沒錢,你生產出來東西也沒人要,經濟就會鎖死了,企業就會破產,這時候就完蛋了。
這時候怎麼辦呢?那就需要創造新的錢出來新的債出來,注意,債就是錢,錢就是債。
所以我們看到每一次經濟危機,中央銀行就會降低存款利率,就會降低存款准備金。一個是為了減少還款的成本,一個是減少銀行放在中央銀行的份子錢,相當於你可以拿出更多錢來放貸。實在不行,就像美國一樣MMT直接擴張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也就是憑空印錢。注意這個時候你印錢的黃金已經不在了,你可以隨意的增加。
當新錢充斥到市場,流動性再次泛濫。當大家可以把債還上,並且有富裕的錢的時候,把這個問題就往後推了,同時經濟還能維持運轉。
全 社會 的負債,全 社會 的信用,全 社會 的錢又增加了,資產價格又暴漲了,這就是為什麼不管經濟好壞錢都會增多的原因,多是因為繁榮經濟,差是因為救市,就這么簡單。
第三,金本位情況下的貨幣不增發。
那麼金本位之下如果不就是貨幣不增發會怎麼樣呢?
這里我再簡單解釋一下。過去的貨幣是以黃金做錨,也就是說我有多少貨幣是可以換到相應的黃金的,比如說美元。當時的規定是一盎司黃金可以換到35美元。
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貨幣的創造,不光是依靠黃金發出來的這些錢,還有更多信用貨幣,靠處最初的黃金本位發出來的貨幣創造的信用貨幣。
比如你拿100美金存到了銀行,你二哥問銀行貸款銀行得帶給他借了80出來。
請問你現在有多少錢?你有100塊錢,你二哥有多少錢,你二哥有80塊錢,請問假設世界上只有你跟你二哥兩個人,全 社會 有多少錢?答案是180塊錢。
也就是說最初只發行了100塊錢,這個時候卻能有180塊錢用。注意如果你要是哥再把這80塊錢存到銀行,又別人把這80塊錢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借出來用,那麼貨幣量又會增加。
只要沒有人取走最初的那個現金,只要銀行還能夠對付,那麼這個 游戲 就能玩的下去。
但是你黃金做毛就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人就是要兌付你的黃金,你怎麼辦?像剛才那種借出來的錢和印出來的錢是無法區分的,都可以兌換等量的黃金,這就是一個2大於1問題,到最後如果市面上的黃金價值高於35美金,那黃金肯定就是不夠了。
這中間比較賊的是法國人,法國人就試探了一下美國人到底有沒有那麼多黃金,一船一船地把黃金從美國往回拉。美國人就覺得守不住了。
到1972年,尼克松總統發現了這個問題,迅速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後來美元的發行就變了一個方法,也就是現在的所謂信用貨幣。
大家如果人們都去還黃金,那你給還是不給?如果你給了,到最後黃金不夠。再也沒有錢了。
如果你不給,那你更慘,你立馬沒有信譽了,這樣整個貨幣體系就崩潰了。
但是經濟是在不斷增長的,東西的產量是在不斷增多的,貸款數量是會越來越多的,大家總要做生意。錢只會越來越多,信用總是會不斷的擴張。而擴張出來的信用貨幣和最初的基礎貨幣又是無法區分的。
金本位到最後必然會導致通貨緊縮,財政吃緊,經濟的交易被鎖死。沒錢什麼都別談了,賣的和買的都鎖死了,經濟活動停止,大家都完蛋了。
結論。現代貨幣不是金銀實物,不是固體,更像是一種液體,只有流動起來才能促進促進經濟的循環。
現代貨幣一部分是印出來的,更多的貨幣是靠銀行貸款借出來的,借出來的錢和貸出來的錢等效。經濟好的時候,人們借錢擴大生產,經濟不好的時候需要放出更多的錢來,就是所以無論如何錢都是在增加。
當年美國以黃金為錨發出貨幣,到最後由於貨幣不斷的增長,經濟不斷的發展,兌換黃金的時候跟不上,就會導致通貨緊縮,錢越來越少,到最後就會導致全 社會 缺錢,交易鎖死,經濟崩潰的情況。
貨幣增發與經濟增速一致,那麼物價會保持穩定,不管是豬肉價格還是房產價格,都會多年基本不變,這就是很理想的狀態。
假如貨幣永不增發,那麼就會有如下結果:
1、貨幣購買力越來越強,物價持續下降
貨幣總量是有限的,而生產力水平會不斷提升,商品越來越多。單位總量的貨幣對應不斷膨脹的商品,貨幣價值提升,購買力越來越強。
曾經2000元買一平米房子,二三十年不增發貨幣,也許只要不到1000元就能買一平米了。曾經30元一斤豬肉,一直不增發貨幣,10元一斤就能買到了。
財富會向少數人手中流動,不管是因為智商,還是因為爹媽,還是因為別的非市場因素。越來越多的資金存入這些人的私人賬戶,越來越多的現金放入他們的小金庫, 社會 上的現金會越來越少。
物依稀為貴, 社會 上流動資金減少,貸款需求很大,但是能貸款的金額有限,自然會推升貸款利率。
貨幣不增發,商品源源不斷生產,如果生產規模與消費規模保持一致還好,只要產能過剩,商品價格就會持續下跌。
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如一潭死水,企業產能不敢提升,一旦提升企業的出廠價就會不斷降低。規模化生產的企業雖然成本低,但是也會拉低商品價格,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生存維艱,利潤越來越少,難以維持運營,降薪裁員。同樣的道理,市場有限,創業機會很少,創業失敗率極高。
財富向少數人手中集聚, 社會 流通資金越來越少,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失業率攀升,消費持續萎縮,全面經濟危機呼嘯而至。
貨幣增速超出經濟增速,物價持續上漲,這就是通貨膨脹,溫和的通脹有利於促進消費,經濟體可以從中徵收鑄幣稅。
貨幣永不增發,一定引發通貨緊縮。貨幣就如同人體內的血液,身體里的寄生蟲會囤積大量血液,實際運轉的血液越來越少,人體就會失去活力。
說到貨幣增發,很多老百姓都覺得是一件比較可怕的事情,因為一旦貨幣增發了,那麼對應的物價的水平也會跟著上漲,如果大家的工資水平漲幅跟不上物價上漲的水平,那麼實際大家的財富就是縮水的。
所以對於老百姓來說,大家都不希望貨幣增發,但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要保持經濟的發展,貨幣增發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只是看貨幣增發是一種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而已。
雖然貨幣增發很容易造成物價的上漲,但這也是刺激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的一個重要途徑之一,如果貨幣不增發了,雖然從表面上來看物價不會上漲的,甚至會下跌,但對於老百姓來說未必見得是一件好事情。
假如未來某一天一個國家的貨幣不再增發了,那麼肯定是因為經濟發展緩慢了或者經濟出現負增長,一旦貨幣停止增發將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短期之內貨幣的購買力增加。從理論上來說,當一個國家貨幣的增長速度跟一個國家經濟的增長速度同步的時候,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比如某一國家一年生產100件商品,市場流通的貨幣是1000塊錢,那麼平均每件商品的價格就是10塊錢。假如貨幣投放速度跟經濟發展速度同步,比如一年的生產的產品由100件增加到150件,對應的貨幣的供應量從1000塊錢增加到1500塊錢,那麼平均每件商品的價格仍然維持在10塊錢。
但假如一個國家的經濟持續增長,而貨幣停止增發,在短期之內貨幣的購買力就會增加,大家手裡的錢會更加值錢。
比如一個國家的商品生產從100件增加到150件,但貨幣的供應量卻從1000塊錢增加到到1200塊錢,那麼對應的10塊錢能買的東西就從1個變成1.25個,相當於貨幣的購買力提升了25%。在這種背景之下,大家手裡的錢就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
但從長期來說,貨幣購買力增加了未必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無利可圖了,那麼企業生產的積極性肯定是會減少的。
第二、經濟增長放緩。對一個國家來說,貨幣政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通過貨幣投放可以刺激 社會 投資,從而帶動整個 社會 經濟的發展。
假如一個國家停止增發貨幣,那麼 社會 的投資將會減少,而一旦投資減少了, 社會 經濟的發展就會放緩。
第三、企業融資成本上升貨幣的供應跟企業的融資成本息息相關,一旦市場的貨幣供應量比較多,對應的融資成本就會下降,反之假如一個國家停止增發貨幣,市場的資金出現緊缺的,那麼企業的融資成本就會上升。
一旦企業融資成本上升之後,這不僅僅會增加企業的負擔,更關鍵的是會降低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到時候無論是對經濟還是財政或者就業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第四、就業機會減少。一個國家的發展,除了為了保持GDP的增速之外,更關鍵是為了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對那些人口增長比較多的國家來說,持續的保持經濟增長,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是穩定 社會 的重要舉措。
假如某一個國家停止貨幣增發, 社會 投資減少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了,這么做不僅不會增加就業機會,還有可能導致 社會 出現裁員潮,這樣一來, 社會 可供就業的機會就減少,反過來就會影響大家的收入,最終甚至會影響 社會 的穩定。
所以一個國家停止增發貨幣,其實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多的。因此對很多國家來說,他們都不會完全停止增發貨幣,而是會根據 社會 的實際發展情況控制貨幣的投放量。當經濟發展過熱的時候減少貨幣投放,當經濟發展所緩慢的時候增加貨幣投放,以此來調節 社會 的投資,從而穩定 社會 經濟的發展。
㈢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貨幣會什麼樣
沒有了貨幣,最大的可能就是會回到最原始的階段,物物交換,但是這中間要也會存在一個嚴格的價值尺度衡量的機構體系。
(3)每年不新增貨幣會怎麼樣擴展閱讀: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
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 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高中教科書當中,貨幣的本質被解釋為一般等價物。這個定義僅僅從職能出發,實際上並沒有說明貨幣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內在的邏輯問題,即貨幣為什麼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
㈣ 如果國家少發行人民幣會有什麼現象結果如何
如果國家的人民幣發行過少,會使得物價很低,可以用很少的人民幣買到很多的商品.這就是經濟學中的通貨緊縮的表現形式.
這種情形同時也會給我們國家的商品交易帶來影響,使人口大量失業,企業倒閉,貧富差距拉大,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相反,如果人民幣發行過多,同樣也不好,這樣他會造成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指的是,某一個國家發行的人民幣超過了市場上商品的流動量,從而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貶值的一種經濟現象.發行太多,會出現國民黨當政時期的局面,要用一袋子的錢,才能買到一盒火柴的情況.
㈤ 信用貨幣發行過少會怎樣
妨礙經濟正常運行。
貨幣發行必須符合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產生通貨膨脹。過少,會妨礙經濟正常運行,達不到應有的增長速度。
㈥ 如果人類沒有了貨幣會對人類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人們的生活會非常不方便,你需要背上你家中的兩袋大米去街上換一件衣服,貨幣最初的出現是因為以物易物的方式不便於人們之間的交易,以牛換米,以衣服換蔬菜,因此貨幣消失,人們生活癱瘓。
貨幣的作用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盡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
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
當交換在更大范圍內發生,交換雙方供給與需求雙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斷降低,如果市場的規模足夠大,那麼就總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夠提供缺失的供給來滿足交換者的需求。這個第三方就是市場,市場是包含所有交換者的總體。
在上述甲乙丙交換的例子中,我們假定丙包含丁、戊和庚來做一個一般的說明:假定丁余D缺E,戊余E缺F,庚余F缺A。顯然,交換如果能夠進行,乙、丁與戊都應該和A的接受者約定A可以換取其所需,於是乙、丁與戊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
我們再追溯A的來源,甲的A從何而來呢?存在兩種可能:交換所得或者自行產出。如果是自行產出,那麼甲就成為一個通貨的生產者,進一步說是貨幣的發行者,他顯然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即A可以用來交換其所需,因為他正在這么做。
如果是交換所得,我們不妨稱呼這個交換對象為天干,那麼甲與天干交換得到A的時候,乙就成為來自市場的第三方,甲也應與乙約定A可以交換其所需,故甲乙就有了一個共同的約定。
我們把這個事件中的交換關系進行簡並,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只要交換者與市場能夠達成一個約定,約定某個物品對其他物品的交換權,那麼交換就總能夠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