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統一貨幣
⑴ 中國什麼時候貨幣統一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的國家,鑄幣也往往不同。但是,銅幣已成為當時流通領域里的主要貨幣,各國的銅幣在形狀、大小、輕重以及計算單位上卻有很大差異。從形狀上看,當時各國的銅幣可以分為布幣、刀幣、圓錢、銅貝四類。布幣的形狀類似金屬農具(布),主要在趙、魏、韓等國使用。刀幣的形狀象刀,主要在齊、燕、趙國流通。圓錢,分為外圓內有方孔和圓孔兩種,主要是在秦、東周、西周以及趙、魏的黃河沿岸地區使用。銅貝,形狀類似海貝,俗稱"蟻鼻錢",主要是在楚國使用。
幣制的不統一,嚴重阻礙著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統一國家的財政收支。所以,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對於私自鑄幣者,不僅沒收其所鑄錢幣,還要拘捕和嚴懲私自鑄幣者;其次,明確規定貨幣種類。秦朝的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銅錢,黃金屬於上幣,銅錢屬於下幣。銅錢為圓形方孔錢,上面鑄有"半兩"的字樣,每錢重十二銖;再次是廢除原來六國使用的布幣、刀幣、銅貝等各種貨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等充當貨幣。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
秦滅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措施: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這就克服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了六國, 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國。為了消除諸侯割據留下的殘跡,鞏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在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的同時,推行了統一貨幣的重大舉措。統一貨幣,實際就是把秦國原有的貨幣推廣到全國,廢除六國諸侯的鑄幣。
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當時成熟的貨幣是銅鑄幣,即圓形方孔半兩錢,在那時的交換經濟中是最常用的一種貨幣。這種"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即幣面價值與所含金屬價值一致。這不是一句空話,秦始皇當時力圖這樣做。他在平六國後,控制了全國的銅資源,又有收繳六國貨幣等廢銅,為了提高統一貨幣威信,為了把貨幣穩定在一個健全的基礎上,為了使盜鑄者無利可圖,有條件和有必要使其所鑄半兩錢盡可能規范化、標准化。
關於秦代半兩錢的重量,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古今注》雲:"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據關漢亨推算,秦標准尺合今制0.231米,錢徑一寸二分相當於2.8厘米,不夠標准半兩錢的錢徑,屬於中型半兩錢。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鑄的標准半兩錢,根據目前出土資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徵:(1)錢重半兩,即12銖,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錢徑在3厘米以上;(2)錢文屬秦小篆,字形寬博, 筆劃方折規范;(3)製作較精整,周邊流銅已經修磨。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在於保證政府的賦稅收入,但它對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由於這種圓形方孔錢容易貫穿,攜帶方便,磨損率低,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王朝銅幣的主要形式。
秦始皇統一貨幣,消除了各地區間的幣制上的不統一狀態,秦王朝制定的圓形方孔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由於幣制的統一,克服了以往因諸侯割據造成的貨幣雜亂,大大便利了全國各地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也有利於封建國家的賦稅徵收,促進了經濟上統一局面的發展,這是鞏固全國政治統一的重要條件;這一盛舉開創了中國貨幣史的新紀元,廢除了那些帶有原始形態的刀幣、布幣、蟻鼻錢等諸侯雜幣,選擇了最先進的貨幣形式,使中國貨幣進入規范化、標准化的軌道。
⑵ 秦漢是怎樣統一貨幣的
公元221年,秦軍攻下齊都臨淄,嬴政政治上統一六國,但當時秦帝國版圖內六國遺留且仍在流通的貨幣,使秦始皇深感即使政治已統一,但仍不能掌控經濟上的統一。遂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史記·平準書》謂:「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即幣分二等,黃金為上幣,以溢為單位(二十兩為溢);以銅錢為下幣,重為半兩,文(貨幣標明重量)、重(貨幣實際重量)一致;貨幣的鑄造和發行由國家壟斷。原來形、質各異的戰國貨幣至此退出流通領域。
秦始皇半兩錢,是在先秦圓錢基礎上後期演變而來的外圓內方形制,「半兩」二字為小篆書寫,秦統一六國後,下令將這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標准文字,即「書同文」的命令。因而「半兩」二字書寫得極其規范,相傳為李斯所書,錢文線條勻細,剛中帶柔,精熟奇絕,點畫皆有法度。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 五銖錢
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後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准,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泛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開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台,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⑶ 統一貨幣 匯率怎麼解
世界統一貨幣的誕生具有重大意義和應用價值,它有利於提升世界經濟的綜合實力,改善世界經濟的總體環境,為全面實現全球利益一體化打下硬體和軟體基礎;有利於世界經濟運作與全球發展協調進步,並帶動各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世界統一貨幣的誕生將有利於促進人類的共同富裕和共同進步。發展世界統一貨幣將極大地促進各領域利潤化的最終實現,對於消除世界區域內和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統一貨幣的誕生是有史以來最主要的金融創新潮流,它使世界從金融一體化進入貨幣一體化,給我們帶來了利益一體化,對人類社會的所有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所有領域,都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類比一下,亞洲統一貨幣也與上述差不多!
⑷ 原來東西德國的貨幣是什麼後來怎樣統一的貨幣
東德馬克(德語:Mark der DDR)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的貨幣。輔幣單位芬尼,1馬克=100芬尼。東德馬克的前身是1948年6月,蘇聯為了對抗西方貨幣計劃而在其佔領的德國東部和東柏林發行的D記馬克。兩德統一後,東德馬克停止發行。東德民眾手中的東德馬克以2:1的比例兌換為西德發行的德國馬克。東德100馬克:德國馬克(德語:Deutsche Mark)是前西德於1948年起至1990年兩德統一前的法定貨幣,當時稱為西德馬克(最初稱為B記馬克)。德國統一後,繼續使用馬克至2002年歐元流通為止。1歐元相等於1.95583馬克,1馬克相等於100芬尼(Pfennig)。德國(西德)馬克紙幣:
⑸ 統一貨幣在什麼時候
秦始皇在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⑹ 如何實現貨幣統一全世界的目標
討論這個問題,不如討論如何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來的實際一些。
人民幣如何國際化(借用時寒冰老師的觀點):
1. 與周邊國家建立區域性的貨幣聯盟;
2. 允許非公民(主要是銀行)在中國的銀行開設人民幣結算賬戶;
3. 以國家法律形式規定,所有對外貿易,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一律以人民幣來結算;
4. 以人民幣結算的出口可以申請出口退稅。
⑺ 秦始皇是如何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
秦始皇以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錢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如尺寸、升斗、斤兩等。這樣各地經商,做買賣都沒有困難,因而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原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都不同,這樣不方便。於是秦始皇下令,規定車輛上兩個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為6尺。又修築從京城咸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
⑻ 秦怎麼統一貨幣
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