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怎麼做到統一貨幣的呢
⑴ 秦始皇如何統一貨幣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亮前灶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敬扮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悔早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⑵ 秦漢是怎樣統一貨幣的
公元221年,秦軍攻下齊都臨淄,嬴政政治上統一六國,但當時秦帝國版圖內六國遺留且仍在流通的貨幣,使秦始皇深感即使政治已統一,但仍不能掌控經濟上的統一。遂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史記·平準書》謂:「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即幣分二等,黃金為上幣,以溢為單位(二十兩為溢);以銅錢為下幣,重為半兩,文(貨幣標明重量)、重(貨幣實際重量)一致;貨幣的鑄造和發行由國家壟斷。原來形、質各異的戰國貨幣至此退出流通領域。
秦始皇半兩錢,是在先秦圓錢基礎上後期演變而來的外圓內方形制,「半兩」二字為小篆書寫,秦統一六國後,下令將這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標准文字,即「書同文」的命令。因而「半兩」二字書寫得極其規范,相傳為李斯所書,錢文線條勻細,剛中帶柔,精熟奇絕,點畫皆有法度。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 五銖錢
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後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准,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泛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開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台,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⑶ 秦始皇是如何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
秦始皇以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如尺寸、升斗、斤兩等。這樣各地經商,做買賣都沒有困難,因而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原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都不同,這樣不方便。於是秦始皇下令,規定車輛上兩個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6尺。又修築從京城咸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
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統一幣制呢
這個問題的描述有點別扭啊。其實秦始皇統一貨幣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在征戰六國期間秦國的貨幣就已經慢慢的傳到了各國,只是在統一六國後正式頒布法令,將貨幣統一成秦國的半兩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先秦時期各國的貨幣情況。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
先秦時期各國的文字不一樣,同時使用的貨幣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的貨幣總體上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圜錢、銅貝(蟻鼻錢)四大貨幣體系。
根據考古發掘的錢幣實物,大致在周王室直接統治的都城洛邑(今洛陽)及其周圍地區,以及三晉(山西、河北)地區使用的是由農具鏟演變而來的空首布,後來又演變為平首布,統稱為布幣。
燕國、趙國,以及齊國等地,大約從春秋晚期開始鑄造使用刀幣。
秦半兩錢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
司馬遷的這段記載確實讓大家誤解了幾千年,以為秦半兩錢是秦始皇統一化為統一貨幣所鑄。直到考古學家們在多個戰國古墓里發現秦半兩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四川省巴縣的冬筍壩、青川縣的郝家坪、浦江縣的戰國船棺墓,以及陝西省咸陽塔爾坡等多處戰國時期的秦墓考古挖掘中,都先後出土了半兩錢。這個時候,學者們才意識到秦圜錢就是秦半兩錢。
所以,秦半兩錢早在戰國時期就有,隨著秦的開疆拓土傳播到了六國,逐漸取代了六國的貨幣,最終實現了貨幣的統一。秦統一全國幣制的措施由宰相李斯負責制定,具體內容如下:
①規定了錢幣的種類與名稱
②統一的貨幣分兩種,一種是貴金屬黃金等高價值的,另外一種則是半兩錢
③統一了錢幣的形制和單位,即半兩錢,圓形方孔,單位為半兩
④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
⑤制定了錢幣的立法
⑸ 秦始皇為統一貨幣做了什麼措施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首先要求全國貨幣形制的統一。他下令將其他各國原有的較為紊亂的幣制運塌散一律廢除衫悄,規定全國的貨幣只有兩種,一種是黃金,旁氏為上幣;一種是方孔的圓錢,為下幣。這就使原來其他諸國的貨幣就淡出了流通領域,並逐漸在人們視野中消失了。
⑹ 秦始皇是如何將全國錢幣重量進行統一的
在以金屬作為貨幣的時代,貨幣的重量是貨幣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貨幣的重量過輕、過重或者重量標準的不統一,都會給商品交流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秦始皇統一貨幣時也非常重視對貨幣重量進行統一化。
在對貨幣的重量上,統一貨幣要求貨幣的重量為「半兩」,並在貨幣上鑄上「半兩」兩個字,這里的半兩,相當於當時的姿畝12銖,秦制24銖等於一兩。
秦國鑄造錢幣是有技術上的原因的。當時鑄造貨幣使用的是土范,一枚錢只能鑄一次,重量自然不能夠絕對准確。盡管如此,但是秦代關於「半兩」規定,無疑為貨幣重量的統一提供了重要條件。後世沿用對重量的統一要求,使古代金屬貨幣重量終於走向統一。
秦始皇去世後,秦代貨幣中的一些改革成果開始衰落,鑄幣的重量開始減輕,幣制混亂,以變相的通貨貶值的手段攫取財富。秦末貨幣的嚴重減重變質頌世,與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可見,一個朝廷的貨幣可以反映國力的盛衰。
秦始皇還規定由朝廷統一鑄造錢幣,鑄幣權完全由朝廷掌握,實現了鑄造模型和鑄造官署的統一。在貨幣改革時,關於鑄幣權,秦國政策總起來說就是「鑄幣權」的統一:全國的錢幣都由朝廷統一集中地鑄造,不許民間私鑄。
秦國的這種錢幣必須集中於朝廷,由朝廷野冊肢統一鑄造的做法,和現代各國貨幣的發行必須全部集中於朝廷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說秦始皇統一貨幣政策中的統一鑄幣權,是具有先驅作用的。
秦權錢是秦王朝統一貨幣、加強朝廷集權制的象徵。秦王朝為了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施行,不僅鑄造了大量的半兩錢,而且還鑄造了為數不多的重四兩的秦權錢。
為了杜絕私鑄,檢驗半兩錢的分量,特地又鑄造了一種厚重的權錢,稱「法錢」,面文左右兩側有「重四兩」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數字元號,作為衡量的標准。
按此權錢的標准,一枚權錢應當等於8枚半兩錢的重量,如果8枚半兩錢不等同於一枚權錢的重量,那就說明不符合標准。
秦權錢的鑄造,在監督、規范當時全國錢幣的流通,進一步鞏固半兩錢的獨尊地位,保證統一貨幣政策的落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法錢
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統一幣制呢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的貨幣
秦時代各國的文字不同。同時使用的貨幣也不同。先秦時代各侯國的貨幣大致分為貨幣、貨幣、回扣錢、銅貝(阿里鼻錢)四種貨幣體系。
考古學挖掘出來的貨幣實物,在周王室直接統治的都洛邑(現在的洛陽)及其周邊地區、三晉(山西、河北)地區使用,是由農具鏟子發展而來的空首布,後來變成了平首布,統稱為布幣。
燕國、趙國、以及齊國等國,大體上從春秋末期開始用於鑄造。
秦半兩
《史記·平準書》記載:“直到秦國,中國一國的貨幣是二等,金以發行名為上幣,銅錢為曰半兩,重量如文,為下幣。”。
司馬遷的這個記錄確實讓人誤解了數千年。我想秦的一半錢是秦始皇變成統一貨幣鑄造的。考古學家們在許多戰國古墓中發現了秦的一半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學家先後在四川省巴縣冬竹筍堤、青川縣郝家坪、浦江縣戰國船棺墓、以及陝西省咸陽塔坡等多個戰國時期的秦墓考古發掘中,都先後出土了一半兩個錢。這時,學者們才發現秦挽錢是秦半兩的錢。
因此,秦的一半的錢在戰國時代。由於秦國的開拓擴展到了六國。我代替了六國貨幣。最終實現了貨幣統一。秦國統一全國貨幣制度的措施由宰相李斯制定。具體內容如下。
①規定了貨幣的種類和名稱。
②統一貨幣分為兩種。一個是貴金屬等高價值的東西,另一個是半價。
③貨幣的形狀和單位統一。也就是說,一半,圓孔,一半單位。
④禁止民間擅自鑄造貨幣
⑤制定貨幣立法
⑻ 秦始皇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這些措施是如何實行的
秦朝統一貨幣的措施1、統一貨幣的形式:戰國末期在原來刀、布、流通的區域內都出現了一種較為統一的圓錢,秦始皇在此基礎上,廢除了原來六國的刀、布、貝等貨幣體系,以「秦半兩」圓錢為法定貨幣,通行全國。《史記*平淮書》記載: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鐵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銀錫之屬為器飾,不為幣。中國古代貨幣橘野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了圓族喊統一。2、建立了屬於國家專署機構:為了進一步掌握了鑄幣權,建立了國家鑄造貨幣的體系和專署國家機構。從而使經濟真正的把握在國家的手中。中國古代貨幣在形式上第一次得到穗咐了統一。從而使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生產力也隨之提高。
戰國時期,各國度制不一樣,使用的長度尺碼有大有小;量制不同,量具大小不一,所用單位也有別,如齊國用的是「鍾」、「釜」、「區(ou)」、「豆」,而秦國用的是「斛」、「斗」、「升」、「合」;衡制也有異,衡具的稱重標准不一致。這樣必給稅收和民間商貿帶來不便。統一後,秦始皇發布詔令,命丞相隗狀和王綰主持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標准,並改進或新制器具,由官府負責監制,全國頒布實施。
⑼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貨幣
1.加強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用現代經濟學原理來考量,商品流通和交換中使用「單一貨幣」是一種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秦始皇統一貨幣,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貨幣形制各異、輕重不等、大小不一的混亂局面,克服了貨幣換算上的困難,消除了商品交換的貨幣障礙,在經濟生活中真正實現了「墮壞城郭」和「夷去險阻」@,減少了交易成本,推動了商品交換的發展,使糧食等重要的商品物資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加強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鬧旦前民生活的穩定。
2.鞏固了集權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統一貨幣,是秦始皇建立和鞏固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手段。統一幣制,既有利於加強中央財權,便於國家賦稅的徵收,也遲埋可以從財權、財力上防止六國殘余勢力,利用其原來的貨幣破壞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防止地方分離。同時液清,貨幣統一為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秦始皇形成的統一理念被世世代代的統治者所繼承借鑒。
⑽ 秦朝是怎麼統一的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統一成什麼樣
一、統一貨幣
秦統一後,由政府統一鑄造通行全國的圓形方孔錢,叫「半兩錢」。其重量也正好是半兩。秦以前齊國和燕國使用的刀幣、趙國和魏國使用的布幣(也叫「鏟形幣」)、楚國的「蟻鼻錢」(也叫「鬼臉錢」)均被廢除。如圖:
三、統一度量衡
第一,皇帝親自頒發統一度量衡的命令。
這個命令被刻在或鑄在量器、衡器上,或是刻在銅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為使用憑證。
第二,中央製造頒發度量衡的標准器,作為各地製作和檢定的標准。
第三,制定了對度量衡器具定期鑒定的制度。
(10)秦始皇是怎麼做到統一貨幣的呢擴展閱讀:
秦朝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的意義:
1、統一貨幣,可以使中央直接掌控各地的經濟活動,讓整個國家的物資可以流動,不會出現各地各自有貨幣而無法展開貿易的情況.也避免了地方上出現貨幣鑄造進而掌握憑借貨幣發行掌握地區勢力的情況。
2、度量衡的統一可以讓全國處在統一的標准下,對促進生產有很大的好處。
3、文字的統一意義最為深遠,將之前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百姓放在統一的文化背景里,加強了秦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延伸了秦始皇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