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近代貨幣是什麼

近代貨幣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3-24 06:45:26

⑴ 中國近代以來貨幣演變歷程

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此山核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森掘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唯賣銀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⑵ 朱自清生活時期的錢幣是什麼

朱自清生活在民國時期,其貨幣如下
北洋政府時期
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辛亥革命發生以後,最初由於戰爭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市場、幣制及貨幣流通一時呈現十分混亂的局面。當時通行的銀元就有10多種,其中外國銀元有鷹洋、站人、本洋等;本國銀元有廣東、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種龍洋和吉林幣、東三省幣、奉天幣、造幣廠幣、北洋幣、大清銀幣等。由於銀元種類繁多,各地錢庄借機對各種銀元價格抬高或抑低,從中漁利,不僅使人民遭受經濟損失,而且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嚴重阻礙經濟交流和經濟發展。
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這種新銀幣,式樣新穎,形制劃一,重量、成色與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發行以後,人民樂於使用,不論通商口岸及內地, 均能順利通行。
盡管這個時期銀元本位制度和十進位的銀銅輔幣制度未能建立起來,但在國內流通界卻發生了一個凸顯變化。這就是國內流通界本國銀元趨於統一,"袁頭幣"成為銀元流通中的唯一主幣。就是說,清朝末年各地流通的成色雜亂的銀元,以及深受外商銀行支持的並藉以居奇的鷹洋,都逐漸從流通中被排除而趨於消失,而"袁頭幣"則成為國內一切支付大小交易中起唯一主幣作用的銀元。這一變化,無疑是我國近代貨幣流通史上的一個重要進步。
北洋政府時期推行的仍是以銀元為主、兩元(銀兩、銀元)並行、銀元銅元和紙幣並用的貨幣制度。關於銀元、銅元的流通情況前面已作了論述,下面著重介紹紙幣發行和流通中的有關問題。除北洋政府的國家銀行和一些商業銀行發行鈔票外,各地方銀行及官銀錢號仍與清末一樣,皆繼續發行各種紙幣。特別是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財政無著,因而皆以發行紙幣作為籌款手段。如辛亥革命後,廣東省宣布獨立,推舉胡漢民為都督,陳炯明為副都督,成立軍政府,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財政困難。 為了應付當時的財政支出, 除向港商借到40萬元外,軍政府印發通用銀票1900元萬,其中票面5毫的100萬元, 1元的600萬元,2元的200萬元,5元的1000萬元。此票正面印有"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通用銀票"文字,中間印幣值若干元,右方是陳炯明像,左方為軍號、指悉仿含揮刀、步槍等。背面上端印有"此票准隨時換現銀"八個字,中間自右至左直寫"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大都督通布"。軍政府在發行銀票時規定:"一、大行凡納錢糧餉項等,一律照紙面所列額數通用,不準留難;二、此票發行兩年後,由軍政府財政部備現銀任由隨時攜票換回;三、如有偽造假票同謀行使者,均應律重罰不貸。" 據初步統計,民國二、三年間,各省紙幣睜笑發行總數約有16300萬元。紙幣濫印濫發的結果,促使物價上漲,地方紙幣普遍貶值,平均市價僅為面值的七折左右,不少地方的紙幣貶價一半。
國民政府時期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中國國內的白銀不斷外流,銀本位幣制無法持續,且國內的貨幣發行雜亂不堪。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後加中國農民銀行),並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期間,法幣急劇貶值,從而徹底崩潰。
由於法幣急劇貶值,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規定金元為本位,開始發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純金O.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脹速度比法幣更快,十個月上漲一百七十萬倍,各地紛紛拒用。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國民政府於是使用銀本位幣制,發行銀元券。

⑶ 中國近代以來貨幣演變歷程

中國貨幣的演變還是挺復雜,一一來看。中國最早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任何實物都可作為貨幣使用,多為以物易物,貝幣是公認且廣泛使用的一類貨幣。到了戰國,各個國家都推出了不同的貨幣體系,刀幣、布幣,環錢等相繼出現,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原有的各國貨幣,實現了貨幣的統一。在漢武帝時期,推出了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五銖錢,一直沿用至唐朝才改為開元通寶錢。此後,又出現了銅鐵錢與現在仍然廣泛使用的紙幣,到了清朝,開始使用銀為主要貨幣。
貨幣的雛形是用來交換商品的必須物,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貨幣進行了多次更新換代,從各類實物變為指定物品,在早期,各類農具、糧食、棉花等都曾作為貨幣使用過,當時並沒有貨幣的概念,只是以物易物的形式得到想要的東西,由於某些物品無法長期使用,如糧食發霉,農具會損壞,無法更好的交換,於是就慢慢發展成了後期的貨幣。
拓展資料:
一、 貨幣的五種基本職能
(一) 貨幣的五種職能的基本職能分別是: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基本職能。
(二) 價值尺度——貨幣表現商品價值和衡量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職能。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是把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表現為一定的貨幣量。這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
(三) 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在商品交換中發展的。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交換採取物物直接交換的形式。、貯藏手段——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獨立的價值形態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的職能。
(四) 貨幣貯藏手段職能,是在實踐中逐漸完善的。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生產者為便於能隨時購買維持生產和生活的商品,貨幣貯藏主要表現為取得交換價值的貯藏。
(五) 支付手段——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時執行的職能。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最初是適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由於不同商品的生產周期長短不一,產地距銷售地遠近各異,為保證再生產過程的連續進行,部分商品生產者產生賒銷商品的需要。
(六) 世界貨幣——在世界市場上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隨著國際交往的產生和發展,貨幣在世界市場上流通,便具有了世界貨幣的職能。

⑷ 貨幣是什麼

貨幣,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是指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從商品交換中「抽」出來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 我認為,貨幣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如此,雖然經歷了幣材的變更,但沒有本質上的變遷。這是關鍵。 貨幣起源於交換,它就是為交換的順利完成而誕生的。馬克思認為交換——即使是最簡單的交換——得以完成的前提都是人們能夠在勞動的多少上進行公平的量化。但這是不能想像的。交換只是起源於交換雙方主觀上的公平:張三拿一頭牛和李四換了四袋米,他也有可能和王五在另一次交易中換回五袋、六袋米,只要他們相互覺得公平。價值的計量並非來自於商品本身,而是經行交換的雙方對商品的估價。這是最一開始的情形。後來,隨著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交換擴大了,在交換中產生了「扯皮」,張三有牛想要弓箭,李四有弓箭但不要牛隻要米,王五有米卻不想要弓箭,等等等等,無限循環。交換出現了問題。這時,馬克思認為出現了一種「公共」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但只要我們想想看就會發現,這種「公共」商品更本不可能產生,只會帶來更嚴重的扯皮:張三必然要求用牛來充當那個「公共」商品,因為他是獵人,而種田的李四希望是稻米,工匠王五也不會放棄弓箭。不是么? 讓我們來想像一下遠古社會的情形。遠古時期,人心蒙昧,未曾開化,氏族首領可以說是德高望重,所以眾望所歸,大家也是心悅誠服。那麼就不難想像氏族首領在一次氏族「會議」上對商品交換問題做了一次「工作報告」,確定以某一種物品(注意是物品,而非商品)作為貨幣,盡管可能並不這樣稱呼。 所以,貨幣不是從商品中「抽」出來的,而是從外面「加進來」的。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早先被當作貨幣的並不是真正具有實用性的商品,而是另外一些東西,例如中國廣泛使用貝殼。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貨幣具有哪些特徵:美觀、難得、非實用。這也就揭示了為什麼貨幣最終被用金銀來充當:金銀所發出的金燦燦銀閃閃的光澤、金銀的珍貴以及只在美觀上有用(金銀只是在工業社會才作為原料,而不是古代)。 貨幣天生就特殊,並不是逐步變得特殊。 它就是作為財富的標志出現的,就是購買力。 在此,我們想談談剝削關系。剝削不是來源於對勞動的剝削,而是對通過貨幣進行的價格剝削。如果剝削的是勞動,就不能解釋儲蓄。儲蓄是貨幣化的勞動,就是被保存起來的勞動。勞動被剝削就不能再被儲蓄。或許有人會說勞動沒有全部被剝削,那麼,由勞動創造出的價值就遠遠大於勞動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勞動的價值遠遠大於其本身的價值,這是矛盾的。也許又會有人說,這是勞動的價值和其使用價值的不同造成的。我認為, 不存在一個被稱作「價值」的不變實體 (這種實體是近代哲學的不良遺產),只有用貨幣來衡量的價格。 勞動不創造價值,只創造財富 。所以,剝削的不是勞動,而是價格。我認為價值不能只從商品本身,同樣也不能只從主體得出,而必須通過兩者的關系確定,通過買賣雙方對商品的估價來定 。這就能夠解釋製造、銷售商品的工廠、商家的利潤來源:通過價格差異,即通過買賣雙方對交易的商品的期望值的差異,經由貨幣作為中介產生出來。商品交換超越物物交換的階段,人們需求的滿足就不能是直接的了,必須經過貨幣的中介。這樣就能夠 通過貨幣在人們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剝削人的期望,貨幣不只是反映剝削關系,它本身造成剝削的可能和手段。 買賣商品又稱買賣東西,東西這個名字很奇特,商業就是買東賣西,在不同的人群之間謀求期望的差異:在A地被認為是廉價的商品,在B地就可能價格不菲。所以, 剝削不是剝削肉體,而是剝削精神。 最初意識到這一點的是那些走南闖北的商人,他們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出人心的差異,挖掘出財富的根源。 於是,我們得出經濟生活的第一原則:價差。一切經濟關系都是圍繞價格差異來運轉。而價格必然同貨幣聯系在一起,貨幣在此意義上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 「量變引起質變」對經濟生活尤其重要。這就是第二條原則:聚少成多。我們通過對每一個個人小小的期望剝削,海納百川,就會造成一種由貨幣聚集形成的財富力量。社會發展不是由單個的人完成的,是一種合力造就的。在推動物質財富的增加、科技進步方面,經濟的這種匯聚力量尤為重要,它造成了一種基礎更為雄厚的社會分工:在經濟活動中,不是以個人,而是以企業為單位,進行更為廣泛深刻的生產。 回到貨幣上來。貨幣的變化也遵循「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社會財富飛速增長,造成大量的儲蓄,也就是被貨幣化的勞動,形成資本。這就是金融的基礎。曾經,是先用勞動創造財富,再用貨幣表示:先種田織布,再賣掉換回貨幣,這就是簡單經濟的模式,貨幣隨著經濟變動自發調節;現在是用貨幣進行投資,用貨幣(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創造財富, 貨幣既代表曾經的財富,又代表未來可能的財富 ,於是人們形成對貨幣的預期(新的期望),經濟生活由是越加復雜。 應對不是目的,我們還要利用貨幣、控制貨幣。這不是我現在能回答的,這不是想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⑸ 中華民國時期的貨幣有哪些 幣值都是什麼樣的

在我國鑄造的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存世最多的銀幣品種可數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或「大頭洋」,它是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由北京政府鑄造發行的。
民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頭緒紛繁,貨幣問題尚無時間作更多的研討,市面上流通的銀元仍然以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為主,還有些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等。到了民國三年(1914年),北京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規定民國三年由天津造幣總廠鑄造的袁世凱頭像銀幣為國幣,隨後南京、廣州、武昌等造幣分廠也開始按規定的重量和成色仿鑄這種新銀幣,流通全國。袁世凱頭像銀幣面值分別為壹元、中元(五角)、貳角、壹角4種;直徑分別為39、31.5、22.6、18.6毫米;成色分別為90.4%、78%、70%、70%;重量分別為26.6克、13.5克、5.3克、2.7克。由於這類袁世凱頭像銀幣形式統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袁大頭」銀幣正面圖案為袁世凱側身像,上方是鑄造年份「中華民國某年」字樣;背面圖案為二株嘉禾花紋,當中襯托著「壹圓」面值字樣。根據「袁大頭」的鑄造年份、鑄造樣式和鑄造地點不同,「壹圓」面值的「袁大頭」一般可分為六個品種。
目前,我國國內郵幣卡市場里也常見有「袁大頭」銀幣出售,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其售價基本在50~60元之間,屬老銀幣中的低價潛力品種。民國八年鑄造的「袁大頭」存世量略少些,現市價約120餘元一枚,為不少集幣愛好者所看好,甘肅省鑄造發行的標有「甘肅」字樣的「袁大頭」存世量已經很稀少,現成交價已達1800多元,普通的集幣愛好者已難以玩轉它了。
「袁大頭」中最珍貴、最稀罕的品種當屬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簽字版」試鑄幣,現一般郵幣卡市場里根本難覓其蹤影,連錢幣拍賣會上也鮮有所聞。該幣目前估價約值人民幣4~6萬元左右,是近代銀幣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為國內外錢幣收藏家所關注。袁世凱頭像貳角、壹角小銀幣的售價一般在15~40元左右,中元(五角)價格較貴,為300元左右一枚,市面上中元銀幣贗品較多,收藏愛好者當引起重視。
對一些剛涉足錢幣交易市場的朋友來說,花上數十元,購藏一枚民國三年或九年、十年鑄造的「袁大頭」留存,還是物有所值的。
民國的開國紀念幣有幾種:孫中山像、黎元洪(帶帽、脫帽)像。
孫中山像壹圓開國紀念銀幣,俗稱「小頭」。
根據鑄造時間和鑄造廠不同,主要分為三個大的種類:
1 上五星:在背面(壹圓那面)的2、10點的位置各有一個五角星
2 下五星:在背面4、8點位置各有一個五角星
3 上六星:在背面2、10點位置各有一個六角星
五星的是民國元年鑄造的,目前普品的市價也在千元以上。
六星的是民國16年(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後鑄的,市價普品在150元左右。
黎元洪帶帽、脫帽的價格分別在1200、800元以上(普品,上品的價格還要高很多)。

⑹ 為什麼中國近代的錢幣又稱大洋

大洋是清末到民國期間各種流通的「壹圓」型銀幣的統稱,基本屬性是: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法屬印支坐洋、日本龍洋姿滑槐、英國站洋、奧匈帝國「大奶媽」、(清朝)各種龍洋、(民國)大頭、小頭、船洋、漢版等,甚至荷蘭的2.5盾、法國/比利時的5法郎等讓前等,也就是說凡是符合這個規格的都可以認為是大洋(這是當時中國政府放任銀幣自由鑄跡友造、流通的結果)

⑺ 民國的錢幣都有哪些只有袁大頭一種錢幣嗎

民國錢幣只有袁大頭一種錢幣嗎?答案肯定不是!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由北洋政府發行並且背書認可的官方貨幣,正面印有袁世凱側面像,背面印有兩株交叉的稻穗圖案,稻穗雅稱嘉禾,所以「袁大頭」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民間通俗說法都叫「袁大頭」。

法幣的發行,一直持續到民國政府倒台覆滅。新中國建立後,人民幣開始成為主流,並且逐步取代其他貨幣,成為唯一流通並且得到人民信賴的貨幣,並且持續至今。

本文主要介紹了民國時期中央政府發行的主要貨幣,其實在民國時期,地方軍閥為了聚斂財富也會發行一些貨幣,是在太多了,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所以袁大頭並不是民國時期的唯一貨幣,只是因為質量較高,發行量也大,流通比較廣泛。法幣由於戰爭期間通貨膨脹的濫印濫發,導致名聲不太好,因此造成了「袁大頭」成為人們對民國時期貨幣的一種條件反射性的認識。

⑻ 我國近代貨幣名稱排序

近代史是指從1840年到1919年 所以錢幣的順鋒老豎序應該是 當時在位皇帝是道光銀大帝,所以上面有道光含脊、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的銅錢 後來是銀元 俗稱袁大頭

⑼ 我們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貨幣主要有那些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談陪。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行州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含帶蠢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1481年紙幣崩潰,1581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⑽ 中國古錢幣的發展是怎樣的 近代貨幣的變化 民族

中國古代錢幣的發展
前言
群居生活,開始有互動有無,從以物易物發展至今,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錢幣出現,而且使用上也不只一種錢幣,反而很多種。而有些錢幣的命名還影響文學淵源,像秦朝的孔方兄,而當時的錢幣就象徵了皇權,所以只要當時有很多錢幣的人,權力都很高。還有一些則是用重量來命名的,像漢的五銖錢,就因輕重大小適宜,所以就被選為那時廣泛得錢幣。而到了清朝,因為很多外國國家一直想到中國,所以就開港通商,棚告歲傳入了許多國外的東西,包括了錢幣等等…所以清朝就彷造外國錢幣,稱為銅元,而銅元剛開始還不盛行,到了清末明初時,才成為當時通行的貨幣。而這些貨幣也代表了中國古代貨幣制度像近代化的演進,而以上所說的都只是當代相當盛行的錢幣,但這些朝代還有其他非常有意義價值又特別的錢幣,而這些錢幣也讓我們了解了當代的風俗習慣及社會風氣。
一、貝幣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類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玲,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貝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保德等地的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麵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
「貝幣」為歷史貨幣,不僅為中國的古代經濟立了豐功而且還對中國文化,風俗,具有深刻的影響。從現行的中國漢字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與錢幣發生關聯的事物或行為都有貝旁,如:貨、貢、貿、賈、賄、財、貪、貧、費、賠、贖等等。在江浙一帶的農村,家長將貝佩掛於孩童的身上以期望健康成長,驅邪生財,更有父母乾脆把兒女直呼為「寶貝」,「貝幣」雖小卻集經濟歷史,文化多重含義於一身,頗受錢幣收藏愛好者們的青睞,進而成為當今收藏的一大門類。
二、先秦錢幣
所謂先秦錢幣,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出現的貨幣,包括原始貨幣、金屬稱量貨幣和金屬鑄幣等。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是由原始社會經濟,發展到奴隸社會經濟,再發展到早期封建制經濟的紐帶,也是貨幣由產生到發展,直至秦統一,中國貨幣統一於方空圜錢的重要時期。如果從有交換跡象的時代算起,其經歷的時間跨度長達萬年以上。如果從出現原始貨幣的時代算起,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因此,要了解、研究中國的貨幣發展面貌和經濟變化,先秦貨幣是及其重要的一環。
先秦時友亮期,貨幣以貝,刀、布、圓錢、蟻鼻錢(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
布幣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源於農具鏟。春秋以後漸漸成為專用通貨。早期的布幣有裝柄的銎,即空首,所以稱為空首布。形制接近實用工具,流行於春秋時期,最晚至戰國早期消失。空首布到戰國時逐漸演變為布首扁平,無法裝柄的平首布。平首布是布幣中的先進形制,流行於整個戰國時期。布幣除了可以分成空首、平首兩大類型外,每類中根據首、肩、足部的變化,又可以細分為許多類型。
刀幣起源於東方的齊國,後逐漸遍及齊、燕等地。刀幣又稱刀化,是由手工工具刀削演變而來,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環幾部分組成。刀首是劃分刀幣類型的主要依據,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
圜錢形制的由來是古代玉壁或紡織工具紡輪,最早出現在戰國時的三晉地區,最早的圜錢是魏國所鑄的「共」、「垣」、「共屯赤金」等,圜錢主要流行於三晉兩周地區。圜錢是戰國時期最為進步的一種金屬鑄幣形態,它體積小、便於攜帶,鑄造工藝簡單,因此戰國中期鏈睜以後,各國的鑄幣都有圜形化的趨勢。
三、秦漢錢幣
秦代最重要的貨幣當屬「半兩」錢,史載「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錢」,一般認為這就是秦國初鑄半兩錢的年代。秦始皇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刀、布等舊錢,將「半兩」定為法定貨幣。半兩錢的出現將先秦時期各種原始形態的貨幣統一在方孔圓錢之下,中國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以後一直沿用到清末,通行了兩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結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戰國貨幣的流行。規定除黃金和銅外,其它財物如珠、玉、貝、銀等都不能作貨幣。秦時製造半兩錢。這時鑄幣由各地方政府進行,所以現在所見半兩錢枚枚不同。秦半兩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式。之後中國的貨幣形態就固定下來了,兩千多年都是方孔圓錢。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因此方孔圓錢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不過這種名稱已漸漸的開始和其重量分開了,如秦半兩原重半兩,重量和名稱相符,漢時有所改變。這時的銅錢仍是由地方鑄造,重量與名稱往往不符。五銖錢是歷史上用得最長久的錢幣,因而鑄造量大,錢幣數量眾多,同其他稀有幣相比就很不值錢了。除形制特殊的錢幣外,幾元錢即可買到一枚,而使用了幾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銖錢就是達數百元一枚的。故有人將五銖改為三銖的。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靈帝這時曾鑄有一種四齣五銖錢,就是五銖錢的背面,有四道斜紋,由穿孔的四角直達邊緣。當時就有人說鑄成此錢政權必四道而去,後來果然黃巾起義,推翻劉漢統治。
東漢初年使用王莽貨泉,到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公元40年)才復行五銖錢。在此之前,淮陽王劉曾鑄過五銖,史稱更始五銖。公孫述則在四川鑄過鐵五株錢。東漢後期幣制混亂,出現剪邊五銖。俗稱「女錢」。中平三年( 公元186年) 又鑄四齣五銖。漢政權最後一次鑄錢則是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熔毀五銖及長安銅人、銅馬鑄的小錢。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長的動亂時期,大部分時間是處在分裂、混亂和戰爭之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出現重物輕幣的現象,金屬鑄幣的流通范圍明顯減少,貨幣功能萎縮,錢幣的標准不一,形制各異,減重普遍。
魏、蜀、吳三國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形態,導致不同的貨幣流通形勢。曹魏地處中原,人眾物博,商品經濟相對發達,因此幣制亦較穩定。初期以谷帛為幣,後僅用了七個月五銖錢即廢止,繼而又恢復流通五銖錢,形同漢制,錢體較漢五銖稍小,顯著的特點是外郭壓五又壓銖。
兩晉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自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賈後亂政開始,爆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使西晉百業凋敝,未鑄新錢,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漢、魏五銖錢和各種古錢。東晉偏安東南一隅,制錢繼承了西晉的指導意識,不鑄新錢,主要沿用孫吳地區舊錢。輕重雜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的大錢,俗稱「比輪」;也有輕薄小巧的「沈陽錢」。這些錢相互交替或同時流通成為貨幣。每個錢幣的單位定名為「文」,一千文為一「貫」。
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大動盪時代,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衰退、大混亂時代,宋、齊、梁、陳各自都曾鑄錢,造成貨幣缺乏統一性和連續性,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這個時期還超凡脫俗地出現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國號錢和年號錢。
五、隋唐錢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鑄行了一種新錢「開元通寶」。錢文為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書法凝重端莊、結體嚴謹。「開元通寶」錢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是中國貨幣史上最早的寶文錢,此後錢幣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開始以紀年為主。開元錢當初規定每十文為一兩,每文的重量為錢,由此就產生了一個新的重量單位「錢」。使「兩」以下的重量單位的十進制原則得以確立,促進了中國古代衡法的演進。開元錢的形制雖然比較統一,但因鑄年長久,所以版式極多。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從此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縱觀這一時期的貨幣,可謂鉛鐵錢多、大錢多、劣幣多。五代的錢幣與十國的錢幣相比,鑄量、和種類要少的多。主要有後梁太祖朱溫所鑄的「開平通寶」大錢、後唐明宗李嗣源仿開元錢形制所鑄的「天成元寶」、後晉「天福元寶」、後漢「漢元通寶」、後周「周元通寶」。除周元錢外製作都不很精整。
六、宋代錢幣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鑄幣業極為發達的時期,不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是繼新莽之後的又一高峰。從北宋開始年號錢才真正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對子錢起源於南唐,但發展起來卻是在宋朝,自宋仁宗天聖年後,差不多每個年號都有對錢,此外宋錢鑄工精良,書法優美,藝術價值很高,錢文真、草、隸、篆各體兼備,且多出自帝王、名家之手。
兩宋的錢幣是中國錢幣史上最復雜的。它不僅是幣材多樣,而且流通受地方限制,錢幣面額又多,錢名稱也多。宋代最流行年號錢,兩宋的鐵錢是長期的幣制,四川一帶就是專用鐵錢的。北宋九個皇帝就改了三十五次年號,鑄了二十七種年號錢和三種非年號錢(宋元、聖宋、皇宋);南宋七帝,改二十次年號,鑄了十八種年號錢和三種非年號錢(大宋、宋聖、皇宋)。
宋太祖在建隆元年鑄宋元通寶。這是趙宋第一種錢,這不是年號錢。宋太祖在位沒有鑄過年號錢。乾德錢是十國錢,不是宋太祖乾德年間所鑄。太宗鑄太平通寶。這是宋朝第一種年號錢,背面有星月,牌別比宋元錢少。淳化五年鑄淳化元寶。宋元錢和太平錢都用的是隸書,到了淳化時發生了變化,正式確立了宋朝多種書體裁的錢制。淳化錢也有真、行、草三種書體。淳化錢也有鐵錢,但流傳後世的極少。
七、遼金西夏錢幣
遼代鑄錢早期受五代影響,後期受宋錢影響較大,多是小平錢,鑄量較少,製作多粗糙,錢文多為漢文,書體隸兼八分,沒有對子錢,遼錢中「天顯通寶」、「會同通寶」、「保寧通寶」十分罕見。
金代錢幣品種雖不多,但每一種錢都很精美、工整,尤其是篆書「泰和重寶」錢,錢文玉箸篆為著名書法家黨懷英所書,製作十分規整,號為一絕。傳世數量較多的是「正隆元寶」和「大定通寶」。金人扶持的劉豫偽齊政權,曾鑄過「阜昌元寶、通寶、重寶」,有楷、篆兩體,俱是書法優美、鑄造精整,均十分珍稀。
西夏錢幣有兩大類:西夏文錢和漢文錢。西夏文為從前的錢幣學家所不識,稱為「屋馱文」,西夏錢法受宋影響,多年號錢;且錢形規整,文字精好。其西夏文錢幣的鑄行早於漢文錢,有「福聖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大安寶錢(折二)」。
八、元明清錢幣
到了元代,紙幣成為流通中的基本貨幣,銅錢在流通領域中已不佔有主要地位。元代鑄錢以武宗至大年間和順帝至正年間為兩個高潮期,尤其是順帝所鑄的至正錢傳世數量較多,錢郭整齊高峻,文字遒勁、秀麗,是元錢中最為精整的。元代統治者崇信佛教,所謂「供養錢」為元代所特有,是寺觀所鑄的供佛之錢。面文有多種,有的與正用錢接近。
明代一直是大力推行紙幣,鈔為主、錢為輔的貨幣制度。明代白銀的使用更加廣泛,嘉靖以後,白銀已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所以明朝鑄錢也不多。明朝建立之後,明太祖朱元璋頒行「洪武錢制」,鑄造了五等幣值的洪武錢,背文復雜,有紀地、紀值、紀重幾種。洪武之後的永樂、宣德、弘治三朝鑄錢極少,僅有少量小平錢。到了嘉靖時又開始大量鑄錢。穆宗鑄行隆慶通寶小平錢,製作較工整。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年)鑄萬曆通寶,傳世較多,分小平、折二兩種,多為銅質;熹宗時鑄行「天啟通寶」,並補鑄了光宗的泰昌年號的銅錢。到了崇禎年間,明朝國勢更衰,錢法也極其混亂,崇禎錢幣值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種,但版制卻多達百餘種,背文極其復雜。
清朝的錢幣,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額用銀,小額用錢,但是白銀的地位更加重要。清朝的鑄錢在最初的兩百年間,是沿襲兩千年以來的傳統,採用模型鑄造制錢,到了末年,才開始仿效外國,用機器鑄造新式的銅錢和銅元。
清末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軍自咸豐三年(1853年)攻入南京後,開始鑄錢,「太平天國」既是國號,也是年號,其國字從「王」不從「玉」,錢幣稱為「聖寶」是受其宗教綱領所影響。
結論
中國的古代貨幣有一段很長的發展史,因為人民的需要和思想一直不斷進步,才有貨幣的不斷改良,也才有最早的牲畜貨幣一直延續至今的反偽鈔票。中國古代錢幣有成千上萬種,例如金銀、布帛、紙幣等等,而錢幣只是其中一種。從上述資料中我們了解到每時期盛行的錢幣及由來,也了解了一些當時的社會風氣,因為有些錢幣會反映當代世俗風情。像厭勝錢就是當時的護身符,可想而知當時一定有宗教信仰,還有一些非常有紀念價值的錢幣已做懷舊、定情的用途。如此長遠的歷史描述著生活的經驗與先人智慧的累積,每一段變革都值得我們討論及省思。

熱點內容
怎麼看股票歷史漲跌 發布:2025-02-13 15:41:54 瀏覽:715
北京數字人民貨幣怎麼給手機充值 發布:2025-02-13 15:36:07 瀏覽:454
海天科技市值多少 發布:2025-02-13 15:31:52 瀏覽:995
長城汽車股票漲停 發布:2025-02-13 15:23:50 瀏覽:554
買股票漲停板明天要買嗎 發布:2025-02-13 15:20:38 瀏覽:84
股票漲停詩 發布:2025-02-13 15:07:16 瀏覽:664
雲海金屬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2-13 15:04:17 瀏覽:106
怎麼看懂基金是否可以入場 發布:2025-02-13 15:01:53 瀏覽:674
交銀養老穩健基金怎麼樣 發布:2025-02-13 14:40:56 瀏覽:853
上海新陽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2-13 14:12:37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