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貨幣衡量效用的增加
㈠ 在消費者均衡時 貨幣的總效用怎麼求
不是很懂你的意思。說下我的理解,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對你的意思的第一種理解:均衡時,貨幣全部用來購買各種商品了,所以貨幣帶給消費者的總效用就是均衡時消費者選擇的消費束帶給消費者的效用。
第二種理解:假設貨幣的的邊際效用是不變的。達到均衡時,必滿足a=MU1/P1=MU2/P2=...MUn/Pn。其中a是貨幣的邊際效用,即每一單位貨幣的效用,且不論貨幣多少,均保持不變。所以貨幣的總效用就是a*y。y是貨幣的數量。
㈡ 貨幣的邊際效用如何使用
在初級微觀經濟學中似乎沒有什麼用處,中級微觀中可能會涉及到。
貨幣的邊際效用是指作為貨幣的實物的消費意義上的邊際效用;純粹作為交換手段的貨幣沒有可以影響價格的效用…
「貨幣的邊際效用」這一提法源自消費者的優化:一般情形中,「收入」(無論是何種內容)是不進入直接效用函數的。這時「貨幣的邊際效用」是間接效用函數(而非直接效用函數)對收入的偏導數(即優化問題中的拉格朗日乘子)。
「作為貨幣的實物的消費意義上的邊際效用」則表明「貨幣」進入了直接效用函數,這時「貨幣」同普通商品一樣,只不過它比別的商品又多了一個名字。
「純粹作為交換手段的貨幣沒有可以影響價格的效用」,如果這表明「貨幣」不進入直接效用函數,則這時「貨幣」與一般優化問題中的「收入」應該是一回事,也對應相同的優化問題(屬於同義反復)。此時直接效用函數對貨幣的偏導數根本不存在,「貨幣的邊際效用」指間接效用函數對貨幣的偏導數(即教科書中的「貨幣的邊際效用」)。
至於「貨幣的邊際效用是否遞減」問題,必須明確:由於它是值函數(間接效用函數)對參量(收入)的偏導數,而不是原目標函數(直接效用函數)對自變數的偏導數,兩種「邊際效用」有著本質的不同。即使說明在某種條件下「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它也同其他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不可類比。
希望能幫到你。
㈢ 如何用貨幣衡量那些重要卻無形的效益
就是像十年前的錢還算錢,但是現在100塊錢已經買不了什麼東西了。
㈣ 如何用貨幣價值衡量重要卻無形的東西
如何用貨幣價值衡量重要卻無形的東西?你說這個問題有點兒深奧啊,有點兒搞不懂。
㈤ 效用用什麼去衡量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1.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1)基數效用論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是可以計量並加總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1,2,3……)來表示.所謂效用可以計量,就是指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單位來進行衡量.所謂效用可加總求和是指消費者消費幾種物品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可以加總而得出總效用.根據這種理論,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研究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問題.基數效用論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
(2)序數效用論是為了彌補基數效用論的缺點而提出來的另一種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理論.其基本觀點是:效用作為一 心理現象無法計量,也不能加總求和,只能表示出滿足程度的高低與順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數(第一,第二,第三……)來表示.序數效用論採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2.效用,總效用與邊際效用
(1)效用的含義.
效用是一個人消費某種物品所得到的滿足程度,它是主觀的,效用因人,因時,因地而不同.
(2)總效用的含義.
總效用是指從消費一定量某種物品中所得到的總滿足程度.
(3)邊際效用的含義.
邊際效用是指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滿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增量,指自變數增加所引起的因變數的增加量.在邊際效用中,自變數是某物品的消費量,而因變數則是滿足程度或效用.消費量變動所引起的效用的變動即為邊際效用.
(4)邊際效用與總效用的關系.
當邊際效用為正數時,總效用是增加的;當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達到最大;當邊際效用為負數時,總效用減少.
3.邊際效用分析與效用最大化的條件
(1)消費者行為理論主要有: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基數效用論採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序數效用論採用的是無差異曲線分析法;
(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隨著消費者對某種物品消費量的增加,他從該物品連續增加的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被稱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3)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費者在既定收入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問題.在運用邊際效用分析法來說明消費者均衡時,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消費者用全部收入所購買的各種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效用,與為購買這些物品所支付的價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說每1單位貨幣所得到的邊際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為:
上述(1)式是限制條件,說明收入是既定的,購買X與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過收入,也不能小於收入.超過收入的購買是無法實現的,而小於收入的購買也達不到既定收入時的效用最大化.(2)式是消費者均衡的條件,即所購買的X與Y物品帶來的邊際效用與其價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說,每1單位貨幣不論用於購買X商品,還是購買Y商品,所得到的邊際效用都相等.
㈥ 如何理解貨幣的邊際效用
貨幣的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of money)是增加1單位貨幣可購買的商品數量增加帶給消費者的滿足程度,也即增加1單位貨幣所引起的消費者總效用的增量,MUm=dU/dm。MUm貨幣邊際效用,dU效用增量,dm貨幣增量。
貨幣的邊際效用是貨幣變化導致商品量的變化從而引起消費者滿足程度的變化,貨幣的邊際效用不是貨幣的變化直接引起消費者對貨幣滿足程度的變化。
應答時間:2021-11-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㈦ 請教:效用可以用貨幣度量嗎
初看微觀經濟學,其中提到消費者效用遞減的原理: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一個條件是花在每種消費品上的最後一美金的效用應該是相等的,且就等於該消費平的價格,從而推出了存在消費者剩餘這一結論。言下之意是消費者的效用是可以用貨幣度量的,可是效用的解釋是:各種消費品對消費者主觀的滿足程度,其中包含有個人的判斷,怎麼能用貨幣度量呢!
望採納,謝謝!
㈧ 如果消費者取得的貨幣貨幣效用大於所購入的商品效用,則它會
退掉已購入的商品。當貨幣效用大的時候,消費者更加願意持有更多的貨幣,而減少商品的數量。
當商品的數量減少,商品的效用就會逐漸增大,當貨幣的數量增加,貨幣的效用逐漸減少,直到兩者相等。在消費者均衡時,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總效用與他所支付的貨幣的總效用的關系:前者小於後者,這和消費者剩餘是一個道理, 消費者只有在貨幣的效用小於商品效用時才會不斷購買,直到在購買各種商品時增加的滿足程度等同於最後一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時消費者才會停止購買,而在此之前的貨幣效用都是大於商品效用的 。
拓展資料:
通俗來講,邊際效應就是指,持續的進行同類投入,到達一定的界線後,反而會減少產出,最早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比如你購買了四個包子,但第一個包子給你的飽腹感最強,之後都會依次遞減,甚至出現負面效果。邊際效應其實就是很好的說明了產出和投入是不成正比的,只要投入超過了某個邊際,產出就會消失,就是一種過度投入導致的現象,這在社會上的任何領域都有所體現:
1. 科技投資:美國曾經為了解決航天員的太空書寫問題,投入了上億元,但是前蘇聯只是換成了鉛筆,就輕松解決了問題,這也很好的說明了邊際效應,並非投入的越多,產出會越多,反而是隨著投入成本的增加,產出的價值會越來越少。
2. 企業管理:僅僅依靠漲薪水或者增加績效來保持員工的熱情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漲工資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但是次數多了,一千塊的工資對於員工的價值就逐漸的變弱,激勵效果也會打折。這也很好的反應了產出會隨著投入逐漸遞減的邊際效應。
3.商業銷售:在商品銷售上也是一樣,顧客擁有的商品數量越多,想要購買同類商品的慾望就會下降,因為從功用上來說,價值沒有那麼大。此外,如果一件商品有好幾個用途的時候,人們總是將第一單位的消費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對於第二單位的消費品會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所以消費品的邊際效用就會隨著消費者的用途重要性的下降而遞減。這也是一個例子。
㈨ 如果貨幣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在貨幣總量固定的情況下如何增加一國的貨幣效應
在貨幣的邊際效用遞減的前提下,由於同樣數額的貨幣對於低收入者來說,它們的效用要遠遠大於其對於高收入者的效用。因此,在貨幣總量固定的情況下,通過合理的稅收政策,將高收人者的部分收入轉移給低收入者,可以增加一國貨幣的總效用。供參考。
㈩ 貨幣的邊際效用
在一個集貿市場里,劉小姐經營的水果店生意最好。人們都去她的店買水果,大多是回頭客。旁邊店裡的王先生非常困惑:我的水果質量不比她的差,價格也和她的一樣,服務態度也很好,為什麼我的店生意沒有她的好?
於是,王先生注意觀察劉小姐的生意是怎麼做的。過了一段時間,王先生終於發現了劉小姐經營的秘密。原來,劉小姐總是額外送顧客一些水果。比如,一位老大媽花了15元買了5斤蘋果。劉小姐在給老大媽裝袋子的時候,會從蘋果筐里拿起一個蘋果送給她。這樣,老大媽就會覺得自己佔了便宜,以後還會再來劉小姐的水果店。
在這個小故事中,劉小姐的經營秘訣看起來簡簡單單,其實,裡面蘊涵著一定的經濟學知識。她充分地利用了邊際效用原理。
邊際效用是一個經濟學概念。物品都有用,人們消費物品後獲得效用。每多消費一個單位量的物品,都能多獲得一些額外效用,這些額外效用就叫做邊際效用。劉小姐給顧客的那個額外蘋果就是邊際效用。
類似的,貨幣也具有邊際效用。一定程度上,貨幣的邊際效用可以認為是不變的,因為貨幣可以用來交換多種商品,貨幣的效用可以隨時轉化為其他種類商品的效用。再來回答你的問題,某種商品的邊際效用隨著數量的增加或其他因素的變化使得其邊際效用遞減,而一單位的貨幣的效用可以等價於你所缺少的,或者說是可以為你帶來更大效用的商品,所以,可以看做當一種效用低的商品用來交換(通過貨幣媒介)一種效用更大的商品(而兩種商品的價格卻是一樣的,就是說你要付出的成本是等價的)時,你肯定不願意付出同樣的成本。這個直觀上就很好理解,但表述起來就比較費事。舉個例子,一個餅一塊錢,一瓶水一塊錢,當你吃了幾個餅以後,你已經不太餓了,但你很渴,而你只剩一塊錢了,你是願意拿這一塊錢去買一瓶水呢還是再買一個餅?即使你還要買一個餅,你一定不願意付出一塊錢了。至於你最後的問題,前面說了,貨幣也是一種商品,消費貨幣帶來的效用並不是直接體現出來,而是通過購買並消費其他商品間接體現出來的,也可以是做事貨幣效用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