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增發怎麼處理
1. 中國的貨幣增發過程是怎樣的
我記得小時候一角錢能買好多糖,可現在1元買的不比以前1角多,怎麼說呢人民幣好像在貶值,人民幣發行有國家控制,主要通過央行,有個儲備金制度控制銀行業的貸款的發放量,人民幣和美元有點像。通貨膨脹或緊縮只能看國家的應對政策了,科技革新是關鍵
2. 中國人民銀行增發的貨幣是如何流向市場的呢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前,對外貿易的持續順差使得外貿企業獲得了可觀的外匯收入,牆國的強制結匯制度要求企業將外匯收入兌換成人民幣,成為留存在商業銀行體系內的存款(外匯占款),銀行體系使用這部分存款通過放貸實現了貨幣擴張,完成了貨幣投放。
進入新常態後,外匯占款的增長速度下降,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穩定經濟增長,就需要有其它的主動調節手段來供應貨幣。效果最為明顯的,就是調節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通過下調存款准備金率直接擴張銀行體系將現有存款應用於貸款發放的能力。這種政策的使用通常比較慎重,理由顯而易見。更為日常的操作方法,是央行的票據回購(收緊流動性)和逆回購(補充流動性)。逆回購供應貨幣的周期比較短(通常七日到一個月左右),規模也比較小(千億規模),適用於短期對流動性的補充和調節,不過現階段央行操作很頻繁(日常)。
當然央行還有其它的方式來投放貨幣,不過相對而言沒有前面提到的方法那麼透明。再貸款、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抵押補充貸款(PSL)、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方式,有資產質押式的投放,也有信用貸款式的投放,本質和原理上和逆回購沒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投放規模和周期上更為靈活方便。具體的我就不多講了,感興趣自己查資料吧。
提到央行放水大家都知道量化寬松(QE),這種操作目前在牆國名義上還是沒有的。操作方法是央行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國債、具備一定信用評級的企業債甚至於股票,直接向市場投放貨幣。資金進入銀行體系後的貨幣擴張形式我就不再反復重復了。
3. 中央銀行增發的貨幣如何流向社會
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供你參考:
可以通過貸款和增加政府投資以及公務員工資等多種方式向社會增加貨幣,比如銀行只有1萬億的存款,但它可以向政府、向社會(企業、個人)放債2萬億,那些拿到銀行放的債的機構、企業和個人就可以通過購買商品,將增加的貨幣投向整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社會上就增加了1萬億的貨幣,當然這樣一來,由於增加的只是貨幣,而其他物品沒有相應的增長,就會發生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即通貨膨脹。
其他的答案可以看這個鏈接:http://..com/question/140326611
比較復雜的答案看一看這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22/09/843675_135137872.shtml
4. 增發貨幣的問題
恩…又一個復雜的問題,你也說了強制結匯和貿易順差是貨幣增發的兩大因素,其實國債發行就是貨幣發行的基礎擔保,國債需要貨幣來買貨幣在銀行里,人們把自己的錢也就是銀行里的貨幣換成國債,銀行就有了抵押品了,就可以發行貨幣了。這樣錢就出來了。
5. 增發貨幣最終流向哪裡
簡單的說,這是央行的職權。
新貨幣通常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解決的。即央行通過買入國債(由財政部發行)使自己的貨幣流出,從而把錢流向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通過借貸使貨幣在社會上流通。
首先理解貨幣:如今通常所說的貨幣,就是我們兜子里的紙鈔,它是商品經濟下的一個為方便商品交換流通的媒介及工具,其本身無價值,由國家銀行發布並強制流通。你拿著美元到中國境內商店買東西,商店老闆就當美元一張廢紙,因為美元要在國內使用必須通過央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行。
不同國家的貨幣不能在不同國家范圍內流通,而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之間就有一定的經濟來往,為了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商貿及貨幣問題,就涉及到外匯及外匯儲備兩個概念。
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富有,不是這個國家發行或擁有本國貨幣的多少作為標准,而是以這個國家商品的多少,商品才是人民生活的物質需要,而不是貨幣,也就是一個國家生產能力和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力。
國家之間商貿,如下簡單地分為出口和進口兩種情況:
對於出口情況,如果拿美元當外幣,也就是中國跨國企業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拿到美國境內銷售,換回的別國的貨幣,這對中國人,由於外幣在中國市場不允許流通的,所以在中國市場內外幣相當於一疊廢紙,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把外幣賣給國家銀行換成人民幣,國家拿著外國的貨幣,同樣沒么用,人民生活的富裕最終反映在物質享有多少上,而貨幣只是物質交換的一個中介和工具,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國內的企業把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給美國用,而美國只給我外幣(債券),這樣形成一個債務關系:即就相當於我國是債權方,外國(美國)是債務方,外匯(美元)就是債務關系憑證。
對於進口情況,不影響外幣儲備,比如外商到國內出售外國商品賺到人民幣,央行就拿外匯儲備(美元)從外商手中買回人民幣(因為這部分人民幣是國內流通的,不算為外匯儲備),也可能是外商拿人民幣到他自己本國兌換本國貨幣同樣形成本國的外匯儲備(實際過程是不是如上述這樣,還不知道,不是學經濟,只是猜測)。買回實際是一個對沖過程(真正意義的對沖好象是央行拿著外匯進行海外買購),也可以這樣理解:外國的商品看成央行自己生產的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這樣,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經由外國商品通過央行歸還給老百姓,也就還債。
通常國家的在流通貨幣量與國家的產出的商品量相互對應的。(物質財富與貨幣量相對應)
中國企業出口商品,可看成:中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過多(也就是對應的流通貨幣不夠),
國內企業通過出口形式拿到外國市場進行商品銷售交換,拿本國的商品本可以交換到外國的商品,但由於外國貨幣的存在,就交換回了外幣,這些外幣實際上相當於外國消費者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債務,而這些債務,統一劃到國家銀行的名下。這樣就成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越多,說明國家放債越多。放債就相當於發行貨幣,國家放債過多需要發行大量貨幣,就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商品不夠,而流通貨幣很多),這時國家通過國際從外海購買商品,把外貨消耗掉換回商品,從而達到穩定平衡經濟的目的。也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央行通過投放大量貨幣來換回外匯儲備,這種貨幣的增加不是通過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引起,而是由政府央行強制的,這樣貨幣增加,如果放大來看,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也就老百姓手上的錢貶值了,被貶值的一部分被央行無償佔有。所以可以理解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而不是資產,因為它是央行用人民幣從老百姓手中換回來的,那麼總有一天老百姓想要兌現這個資產。
由於中國的外匯貨幣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經濟一但出現波動導致美元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就會有隨之貶值的風險,外匯儲備貶值也就是中國資產的損失。
一言以蔽之:外匯儲備就是老百姓與別國之間的一種債務關系體現(儲備並不是國家資產,而是勞動人民的錢),而老百姓作為債權一方,將債權統一轉交給國家央行,統一以央行的名義掛著。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外匯儲備多少主要取決於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外匯儲備是用於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易。
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這樣可能會引起國內市場的貨幣膨脹。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經濟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進口多,國內市場充斥著外國商品,引起國內貨幣緊縮),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消費需求增加,商品不夠),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
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
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
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國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
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外幣資產貶值)損失。
由於外幣在國內市場不能流通,所以央行在國內多投放(通過出口、引進外資)一定貨幣的同時,又代表國家多儲備了一定的外匯。此時人民幣在國內運用,而外匯本身卻獨立於國內的經濟運行,被央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用於保值增值。
6. 國家增發的貨幣是通過什麼途徑發放的
國家增發的貨幣是通過人民銀行各級發行庫發放的。投放到流通領域主要是三條途徑:再貸款和貸款、財政支出、投資和債券。給公務員加工資是屬於財政支出,但不是國家發行貨幣。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各種稅款,還有國有企業利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