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的起點是什麼
Ⅰ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什麼
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又叫做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
一般來說,中央銀行在設立貨幣政策的時候會將目標放在一個特定的短期利率水準上,央行通過向銀行間市場注入或者是抽離資金來使該利率處於目標位置。此時中央銀行希望調控的是信貸的成本。而定量寬松貨幣指的是貨幣政策制定者將政策關注點從控制銀行系統的資金價格轉向資金數量,貨幣政策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證貨幣政策維持在寬松的環境下。對於這個政策而言,「量」意味著貨幣供應,而「寬松」則表示很多,當然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有自己的指標。採用「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往往意味著放棄傳統的貨幣政策手段,因為對於央行而言,他們不可能既控制資金的價格又控制資金的數量。
量化指的是擴大一定數量的貨幣發行,寬松即減少銀行的資金壓力。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有價證券被央行收購時,新發行的錢幣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銀行體系。量化寬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債券,不僅金額龐大,而且周期也較長。一般來說,只有在利率等常規工具不再有效的情況下,貨幣當局才會採取這種極端做法。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俗稱「印鈔票」,指一國貨幣當局通過大量印鈔,購買國債或企業債券等方式,向市場注入超額資金,旨在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經濟增長。該政策通常是往常規貨幣政策對經濟刺激無效的情況下才被貨幣當局採用,即存在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實施的非常規的貨幣政策。
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有助於緩解市場資金緊張狀況,有助於經濟恢復增長;但是,長期來看,埋下通脹的隱患,在經濟增長停滯的情況下,或許會引起滯脹。另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還會導致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在刺激本國出口的同時,惡化相關貿易體的經濟形式,導致貿易摩擦等等。
Ⅱ 什麼是貨幣政策
我們經常聽到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都是國家調控經濟平穩運行的宏觀政策,貨幣政策也屬於這類政策。
貨幣政策是一個國家調控年度貨幣供應量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結構的金融根本政策。具體由中央銀行負責執行,如美聯儲、英格蘭銀行、歐央行等,我國是中國人民銀行。
一個完整的貨幣政策框架,包括目標、工具和傳導機制三個部分。
貨幣政策目標一般有四個:幣值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但這四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只能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分別叫單一目標制貨幣政策和多目標制貨幣政策。
具體選擇什麼的目標,主要根據各個國家國情和實際追求什麼而定。如美聯儲一般喜歡盯住就業,把實現充分就業作為自己的貨幣政策目標。而我國一般選擇經濟增長,同時兼顧幣值穩定,採取雙目標制。但最近幾年,把幣值穩定提到了經濟增長之前,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國家貨幣政策追求的取向有所變化。
貨幣政策工具,傳統的有存款准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公開市場操作、窗口指導等。近年來,又不斷創新,推出了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和長期補充抵押貸款(PSL)。
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如何傳導,是貨幣政策實施的關鍵。貨幣政策傳導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信貸,另一個是利率。信貸是數量調控,利率是價格調控。信貸調控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利率調控則完全靠市場方式。
我們國家曾經長期使用信貸渠道,在一定時期內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我們現在的貨幣政策,也一直習慣叫貨幣信貸政策。後來,隨著貨幣政策的改革和深化,利率調控越來越占更多比重。目前,仍然是信貸與利率混合使用的調控方式。
信貸政策一般是引導金融機構向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對薄弱落後環節信貸資金投放傾斜。重點支持小微,民營,三農,普惠,下崗失業再就業等領域。利率渠道,實質上,央行盯住利率和通貨膨脹水平,在可接受范圍內,進行金融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量的調控,是市場化調控,對央行調控手段和藝術有較高的要求。
無論是哪種調控方式,無非是要完成年初既定的貨幣供應量。而一個國家的年度貨幣供應量的確定,主要考慮的基準是經濟發展中需要多少的貨幣供應。供應量太多,會使物價上漲,導致通貨膨脹。供應量太少,又會引起通貨緊縮,不利於經濟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會受到其他臨時重大因素的干擾,而不得不做出加減調整。如應對經濟危機和新冠疫情,各國紛紛採取寬松貨幣政策,這個是貨幣政策選擇的問題,是個大話題,以後有機會再單獨聊。
剛才說到貨幣供應量要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經濟增長的具體計算方法是測算潛在經濟增長率。注意,這里使用的是「潛在」兩個字,我們經常聽到的經濟增長率都是實際經濟增長率,最多再衍生出是否剔除價格因素而已。它與潛在經濟增長率不是一回事。潛在經濟增長率是在全社會資源最大化利用情形下,經濟增長所能達到的最大水平,也是最優經濟增長率。是經濟學家追求的理想狀態,也是宏觀調控追求的最高目標。
一般情況下,用廣義貨幣M2增長率代表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前幾年,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我國M2增速普遍接近20%。近幾年,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M2增速大體保持在10%以內。這就是我們國家每年的貨幣供應量水平,也是實現的貨幣政策效果。
Ⅲ 什麼時候用貨幣政策,什麼時候用財政政策,他們各自的特點又是什麼
一.區別:
(1)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息率的中介,間接對宏觀經濟發生作用。
(2)內容不同。凡是有關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國家規定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與勞務的投資的多少等都屬於財政政策,而和銀行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調整則屬於貨幣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的,必須經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通過。而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的。
二 聯系:
(1)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屬於宏觀調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於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點,在貨幣政策收效不明顯的嚴重蕭條局面下,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赤字,支持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業人員,又可以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則相反,因改變稅法或採用增稅等財政政策都需要時間,這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和及時性。
拓展資料: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這項措施的作用是,鈔票可以整齊劃一,防止幣制混亂;中央銀行可以掌握資金來源,作為控制商業銀行信貸活動的基礎;中央銀行可以利用貨幣發行權調節和控制貨幣供應量。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為了防止政府濫用貸款助長通貨膨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都規定以短期貸款為限,當稅款或債款收足時就要還清。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通過它的公開市場業務,起到調節貨幣供應量,擴大或緊縮銀行信貸,進而起到調節經濟的作用。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准備金率,據以控制商業銀行貸款、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活動。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貼現行為。調整再貼現率,可以控制和調節信貸規模,影響貨幣供應量。
Ⅳ 貨幣政策是什麼
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1]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四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基準利率。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今年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