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如何從產品到貨幣
① 貨幣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貨幣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偶然的物物交換;
2、擴大的物物交換;
3、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
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
拓展資料:
中國最早的貨幣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
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② 簡述貨幣的發展過程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_(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液答、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仔脊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念埋滲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
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2)錢如何從產品到貨幣擴展閱讀:
貨幣分類標准
方法1
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為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佔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為貨幣。可分為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為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方法2
以物易物 定義:本身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使用時間:古代 缺點:過程費時、不易達成交易、無保障、不易攜帶
商品貨幣 定義:本身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缺點:沉重、易碎、無保障、不易攜帶
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定義:以法令強制規定(任何人皆不得拒絕)其價值(貨幣價值>商品價值)
塑膠貨幣 定義:不屬於貨幣的一種,僅為延遲支付的工具
本位:
1,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2,銀本位
用白銀做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通貨的基本單位由定量的銀規定的貨幣本位制。
在貨幣史上,銀比金更早地充當本位貨幣。但在充當貨幣商品方面,黃金遠勝於白銀。西方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銀本位制先是過渡到金銀復本位制,19世紀20年代後又為金本位制所取代。
到了19世紀末,隨著白銀采鑄業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白銀價值不斷降低,金銀之間的比價大幅度波動,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除了中國以外,各國先後放棄了銀本位制。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還保留銀本位制。
3,復本位
同時規定黃金和白銀為貨幣單位基礎的本位叫做復本位。實行復本位實際上是同時實行金本位和銀本位。復本位的優點是:由於貨幣單位以兩種貴金屬為基礎,復本位貨幣價值比金本位或銀本位的貨幣更加穩定。
如果金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金本位;如果銀價上漲,復本位的變化小於銀本位。而復本位的主要問題是:它有時成為金本位,有時成為銀本位,難以起到雙重本位的作用。
復本位制亦稱金銀復本位制,是指以金、銀兩種特定鑄幣同時充作本位幣,並規定其幣值對比的一種貨幣制度。其對稱是單本位制,即銀本位制或金本位制。英、美、法等國在確立金本位以前均曾在 18~19世紀長期採用復本位制。
4,不兌現本位
不把貴金屬作為貨幣單位的基礎,並且規定紙幣不兌換貴金屬的本位叫做不兌現本位,又稱為信用本位。按照這種本位制,人們可以用一種紙幣兌換另一種紙幣,但不能兌換貴金屬。
當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金本位或銀本位制條件下,一國的貨幣供給量取決於它的貴金屬存量,而貴金屬存量又取決於貴金屬的勘探和開采情況,所以貨幣供給量不能適應經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
但是在不兌換本位制條件下,政府可以決定貨幣供給量。因此,不兌現本位制更有利於政府對經濟的調節。
5,紙幣本位
紙幣本位制,亦稱「自由本位制」。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其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以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由於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在中央銀行國有化之後,國家便委託中央銀行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發行紙幣的方式是通過信貸程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
由於該種貨幣制度不與黃金掛鉤,紙幣發行量一般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國家要對其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也叫「有管理的通貨制度」。當今世界各國的貨幣制度,幾乎都是紙幣本位制。
③ 貨幣的產生過程是什麼
貨幣的產生就是由一般的物物交換到頻繁的物物交換,再由物物交換轉移到金銀交換,再從金銀交換升級到貨幣。
貨幣是指任何一種可以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
貨幣最早起源於物物交換。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後來,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成為了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充當其它一切商品的統一價值表現材料的商品,它的出現,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上,一般等價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擔,隨著社會的進步,黃金和白銀成了最適合執行一般等價物職能的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拓展資料: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元和韓元。
④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也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貨幣可以購買市場上的一切商品。
貨幣起源於最早的偶然交換中,起初人們通過物物交換各自需要的商品,接著在物物交換中發現了可以用一種物品來換取所有的物品,這種可以換取所有物品的物品就是後來的貨幣。
貨幣的本質就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能體現社會經濟關系。貨幣的職能包括價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貯藏手段。
貨幣層次是以流動性大小為依據,以轉變為現實交易媒介的方便程度為標准對貨幣進行的分類。
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人民幣(縮寫:RMB;貨幣代碼:CNY;貨幣符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是人民幣的發鈔行,依法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紙幣、硬幣均等價流通,且均具無限法償性,即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在中國錢幣博物館陳列出來的五套人民幣中,與後四套不同的是,第一套人民幣。
人民幣是貨幣嗎?
人民幣不是貨幣。貨幣是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們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本身是商品,本身有價值。一般來說就是金銀。
貨幣的基本職能有哪些?
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價值尺度:貨幣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3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在這里,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⑤ 為什麼商品到貨幣的轉換是驚險的一躍
貨幣商品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獨佔一般等價物地位,或者說專門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通常是指貴金屬黃金、白銀,特別是黃金。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如果掉下去,那麼摔碎的不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經濟生活中商品能夠成功的出售,如果成功出售了,商品生產者才可以繼續生產。否則商品生產者的生產將難以為繼,這就意味著生產者面臨停產倒閉的風險,所以如果不能實現驚人的一躍,摔壞的將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產者。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2-02-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⑥ 錢幣是從什麼時期興起的它的演變歷程是怎樣的
錢幣在中國古代就已經開始興起了,特別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因為那個時候的商品交易基本上已經非常頻繁了,錢幣的出現可以進一步促進商品交易的繁榮。
與此同時,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錢幣的演化是各不相同,最初的錢幣一般是貴金屬和貝殼,我們通常所指的錢幣也是以黃金和白銀為主的貨幣。在此之後,很多國家的錢幣慢慢演化為了紙幣,紙幣的出現也讓全球范圍內的經濟進一步騰飛。
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銅錢便漸漸成為了一種重要而廣泛應用的貨幣,清朝末期甚至出現過相應的銀幣,但銀幣的數量非常少。
⑦ 貨幣是怎樣從金屬演變到紙幣的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
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如困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知吵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
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
「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搭橡侍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
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⑧ 錢的運作,誰能告訴我,錢是怎麼流動的
錢稱為貨幣、錢是怎麼成為貨幣的呢?打個比喻、你在廠里上班、還是做工、廠里主要是生產產品、然後老闆把產品拿去賣、賣了產品就有錢發工資、工鎮旅敏資發在大家手上、然後大家又把錢去買各自需要的東西、這樣周爾復式的錢就流動起來了、遇到東西也就是產品生產多了、買的人少了、或者是把錢存起來了、東西買的人少了、物價就下跌。遇到某一樣東西少了、或產品生產少了、或需求鎮世這種東西的人多了、這種產品就會漲價、貨幣具有商品屬性、就是你擁有多少錢、就能買多少價值的 商品、商品也有貨幣的屬性、就是一件商品值多少錢、如果你有倆套御枝房子、就可以賣一套房子、這樣房子就變成你的錢了。你有了錢了想買什麼東西就買什麼東西、當然也可存起來、到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順便再說一點、在原史社會在沒有錢的時候、大家都是自產自消、也就是自己生產的產品滿足自己用、在自己用不完的時候拿些產品出去跟別人調換自己需要的東西、這叫以物換物、現在農村有些地方還保流這種商品的流通方式。
⑨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怎麼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勞動產品也就轉化成了專門為交換而生產的商品礌商品的交換比例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即商品的價值決定的。隨著交換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價值形式。價值形式先後經歷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在貨幣形式下,產生了貨幣。
政治:(簡述)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貨幣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偶然的物物交換;
(2)擴大的物物交換;
(3)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
(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貨幣的來源?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存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現代經濟生活中人們也須夷離不開貨幣。人們對貨幣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但貨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它的本質如何?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人們。對此,馬克思曾引用當時英國議員格來斯頓的話說:「受戀愛愚弄的人,甚至還沒有因鑽研貨幣本質而受愚弄的人多。」貨幣到底從何而來,似乎成了一個謎。但這又是一個非解開不可的謎,因為了解貨幣的起源是認識貨幣本質、職能與作用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正確認識貨幣金融理論的起點。關於貨幣起源的學說古今中外有多種。如中國古代的先王制幣說、交換起源說;西方國家的創造發明說、便於交換說、保存財富說,等等。它們或認為貨幣是聖賢的創造,或認為貨幣是保存財富的手段,許多法學家甚至說貨幣是法律的產物。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雖然從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看,多數學說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卻無一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科學揭示貨幣的起源。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採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觀察問題,科學地揭示了貨幣的起源與本質,破解了貨幣之謎。馬克思認為,貨幣是交換發展和與之伴隨的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從歷史角度看,交換發展的過程可以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價值形式經歷了從「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這么一個歷史沿革。從這一發展過程應該看出:首先,貨幣是一個歷史的經濟范疇。是隨著商品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而產生的。其次,貨幣是商品經濟自發發展的產物,而不是發明、人們協商或法律規定的結果。再次,貨幣是交換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矛盾發展的結果。二、貨幣形式的演變及其發展趨勢貨幣自身的發展主要有兩條源流:一條是貨幣形式的演變;一條是貨幣職能的發展。從貨幣的形式上看,迄今為止,大致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幾個階段。從總的趨勢看,貨幣形式隨著商品生產流通的發展與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演變。這一演變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一般價值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後,有一個漫長的實物貨幣形式佔主導的時期。貝殼、布帛、牛羊等,都充當過貨幣。實物貨幣之所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退出貨幣歷史舞台,根本原因在於實物貨幣具有難以消除的缺陷。它們或體積笨重、不便攜帶;或質地不勻、難以分割;或容易腐爛、不易儲存;或大小不一,難於比較。隨著商品交換和貿易的發展,實物貨幣被金屬貨幣所替代也就不足為奇。2、實物貨幣向金屬貨幣轉化。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與發展自然是金屬貨幣廣泛使用的物質前提。金屬貨幣所具有的價值穩定、易於分割、便於儲藏等優點,確非實物貨幣所能比擬。3、金屬貨幣向信用貨幣形式轉化。信用貨幣產生於金屬貨幣流通時期。早期的商業票據、紙幣、銀行券都是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最初可以兌現為金屬貨幣,逐漸過渡到部分兌現和不能兌現。信用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由於 *** 濫發而多次發生通貨膨脹,在破壞兌現性的同時也促進了信用貨幣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到了20世紀三十年代,世界各國紛紛放棄金屬貨幣制度,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遂獨佔了貨幣歷史舞台。4、貨幣的現在與未來——電子貨幣。電子貨幣作為現代經濟高度發展和金融業技術創新的結果,是以電子和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為發展的未來。基礎的,也是貨幣支付手段職能不斷演化的表現,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貨幣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貨幣是怎麼來的?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鉅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蒐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
貨幣是怎麼產生的?簡要介紹一下它的產生歷程
貨幣的產生:
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交換→一般等價物固定到金銀(貨幣產生的標志)
貨幣的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 的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匯率是怎麼產生的?
匯率產生的是因為各經濟體(國家或像香港一樣的地區)都有自己的貨幣制度,在經濟體只允許本經濟體貨幣購買(如中國在大陸境內只允許人民幣流通和結算),要實現國際間購買,必須進行貨幣兌換,這就是匯率產生的基礎.
而匯率的決定基礎因素是兩種貨幣各自在不同經濟體內的購買力相比較的結果.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匯率,凡是能夠引起貨幣供求的因素都會影響匯率.
貨幣產生的經濟根源是什麼
1、貨幣產生的原因: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使得交換越來越頻繁和復雜化,這就需要一個交換的中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貨幣逐漸產生。
2、貨幣產生的過程: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的出現、貨幣的產生。
政治:(簡述)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10分
貨幣的出現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由偶然的物物交換,到擴大的物物交換,再到一般等價物的出現,當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時,貨幣就產生了。
希望此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貨幣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偶然的物物交換;(2)擴大的物物交換;(3)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沒有剩餘產品,發生在兩個部落之間的交換,只能是偶然的多餘產品的物物交換。當時的商品交換在雙方的經濟生活中只佔極比重,因此,彼此都不十分計較交換的比例,如有的時用2隻羊換1把石斧,有時用2隻羊換2把石斧。假如2隻羊換1把石斧,用公式化表示即為:2隻羊=1把石斧 在這個等式中,羊的價值是通過石斧表現出來的,石斧是表現羊的價值的手段,人們把石斧看作價值的代表。或者說與價值等同,我們稱之為等價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物物交換不斷擴大,參加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一種商品可與多種商品相交換。物物交換的明顯缺點是:物物交換要求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商品,交換才能成功,否則交換就無法進行。
為了克服物物交換的困難,人們在長期無數次交換的實踐中找到了辦法。一般等價物就是從其它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可以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換並表現其它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有了一般等價物後,方便了商品交換,人們只要經過兩次交換,就可順利換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換成一般等價物;第二步,用一般等價物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可見,一般等價物的出現,有利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
一般等價物由什麼商品來充當,各地區劃同,一個地區的不同時期也有不同。在歷史上,牲畜、布帛、貝殼、糧食、食鹽、金屬等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我國最早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之一是寶、貝。許多與商品交換有關的漢字,都有貝字作部首,如貨、賠、賺、販、購等。
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是金銀自身自然屬性決定的,即金銀有許多適宜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徵: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久藏不壞、質地均勻和容易分割等。
首先是體積小、價值大。因為採掘金銀要耗費巨大的勞動,所以金銀的價值大。這樣,人們可以攜帶少量的金銀,就能買到大量的商品。
其次,金銀不會腐爛,久藏不壞。黃金、白銀極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幾千年後挖掘出來,仍完好無損。
再次,質地均勻、容易分割。金、銀可以隨便熔合,又可隨便分割,其價值不會受到損失,而羊、布、貝殼等就不行。 正因為金銀有這樣多的優點,所以,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黃金、白銀身上。金銀一旦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它們也就成了貨幣 。 從上述貨幣的產生過程可以看出,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的出現解決了商品交換發展的障礙,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貨幣的出現也帶來新的矛盾。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我們的能把金銀貨幣完全等同起來。金銀就是金銀,它也是一種商品,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只有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才成為貨幣。
貨幣與一般商品的共同點是:貨幣也是高品。金銀能夠充當貨幣 ,是因為金銀本身是商品,既是有使用價值又有價值。貨幣與一般商品的區別是:貨幣不是一般的商品,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專門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的商品,可以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這種貨幣與一般商品的本質區別,就是貨幣的本質。所以說「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⑩ 貨幣是如何產生的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原始社會中,人們採取物物交換的方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貨物增加,物物交換不再那麼適用,便演變出了貨幣。商品便是隨著交換而產生的。貨幣形態的演進經歷了四個主要的階段:實物貨幣、表徵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
1. 實物貨幣:最早的貨幣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用小麥作為貨幣來進行商品交換。
2. 表徵貨幣:以我國為例,商朝開始出現銅幣,一直到戰國時期,貨幣形狀各不一,如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楚國的蟻鼻錢,後秦統一六國,發行 「秦半兩」為圓形方孔錢。地方鑄幣現象昭著,為抵制這一類現象的產生,中央開始鑄通寶、元寶,並標定重量。
3. 信用貨幣:在現代經濟中,信用貨幣存在的形式主要是流通中現金與銀行存款,銀行存款體現在個人、單位在在銀行賬戶的存款。
4. 電子貨幣:電子貨幣是基於信用貨幣基礎上發展的新型貨幣,不同的是信用貨幣的信譽背書是政府:它具有100元的價值,是因為政府的存在,賦予它具有100元的價值,並且我們都相信於是它可以流通。而電子貨幣呢,網路對它的定義是這樣的:消費者向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支付傳統貨幣,而發行者把與傳統貨幣的相等價值,以電子形式存儲在消費者持有的電子設備中。例如支付寶、微信。電子貨幣的發行者多為私企,即私企起領導作用,政府進行推廣和應用。
5. 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是一種不受管制的、數字化的貨幣,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歐洲銀行業管理局將虛擬貨幣定義為:價值的數字化表示,不由央行或當局發行,也不與法幣掛鉤,但由於被公眾所接受,所以可作為支付手段,也可以電子形式轉移、存儲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