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軟集團市值多少
Ⅰ 全球10大IT業巨頭有哪些
1、銷售額最大的IT企業、最大的PC和列印廠商惠普。
2、最大的IT服務企業、最大的企業級IT企業、最大的中間件廠商IBM
3、最大的軟體企業、市值最高的IT企業微軟
4、最大的互聯網企業、增速最快的大企業Google
5、最大的網路企業思科
6、最大的手機製造商諾基亞
7、最大的半導體廠商英特爾
8、最大的資料庫廠商甲骨文
9、最大管理軟體廠商SAP
10、近幾年表現非常搶眼的蘋果公司
Ⅱ 東軟集團原始股7000股,每股3元十二年後能值多少錢
除非能上市或者公司回購,或者能在社會上找到下家接手,否則一文不值。如果上市,那可能五到十倍,如果公司回購,估計就是保本加點利息。
Ⅲ 東軟集團原始股7000十二年後值多少錢
不會太值錢。96年上市12.28, 現價13.89. 20年不買不賣也就每股收益1元左右
Ⅳ 東軟集團股票代碼多少
600718,你是新手嗎找個代碼都不知道?
Ⅳ 東軟集團董事長是誰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 ,1955年8月生於遼寧省丹東市,1980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1986年赴美國國家標准局計算機研究院計算機系統國家實驗室留學,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33歲時被破格提拔為教授,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教授。並購,全球並購,不同行業並購,這是東軟在今年乾的最多的事情。劉積仁,東軟的董事長,這個喜歡下屬稱呼自己為「劉老師」的大學教授,其儒雅的氣質為人所津津樂道,卻在今年大部分的時間里扮演的是中國軟體行業全球化進程當中「兇猛」的並購者。也許正因為此,劉積仁入圍了中國經濟界的奧斯卡獎——2009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候選人。潛伏從3萬元做成市值200億12月16日,北京,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年度人物錄制現場。劉積仁前一天剛從國外飛回來,在美國的三天時間里簽訂了三份並購協議,略顯憔悴。在主持人對前四位企業家輪番訪談的近一個小時時間里,壓軸的劉積仁一直站著候場。作為國內最大的IT解決方案和離岸軟體服務外包提供商,東軟在軟體外包行業的頭把交椅上已經做了很多年,去年實現整體上市後更是成為中國第一家整體上市的專業化軟體企業,截至今年,全國共有2億人在使用東軟的社保結算系統,1.2億人在使用東軟的電信計費系統,用劉積仁的話來說就是,「你在北京打一下手機有30%的可能用到了我們的軟體,繳納社保則有50%的可能」。劉積仁是在1991年在一片「教授應不應該下海」的爭議聲中創辦東軟。「當時我們租用了東北大學工學院一間半教室作為研究室,全部家當只有3台電腦3個人和3萬塊錢。」劉積仁在回憶東軟創業初期的時候反復提及那時自己並不想把東軟當做一家企業來做,「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的頭銜都是研究所的所長,也不想把東軟叫做公司」,教授出身的劉積仁「本能」地抗拒著「經理」、「利潤」這些企業化的用詞。所以,從當初的3萬元到2008年市值200億元的上市公司,18年間萬倍的增長,而這期間東軟和劉積仁卻有意無意地保持了低調。對於東軟經常被媒體拿來跟微軟做比較,劉積仁認為兩家公司是行駛在兩條軌道上的火車,「而且在我退休之前也沒有這個信心去趕上微軟」。轉型由做軟體轉向「軟硬兼施」東軟與微軟雖有類似,但確實不同,尤其是在2004年之後。在那之前,東軟專注「寫軟體」,與微軟的差別只是把軟體寫給誰用。2004年,東軟與飛利浦對半出資設立醫療器械公司,開始「造硬體」。劉積仁也一度被外界歸為「機會主義者」。劉積仁倒也樂得承認,「企業家要是眼前的好機會都不去抓住,那怎麼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技術和創新以及對質量的苛求始終是我們的一套主線,無論是軟體產品還是硬體產品。」劉積仁舉了個例子,當時東軟生產出第一台國產CT機的時候,一家跨國醫械公司的銷售經理告誡山東一家醫院的黃姓院長,「不要做民族品牌的受害者」。不過劉積仁拍著胸脯的保證讓黃院長決定一試,結果沒有「受害者」,只有「受益者」。就在醫械儀器打開國內醫療市場的同時,東軟的軟體也迅速跟進,「我們的軟體讓你以後在家裡就可以通過一整套系統管理你自己的健康」。在8月底沈陽東軟總部的一次技術大會上,劉積仁站在一塊大屏幕前向台下的專家、員工和記者敘述東軟今後「軟硬兼施」的未來,40分鍾的演講完全脫稿,只是描繪一幅炫目的技術藍圖,恍惚間讓人想起比爾·蓋茨或是喬布斯。並購中國製造有優勢與這些世界IT巨頭相同的是,劉積仁也在帶領著自己的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東軟的全球化第一步就是並購。當被問到這一年之中哪一天最值得紀念時,劉積仁脫口而出,2009年10月8日,「我們在這一天一口氣收購了芬蘭的三家手機軟體設計公司」。在劉積仁看來這並不是一次簡單的並購,而是預示著東軟全球化整合拉開序幕。「經濟危機為我們的海外並購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今年是企業全球化的關鍵窗口期」,劉積仁對東軟的全球化進程顯得信心十足,「與印度等其它國家的軟體公司比起來,我們的軟體企業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就是中國製造,東軟就是要把軟體和製造業相結合,就像我們在醫療業務這塊做的這樣。」也因此,12月16日在經濟年度人物錄制過程的結尾,當被要求寫下心目中三位中國近十年來的商業領袖時,劉積仁寫下了海爾的張瑞敏,「是他樹起了中國製造的好名聲」,另外兩位劉積仁寫的是柳傳志和馬雲,聯想和阿里巴巴都堪稱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典範,這也表明劉積仁內心對東軟全球化的急迫與願景。「在東軟沈陽園區當中有個湖,看上去正好是個中國地圖的形狀」,劉積仁跟記者開玩笑,「當初要是有點遠見,就應該改成世界地圖的形狀。」
Ⅵ 十大IT公司排名
在過去十年裡,《信息周刊》的編輯們采訪了無數企業的高管,也無數次問過這個問題:你認為誰是IT行業中最重要的企業?要進入這一「最重要」榜單,至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規模足夠大;在IT「大廈」中起到支柱作用;其作用不能輕易以其它企業代替。 按照這些標准嚴格考量,經過反復權衡,我們列出了10大對企業用戶來說最為重要的IT企業。需要主要,盡管這些企業目前在各自領域都具有統治地 位,它們仍可能被後起之秀取而代之,想想當年盛極一時的DEC和Unisys吧。 1.IBM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藍色巨人」IBM就是IT業的代名詞。直到現在,IBM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仍然涵蓋行業的各個方面,外包、整合、資訊、軟體、系統、安全,幾乎可以一站式滿足企業用戶的一切需求。在其「構建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理念指導下,IBM公司技術在醫療保健、能源開發、犯罪預防、零售批發、交通運輸、政府管理等各個部門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SAP 眾多企業依賴SAP公司出品的軟體進行財務、供應鏈、生產、薪資等管理和運作。但是正如我的同事Bob Evans在對SAP監事會主席哈索·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的公開信中指出的那樣,如果SAP還想保持其地位的話,它必須開始「提供客戶真正需要的,而非公司所能生產的」。通過本月初的管理層換 血,普拉特納承諾將整治公司的官僚氣息,重振技術創新美譽。 3.微軟 許多人覺得這一排名太低了,另外的一些人則覺得高估了微軟的重要性。目前為止,雖然有許多競爭對手聲稱可以取代Windows、Office、 Exchange和IE,但大多還只是說說而已。就像我的同事Art Wittmann所說,一旦微軟做出正確決策,它可以為整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比如其推出的SharePoint軟體,目前已成為「公司版本的Facebook」, 對公司內部的交流、合作、管控起著核心作用;其「軟體加服務」的新戰略也得到了既快又好的貫徹。Art講得很好,要了解微軟的重要地位,只要問問自己這個 問題:「如果沒有微軟會怎麼樣?」 4.甲骨文(Oracle) 甲骨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資料庫軟體公司,而且這一地位看來「牢不可破」。同時,通過其新近完成的對Sun公司的並購,Oracle從單一的純軟 件公司走向既有硬體(全球高端伺服器系統、存儲系統)、也有軟體的一站式供貨商,其發展方向將類似於IBM。 5.思科 上榜企業中沒有哪家在本行業擁有像思科這樣的統治地位,其大多數競爭對手只敢夢想爭奪網路設備領域的第二把交椅。之所以思科的排行不能再靠前一 些,是因為用其他幾家廠商的設備拼湊一番,還是可以勉強湊合。除在路由器和交換機等市場一家獨大外,思科現在大力發展「統一網路架構數據中心 (single-fabric data center)」,將虛擬化伺服器、存儲和網路設備都統一於一個思科架構。這必將強化思科的重要性。 6.惠普 惠普是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但僅能排名第6,原因是在大眾的心目中,惠普仍然只是一個PC和列印機的生產銷售商,似乎很難聽到一些關乎戰略的 東西。但是,惠普是少數真正從事企業級硬體生產的公司,並且惠普也開始作出改變了。上星期惠普宣布與殼牌公司達成協議,將為這個《財富》500強第一位的 企業提供定位石油和天然氣儲藏點的無線感應系統。如果惠普能繼續得到這樣的長期合同,將來的名次肯定會更高。 7. Teradata Teradata是本次排行中規模最小的,其年收入僅為17.1億美元。作為全球企業級數據倉庫解決方案領導廠商,Teradata致力於協助 客戶制定更明智、更有效的決策,賦予企業不斷增長的原動力。沃爾瑪、可口可樂、eBay以及 Overstock.com等大型企業都將自己的成功部分歸功於Teradata向他們提供的競爭情報。 8. Vmware Vmware是全球第一的虛擬機軟體公司,其掌控了該領域世界市場份額的75%到80%,有專家預測微軟將像對付Novell 和Netscape一樣對付Vmware。但無論如何Vmware現在仍是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並且其客戶也非常的忠心。 9. EMC 就像網路設備領域的思科,EMC在信息儲存領域擁有絕對的領導地位,但是像思科一樣,其「商店」的地位不足以完全擊垮其競爭對手。多年前WMC 開始收購大型的軟體公司(其中包括Vmware),但是信息儲存仍然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佔了其年收入的76%左右。 10. 各大外包服務商(Outsourcer) 如果企業需要外包某些業務,埃森哲、CSC、Wipro等公司將是他們最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
Ⅶ 東軟集團
東軟實訓中心的培訓繳費6500,4個月
Ⅷ 東軟集團600718上市前買了200手,一直沒有動,到現在2013年5月大概是多少錢非常感謝
上市前是按照凈資產的價值核的價格,但是公司都是有一個收益預期的,所以,你1元一股買的,當然是有多少要多少,一定賺錢,按照今天的股票市值,PE在52左右,股價在8.7左右,你的股票如果買的話,大約能賣17萬左右(指的是刨掉手續費,過戶費,印花稅以後的市值)
Ⅸ 東軟集團老總劉積仁的簡介!
以前是東北大學的一個教授 計算機的博士 後來帶領學生創業
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也是中國第一家軟體上市公司東軟的創辦者。作為東軟集團董事長
1955年8月生於遼寧省丹東市,1980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1986年赴美國國家標准局計算機研究院計算機系統國家實驗室留學。他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33歲時被破格提拔為教授,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教授之一。他如今身兼多職:全國政協委員,東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沈陽東軟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東北大學副校長,計算機軟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
1988年,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體與網路工程研究室成立,劉積仁剛從國外回來滿懷雄心加入研究室,但現實令人絕望:一間半的研究室房間,三台破電腦,經費是一窮二白。當時劉積仁還拉不下臉來做企業,所以劉積仁的第一個目標不是做商業,而是試圖做一個技術轉移中心,口號是「架設學校研究與社會應用的橋梁」。結果在一段時間之後,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企業活得好的都沒有幾個,自己都沒有錢,誰還能給劉積仁錢花。而且都拚命做短線,所以後來就迫使劉積仁自己試圖成立這樣一家有長遠理想的公司,把劉積仁自己的技術轉移給這家公司,然後自己慢慢做起來。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錢,做了一段時間劉積仁很沮喪。盡管劉積仁是留美博士,33歲從講師直接提升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教授,但劉積仁還是沒有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天,學校通知劉積仁開會,說是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到中國考
人物近照(12張)察,希望找到一個研究團體承接汽車內部的軟體系統,與東北大學在機電一體化方面進行合作。劉積仁作為其中一個代表像其他人一樣做了發言。劉積仁談了對這個研究計劃的一些看法,當時讓日本人為之一振,他們認為劉積仁的發言是前所未聞的。會談之後,日本人就說想和劉積仁合作,想讓劉積仁去日本講講這個題目。劉積仁很尷尬地告訴他沒有錢,連機票錢都沒有。於是,他們全程買單,請劉積仁到日本講這個課題。這次日本之行促成了東北大學與阿爾派的合作。這是劉積仁們東軟邁出的第一步。當看到阿爾派有合作意向時,談到開發經費,劉積仁咬著牙開了一個天價──30萬美元。沒想到對方一口答應,倒讓劉積仁有些措手不及。其實那時劉積仁們公司設備不行,人也沒有幾個,能表現的就是劉積仁們的科研能力;其次是創業的飢餓感與激情,一群教授被人罵做不正經,還沒日沒夜地干。劉積仁堅持要誠實。劉積仁跟日本人合作的時候,沒有錢就是沒有錢,哪裡不行就是不行。阿爾派的人質疑劉積仁們,說劉積仁們不會經營,劉積仁很坦白地說,劉積仁們是大學教授,確實不行。劉積仁不喜歡過分地誇張。
出席活動會議(20張)學者和搞企業的人本質上是沒有大的不同的。比如說成就感,你要當教授就要想你怎麼最快地當上教授;如果對照企業來說,就是你經營成長的速度和營業額。其實劉積仁開始並不是很情願做企業,心理上還是很排斥的。這種心理體現在最初成立的實體叫東大阿爾派軟體研究所,而不稱其為公司。但在注冊時,不是公司就不能注冊,這時劉積仁才很不情願地在研究所後面加了一個括弧──加上「有限公司」。但真正用的時候卻很少把那個括弧加上去。 而劉積仁一直是做學術,做研究的,現在為賺錢而開公司,坦白講自責的心理很重。而且創業之初,劉積仁除了研發之外幾乎什麼都不懂。比如不懂財務,會計說「這台設備今年值一萬,明年只能當五千算」的折舊道理,劉積仁總是不明白。為了搞明白那五千元到底哪兒去了,劉積仁翻了很多本財務書籍。劉積仁當時的想法是不僅要活下去,而且要吃飽。當時沒有人相信東北大學、沈陽人可以搞軟體。為了建立形象,劉積仁不得不在北京、上海建立辦事處。別人問劉積仁們是哪裡的公司,劉積仁吞吞吐吐地說劉積仁們是北京或上海來的。 員工大多數都剛剛大學畢業,訓練時間很短。劉積仁對這些年輕人沒有什麼要求,唯一的要求是允許他們犯錯誤,允許他們浪費。劉積仁給每個人發幾千元,讓他們住三星級以下的賓館,買輛自行車從早到晚拜訪客戶。並將客戶的名單製成表單,哪些是拜訪過的、哪些是有潛力的需要公關,都一一標注。這個經驗很快在這些年輕人中自發復制並形成標准。 東軟集團現在的市值大概在150億左右,高的時候可能是200多億,東北大學在其中至少擁有30億的資產。大學投資一個企業能夠拿到這么多資產是相當罕見的一件事情。當現在有幾十億的財富貢獻給東北大學的時候,當初指責劉積仁的聲音一點都沒有了。幾年前,學校讓長期「不務正業」的劉積仁回去述職的時候,熱諷冷嘲都不見了,他意外地獲得中層以上幹部幾十次經久不息的掌聲。
編輯本段投身教育
當人們都開始做外包的時候,劉積仁決定重返校園,投身教育領域。2000年,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成立,2001年東軟又在廣東南海、兩年後在四川成都分別成立了軟體學院,完成了全國的布局。到2004年,這3所學院已經擁有2萬名學生,除了滿足東軟自身的需要之外,還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軟體人才。 劉積仁參加「解決方案的融合之道」會議
表面上看,教育雖然被單列為東軟的一大業務部門,但是短期內並不能給東軟帶來多少利潤。而且,東軟在教育上的投入力度非常之大:以大連信息學院為例,校園建築面積多達35萬平方米,30多個專職的外教,所有的樓都裝有空調,90%的教室都有投影,校園內遍布的3萬多個無線熱點,所有這些條件即使與重點大學相比也毫不遜色。公司內部很多人對劉積仁的決定感到不解,甚至說他陷入了「校園情結」當中。 實際上早在1995年以前,劉積仁陪國家領導人到印度和愛爾蘭考察了一圈之後,就已經對中國軟體人才的缺乏有了很深的印象。當時為了保證人才的充足供應,東軟就曾經採取與東北大學合作定製畢業生的方式。因此,他覺得教育是打通整個中國軟體產業鏈的關鍵所在,如今軟體外包行業出現的「人才荒」也證實了他當初的判斷。在這里,藝術又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單個顏色好看或者不好看並不重要,關鍵是看整體的最終效果。而辦教育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別人辦教育就是為了教書育人,而劉積仁辦教育的思路則有所不同——辦教育本身雖然賺錢有限,但是如果和東軟的業務核心軟體結合起來,就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東軟的品牌,還能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劉積仁認為把學校看成是客戶,是跟客戶之間搭建的一個更好的橋梁。通過這種途徑,劉積仁把教育作為東軟搭建的一個平台,成為公司整個業務系統中重要的一部分。此後,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與東軟合作也都是看重了東軟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強大能力。在他看來,搞教育是自己的理想,但現在也絕對是個商業意義上的重大的機會。數字醫療和教育這兩塊看似與軟體不相關的東西,已經成為東軟的兩大新業務和未來的重要競爭力。2004年6月,東軟就要迎來自己的15歲生日,這家曾經被人們說成不知道「我是誰」的公司,卻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家員工超萬人的國內軟體企業。他覺得今天的東軟依舊不能做微軟,但是至少可以向IBM學習,做一個SolutionProvider(解決方案提供商)。 2005年,由於與東軟的解決方案定位沖突,劉積仁將6年前收購的財務軟體公司金算盤出售。在劉積仁看來,做什麼不做什麼,抓什麼機會放棄什麼誘惑,在執著和投機之間,關鍵還是看自己的整體感。
的確,過去18年,劉積仁領導下的東軟走的是一條非常獨特的道路:在軟體還賣不出價錢的年代,即提出了將軟體與產品工程相結合的概念,將東軟的軟體植入全球各大品牌的汽車音響、手機乃至醫院的CT機中;很早就打入了日本市場,實現了中國軟體企業的跨國經營;很早預見到中國軟體業的人才瓶頸,率先在大連、成都和北海開辦東軟信息工程學院培養軟體人才......劉積仁的這些行動,在當時都讓人看不懂,也無法理解,但是在幾年後卻讓人恍然大悟。
出席活動(8張)作為劉積仁的好朋友,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見證了東軟的成長過程,他每次來中國,或者劉積仁去日本,兩人都會做深入的交流。大前研一對劉積仁提出的「超越技術」的理念頗為欣賞:「正如劉積仁所說,超越技術,就是營造一個能達到共贏的『生態系統』,這是我從事管理咨詢35年來在任何一本商業書籍中都不曾見到過的創新理念。」據說每次劉積仁出去見客戶的時候,他都會很直接地說:「你看,我能給你帶來這些價值,你能給我帶來哪些價值?」 在經濟危機肆虐、企業抱團過冬的2009年,劉積仁卻做了幾件大事:東軟成立了歐洲公司,加大了在美國的拓展力度。在嘗試收購國內軟體外包領域排名第二的大連華信未果之後,東軟果斷地收購了芬蘭Sesca公司旗下的3家手機軟體公司100%的股份,預計最多耗資1200萬歐元。 東軟在大連新建的軟體園坐落在兩座小山上,中間由一座橋梁相連,灰褐色的石頭外牆,加上圓頂的建築群,就像一座座城堡,這也是劉積仁的創意。在過去的歲月里,他沒有走過尋常路;未來,他還將帶領東軟繼續這么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