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怎麼定價
A. 貨幣的價格用什麼表示
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是指某一時點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量。
貨幣供應量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貸系統、企事業單位金庫中的貨幣總計。貨幣供應量是影響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變數。它同收入、消費、投資、價格、國際收支都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是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
B. 貨幣價格是什麼意思
貨幣價格就是不同貨幣之間比率所形成的相對價格。
金融學里有句話「利率是貨幣的價格」,相對利率的變化影響貨幣價格的變動,當貨幣或以貨幣為參考物的金融衍生品成為交易對象,它就產生了相對價格。而從貨幣貶值升值角度講,貨幣的價格代表購買力,代表社會生產力,表現一國社會經濟水平。
C. 貨幣的價格標准
樓主,以後提問前先去了解一下相關知識,不要提那麼無知的問題
信用貨幣時代,貨幣哪裡來「客觀標准」,「標準定價」這種東西,你以為什麼東西都像1+1=2一樣有標准答案的
D. 關於國家貨幣的定價問題
匯率和匯率制度 轉 孔德俊 一、什麼是外匯匯率 外匯匯率是用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的比率、比價或價格;也可以說,是以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由於國際間的貿易與非貿易往來,各國之間需要辦理國際結算,所以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都規定有一個匯率。 折算兩個國家的貨幣,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准。由於確定的標准不同,存在著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兩種標價方法。 用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額的本國貨幣,叫做直接標價法。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本國貨幣的數額則隨著外國貨幣或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直接標 價法。我國採用間接標價法。 用1個單位或l00個單位的本國貨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叫做間接標價法。在間接標價法下,本國貨幣的數額固定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是隨著本國貨幣或外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改變。英國和美國都是採用間接標價法的國家。 匯率定值的高低,不僅關繫到一國出口商品貿易、服務貿易,以及技術貿易在國內外市場上價格的競爭力,而且還關繫到一國金融資產的國際相對收益率與對外直接投資的成本。因此,匯率是國際經濟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經濟杠桿之一。 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是如何決定的 既然匯率如此重要,那麼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是怎樣決定的呢?一般來說,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外匯匯率是由一國貨幣所代表的實際社會購買力平價和由市場對外匯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雖然匯率的表現形式是兩國和幾國貨幣之間的交換比率,但是,其內涵或價值決定的基礎,實質上是反映不同國家商品的相對價格,即以國內外物價對比的購買力平價作為匯率定值的基礎。而不是不同國家貨幣本身的相對價格,因為紙幣本身是無價值的。 在現實生活中,匯率還受制於外匯供求、國防收支狀況及貨幣政策的影響。比如,若其他條件不變,當國際金融市場上對某一外匯(如美元)的需求增加,其匯率(如美元價格)則會上升,反之則會下降。同時,當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意味著該國外匯供應的增加,其他條件不變時,外匯價格就可能下降,本國貨幣則可能升值。反之,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由於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則外匯價格就會升值,本國貨幣匯率就會貶值。 另外,在現實生活中影響匯率變動的,還有一國的貨幣政策、利率政策和價格政策。例如,當一國紙幣發行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引起物價上漲,結果將是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和外匯價格的上升。又如,當一國提高利率,不僅能促使外資的流入,而且也會導致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從而該國本幣價格就會上升;相反,利率調低,又會導致資金流出,本幣匯率就可能貶值。此外,政局的變動以及各種投機活動也會影響匯率的變化。 三、國際上有哪幾種主要的匯率制度 從歷史上看,國際上主要存在著兩種匯率制度,即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 固定匯率制 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地區)貨幣兌換別國(地區)貨幣的比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在國際貨幣市場上這種匯率不能自由變動。縱觀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歷史,固定匯率制度義可分為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和黃金——美元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 在金本位固定匯率制度下,每一貨幣單位均有法定的含金量,兩國貨幣間的比價就是兩種貨幣含金量之比,這是決定貨幣匯率的標准。例如,1929年以前,英國規定的1英鎊金幣的含金量為113.0016喱(grain),美國規定的l美元金幣的含金量為23.22喱(grain),英鎊與美元的比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鎊等於4.8665美元。在外匯市場上,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大致以黃金輸送點為界域,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隨著金本位制的瓦解,這種固定匯率制已經不復存在。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為止,國際上一直實行的是黃金——美元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其特點是採取雙掛鉤制,即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與美元維持固定平價。具體規定為:(1)1美元紙幣含金量為0.888671克,其他同家也相應規定本國貨幣的含金量,如英國1946年規定1英鎊紙幣的含金量為3.58134克,因而兩國紙幣含金量之比就成為匯率決定的基礎。例如,英鎊與美元的匯率為3.58134/0.888671=4.03,即1英鎊等於4.03美元。(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各成員國的匯率在外匯市場上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其貨幣平價上下限的1%。否則,為維持匯率的穩定,其他各成員國有責任進行干預。 2.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在外匯市場上可以根據供求關系而自由波動的一種匯率制度。在這種匯率制度下,各國匯率的波動幅度不限,也不承擔維護浮動幅度的義務。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通過匯率變動自行調節的。浮動匯率制已有很長的歷史。在金本位制時,英、美、法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曾經實行過浮動匯率制。進入7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通貨膨脹的發展,各國匯率浮動方式更加靈活和復雜。1971年8月,國際主要貨幣之間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到1973年3月各國完全公開實行了浮動匯率制。日前存在的主要浮動方式有:完全按照外匯市場供求情況而自由變動和自發調節的自由浮動方式,政府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的有管理的浮動方式,歐共體區域性貨幣集團的聯合浮動方式,還有不與任何國家採取聯合行動的單獨浮動方式。 1994 年 1 月 1 日以前,人民幣匯率是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來制定、調整和公布。 1994 年 1 月 1 日之後,我國實行新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的基本決定因素是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同時受中央銀行的管理與調控。但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
滿意請採納
E. 貨幣的價值是怎麼規定的
你的問題應該是關於匯率的形成和匯率的管理方式.試回答如下:
影響匯率和匯率變動的因素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匯率的根本影響因素。(1)相對的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使一國的貨幣在國內購買力下降,使貨幣對內貶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2)一國的經濟增長率。從長期來看,一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將有利於本幣匯率的穩定,甚至保持堅挺。
第二類是匯率的直接影響因素,也就是本幣、外幣的供求關系因素,主要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在內的國家收支狀況。如果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本國貨幣需求增加,通常會引起本幣匯率上升;反之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本國貨幣需求減少,往往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降。
第三類是匯率的其他短期影響因素。(1)預期的影響。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貶值時,由於投機、避險心理,他們會大量拋售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貶值;當市場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可能升值時,他們會大量買進這種貨幣,導致該貨幣升值。預期因素是短期內影響匯率變動的最主要因素。(2)投機炒作等因素也會在短期內影響匯率。
基本上你可以認為是央行想定多少就定多少。但是有兩個限制,1是央行認為這樣的匯率水平有益於本國的對外貿易,2是央行有能力維持這樣的匯率水平。央行維持固定匯率要依靠多種手段,主要是買賣本外幣的資產,如果手上沒有充足的(主要是)外匯儲備,就沒有能力控制本國貨幣的匯率。
固定匯率的優點主要是穩定,因為在國際貿易中匯率的不確定是很大的風險,如果你賣出商品是人民幣兌美元830,但實際收到貨款時已經漲到了790,那就是說你賣出100美元的商品要少了40元的收入。匯率固定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固定匯率比較受發展中國家的青睞。但是固定匯率最致命的缺陷是與貨幣政策的矛盾也就是著名的不可能三角——固定匯率、開放的貿易環境、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可能共存。也就是說如果在中美貿易中實行固定匯率,那麼人民幣必須隨美元的升息而升息,不然國內的貨幣政策無效,並且容易受到投機者的攻擊。
相反,浮動匯率的優點是有利於國內的貨幣政策,但不利於消除貿易中的匯率波動。
所謂的盯住是一種固定匯率的另一種形式,只不過較為緩和,我的理解是你問的是我國目前的盯住貨幣籃子,那就是與幾種貨幣的加權組合掛鉤。相對而言當貿易夥伴比較分散時適合採用這種方式。比如如果中國對美貿易佔80%,那當然應該用盯住美元,但如果對美40%,對日本%30,對歐元區20%,那就應該用一攬子貨幣。
另外一種變化是有范圍的浮動,制定一個目標區間,使匯率在這個區間內浮動,這樣的優缺點介於固定和浮動之間,取決於目標區間的大小。相對比較靈活,但他的缺點是更容易被攻擊.
F. okex上的幣幣交易是如何定價
幣幣交易,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
另外不同交易所間幣幣價格可能存在差價,有部分套利人士,會通過兩個市場對沖交易來套利賺取差價,因此不同市場間相同貨幣對雖然存在一定差價,但是這個差價一般都在可控范圍內。
G. 各國貨幣價值是按什麼來定的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課間,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這種狀況從15、16世紀,世界上出現紙幣開始 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那時候,那個國家的黃金多,那個國家的貨幣就值錢--無論是金屬鑄幣還是銀行券、紙幣。事實上當我們的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後,那個國家的能源多,那個國家的貨幣也會變得比較值錢,中東那些產油國的貨幣幣值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美國的經濟實力最強大 ,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固定,約定其兌換率為1盎司黃金兌換28美元,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的回復,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 。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這上面說的都是從理論上對匯率的定價。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金融市場交易理論被迅速建立起來,這包括了對效率市場理論(市場包容一切理論)的重新定義和實踐驗證,期權定價理論模型的建立和實踐驗證,也包括了現代銀行和全球金融的管理理論,這個時候市場匯率的決定,往往取決於兩個方面:
1、貨幣發行當局對貨幣的強制匯率定價以及在這個定價上許可的波動范圍,如人民幣、新台幣、港幣、馬來西亞林吉特、阿根廷比索等等,雖然這些貨幣不可流通,但是在貿易條件下他們還是要有兌換的;至於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例如日元、歐元、英鎊等等,雖然他們的發行當局沒有強制制定匯率以及匯率的波動區間,但是他們都會有個底線,該貨幣的匯率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超出了底線,貨幣發行當局或最親密的貿易夥伴政府就會出面干預,最明顯的就是日元,當日元在接近100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會出面干預,而當日元超過130的時候,亞洲其它國家就會不高興,會去和日本政府談判,甚至於自己悄悄地大量買入日元。
2、在市場上,大的機構、銀行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外匯資產和負責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政策風險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這是因為金融機構要保障其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至於盈利性,只有在保障了安全性和流動性之後才考慮盈利,而小機構、銀行則是根據自己在規避風險的時候向大銀行平盤時的價格決定自己的匯率報價的。
銀行的報價依據是自己的外匯負債(就是大家的存款了)和外匯資產的風險控制標准來決定的。為了防止擠兌或者其它的風險,銀行的外幣儲備必須有多樣性,這給銀行的經營帶來了極大的市場風險,所以一般的銀行針對其持有的每一種外幣都會有一個風險控制額度,比如說一億美元(風險控制額度±10%),8000萬歐元(風險控制額度±5%),一億瑞士法郎(風險控制額度±15%)……當某種貨幣的持有量高出或者少於風險控制的允許范圍的時候,銀行就必須對外平盤,使得該貨幣的持有量處於可控風險的額度內,這時候銀行會根據當時的市場價格以及自己說希望的市場價格和自己所需要的數量來制定自己對於該貨幣的報價,這個報價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報價相近,也可能會和其它銀行的價格相差很遠。
當某種貨幣的匯率對於銀行非常有利的時候,銀行會考慮以這個價格來交易這種貨幣,但是由於存在數量、期限等諸多問題,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在路透社和Bloomberg看見的報價都是協議價,或者意向價,是否能夠按照這個價格成交,還是未知數。
銀行向自己的客戶的報價,往往是銀行可以接受的、又容易立刻對外平盤的價格,並且在數量上,遠小於自己在這種貨幣上的風險控制額度,一旦出現客戶的交易過大的時候,交易員會告訴你另外一個價格。
外匯的交易是訊價交易,也叫協議交易,銀行對外的報價也是獨立的,銀行針對每一個客戶的報價也都是獨立,我們所看到的報價,大多是綜合多個銀行的報價集中體現出來的,對於交易的獨立個體,銀行可以單獨向這個個體報價,當然銀行也可以針對某個特定的群體報價。如果你使用路透社的報價終端的話,你就可以看見,每一個報價後面都有一個銀行簡稱,這表明,這家銀行在上一時刻向市場報出(問詢)了一個該貨幣的該價格的報價,如果有人回應,這個人會直接與該銀行聯系,而不是和路透社聯系。有的時候,在和銀行進行了交易之後,在很短時間內,你就可以看見和你交易的銀行在路透社的終端上報出了一個和你的交易價格一樣的(或者是相差1~2個點的)價格,這說明,該銀行可能是由於和你進行了交易,要對外平盤,當然也可能是某個其它銀行向該銀行平盤時,該銀行頭寸不夠,需要再做一筆和你剛才的交易價一樣(或差不多)的交易,補足頭寸。由於大宗交易的交割期往往會是48小時 ,有很多時候,我們還能再路透社終端的通訊系統中看見銀行和銀行之間的詢價信息,有的時候她們的詢價很搞笑的,動不動就會說"這個價能幫我留一天(或幾個小時、一段時間)嗎?"而她的詢價對手有時候會回答"只能留12個小時,過後請重新詢價"冷冰冰的回過去,總給人以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相對而言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大,但是其每一筆交易都是暗箱操作,你並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價格時什麼,你也不知道你的交易行實際的、可以接受的交易量時多少,所以我們無法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統計交易量。另一個方面,雖然整個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超過2萬億美元 ,但是絕大多數交易員或者報價員在交易的時候時有交易額度授許可權制,一旦他在這個時間段的交易額度不夠了,她還會冷冰冰的告訴你,"現在沒有價",而你過5分鍾再向她詢價的時候,她會非常熱情的告訴你現在的價格是多少,有時候還會告訴你,如果你交易若干美元的該貨幣的話,還可以給你優惠N個點(老外的辦事效率就是高,這么快就申請到授權不說,還有人找他的平盤)。
H. 什麼是貨幣價格
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 我們知道,匯率是兩種或兩種以上貨幣之間的比價。決定貨幣價格的主要因素是市場,而市場本身又是對一些基本因素作出反映,包括出口有多少,進口有多少,相關的利率是多少,相對其他貨幣來說對澳元或美元的需求和供應有多少等等。 因此匯率是由市場來決定。貨幣經紀人在交易所里所作的只是要試圖確定市場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我認為事實證明他們除了對每日的交易稍許有些影響之外,對匯率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 弗里德曼教授說,就每天的交易來說,投機商可能會有些影響。但是在浮動匯率市場上,投機商若要賺錢,只有幫助穩定市場而不是使市場更加動盪。因此匯率以及可變匯率制是由兩大根本因素來決定,一是貿易,二是資本流動。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吸引外國人去投資,那個國家就會有相對較高的貨幣匯率。如果它不能吸引投資,它的匯率就較低。 這是浮動匯率制度下真正決定匯率變化的根本因素
I. 各國貨幣怎麼定價(例如:1美元=6.77元人民幣)
這也是個供求關系,是世界各國因政冶、金融、經濟、文化等變化造成的。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打亂了各國的匯率,造成很多幣種貶值。人民幣由於不能自由兌換,因此還是梆定美元走勢,比較穩定而言。
J. 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是如何定價的
在貨幣自由兌換市場上,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根本和最終是由市場經濟規律即供求關系決定;
但在匯率管制的國家,該國的貨幣匯率決定主要是政府意志,且歷史定價也是主要影響因素,其官方定價與自由市場(黑市)交易價格會有較大幅度的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