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逆風而行怎麼樣
A. 遇到股市下跌怎麼辦
如何面對股市暴跌
1、控制好倉位,滿倉操作是非常危險的。倉位控制好了,損失也就控制住了。懼怕風險的話,把倉位控制在半倉左右,就可以讓股市波動造成的影響減少一半。
2、防禦性的股票,如醫葯股尤其值得關注,人們對醫療衛生方面的需求持續增加共用事業類股票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小,是最常用的抵禦風險的股票。
3、要高度重視價值股,在下跌過程中,它們最有可能跌出機會。
4、對持續高增長的股票應給予足夠的關注。有些公司保持了3~4年的高速增長,它們正處於增長的穩定期。這些公司完全有能力,通過快速增長,降低過高的市盈率水平。
5、各種類型的基金產品。從長期看,指數的發展趨勢永遠是向上的,成功的概率就比較大。定投可以減少股市波動帶來的影響,可以作為投資避險的有效工具。
正確應對暴跌行情。如同夏天的暴風雨總是來去匆匆,不好預測,對於股市暴跌行情的具體下跌空間,也沒有人知道股指會跌到什麼位置。但是,這種非理性的快速下跌是不可能持續長久的。
因此,在這種市況下,倉位較重的投資者不要輕易斬倉。暴跌是投資者最容易恐慌的時候,這時不計成本地盲目斬倉,絕對不是好方法。即使對持有的股票感到不滿意,也要等到大盤反彈時再止損,因為非理性下跌的背後往往會很快出現強勁反彈行情。
也如同暴風雨中不要逆風而行,倉位較輕的投資者也不要急於抄底,因為在非理性下跌末期,往往幾天的跌幅就能趕上平時幾周的跌幅,投資者如果介入的時間過早,可能導致資金市值快速大幅縮水。投資者不要擔心是否會踏空,如果大盤持續走弱,即使在低位買進也一樣面臨較大風險。如果大盤能轉好,投資者更不必擔心會踏空。
B. 在暴跌中減少損失把握機會的要領
近期股市出現了暴跌行情,很多投資者對此感到擔憂。在這種快速下跌的時刻,投資者最關心兩個問題:一是股市還要跌到什麼時候或跌到什麼位置?二是應該如何在大跌行情中規避風險或減少損失?
正確應對暴跌行情
如同夏天的暴風雨總是來去匆匆,不好預測,對於股市暴跌行情的具體下跌空間,也沒有人知道股指會跌到什麼位置。但是,這種非理性的快速下跌是不可能持續長久的。
因此,在這種市況下,倉位較重的投資者不要輕易斬倉。暴跌是投資者最容易恐慌的時候,這時不計成本地盲目斬倉,絕對不是好方法。即使對持有的股票感到不滿意,也要等到大盤反彈時再止損,因為非理性下跌的背後往往會很快出現強勁反彈行情。
也如同暴風雨中不要逆風而行,倉位較輕的投資者也不要急於抄底,因為在非理性下跌末期,往往幾天的跌幅就能趕上平時幾周的跌幅,投資者如果介入的時間過早,可能導致資金市值快速大幅縮水。投資者不要擔心是否會踏空,如果大盤持續走弱,即使在低位買進也一樣面臨較大風險。如果大盤能轉好,投資者更不必擔心會踏空。
暴跌中的操作要領
總結歷史上真正的暴跌行情可以發現,這是下跌速度非常快的時期,如果投資者過早抄底或搶反彈,往往會使自己在短期內遭受重大損失。
弱市中的短線熱點往往持續性不強,曇花一現後隨即沉寂,如果投資者疲於奔命地追逐短線熱點,就很容易將有限的資金全部消耗掉,等大盤回暖時將無法把握新的和更有價值的投資機會。
投資者對於暴跌需要運用反向思維。連續快速的下跌是空頭能量的集中釋放,跳水式的下跌對於後市未必是件壞事,過度的下跌往往是股市形成轉折的前奏,投資者不要因為過度悲觀而採取不理智的盲目殺跌行為。
因此,針對暴跌行情的市場情況,投資者要堅持操作上的六不原則:不預測底、不抄底、不攤平、不急於搶反彈、不追逐短期熱點和不盲目殺跌。
暴跌中的心態要領
在連續的快速下跌行情中,投資者很容易產生一些不良心態,進而影響自己的操作,導致投資失誤,這些都需要加以克服。
面對連連下跌行情,驚慌失措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因為盲動而進一步擴大損失。倉位較重的投資者在跌市中虧損較大,如果現在採用不計成本的拋售、增加操作頻率或投入更多的資金攤平等方式,不僅不可能迅速實現扭虧,反而會使投資者陷入一種連續操作失誤的惡性循環中。
股市不可能一直上漲,投資也不可能百戰百勝,偶爾出現失誤在所難免。投資者在處境不利時,需要及時認錯並糾正。不能頑固地逆市操作,不能將小的失誤釀成大的損失,更不能將短期的盈利變成長期的被套。
因此,在持續下跌行情中,投資者在心態上要保持六不原則:不恐慌、不悲觀、不急躁、不猶豫、不頑固和不賭氣。
暴跌中的選股要領
如同暴風雨之後必將迎來一段時間的艷陽天,市場行情在一輪急跌後也必然會出現一段時間的恢復性上漲走勢。因此,投資者要關注市場資金流向和熱點的變化。及早選股是必需的,只有做好准備,才能在其後的反彈或反轉行情中把握住盈利機會。在暴跌行情發生後,選股要密切關注 四低股票 ,就是:低市盈率、低市凈率、低流通市值和低價格的股票。
C. 面對股市的暴跌要怎麼辦
1、檢查持倉
把自己的持倉檢查一遍,務必保證自己的持倉,都是基本面過硬,估值低估或合理的品種,那種心存僥幸、純粹想靠博弈賺錢的倉位,建議直接砍掉,把倉位集中到自己真正安心的股票上。
2、少看行情,少看新聞
暴跌的時候,行情是最刺激的,對我來說,盯盤除了浪費時間和精力,並沒有其他的作用;暴跌的時候,媒體是最嗨的,各種讓人震驚的消息如潮水般涌來,媒體為了吸引人們的關注與點擊,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極大的助長了市場的恐慌情緒。
我建議大家可以在收盤之後,看下當天的行情,然後制定好第二天的交易計劃,不要在盤中進行盯盤;看新聞的話,只看幾個權威消息源的新聞就好,比如說財新,另外,雪球的@要聞直播 因為有專業人士把關,應該是所有直播類內容里,最專業的。
3、找錢
暴跌的時候,誰手中有錢,誰就是最後的贏家,用方丈的話來說,誰能在股災時,能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一生註定非富即貴。
D. 股市深度好文,寫給那個在股市裡孤獨的你(轉載)
記得曾經待過一個股票投資交流群,有一次,群里正在熱火朝天的討論一位 「大神」的交易手法——他在一個短時間內凈值翻了五倍。眾人探討的異常興奮,更有甚者對其產生了崇拜,覺得其如天下繁星遙不可攀。
這時,一位群友說:一年五倍者如過江之鯽,五年一倍者寥寥無幾。
但僅僅一瞬間,他的話語便淹沒在新的消息里,沒有激起一絲浪花。
幾天過後,我在一個媒體上又一次看到了這句話,是他寫的文章。他詳細的闡述了一下其中的邏輯,條例異常清晰,非常客觀具體。然後,他把這篇文章轉到當初的那個群里,但是可悲的是,依然沒有人關注,眾人依然在探討短時間內實現暴利的方法。
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感受,但是僅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都能從整個事件中都能感受到一種孤單與落寞。
有些時候,有些人會突然發現,當他想認真的闡述下他的觀點時,卻沒有任何人願意聽。或者說,根本沒有人聽的懂。
他不敢相信的看著這瘋狂的人群,目瞪口呆的收回了打字的雙手。
這可能是他第一次真正明白,什麼叫孤獨。
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抵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尼采
為什麼很多頂級的股票投資人一般都不談具體的投資交易細節?為什麼很多頂級投資人談吐之間,基本上都是理念,境界與格局?
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渡過了想表達具體觀點的階段了。
曾經,在某個投資大會上,有人向一個著名投資人提問:請問,你為什麼要交易多個行業,多個品種?
他說道:分散風險,累加收益。然後結束提問。
看似唐突,其實這是最有效率的回答。懂的人瞬間就懂。如果對方不懂,那麼他不但要解釋怎麼分散的風險,又如何累加的收益,還要回答,單品種與多品種的優劣對比,還要講解行情走勢的特殊性和概率,甚至還會涉及到具體的交易方式…更關鍵的在於,提問者很可能根本無法理解。
就如同脫離了倉位和回撤,單獨展示收益率一樣。一套完整的體系,一環扣一環,任何一個環節單獨拿出來講,都有很大的邏輯漏洞。
所以,在大多時間內,關於交易體系單獨某環節的爭論都是毫無意義。
有一次,去參加一個朋友的產品路演,他說他產品的策略中包括趨勢策略和震盪策略。
會後,我請教他:「震盪策略怎麼做?」
他回答:「就是更小周期的趨勢跟蹤。」
我問:「那你為何不直說呢?」
他說:「難道你要我在有限的時間內,給我的投資人講清趨勢和震盪的相對關系?」
「在某些時候,嚴控底線,不爭論一些不必要的細節,可以增加效率,我們不是為了切磋交易水平,我們是為了達成交易。」
為了達成交易,將自己的理念強行的壓縮成一種便於理解的說法,這是一種世故,一種妥協,但我覺得,這其中最深處,也隱藏著一絲孤獨。
我們都想把最真實的東西,最直接的表述出來,不想把它壓在心底,可是,如果最真實的東西表述的太簡單,很多人卻無法相信,更無法理解。
因為越是簡單,需要洞見並取捨的東西就越復雜。
交易體系的每個環節都密不可分,每一個細節的制定,都包含著投資者本人的性格特點,心路歷程,成長經歷。每一個決定的背後,可能都包含了深刻的感悟和果決的取捨。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簡單的交易體系,但我們看不到他背後的經歷。我們不知道他放棄了什麼,不知道他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抉擇,更不知道他懷揣著怎樣的投資信仰。
曾經在一個音樂軟體里見過一個評論:年輕的時候,喜歡把耳機的一端分享給別人,現在,我發現,我已經無人可分享。因為我基本確定,只有我自己知道我聽到了什麼。
頂級的投資人之所以會感到孤獨,是因為,沒有人知道,你一步一步走來,都經歷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生死磨練,才形成了如今的交易風格。
股票投資交易的世界裡,或許會有你的同類,跟你的交易體系非常相似。但是,這套交易體系的背後,是截然相反的兩個世界。
因為投資交易是一個重塑自己的過程。經歷痛苦,經歷磨難,看透表象,洞見本質,體味自己的情緒變化,了解自己的人性弱點,將一切的經歷,融入自己的交易理念,生成那套專屬於你的交易體系。
就如市場的最新價,包含了不同的人,包含了不同的信息,包含了不同的人對不同信息的不同判斷,包含了不同的下單時間和下單過程,包容所有,形成了這一個時間點的價格。
為什麼是這個價格?沒有人說的清楚。
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價格的形成,獨一無二。
很多人把寂寞當成了孤獨,或許是因為他還沒有進入過那種狀態。
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一種可以寬納一切的精神狀態。
所以,有人說:孤獨是靈魂的散發,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
而股票業的頂級高手,也正是因為這些境界,變的更加孤獨。
孤獨的人自成世界、自成體系,獨立思考。因為他知道,存在於腦海中的精神世界才是更大的舞台。
因為在那裡,他可以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而我們人類一切思想的誕生,都源於此時此刻。
炒股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
朋友大多因為兩個基礎而成為朋友
世事洞悉之後,早不再象十八、九歲那般渴望友誼,青少年階段,鮮衣怒馬,與三、五好友同行,或載舟戶湖,覺得人生如此無憾。然而,逐漸發現,越長大越孤獨,不僅僅是我自己,看看身邊的旁人,一旦到了三十多歲,無論男女,朋友都少一大截;再看看那些年過四十的中年人,朋友更少;至於五、六十歲的人,朋友又會少一些……
究其原因,朋友大多因為兩個基礎而成為朋友,第一是相似的想法,第二是共同的利益。
年輕人,相似的想法多,並且都憧憬未來,假想著多認識幾個朋友能在未來幫助到自己實現利益,因此樂於廣交朋友,朋友自然多;而到了三十多歲、四五十歲後,發現曾以為相似的想法,其實存在著巨大分野,人與人之間真正有相似想法的,是不多的,至於共同利益,其實真能幫到的也並非很多,於是朋友自然就少了。
但盡管如此,在社會上打拚,多數的行業里,都必然需要團隊合作,原因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要完成一件事情,是你一個人做不完所有環節,「一個籬笆三個梆」,因為利益的捆綁,社會上多數人不得不投身於一個又一個「關系網」,使自己成為「關系網」里的一個節點,說穿了就是使自己能被別人用得上,同時也使別人能被自己用得上,因此,在社會多數行業里,無論走紅道圖謀當官,或是走白道在職場混,又或者走黑道博個江湖意氣,都是需要朋友的,雖然,這種朋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朋友,無非利益的「糾集者」,可畢竟也算是世俗意義上的朋友。
炒股者之間,是很難有相似想法的
而炒股的人則不同,連世俗意義上的朋友往往也遠少於其他行業的人。而這,本質上緣於炒股這個行業的特殊。
依然拿朋友所需要的兩個基礎來分析——第一是相似的想法,第二是共同的利益。
炒股者之間,是很難有相似想法的。甚至就算買了同一隻股票,假設說都買了 002148 北緯通信,但買的動作一致,思想認識卻往往不一致,有的是技術派,看圖形買;有的是看基本面;有的做短線,有的做中線,還有的做長線……因此,哪怕買了同一隻票,內心的想法也全然不同。遇到該股票走勢變動時,會做出的反應也截然不同……這,還是買了相同股票的。更何況股民之間通常各自追逐著不同的股票……
這么多年來,我發覺,股民與股民,是最沒必要交流思想的。也是最無法交流思想的,原因在於,炒股如同修道者走在一條沒有盡頭的小路上,身邊只是曠野,你只能非常孤獨地行走,許多經驗都不是語言可以傳遞,必須自己慢慢在實踐中才能逐漸悟道。
財不入急門,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某些高手,在某一兩年突然從幾十萬變成幾百萬,或從幾百萬突然成長為幾千萬,這就是所謂的爆發,但大多數爆發者,都是經歷了漫長時間積累之後,因此,看著他似乎突然發了急財,其實,那是他用漫長時間作為成本的,依然並非「急門」。
世人只注意到其進入爆發期之後賺錢的速度快,卻沒注意他在進入爆發期之前漫長的忍耐時期,有的可能長達十多年。這種時間的累積,不是旁人的思想溝通所能省略的的。
成功的股市高手,在他們身上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第一,他們曾經都有股市慘敗的經歷;第二,他們都十分執著與勤奮,對股票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滬深上千隻股票,他們都爛熟於胸。哪只股票哪一年的什麼樣的走勢,甚至哪天有什麼異動,他們都能「背」出來。正是如此的執著和勤奮,才使他們走向了今天的成功,這也再次印證了「天道酬勤」的古訓。
股市永遠拒絕克隆、拒絕重復。高手們之所以成功,的確都有他們的獨特之處。在這刀光劍影、群雄逐鹿的股票市場,誰都希望成為高手,誰都希望成為「早知三日事,富貴一千年」的股神。但是,股市之中沒有神仙皇帝,靠的只能是我們自己。一分耕耘,才會有一分收獲,純粹靠運氣瞎撞盲碰,肯定難以長久。
就拿我自己來說,開盤4個小時我要看盤交易,收盤後晚上我還要花2個小時的時間復盤,同時還要看看港股,用自己的方法驗證一下港股漲幅靠前的股票,周末還要抽出一天的時間總結上周的操作,然後選好下一周要操作的股票。正是這日復一日的努力和堅持,我才可能取得比別人更多的收獲。如果你總是將自己的希望交給別人或放在股評家的身上,那註定你不會在股市上取得成功。
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道不盡的艱辛。而要在股市上取得成功,除了需要極高的悟性外,還需要付出高出常人數倍的心血和精力。換句話說,沒有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就算得到了優秀的系統,也不可能發揮它的真正功力,因為系統正確使用的前提是需要使用者各方面的深厚積淀和素養的堆積的。
我周圍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說我的生活極其枯燥而缺乏色彩,少了那麼多的人生樂趣。當然,也有極少數朋友過著比我更深居簡出的生活。電腦行情中的曲線,幾乎成為了我們人生的軌跡。我也想折中,可我深知以我目前的閱歷和智慧還遠遠不夠。我選擇了常人無法忍受的「枯燥」的生活,可我換來了更強大的自信心以及比別人更能有力的思考能力、洞察能力。而且,操作的成功直接換來的是獲得了更多的享有未來美好生活的財富。
然而,在投機這個行業,是即使付出心血、辛勞和汗水,卻未必能登頂成功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行業之一,所以,有的時候,回報並不理所當然地與你的付出成正比。但如果你不努力和付出,就一定沒有回報。
股票市場里到處都是瘋子
--施密特
投機之王·利弗莫爾看多聯合太平洋,但是一位消息靈通的好心人提醒他已經有很多人在拋出這只股票,利弗莫爾即將成為那個接盤俠。這位好心人並無惡意,他的確消息靈通,是誠心誠意的幫助他。這導致利弗莫爾懷疑了自己的判斷,隨後平掉自己的多頭頭寸。如果做多不對,那麼就應該做空,做空後股價卻創出新高,利弗莫爾虧損4萬美元後果斷平掉空頭頭寸,立即開了多頭頭寸追逐利潤,挽回損失後,還凈盈利15000美元。利弗莫爾並沒有怪罪他人,只是說了一句,「對沒有勇氣堅持自己信念的人來說,這筆代價不高!這一課學費低廉。」
"消息"是交易市場中最大的謊言,你所以為的捷徑,事實上只會讓你南轅北轍。哪怕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一旦踏入投機交易市場,往往也會變的無知而不自知,恐懼會讓交易者選擇跟大眾站到一邊以獲得舒適感,一起買,一起賣,然後一起虧錢。
只有那些無論市場傳遞什麼樣的的消息,始終能夠堅持自己本意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最後的盈利者,這又不是全部歸結為聰明才智的原因。
有群體的地方一定是虧損的地方,因為群體過後,就再也沒有了持續接盤的力量,所以,群體幾乎總能很准確的賣在最低點,買在最高點,不是因為有多准確,而是因為往往力竭才反轉。
消息作為參考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在傳遞消息的過程中,人都會不自覺的壓制自己的本能,不自覺的順從大眾的觀點,而大眾往往都是無知的(古斯塔夫.
雷朋《大眾心理學》)。
比如,在一個劇場裡面,第一個帶頭鼓掌的人往往會引來場內大部分人的跟隨鼓掌,盡管還沒演到甩搞笑包袱的地方,或者帶頭鼓掌的這個人是個傻子,根本沒聽懂台上演的是什麼。
所以,當你處在消息來回傳遞的市場的時候,會不自覺的跟隨一些事後自己都看起來很傻的行為。
有個段子說的是,永遠不要去跟一個傻子爭論,因為他會把你拉倒一個傻子的水平上,然後用他當傻子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只是,這種戲碼在交易市場每天都在上演。
當你試圖在市場接收所謂的"消息"來作為自己的交易決策時,其實,跟向一個傻子問道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在群體中沒有聰明人,拿主意的人越多,群體就越接近於一群烏合之眾,所以,一支戰鬥力強勁的軍隊,一定只有一個發號施令將軍和一群令行禁止的士兵。
消息傳播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會失真和誇大,經過的人越多,這種程度也就越大,比如,事實是某一場暴雨造成玉米的減產,傳到市場的時候可能已經變成了暴雨造成玉米顆粒無收,所以,造成了股票的連續漲停板,追漲的跟風效應反而使得股票價格偏離了合理的價格區間。
交易最核心的能力不是你可以打聽出多麼及時的消息,而是你始終明白的無論再什麼時候,什麼市場環境下,自己該要的是什麼,不再為了抓住每一次波動而強行進場。
什麼是真正的懂交易了?
那是盡管今天市場大漲,好多人都賺的盆滿缽滿,但是,自己沒有交易,因為沒有等到適合自己的行情!
炒股「三思」
1.思考市場
我們進入股市,就如同進入一個大賭場,又好似進入一個淘金地,有人在裡面滿載而歸,有人卻悻悻而回。有人淘到鑽石,有人卻只沾了一身污水。我們從最初的對股市無知,到懵懂,到後來的自以為成為高手,有沒有好好的思考過這個場所,好好的認識下了我們身處之地究竟是怎樣一個地方,不思考市場,就不能認清市場,最終會被市場消來。
股市是一個上市公司融資的地方,把股民們的錢聚集到他那裡,讓他去辦公司、去搞業務,去拓展市場,然後賺到錢之後,股民分享上市公司經營的成果。其實炒股就是讓別人用錢給你去生錢,但明明很多上市公司連年虧損,為什麼股價還能漲,為什麼投資者還要買?
這就是股市的奧妙之處,綜觀中國股市A股市場過往的走勢,每一輪大的行情中幾乎所有的股票都會上漲,而且越垃圾的股票漲得就越凶,這已經成為一種慣列。股民們都很情緒化,行情好的時候,往往會「錦上添花」,找到一大堆支持上漲的堅定理由,即便是垃圾股也有「烏雞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而一旦股市走勢,則紛紛都會「落井下石」,即便基本面很好的企業也會被諸如「實體經濟下滑」或「基金紛紛撤退」等理由打擊得面目全非。
正是如此,中國股市A股市場的波動,比其他國家都要劇烈,波動得更為頻繁,只有清楚的認清中國股市A股市場的這一本質特徵,才不會陷入基本面怪圈中。才能真正解放自己的思維,深刻理解波段炒股的邏輯並貫徹執行。
2.思考自己
直面市場,清楚的認識市場的特徵,才能夠適應市場。思考自己,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投資者,認請真「我」,才能我行我路,直到成功彼岩。
「我」是誰?
我是我的生活的主角,我總是會以我為中心,其他人只是我的世界中的配角,而世上萬物也只不過是我的世界中的擺設,我想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自我認定吧。但真的是這樣嗎?既然我的世界裡只有我,那麼其實我根本哪裡也去不了,我甚至走不走我的世界。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哲人們告誡我們要「超越自我」,只有跳出「我」來看「我」,才能走出思維的束縛。實際上,我只不過是一顆塵埃,遲早也會化為一顆塵土。我們口口聲聲的說別人如何如何,其實,在別人眼中,我們也只是「別人」。
股市交易,正是由千千萬萬個「我」參與的,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每個人有不同的行動,當大家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分岐時,股市震盪。當看法趨於一致時,股市呈現單邊上揚。而股市的各種變動著的因素又影響著每個人心理的變化,相同的一件事對不同的投資者亦起著不同的影響,甚至是相反的影響,當一個利好出現時,你認為是利好,但未必是就是利好。這就要求我們跳出自我的主觀判斷而看市場的真實反應。
「我」為什麼而來?
炒股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是為了實現資產的穩健增值,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了實現曾經的投資抱負。「我」到股市而來,目標明確,我此行是為了實現我自己的目標,在前行的路中要始終思考自己進場的初衷,不要偏離了行股的軌道。
很多投資者本來只是想多條理財的途徑,有些只為了賺點零用錢,但操作幾次,或者是成功得手使得信心大增,或者是馬失前蹄讓自己不服認服,便再搬救兵,賣車賣房或者到處籌借加註返場,最後弄個血本無歸、家破人亡,實在人生的悲涼之事。
股市實際上是一個大賭場,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賭客,雖然有人說自己只是匆匆過客。有很多賭局是不對稱的,從一開始就註定會輸的,進場之前就要做好輸的准備。股市不是印鈔機,賺錢要憑本事,外加運氣。所以要做好能虧的准備,要清楚的知道「我」輸得起嗎?
認清「我」的風險承受度,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股票,採用適合自己的操作。股市中沒有不賺錢的股票,只有不賺錢的操作。相同的一隻股票,不同的人操作,結果很可能完全不一樣,如果「我」是極度厭惡風險的人,要選擇基本面好走勢平穩,如果「我」是為了追求快速獲利的,要選擇波動更為劇烈的股票,如果「我是」……
3.思考未來
最後,是思考未來。無論過去你是多麼的成功,戰績輝煌,都定格為歷史。不管你過去贏了多少次,賺了多少錢,都有可能在未來某一次失敗中前功盡棄悉數虧掉。曾經再美,都成為過去,過去再好,也只是曾經。而過去即便你曾一錯再錯,只要你挺了過來,你也有機會重啟未來,要知道,誰能笑到最後誰才會笑得最美。
未來該怎麼做?
過去我曾成功的投資了某隻股票賺了,我應該在這次成功的投資上面找到成功的原因,難道只是運氣嗎?又真的是我技術高超嗎?我在這次成功的操作中有沒有執行最初的計劃?在執行的過程中預先的條件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變化中我做了什麼動態的調整?把這一系列的問題自己解答出來,你會發現,贏利其實是建立在成熟的、科學的系統之上的,將實際的操作與本書說的波段操作的邏輯、方法、細節進行對照,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同樣的,失敗了,也要分析,失敗在哪裡?在失敗中要汲取哪些教訓?這一系列的問題只有你自己能夠解開。只有這樣,失敗才有意義,從失敗中走出來,就能清楚的明白我以後該注意哪些問題,哪些操盤的細節沒把握好,哪些素質還有待提供,才能把造一個最好的自己。
未來會怎麼樣?
股市的未來我們決定不了,也許真的會有「黃金十年」,也有可能趴上三五年。未來股市怎行樣不是我們說了算,但未來的我會怎麼樣卻是由我自己所決定。現在自己,操作順風順水,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套路,那就堅持下去。股市運行雖然變化無常但萬變不離其宗,漲跌周期其實不是一條「銜尾蛇」,不斷的循環,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操作系統,成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復制而已。
太順的時候,不要自滿,要時時警醒自己,告訴自己,過去不代表未來,股市投資如履薄冰,需要小心謹慎的走好每一步;遇到困境的時候,告訴自己,再壞壞不過現在,再美美不過未來,風雨之後必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