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政策工具如何

貨幣政策工具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3-20 18:54:25

⑴ 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如何運用

貨幣政策是基於貨幣傳導的理論的,傳導路徑如下:
貨幣多發->利率降低->投資增加->GDP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失業率減少、價格上升(通脹)
貨幣少發->利率提升->投資減少->GDP減少->可支配收入減少、失業率上升、價格下降
貨幣政策的作用都是短期的,一般在2年之內這個傳導關系成立。目前就正在走貨幣少發的路徑,目的是為了降低價格,也就是減少通脹

⑵ 如何利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收支平衡

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稱「三大法寶」。
以下以緊的貨幣政策說明: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上升--銀行可貸資金減少--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貨幣供求矛盾--利率上升--套利資本湧入--國際收支向順差方向發展,當然,利率上升會引起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以減緩國內經濟發展為代價.
2.再貼現率上升,商業金融機構通過票據再貼現獲得的資金融通數量減少,可貸資金減少……後與1同
3。公開市場業務,在市場出售央行票據等貨幣市場工具,使貨幣回籠,使市場貨幣供應減少……後與1同

⑶ 貨幣政策工具及運用

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各國中央銀行普遍運用的、對整體宏觀經濟產生影響的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一)存款准備金政策
(1)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2)效果:
它是一種威力強大不易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達到預定的中介目標,甚至預期的最終目標,但它將對實際經濟活動產生強有力的沖擊,往往引起經濟的劇烈動盪,如頻繁調整也將使商業銀行很難進行適當的流動性管理,因此它的運用往往產生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適合微調,也不能經常使用。
(二)再貼現政策
(1)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2)效果
再貼現政策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它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比較緩和的,有利於一國經濟的相對穩定,但中央銀行處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決策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將決定於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該決策的反應。
(三)公開市場業務
(1)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特別是政府證券),以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控制貨幣供應量,並影響市場利率的一種行為。
(3)效果:在公開市場業務中,中央銀行處於主動地位;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隨時作逆向操作;通過整個銀行系統基礎貨幣總量調控,使這一政策工具的運用符合政策目標的需要。
希望採納

⑷ 在經濟繁榮或蕭條時期,貨幣政策工具應該如何操作

經濟繁榮時,可以使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的發生。
蕭條時,應該採用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
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
1 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債券等有價證券
2 貼現率,存款准備金等
3 直接控制貨幣供應量(這個比較少用吧)
4 利率政策

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指擴大貨幣供應量的政策,比如在公開市場上賣證券,減低利率,多放貸款,降低貼現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等。
緊縮的政策正好相反。

⑸ 如何選擇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⑹ 如何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實現一國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作為一國貨幣當局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取的用於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及利率的各種方針和措施的總和。貨幣政策從內容構成上包括三個部分,即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及貨幣政策工具。
所謂貨幣政策目標,是指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某項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特定的經濟目標,這種目標就是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其包括:
(1) 穩定物價穩定物價,又稱穩定幣值,這一目標的含義是指社會一般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以內大體保持穩定,不發生明顯的波動。一般來說,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物價上漲率應控制在5%以下,以2%—3%為宜。
(2)充分就業充分就業是反映勞動力的就業程度,是通過失業率高低來體現的。一般來說,中央銀行把充分就業目標定位於失業率不超過4%為宜。
(3)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一般以剔除價格上漲因素以後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來作為衡量指標。 對這一目標不能用量化的統一標准去衡量,只能根據本國的經濟實際與本國的以往某一時期經濟增長的經驗數據為依據,合理確定本國的經濟增長幅度 。
(4)國際收支平衡國際收支平衡的含義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對其他國家的全部貨幣收入和全部貨幣支出基本持平。因為各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區別較大,處於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和處於經濟調整階段的國家,其國際收支狀況各不相同,所以應根據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確定並選擇國際收支平衡的標准。
在採用貨幣政策工具時主要是一般性政策工具 :(1)再貼現率 再貼現率作為一種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高或降低對商業銀行以再貼現形式發放貨款的利率來影響銀行系統的存款准備金和利率,從而控制和決定市場貨幣供應量和整體利率水平的做法。
(2)法定存款准備率法定存款准備率作為一種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以改變貨幣乘數來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從而間接調節利率和貨幣供應量的做法。(3)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作為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在證券市場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主要是買賣政府債券),從而使基礎貨幣發生增減變化,進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做法。
通過選擇性的政策工具進一步實現其的貨幣政策的控制:(1)間接信用控制工具,這類工具的特點是作用過程是間接的,要通過市場供求關系或資產組合的調整才能實現。具體有以下幾種:
•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 ④優惠利率 ⑤預繳進口保證金 
• (2)直接信用控制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又稱行政性控制工具,是中央銀行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預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信用業務的一種做法,具體有以下幾種:①利率限額 ②信用配額 ③道義勸告 。
• 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最終實現一國的貨幣政策。

⑺ 貨幣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在何經濟形勢下如何運用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是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的總體操作原則是逆經濟周期,熨平經濟周期。
如果流動性過剩,經濟過熱,即增長速度太快或者通貨膨脹率很高,則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即提高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賣出債券,回籠貨幣。
如果流動性不足,經濟發展乏力,則採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即降低存准金率、再貼現利率,公開市場上買入債券,投放貨幣。

⑻ 如何理解財政政策工具盒貨幣政策工具

一、財政政策工具
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
政府調整財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個:一是改變政府購買水平;二是改變政府的轉移支付;三是調整稅率。
改變政府購買是政府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經常使用的手段。在經濟蕭條、總支出不足時,政府要擴大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增中軍費開支,修築高等級公路,建立新的福利設施等,以便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反,在經濟繁榮、總支出過大時,政府則減少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數量,比如推遲某些軍事科研,壓縮或緩建一批公共工程,以便壓縮總需求,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政府運用的第二個財政政策手段是變動政府轉移支付的數量。變動政府的轉移支付也是逆經濟風向的。當經濟蕭條時,政府可以提高對退伍軍人、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的各類補助,或者增加對農產品的補貼,以便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私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從而擴大總需求。相反,在經濟繁榮時,政府則壓縮用於福利、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或者延長補貼支付的時間,以便減少總需求,降低通貨膨脹率。
調整稅率是政府執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的第三大手段。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應減少稅種或降低稅率,增加人們可支配收入,以便刺激需求。反之,在經濟過熱時,則可以暫時提高稅率,或增加一些臨時特別稅種,減少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需求。
上述三種手段不僅可以單獨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而且也可以共同發生作用,實踐中三種手段往往搭配使用。

政策工具:政府支出是指整個國家中各級政府支出的總和,由具體的支出項目構成,主要可以分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公用品、政府雇員報酬、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支出是決定國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規模直接關繫到社會總需求的增減。購買支出對整個社會總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政府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轉移支付不能算作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它所做的僅僅是通過政府將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
再看政府的收入。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准,強制的、無償的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與政府購買支出、轉移支付一樣,稅收同樣具有乘數效應,即稅收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變動具有倍增作用。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眾的債務,或公眾對政府的債務。它不同於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反之則壓抑總需求,減少國民收入。稅收對國民收入是一種收縮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稅收,可以抑制總需求從而減少國民收入,反之,則刺激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 財政政策是國家整個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
二、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稱「三大法寶」。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
法定存款准備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銀行的流動性,當准備金制度普遍實行,中央銀行擁有調整法定準備率的權力之後,就成為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撕所作的政策性規定。
再貼現政策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再貼現率的決定、調整。這種作用主要著眼於短期,調整貨幣供給量,由於再貼現率在利率體系中的關鍵作用,這種調整也具有告示效應。另一方面是對申請再貼現的資格的規定。其作用著眼於長期,主要能改變資金流向。
公開市場業務(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

⑼ 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它們該如何操作

一、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這三種貨幣政策工具也被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他們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方法:

1、存款准備金制度的調節方法:存款准備率及法定準備的構成與應保持的限額,對銀行的資產負債比率及經營方向有著直接的影響。

如存款准備率提高,可以促進商業銀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資產規模,或收縮貸款、減少投資、出售債權以適應被壓縮的可用資金規模。

中央銀行通過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備率來調節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伸縮,以達到穩定通貨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備金制度成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一項有效工具。

2、再貼現政策的調節方法: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的調節方法: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由中央銀行充分控制其規模,中央銀行有相當大的主動權;公開市場業務是靈活的,多買少賣,多賣少買都可以,對貨幣供應既可以進行「微調」,也可以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具有較大的彈性。

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時效性強,當中央銀行發出購買或出售的意向時,交易立即可以執行,參加交易的金融機構的超額儲備金相應發生變化;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經常、連續地操作,必要時還可以逆向操作,由買入有價證券轉為賣出有價證券,使該項政策工具不會對整個金融市場產生大的波動。

(9)貨幣政策工具如何擴展閱讀:

中央銀行其它的貨幣政策工具:

1、選擇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費者信用控制;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3)不動產信用控制;

(4)優惠利率;

(5)特種存款。

2、補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包括:

(1)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2)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⑽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三種他們是如何調節貨幣量的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有三種及調節貨幣量的方法如下:
(1)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以增加或減少銀行准備金的一種政策手段。在經濟蕭條時期,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放市場。這樣,一方面出售債權的企業和家庭得到貨幣,將它存入商業銀行,增加銀行存款,通過貨幣創造乘數作用使存款貨幣成倍增加,使利息率降低;另一方面,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還會導致債券價格提高,使利息率下降。利息率下降會引起投資增加,從而有引起收入、價格和就業上升。反之,在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相反做法會抑制與消除通貨膨脹。
(2)調整法定準備率:法定準備率是由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准備金對存款的比例。具體做法:在經濟衰退時,降低法定準備率,使銀行可以創造更多的貨幣,增加貨幣供給量,降低利息率,刺激總需求的擴大,使收入、就業和價格都提高。在通貨膨脹時,提高法定準備率,使銀行減少可創造的貨幣,減少貨幣供給量,提高利息率,壓縮總需求,使收入、就業和價格都降低。
(3)調整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存款機構的貸款利率。具體做法:在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採取降低再貼現率措施,可促使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貼現,鼓勵商業銀行擴大貸款,刺激投資需求。反之,在通貨膨脹時,中央銀行要提高再貼現率,限制給商業銀行借款,使商業銀行減少貸款,於是貨幣供給減少,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資以及總需求,消除通貨膨脹。
拓展資料:
1. 凱恩斯主義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
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2. 凱恩斯主義貨幣簡介: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中國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為「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的增長。」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和再貼現;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貸款規模控制、特種存款、對金融企業窗口指導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間接調控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多屬於直接調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取消了貸款規模控制,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政策、匯率政策、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等。

熱點內容
股權池是什麼時候設置 發布:2025-04-02 06:23:25 瀏覽:326
文華期貨軟體如何設置股票池 發布:2025-04-02 05:35:04 瀏覽:175
期貨到現在多少次爆倉 發布:2025-04-02 04:04:11 瀏覽:766
畜牧業怎麼理財 發布:2025-04-02 03:51:31 瀏覽:954
恆昌金融未貸款怎麼樣 發布:2025-04-02 03:41:05 瀏覽:559
龐大集團股票目前能退市嗎 發布:2025-04-02 03:39:55 瀏覽:156
為什麼收回長期股權投資要做沖銷 發布:2025-04-02 03:39:32 瀏覽:72
7萬怎麼理財利息高 發布:2025-04-02 03:15:48 瀏覽:34
天瑞儀器股票歷史價格數據 發布:2025-04-02 02:46:24 瀏覽:427
貨幣被黑客攻擊怎麼追回 發布:2025-04-02 02:45:41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