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貨幣供應量大於流通量
㈠ 當貨幣實際供應量大於流通中所需貨幣量時是通貨緊張。可以說紙幣發行量大於所需貨幣量嗎
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增加會使得老百姓有的錢買東西,樓主試想一下,大家都有錢去買東西了,那商家看到需求量那麼大,能不漲價嗎?肯定是要趁熱來一發(大漲價)呀!樓主還可以通過一個小的模型來理解:假如社會上有三個人,每個人有一塊錢;市場上有三個蘋果,一個一塊錢。那麼現在的市場情況就是這這三個人每個可以通過支付一塊錢得到一個蘋果,每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ok,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假如政府(指央行)一夜之間又印了三塊錢發放到社會,這時候每個人手上就有兩塊錢了(加上原來的一塊錢),那麼當這三個人去買一塊錢一個的蘋果的時候就會發生以下情況(注意:鄙視市場上仍然只有三個蘋果):甲——勞資有錢,要享受一番,給我來兩個蘋果!乙和丙這時心裡想——媽蛋,暫時甲買兩個蘋果,到時候就只剩一個蘋果了,那我們倆人肯定有一個什麼也買不到,那可不行!!怎麼?我也出兩塊錢,給我來一個!就這樣,出於獲得蘋果(樓主把它理解為日常所需用品的總和)的需求,人們就會競爭。這時候商家一看有利可圖,那乾脆提價吧,這樣我既可以賺錢,你們又可以每個人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這就是市場這只手在調整著他們的行為。就這樣,價格就上來了。樓主看明白了嗎?
㈡ 為什麼貨幣供應量大於實際貨幣需求量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最初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現象。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先好好地理解什麼叫「通貨膨脹」,然後你就會理解什麼通貨膨脹是貨幣供應量供大於求
㈢ 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如果我沒猜錯,應該是貨幣戰爭的一句話。
這么說吧,貨幣的發行量應該是根據生產、經濟水平來衡量。
比如說,這個市場上有價值100元的物資。那麼發行100元左右的貨幣即可。
如果你發行200元的貨幣,必然導致物資價格上揚,才可以使貨幣總量與市場價值總量相持平。說白了,就是貨幣被稀釋,通貨膨脹。但是經濟水平並沒有提高,只是單純的物價上揚。這種情況下,就是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你或許認為這樣並無大礙,只是價格上漲,貨幣也增多,似乎能保持一個平衡。但是,試想一下,我們的財富有很大一部分是以貨幣的形式進行儲存。如果貨幣發行超量,那麼我們原本擁有的財富就會被稀釋,財富無形中被剝奪。
所以,紙幣的發行量如果大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發行量是一種不好的經濟現象。
㈣ 貨幣流通量是怎樣決定的,紙幣流通量又是怎樣決定的
貨幣流通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次數) 紙幣的流通量限於它象徵代表的金銀的實際流通數量。
㈤ 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的實際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也是導
這個理解是片面的,貨幣實際供應量並不等於社會總,它們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首先,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不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只會引起物價上漲,因為供不應求,大家都會去搶購商品,會抬高商品的價格。但是這種情況不會持久,物價上漲的幅度有限。貨幣的實際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本質是「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必然條件。所以說貨幣實際供應量並不等於社會總需求。
拓展資料: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從而導致貨幣貶值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普遍地上漲現象。通貨膨脹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1.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2.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3.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4.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5.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
一般說,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
㈥ 貨幣的供應量是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嗎
這兩者在理想狀態下,是應該一致的。
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由貨幣流通規律決定的。這一規律的內容大致是,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等於一定時期內待售商品數量與商品價格水平的乘積,即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與貨幣流通速度的比。
在紙幣取代金屬貨幣,執行貨幣流通手段職能後,就有了貨幣發行規律,即,紙幣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因此,貨幣的供應量理論上應與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一致。上述數據不可能由一個統計機構0進行統計得出,因此市場是瞬息萬變的。
所以貨幣供應量在現實生活中,是與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相背離的。產生兩種經濟現象,一是通貨膨脹,即貨幣供應量大於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表現為物價全面持續上漲。一是通貨緊縮,相反的效應。
㈦ 什麼是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也稱貨幣存量)是指一個經濟體中,在某一個時點流通中的貨幣總量。它主要包括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所擁有的現金和金融機構的存款等各種金融資產。由於許多金融工具具有貨幣的職能,因此,對於貨幣存量的定義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如果貨幣僅指流通中的現金,則稱之為M0;狹義的貨幣M1,是指流通中的現金加銀行的活期存款,這里的活期存款僅指企業的活期存款;定義較寬些的貨幣M2,則是指M1再加上居民儲蓄存款和企業定期存款;廣義貨幣供應量M3,是一國貨幣供應總量。貨幣供應量是中央銀行重要的貨幣政策操作目標,它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金融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的運行和居民個人的投資行為有重大的影響。當貨幣供應不足時,市場商品價格下跌,生產減少,投資乏力,經濟緊縮;當貨幣供應過量時,市場商品價格上漲,生產擴大,投資強勁,經濟繁榮。當然,上述所言不足或過量,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了一定限度,那麼貨幣供應量極易成為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的源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的宏觀調控作用日益明顯。作為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中國人民銀行,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人民銀行的宏觀調控要從總量調控與結構調整並重轉向以總量控制為主,所謂控制總量,就是要控制整個銀行系統的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以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分析某一階段各個層次的貨幣供應量是否合理,必須與當時的經濟增長幅度相聯系,與貨幣流通速度相聯系。通常來講,衡量貨幣供應是否均衡的主要標志是物價水平的基本穩定,物價總指數變動較大,則說明貨幣供求不均衡,反之則說明供求正常。從這個意義上講,貨幣供應量是一個與普通百姓有密切關聯的經濟指數,它的多與少、量與度,影響著國民經濟的運行速度,決定百姓手中貨幣的幣值。
㈧ 「如果貨幣供應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貨幣量就會引起通貨膨脹」,是對的嗎和「就會導致通貨膨脹」有區別嗎
會引起是對的。但導致通貨膨脹的因素不唯一,除了貨幣供應量外還有出口、產品供給等因素。
㈨ 怎樣理解貨幣供應量及其三個層次定義
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
1、流通中現金(M0),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
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
3、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M2與M1的差額,即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個人的儲蓄存款之和,通常稱作準貨幣;
4、最廣義的貨幣供應量(M3),具有高流動性的證券和其它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