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怎麼判斷貨幣最低點

怎麼判斷貨幣最低點

發布時間: 2022-01-27 23:01:57

A. 怎麼判斷貨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可以通過以下4點不同來判斷貨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1、含義不同: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貨幣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的公式

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被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工資等,就是貨幣支付手段的職能。

2、產生的背景不同:

流通手段是在貨幣出現以後,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隨著賒帳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在賒銷和賒購中,貨幣被用來支付債務的。

(1)怎麼判斷貨幣最低點擴展閱讀:

流通手段的職能是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即購買手段的職能。其主要特點是在商品買賣中,商品的讓渡和貨幣的讓渡在同一時間內完成,通俗地說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因此,從價值運動的角度觀察,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在同一時間內,價值的運動是雙向的。即賣方在得到價值的同時出讓使用價值,買方在讓渡價值的同時獲得使用價值。

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並為商品流通服務,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貨幣。

B. 如何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有什麼具體指標或方法

前言:大家也都知道貨幣政策會影響居民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發展,所以很多人都對於國家和政府的貨幣政策非常關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呢?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指標或者是方法?

三、結語

大家如果對這方面的信息比較感興趣的話,是可以去通過觀看中國人民銀行上映的信息,一些貨幣政策的發行在官方網站上都會進行公布。貨幣政策對於居民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貨幣政策到底是放寬還是緊縮還是要根據多方因素的綜合考量進行決定。

C. 美國總說人民幣低估,如何判斷人民幣被低估人民幣的價值估算

經濟學上講,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依據:

第一,人民幣匯率自1994年以來已近10年沒有進行調整,而這10年中國經濟和國力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第二,90年代以來,一些權威的國際機構和貿易夥伴一直就認為人民幣存在不同程度的價值低估。

第三,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外匯節余過多本身就表明外幣定價過高,本幣定價過低,本幣有升值壓力。

第四,從2001年以來,世界各主要貨幣包括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直沒有調整,即人民幣實際上也跟隨美元對其他貨幣大幅度貶值。且不說90年代人民幣是不是過度貶值或定價過低,單說近年來其他國家的貨幣對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沒有動,僅此一條,就可以判斷人民幣對美元的價值有可能低估。

(三) 國際政治分析

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國際政治問題。有學者特別指出,一些西方國家頻頻呼籲人民幣升值,背後還另有原因。有的是出於嫉妒,有的是為了轉移國內對當局的指責,有的則是為了爭取國內製造業的選票。如西方國家簡單地將人民幣幣值水平與其本國製造業的衰退聯系在一起,試圖強迫人民幣升值。造成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因素不是中國,而是全球化競爭的無形之手。國外鼓噪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人民幣匯率過低。有人提出應將人民幣匯率確定在1美元兌4.2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二是中國外匯儲備過高,中國入世以來,並沒有出現進口激增,相反貿易順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國廉價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貨緊縮。有人認為,近年來,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出口導致日本和歐美通貨緊縮,中國應使人民幣升值,在世界經濟中擔負相應責任。

美國之所以施壓人民幣升值,是認為中國實行的「盯住美元匯率」政策,使美元貶值的積極效用沒能全面發揮,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外貿逆差卻創出了4352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031億美元。實際上美國外貿逆差劇增的原因不在於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國產業結構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擴大、個人消費支出的增長、以及美元貶值的J曲線效應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金融霸權作為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的延伸,美國憑借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隨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強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斷獲取霸權利潤,維護其「金融霸權國」地位。美國通過美元貶值,既能減輕其外債負擔,每次美元大幅貶值都能使美國債務減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產品的出口,還能轉嫁其各種經濟危機,成為其對其他國家進行剝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幣匯率之爭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與美國對華反傾銷政策一起,構成了布希政府對華經貿政策調整的新內容。

近年來,關於「亞元」問題的討論已越來越熱,誰能成為未來亞元的主導,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日本由於其經濟十年來的萎靡不振,日元充當亞洲貨幣主導的可能性在變小。而中國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幣的價值日趨明顯,在中國周邊國家已經開始形成一個「人民幣地帶」,導致日本對此憂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對華出現50億美元順差的背景下,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提出議案,提請七國集團通過「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將全球壓制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推至頂峰,目的就在於想通過人民幣升值,打垮人民幣對日元的挑戰,確保日元的未來主導地位。

近年來,中國對外經濟摩擦日益加劇,但更多的還僅僅局限於微觀經濟摩擦。加入WTO以後,中國處於制度大調整階段,制度性因素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關注。美日歐等國施壓人民幣升值,使得制度性經濟摩擦在中國對外經濟摩擦中的份額開始加重。

(四)人民幣升值的客觀作用

1、 加強經濟自循環的能力

當匯率變化反映了外幣的供求程度之後,企業和家庭就能及時調整其策略,更為有效地利用外幣。而且,如果國內企業長期藉助有利匯率帶來的成本優勢,通過出口低端產品賺取利潤越容易,國內企業投資於產品研發的動機就越小。這不利於國家的競爭力的長期發展。

2、 增加貨幣政策的自由度

為了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人民銀行必須從市場中買入美元、投放人民幣。這使央行難以將貨幣供應控制在目標區間之內。為抵消外匯占款的影響,人民銀行必須進行所謂的「本外幣對沖操作」,即在買入美元的同時,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賣出政府債券或央行票據,從市場中回籠資金。適度擴大人民幣波動范圍能增加貨幣政策的自由度。

3、 與緩解目前「經濟過熱」的顧慮相一致

在固定匯率下,升值壓力會被轉化為通漲壓力——外匯占款導致貨幣供給量上升,帶來通漲壓力。而通過發放央行票據來回籠外匯占款的做法不具持久性,並將導致政府財務負擔的上升。擴大人民幣浮動范圍會緩解升值壓力向通漲壓力的轉換——人民幣升值會對國內價格形成向下的壓力,由於:1) 外匯占款減少導致貨幣供應量的減少;2) 貨幣升值將使進口價格降低,因此可能壓低國內價格。

人民幣升值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中央政府做出的決定,不會是因為某一個原因,除非這個原因的壓力大到讓政府無法迴避或阻擋。我覺得原因有三:
第一:化解各國以及各種資金對人民幣升值的期望和壓力;
第二:逐漸擺脫盯住美元的模式,為人民幣成為硬通貨做准備;
第三:藉此機會,縮小港幣和人民幣的匯率差,爭取達到1:1,然後,在適當時機下,人民幣、港幣和澳元將融合,形成單一貨幣。

人民幣實行的是盯住美元匯率制。人民幣近10年都處於升值趨勢中,人民幣升值是以人民幣匯率下降形式反映出來的,即1美元兌換的人民幣金額減少。1994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8.6212,1995年為8.3490,1996年為8.3143,到2003年為8.2770(國家統計局,2004),人民幣匯率近10年下降了4.1%。從2001年開始連續3年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在8.2770,2004年1—5月人民幣匯率累計平均仍為8.2770.2003年以來,人民幣再一次面臨升值壓力,國際上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美國、歐盟、日本等不斷施壓,希望迫使人民幣升值。國內外理論界也有人依據各種模型估算出人民幣「應升值的幅度」,高的估計達到50%以上,低的估計也有15%以上。

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來自中國經濟體系內部的動力以及外來的壓力。內部影響因素有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狀況、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狀況、經濟增長狀況和利率水平。從1994年至今,中國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均為順差,中國的外匯儲備2002年達到2864億美元,比1994年增長了5.55倍。從人民幣購買力評價(PPP )看,中國的物價水平只相當於美國的21%(世界銀行,2002)。從通貨膨脹率差異看,美國自1998年以來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23%,中國同期的平均通貨膨脹率(CPI )為-0.3%,比美國低2.53%。1978—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年均增長9.3%。這25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長無疑是世界上最快的。從中美兩國的利率差異看,中國同業銀行拆借利率2002年底為2.7%,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為1.25%。中國的短期利率比美國利率高1.5個百分點。在國內,人民幣存款利率也比美元存款利率高1.4個百分點。此外,2002年上半年開始,美元由強走弱,人民幣跟著美元一起貶值,和人民幣升值的趨勢相背離。在中國相對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1993—1999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至少比同期美國製造業高1.5個百分點),人民幣反而隨著美元貶值,使得貿易逆差國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這些都構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

對策:

一、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

匯率升值的壓力來自於多個方面,而出口的快速增長、資本流入、外匯儲備迅速增加,都是重要影響因素。但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從對外貿易入手,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較為不易。不過,在中國的對外貿易夥伴中,對美順差最大,來自於美國的壓力也最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對外貿易地理結構來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針對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壓力,在繼續鼓勵外資流入的同時,我們的企業可以適度考慮以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他國市場。針對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所帶來的壓力,我們可以採取措施適當控制其增長速度。另外,也可以考慮推行QDII制度。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漸進式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打下基礎。

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權衡人民幣升值問題,適時調整匯率水平與匯率制度

從國際經驗來看,既然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面臨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在人民幣未來的升值過程中,避免出現類似「廣場協議」那樣的大幅度匯率調整極為重要。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要簽訂類似「廣場協議」式的國際性文件。為此,要讓匯率始終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我們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人民幣匯率適時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既能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又能避免未來人民幣快速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要認識到,成功地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對於未來的宏觀經濟穩定、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產業間的平衡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都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而這一點,有待於政府採取果斷措施,消除升值預期。

三、要綜合處理匯率升值影響物價水平所產生的問題

對於人民幣未來走勢,基於巨大的升值壓力,我們必須對其可能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實事求是,具體深入地分析他國匯率波動的歷史教訓,才能真正有助於我們借鑒。匯率問題,涉及面甚多,在我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各種國際交往的情況下,匯率變動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從整個日元的升值中,就長期來看,日元的升值導致了日本物價的整體下跌,日本CPI指數,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保持低水平,90年代中期以來多年出現負增長。所以說看本幣升值對物價的影響不能只看眼前,而要著眼於長期,著眼於對未來物價的影響,對長遠的整體經濟的影響。那種認為人民幣升值可能抑制當前通貨膨脹趨勢的觀點,短期來看也許可行,長期來看,還可能進一步形成通貨緊縮趨勢,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我們不能單從本幣的升值來看對物價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不能因為眼前出現的通貨膨脹趨勢而寄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抑制短期通脹壓力。在短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畢竟,通過人民幣對外升值來抑制通脹的短期作用也是有限的,但匯率升值對宏觀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是整體的,且宏觀經濟政策對物價的影響也會抵消本幣升值對通脹的抑製作用。所以說,要認真研究綜合處理匯率升值通過影響物價,進而影響經濟系統的問題,為未來人民幣升值後減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做好准備。

四、其他減輕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的對策

針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我們可以適時調整我們的貿易戰略,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作為出口企業來說,要努力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逐步改變原來低勞動力成本、低價格進入國際市場的做法。針對出現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下調的壓力,以及對總需求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措施,擴大內需來解決。針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儲備風險,我們要深入研究未來世界主要貨幣的變動趨勢,根據我們進口規模,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總量規模。針對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增加投資、融資渠道。
一、人民幣升值之利:
(一) 人民幣升值可能意味著人民幣地位的提高,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
1)中國老百姓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人民幣一升值,老百姓手裡的錢就更值錢了,中國的人均GDP全球排名也可以往前挪一挪。
2)中國外債壓力的減輕和購買力的增強等等。
例如:誰在掏錢維持號稱「全球老大」的美國政府的日常運轉?想當然的回答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廣大納稅人。這個回答並不全對。因為當前的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巨大,光*納稅人的貢獻還不夠開銷,因而不得不大量舉債。而最大的債主是誰?是日本和中國。中國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很大一部分買的是美國政府公債。
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的帝國的最大債主之一。這個事實本身顯示了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貢獻,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經濟實力說話的人民幣自然而然也就獲得了更大國際事務話語權,這是好事。
3)有利於進口產業的發展:中國石化副董事邵金揚在接受采訪時稱:「如果人民幣升值,海外資產對我們來說會較便宜。」如果人民幣升值5%,中國石化2003年進口的石油,以目前的價格計算,成本將減少逾1億美元。

(二)人民幣升值的前景還是越來越清晰的。
這是因為,正如1994年以前人為高估人民幣幣值的政策被迫放棄一樣,人為低估人民幣幣值也是難以持續的,因為在匯率的問題上,政策干預,雖能一時起作用,但最終還是市場說了算。只要中國能夠保持經濟高增長,同時推動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進程,那麼,人民幣升值,成為區域乃至世界貨幣將為時不遠。而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會在不遠的將來突然停步;中國的貨幣當局也一再表示,人民幣將走向完全可自由兌換。
實際上,人民幣的上升之旅已經開始,起點就是1994年1月1日的大幅貶值。這一年,人民幣官方匯率向市場匯率並攏,由上一年的1美元兌5.80元人民幣調整為1美元兌8.70元人民幣,貶值幅度為33%。從那時起到去年末,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的情況是,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歐元(1999年以前為德國馬克)和日元名義升值幅度分別為5.1%、17.9%和17%;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實際升值分別為18.5%、39.4%和62.9%。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的結果也反映了同樣的趨勢。
雖然如此,但在當前,試圖誘導人民幣大幅升值,不具備現實條件。

二:人民幣升值之弊:
(一)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放緩。表現在三個方面:
1) 人民幣升值會影響到我國外貿和出口。人民幣升值,就會提高中國產品的價格,加大資本投入的成本,帶來的是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從而引發國內經濟的不景氣。
一國貨幣的升值,帶來的是該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從而引發國內經濟的不景氣。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是有血的教訓的。在1985年,為了遏制廉價日貨出口狂潮,美、法、德、英的財政首腦就採取過相應的手段,迫使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從而逼迫日元升值30%。此後,從1985~1996年的10年間,日元兌美元比率由250:1升至87:1,升值近3倍。而「廣場協議」被公認是引發日本經濟衰退的罪魁禍首。現在日本無非是想把這一悲劇轉嫁到中國。
2) 還會影響到我國企業和許多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因為盡管「中
國製造」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主要產品,但中國產品的一個致命弱點是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所佔的市場份額,主要依*中國產品價格的低廉,在競爭中並不處於主導地位,如果競爭力受到打擊是很可怕的。
《中國企業家》這次調查的最大發現是:82.4%的企業認為,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會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影響。對於正在中國經濟舞台上活動著的企業來說,人民幣就像空氣和水一樣。
例如:創維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宏生,這位中國彩電出口大戶的老總面對升值的前景憂心忡忡,他認為,中國出口的大多是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高科技產品很少。人民幣如果升值,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許提高了,但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將逐步喪失。他算了一筆賬,如果人民幣升值10%,就等於出口價格提升了10%,而中國國內製造企業好一些的利潤也只有5%左右,加上一些財政貼息,中國企業盈利水平平均也不到3%。平均3%的利潤率怎麼可能調節10%的升值壓力?肯定會出現大面積虧損。
黃宏生以創維為例,勾劃出中國企業對人民幣升值的最高心理底線:「現在我們在美國市場很難有大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其他世界工廠產品跟我們的價格一樣低。比如來自墨西哥的彩電、歐洲土耳其的產品很便宜,我們提一美元都不可能。我們今年在美國市場希望能提高三千萬美金銷售,但是如果人民幣升值了,那麼這個計劃就流產了。」
又如:與製造企業相比,那些在匯率風險最前沿的外貿企業,是變化的最強烈的感知者。對於出口型企業來說,出口的量,相對進口,要大得多。因此,黃宏生才說,人民幣升值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東方科學儀器進出口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黃方寧,向記者講了一個因為歐元升值——也就是人民幣貶值,導致虧損的例子。2003年年初,他們有一筆交易,簽約時歐元和美元的匯率還是1:0.9,等到交貨時,漲到了1:1.1了,他們又沒有採取鎖定匯率的措施,於是賠了。「即使我們有10%、20%的中間利潤,也都抵不上升值的損失。只能自己補上去了。」
再如:一些原來在中國進行生產的跨國企業,可能會將投資轉移到墨西哥或馬來西亞,20世紀80年代,台灣也曾經歷過中國現在的壓力,在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從1:40漲到1:25後,一些傳統的低附加值產業,紛紛轉移到東莞。同樣,有專家分析,如果人民幣升值,這些傳統產業又會從東莞轉移到像中亞、越南等更不發達的地區。本來,中國還有很多地區,比如西部,可以容納這些產業,但因為貨幣的調整是針對所有企業的,可能使得中國被迫提早經歷產業空洞化的過程。
3) 還會破壞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使我國的金融距爆發危機的邊
緣越來越近。升值業可能葬送我國多年辛苦造就的良好投資環境,新增的海外投資則會減少,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將被大大消減,因為這種投資變得相對昂貴。另一方面,國際游資的投機活動可能增加,使我國的金融距爆發危機的邊緣越來越近。
例如:從墨西哥金融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國家的政府均是以高利率的貨幣政策,以吸納國內資金,但其效果卻適得其反,由於內部資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的國際游資流入,使資金流向出現偏差而形成資金結構上的矛盾,埋下了貨幣危機的隱患;同時又產生了外資流入推高了本幣匯率的矛盾,觸發了經濟結構問題的暴露,或出現泡沫經濟或出現經濟滑坡,從而被迫實行本幣貶值政策,直接導致貨幣市場和證券市場的交易風險,並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何為金融危機?這就好比是一戶本來很窮的人家,來了一個巨富親戚,
為他們帶來了暫時的「富裕」生活,因而外人便因其闊而借給這家人巨資,不料這戶人家的富親戚突然消失,留給這戶人家的只有高築的債台,並因此導致了借其巨債的朋友。一時間危機四起。
可見,如果人民幣升值,則會導致:由於內部資金乏力,又吸引了大量
的國際游資流入,使資金流向出現偏差而形成資金結構上的矛盾,埋下了貨幣危機的隱患
4) 還有,升值後導致投機不可避免地盛行:由於以美元表示的國
民財富迅速增加,股市和房地產達到高潮,一些「泡沫」進一步膨脹或造就新的「泡沫」,兩極分化繼續擴大,導致投機不可避免地盛行。
例如:美國許多散戶投資者紛紛在當地開立人民幣儲蓄帳戶,希冀有朝一日人民幣匯率制度變化會讓他們受益。當然,這些散戶帳戶並非是真正的人民幣帳戶,因為依照中國不可自由兌換的匯率體制,在海外開立人民幣帳戶是非法的。他們開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儲蓄帳戶,帳戶內的存款是美元,但基於人民幣的現貨匯率,這些帳戶將因人民幣兌美元現貨匯率的波動而升值或貶值。 Everbank首席執行長Frank Trotter稱,公司此舉在一些客戶中產生了很大反響。自一年多以前人民幣匯率開始顯示失衡跡象以來,這些客戶一直在要求開立人民幣計價帳戶。Everbank於7月1日推出了此類新帳戶,並在隨後的幾周內將逾650萬美元投入該類帳戶。
(5)此外,人民幣升值之不利多多:
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人民幣升值物價肯定會降下來,因為進口品的價格會下降。
人民幣升值增大就業壓力,惡化當前就業形勢:外商投資企業對吸引國內勞動力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尤其是現在的情況更是如此,所以此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影響吸引外資,而且也會加劇當前就業形勢的惡化。
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人民幣升值會對中國的優勢產業產生嚴重損害。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以勞動力成本為優勢的。中國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很容易受到反傾銷措施的限制,出口形勢並不樂觀。如此時人民幣升值則會是使目前這種狀況更加惡化所以此時人民幣升值不僅會影響吸引外資,而且也會加劇當前就業形勢的惡化。
三:世人在全球通貨緊縮壓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幣。
匯率的變動與各國國內的利率水平、貨幣供應量、國民收入水平以及物價水平等因素是密切相關的,一種貨幣到底是升值還是貶值應該由市場說了算,而不是由政治說了算。
然而:鹽川正十郎的提案則更像一場政治陰謀。手拿一張一百元的人民幣,如果是一個小孩問:這值多少?那麼,這個小孩一定還幼稚到沒有學會用錢。如果是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問,這值多少?那麼,這就會引發一場風波。而這場風波就是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上的一項提案——日本要求人民幣升值。
最近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的討論成為國際上一個十分關注的話題。先有日本財相在七國財長會上提出要求,後有美國財長斯諾講話和印尼召開的亞歐會議的聲明,都呼籲人民幣升值,近日,美國「健全美元聯盟」又提出欲通過「301條款」促使人民幣升值,格林斯潘的講話,更是讓世人在全球通貨緊縮壓力面前再次聚焦人民幣。可謂是官民聯合、齊心協力向人民幣匯率問題發難。這場由日本挑起、美國擔綱主演的人民幣匯率之爭全面上演,再次使中國成為世界關注的中心。
其實,站在日本人的立場上考慮,鹽川正十郎提出這個問題並非沒有道理。首先,日本經濟一直處於低谷,憑什麼你中國卻一枝獨秀?中國的一枝獨秀我們日本也有貢獻,你看,日本從你們那裡進口了多少商品。其次,人民幣只有升值,日元才能夠貶值,這樣日本的出口產品才有競爭力。 中國經濟具有廉價勞動力、高技術水平和廉價的貨幣3大優勢,而三大因素中日本可能幹涉的,只有最後一點——人民幣匯率。日本甚至想借人民幣升值的「利空」阻止本國企業到中國來投資,但因為在市場經濟國家,政府幹預不了企業的行動,所以他們就要求人民幣升值。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提高中國產品的價格,加大資本投入的成本,使他們在國內達不到的目的,通過對人民幣施加壓力來達到。
迫使人民幣升值,是日本爭奪未來「亞元」主導權的戰略舉措。近年來,關於「亞元」問題的討論已越來越熱,誰能成為未來亞元的主導,已變成一個日益敏感的話題。日本由於其經濟十年來的萎靡不振,日元充當亞洲貨幣主導的可能性在變小。而中國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已經逐漸成為亞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人民幣的價值日趨明顯,在中國周邊國家已經開始形成一個「人民幣地帶」,導致日本對此憂心忡忡。在2002年日本對華出現50億美元順差的背景下,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提出議案,提請七國集團通過「與1985年針對日元的『廣場協議』類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幣升值,將全球壓制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推至頂峰,目的就在於想通過人民幣升值,打垮人民幣對日元的挑戰,確保日元的未來主導地位。
美歐方面的動機似乎更為明顯,就是為了通過人民幣升值消弱中國的經濟實力,進而打擊中國的國際影響。
人民幣匯率之爭本質上仍然是貿易問題之爭。美國之所以施壓人民幣升值,是認為美元貶值只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企業的出口競爭力,刺激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貶值的同時,美國外貿逆差卻創出了4352億美元的歷史峰值,對華貿易逆差達到1031億美元。美國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阻礙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美國。
升值的國際壓力日大。盡管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升值是必然趨勢,但在沒有形成中國真正的出口優勢(品牌)之前,人民幣名義匯率不宜進行大幅調整;即使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中國也應該按照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匯率進行控制,否則,就會像日本和德國那樣,將自己大好的經濟前景毀於一旦。

D. 貨幣是否寬松怎麼看

寬松的貨幣政策是相對來說的,其目的是讓市場的資金充裕,。

降准降息是寬松貨幣政策的明顯信號,但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並不只是降准降息。例如:央行平時的市場公開操作(逆回購、MLF、SLF、TMLF)中利率如果比之前有所降低、或者是新投放的量比到期的貨幣量大造成貨幣凈投放,同樣意味著寬松的貨幣政策,因為銀行從央行處獲取資金的成本更低了,能夠放肆揮霍了。

判斷是否處於寬松貨幣周期其實並不是看政策,而是要看市場利率。所謂的寬貨幣政策發布了,但是市場依然很缺錢,那也不算寬松貨幣周期,只有貨幣真的足夠多了,市場利率開始下行,寬松周期才算是到來,也才會真正對股市、債市產生影響。

市場利率短期是看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如果隔夜或者7天期、1月期的利率飆升說明當時市場是缺錢的,節假日前以及季末、年末表現比較明顯,如果在持續下跌,說明市場不缺錢。而市場利率長期需要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如果有明顯下跌趨勢,說明出台的政策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哪怕Shibor利率近期走高,大趨勢是不會變的。

下圖是近一年的十年期國債走勢圖:

E. 各國貨幣的比價是怎麼確定的

匯率是開放經濟運行中居於核心地位的變數之一,各種宏觀變數及微觀因素都會通過種種途徑引起它的變動,而它的變動又會對其他經濟變數帶來重要的影響.那麼,均衡的匯率水平是如何決定的 哪些因素決定了匯率的變動 我們迫切需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本章即介紹有關匯率決定的各流派觀點,先介紹匯率決定的基礎知識,然後再介紹匯率決定的幾種主要理論.
第一節 匯率決定的基礎及影響其變動的因素
兩種貨幣所具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對比關系,就是兩種貨幣的比價即匯率.匯率的實質在於兩種貨幣所具有或所代表的價值量的交換比率.所以匯率決定的基礎就是單位貨幣所含的價值量.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的決定基礎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先簡單回顧一下貨幣制度的歷史演變.
一,貨幣制度的演變
世界貨幣制度大體經歷了銀本位,金銀復本位,金本位和紙幣本位制度.由於統一的世界市場出現在金本位制時代,所以對匯率問題的探討也就從金本位制開始.
金本位制的最初形式是金幣本位制,即以黃金為貨幣制度的基礎,黃金直接參與流通的貨幣制度.20世紀20年代,英,法等國因為黃金量不足,開始實行金塊本位.即只有當大規模支付時,黃金才以金塊的形式參與流通和支付.金塊本位制依然是一種金本位制,因為在這種制度下,紙幣的價值以黃金為基礎,代表黃金流通並與黃金保持固定比價,黃金在一定程度上仍參與清算和支付.
隨著經濟的發展,黃金的流通和支付手段職能逐漸被紙幣取代,貨幣制度演變為金匯兌本位制,它也是一種金本位制.在金匯兌本位制度下,紙幣成為法定的償付貨幣;政府宣布單位紙幣代表的黃金量並維護紙幣黃金比價;紙幣充當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並可以按照政府宣布的比價與黃金自由兌換;黃金只發揮貯藏手段和穩定紙幣價值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期間,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籌集資金應付戰爭和刺激經濟,大量發行紙幣,導致紙幣與黃金間的固定比價無法維持,金匯兌本位制幾經反復後最終瓦解,各國普遍實行紙幣本位制度.
二,不同貨幣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1.金幣本位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在金幣本位制度下,各國都規定了貨幣的法定含金量.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對比來決定.如1925年-1931年期間,1英鎊的含金量為7.3224克,1美元的含金量為1.504656克,兩者相比等於4.8665(7.3224/1.504656),即1英鎊等於4.8665美元.這種以兩種金屬鑄幣含金量之比得到匯率的被稱為鑄幣平價(mint parity).鑄幣平價是金平價(gold parity)的一種表現形式.
在金本位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鑄幣平價.實際經濟中的匯率則因供求關系而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但其波動的幅度受制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s).在金本位制下,黃金可以自由輸入輸出.因此,各國間債權債務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清算:一是非現金結算,即採用匯票等手段;二是現金結算,即直接運送黃金.如果匯價漲得太高,人們就都不願購買外匯,只要運送黃金進行清算就可以了.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按1英鎊計算,英國和美國之間運送黃金的費用為0.03美元.假設美國對英國有國際收支逆差,於是,對英鎊的需求增加,英鎊匯率上漲.如果1英鎊上漲到4.8965美元(即鑄幣平價4.8665加上運送黃金的費用0.03美元)以上,則美國債務人就不會購買英鎊外匯,而寧願在美國購買黃金運送英國償還其債務,因為這樣只需4.8965美元.所以,引起美國黃金流出的匯率就是黃金輸出點,匯率的波動不可能走出這個點;反之,匯率的波動也不可能低於黃金輸入點.如果英國對美元有國際收支逆差,則會以1英磅兌4.8365美元(即鑄幣平價4.8665美元-0.03美元)的價格買賣外匯.由此可見,在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鑄幣平價,匯率波動的界限是黃金輸送點.在這種匯率制度 下,只要各國不改變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量,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就會長期穩定.
2.金塊本位和金匯兌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在金塊本位制度下,黃金已經很少直接充當流通手段,金塊的絕大部分由政府所掌握,其自由輸入輸出受到了影響.同樣,在金匯兌本位制度下,黃金儲備集中在政府手中,日常生活中黃金不再具有流通手段的職能,輸出,輸入受到了極大限制.在這兩種貨幣制度下,貨幣匯率由紙幣所代表的金量之比決定,稱為法定平價.實際匯率因供求關系而圍繞法定平價上下波動.這時,匯率波動的幅度不再受制於黃金輸送點.政府通過設立外匯平準基金來維護匯率的穩定,當匯率上升時出售外匯,匯率下降時買進外匯,以此使匯率的波動局限在允許的幅度內.但與金幣本位制度時相比,此時匯率的穩定程度已降低了.
3.紙幣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在與黃金脫鉤的紙幣本位制度下,紙幣不再代表或代替金幣流通,相應地,金平價也不再成為決定匯率的基礎.按馬克思的貨幣理論,紙幣沒有價值,紙幣是價值的一種代表,兩國紙幣之間的匯率便可用兩國紙幣各自所代表的價值量之比來確定.因此,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決定匯率的基礎.
三,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
匯率變動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既包括經濟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各個因素之間又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各個因素對不同國家,在不同時間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1.實際經濟因素
(1)經濟增長.實際經濟增長率對一國貨幣匯率的影響較為復雜:一方面,實際經濟的增長反映了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則該國貨幣幣值有可能上升,相應地,匯率有可能下降(直接標價法);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加速,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一國的進口.如果出口保持不變,則該國經常收支項目的盈餘減少甚至出現逆差,這樣,該國貨幣幣值有下降的壓力.經濟增長對一國匯率影響的凈結果取決於上述兩個方面影響的對比.
(2)國際收支.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有長期的影響,尤其是經常收支項目.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順差,則外國對該國貨幣的需求以及外國本身的貨幣供應量會相對增加,於是該國貨幣匯率會下降即其幣值會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就會上升即其幣值會下降.在固定匯率時期,國際收支是決定匯率的特別重要的因素.在浮動匯率下,一些名義經濟因素如利率和通貨膨脹率變得更加重要了.
(3)資本流動.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通過兩個渠道:一是改變外匯的相對供求狀況,二是改變人們對匯率的預期.以一國有大量資本外流為例,就前者來看,意味著在本國外匯市場上外幣的供應量相對減少,外幣幣值會相對本幣上升,即本幣匯率上浮;就後者來看,市場預期該國貨幣會貶值,於是就拋售該國貨幣購入外幣,結果匯率上浮,開始時的預期變為現實,這種預期就是"自我實現"的預期(self-realized expection).
(4)外匯儲備.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護匯價的能力,所以它在短期內對穩定匯率有一定的作用.
2.名義經濟因素
(1)通貨膨脹率.一國貨幣價值的總水平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也影響一國商品和勞務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由於存在通貨膨脹,商品出口會減少而進口會增加.這些變化將對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發生影響,從而導致匯率的變動.同時,一國貨幣對內價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對外價值,即該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受到削弱,幣值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由於各國財政與貨幣政策的不同,通貨膨脹率發生很大差異,因而匯率波動劇烈.但一國貨幣內部貶值轉移到貨幣外部貶值要有一個過程.從長期看,匯率終將根據貨幣實際購買力而自行調整到合理的水平.
(2)利率.在通常情況下,一國利率提高,信用緊縮,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則導致貨幣的貶值.從短期看,利率在匯率變動中的作用是很顯著的.
(3)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利率,通貨膨脹和實際經濟的增長而進行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意味著銀根放鬆,利率下降,物價可能上升,經濟會擴張.利率下降和物價上升會促使一國貨幣幣值下降,即匯率上升.但經濟擴張會增強市場對該國貨幣的信心,使其幣值上升.貨幣供應量對一國貨幣匯率的影響取決於該國的經濟結構,商品市場和外匯市場的調整速度等.然而,根據許多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突然增加會使一國貨幣幣值迅速下降,在長期內,匯率會回復到均衡水平.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預期心理.預期被引入匯率的研究領域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預期對匯率的影響很大,其程度有時遠遠超過其他經濟因素對匯率的影響.預期有穩定(stabilizing)和非穩定(distabilizing)之分.穩定型的預期是指,人們預期一種貨幣幣值會下降時,就會購進這種貨幣,從而緩和這種貨幣幣值的下降程度;反之則拋出貨幣,從而降低該貨幣的升幅程度.顯然,按這種預期心理進行的外匯買賣行為有助於匯率的穩定.非穩定型的預期行為與穩定型預期行為正好相反,按這種預期心理行事的交易商會在幣值低時進一步拋出,在幣值高時進一步購進,從而加劇匯率的不穩定.
影響人們預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信息(information),新聞(news)和傳聞(rumors).信息是指與外匯買賣和匯率變動有關的資料,數據和消息,新聞包括經濟新聞和政治新聞,傳聞則是未經證實的消息.有時,信息,新聞和傳聞很難區分,特別是在後兩者之間.
4.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中央銀行的干預,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外幣期貨等)價格變動,石油價格變動和黃金價格變動等.典型的中央銀行干預行動是1985年9月22日,西方五國財長和中央銀行(聯儲)行長達成聯合干預美元匯率的協定.會後,各國中央銀行一起向外匯市場拋售美元,致使美元匯率暴跌.一國股票價值的上升通常會帶動該國貨幣幣值上升,因為股價上漲表示該國經濟前景看好.外幣期貨價格的變化也是影響匯率的要素之一,當期貨價格下跌時,現匯價格也會下跌,反之則上升.石油價格對產油國和進口國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油價上升會使產油國貨幣堅挺,進口國貨幣疲軟,反之則相反.
第二節 購買力平價說
購買力平價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匯率決定理論,它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對之進行系統闡述則是瑞典學者卡塞爾(G.Cassel)於1922年完成的.購買力平價的基本思想是:貨幣的價值在於其具有的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它們各自具有的購買力的對比,也就是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我們對匯率與價格水平之間關系的分析從某一商品在不同國家中的價格之間存在的聯系開始.
一,開放經濟下的一價定律
先分析某一商品在一國內部不同地區的價格之間的關系.
這里有兩個假設前提:
(1)假設位於不同地區的該商品是同質的,即不存在任何的商品質量,規格,品牌方面的差異.
(2)該商品的價格能夠根據供求靈活地進行調整,即價格具有彈性.
一國內部的商品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可以通過套利活動消除區域間價格差異的商品,稱之為可貿易商品(tradable goods);另一種是無法通過套利活動消除區域間價格差異的商品,可稱之為不可貿易商品(nontradable goods).不可貿易商品主要包括不動產和個人勞務項目.
對於可貿易商品而言,地區間的套利活動將其在地區間的價格差異大幅收斂,假設交易成本為零,則每一種可貿易商品在各地的價格都是一致的,即所謂的"一價定律"(one price rule).
在開放經濟中,可貿易商品在不同的國家的價格之間的聯系與一國內部的情況有所區別.產生這種差別的首要原因是兩國貨幣不同,需要用同一種貨幣進行價格比較;其次,若國與國之間仍然存在套利的可能,在套利活動的同時需進行貨幣間的買賣.可見,國家間的套利活動產生了外匯市場上相應的交易活動;最後,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國家間的套利活動比一國內部套利更困難,因為套利者面臨許多障礙,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等,即國際套利的交易成本較國內套利更為高昂.
同樣,如果不考慮成本等因素,則以同一種貨幣表示的不同國家的某種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應是一致的.如以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為本國價格,為外國價格,即有:
上式即為開放經濟下的一價定律.
二,購買力平價的基本形式
購買力平價理論主要包括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兩種.
1.絕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的假定前提是:
(1)一價定律對於任何一種可貿易商品都成立.
(2)各種可貿易商品在各國物價指數的編制中佔有相等的權重.這樣,兩國可貿易商品的物價水平間的關系為:
式中,項表示權數.如果將這一物價指數分別用,表示,則有:
上式的含義是:不同國家的可貿易商品的價格以同一種貨幣計量時是相等的.將上式變形,即:
這就是絕對購買力平價的一般形式.該式的含義是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取決於兩國可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之比,即取決於不同貨幣對可貿易商品的購買力之比.
2.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也稱弱購買力平價,它是在放鬆絕對購買力平價的有關假定後得到的.該理論認為一價定律並不能始終成立,而且各國對一般物價水平的計算方法各異,所以各國的一般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算時並不相等,而是存在著一定的偏離.其公式為:
(為常數)
將上式寫成對數形式,再取變動率,得到下式:
該式即為相對購買力平價的表達形式.該式的經濟學含義為:兩國貨幣的匯率變動取決於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動.即若本國物價上漲幅度超過外國物價上漲幅度,則本國貨幣貶值,表現為e值增大;相反則意味著本國貨幣升值,表現為e值降低.
顯然,相對購買力平價對真實匯率變化的解釋力更強,也更符合實際,原因是其假定前提與客觀現實更為接近.
三,小結
購買力平價理論從貨幣的基本職能入手來對匯率決定展開研究,這既符合邏輯又容易為人理解,其直觀的表達方式也令人一目瞭然.在所有匯率決定理論中,它始終居於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於此.但是,該理論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理論上還不能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匯率與物價的關系中,一定是匯率是因變數而物價是自變數嗎 現實中匯率變化後導致物價水平變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很難說清楚是物價決定了匯率還是匯率決定了物價.顯然,購買力平價理論還無法給我們一個滿意的回答,可以這樣認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僅僅是對匯率決定理論研究的開始,應該有更深刻的匯率決定理論是以該理論為出發點的.
第三節 利率平價理論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與國之間不僅存在著密切的貿易聯系,也存在著復雜的金融聯系,往往是一國金融市場與外國的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這種緊密的金融聯系使得匯率與利率之間也存在聯動關系.從金融市場角度分析匯率與利率所存在的關系,就是匯率的利率平價理論(theory of interest-rate parity).該理論的基本思想起源於19世紀下半葉,在20世紀20年代由凱恩斯等人予以完善.它包括抵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CIP)和非抵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parity,UIP)兩種.
一,抵補的利率平價
假設資金在國際間流動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投資者在國際間進出也不存在任何壁壘,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現在有本國的一個投資者持有一筆閑置資金,決定其資金投向的惟一因素是在哪一個國家投資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那麼,該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呢
設本國金融市場上一年期存款利率為i,外國金融市場上的利率為,即期匯率為e(直接標價法).
如果投資於本國金融市場,則每單位本國貨幣到期時的本息為:
如果投資於外國金融市場,則首先將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外國貨幣;然後用這筆外國貨幣在外國金融市場上進行為期一年的存款;最後,一年後將到期的外國貨幣資金本息在外匯市場上兌換成本國貨幣.
首先在當前,每1單位本國貨幣,可在金融市場上即期兌換1/e單位的外國貨幣.將這1/e單位的外國貨幣用於一年期存款,期滿時本息為:
一年後存款到期,假定當時的即期匯率為,則這筆外國貨幣可兌換的本國貨幣數為:
由於一年後的即期匯率是不確定的,因此這筆投資的最終收益難以確定,或者說這筆投資有很大的匯率風險.為規避風險,投資者可以在即期購買一年後交割的遠期合約,設此合約上的遠期匯率為.這樣,該筆投資就不存在任何的匯率風險,一年後的收益為.
投資者面臨著投資於本國還是外國金融市場的選擇,這取決於兩種投資方式收益率的高低.
若>,則投資於本國金融市場;
若<,則投資於外國金融市場;
若,則投資於兩國金融市場都可以.
但市場上其他的投資者也面臨著同樣的抉擇.所以,在<情況下,眾多投資者都會將資金投入外國金融市場,這會導致即期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需求上升,從而使本幣即期貶值(e增大),遠期升值(減少),投資外國金融市場的收益率下降.只有當兩種投資方式的收益率相同時,市場才處於均衡狀態.
即:
整理得:
記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的升(貼)水率為,則:
即:
由於的數值極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

上式即為抵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它的經濟含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若本國利率高於外國利率,則本幣遠期貶值;若本國利率低於外國利率,則本幣遠期升值.也就是說,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使金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
抵補的利率平價具有很高的實踐價值.事實上,抵補的利率平價公式被作為指導公式廣泛用於外匯交易中,許多大銀行基本上就是根據各國間的利率差異來確定遠期匯率的升貼水額.除了外匯市場出現劇烈波動以外,一般來講,抵補的利率平價基本上能較好地成立.當然,由於外匯交易成本以及風險等因素的存在,抵補的利率平價與實際匯率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偏差.
二,非抵補的利率平價
在上面的分析中,投資者是通過遠期交易來規避風險.實際上,投資者還有另外一種選擇:根據自己對匯率未來變動的預測,不進行相應的遠期交易,而是在承擔一定匯率風險的情況下進行投資.
按照投資學原理,投資者對風險持有三種不同的態度:風險厭惡,風險中立和風險偏好.這三種態度可以簡單地表述為:風險厭惡者通常要求風險大的資產提供更高的利率作為風險補償;風險中立者則對提供相同利率而風險不同的資產不加區別;風險偏好者則在利率相同的情況下偏好風險更大的資產.假定投資者風險中立2.
在不進行遠期交易時,投資者通過對未來匯率的預測來計算投資活動的收益.
假設,投資者預期一年後的即期匯率為,那麼在外國金融市場投資的本息和為,如果與在本國金融市場投資的收益存在差異,那麼投資者會通過套利行為使兩者一致.這樣,當市場出現均衡狀態時,有:
整理可得:
為匯率遠期變動率.上式即為非抵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其經濟含義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
在非抵補的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本國的利率高於外國利率,意味著市場預期本幣在遠期將會貶值;反之,預期本幣遠期升值.若本國政府提高利率,當市場預期未來的即期匯率不變時,本幣的即期匯率將升值.
由於預期的匯率變動率是一個心理變數,難以得到可信的數據進行分析,而且實際意義也不大,利用非抵補的利率平價的一般形式進行實證檢驗並不多見.對非抵補的利率平價的實證研究一般與對遠期外匯市場的分析相聯系.
當與存在差異時,投機者會認為有利可圖,就會通過在遠期外匯市場的交易使二者相等,此時抵補的利率平價和非抵補的利率平價同時成立,即:
,
三,小結
利率平價理論將匯率決定問題從商品市場(主要變數的物價)轉移到金融市場上來,明確指出了匯率與利率之間存在著聯動關系,說明了外匯市場上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對於預測遠期匯率走勢,調整匯率政策有著深遠的意義.此外,該理論還使人們開始注意到在匯率問題研究上一直忽略的金融市場對匯率的影響,對於匯率問題研究方向的改進無疑起到了推動作用.不容否認,該理論還存在著重大缺陷:第一,該理論在假設上的苛刻使之要成立必須有一個完美市場的存在,而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第二,與購買力平價理論一樣,沒有說清楚利率與匯率之間到底哪一個是自變數,哪一個是因變數.可以說是利率決定匯率,反過來也成立.這說明該理論還不是完整的匯率決定理論.
第四節 國際收支說
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決定了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給與需求,而外匯供求必然對外匯的價格即匯率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一國國際收支與該國匯率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國際收支說是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1861年,英國學者葛遜(G.L.Goschen)較為完整地闡述了匯率與國際收支的關系,他的理論被稱為國際借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在各國實行浮動匯率制以後,一些經濟學家將凱恩斯主義關於國際收支的分析應用於對外匯供求的分析,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影響匯率,從而形成了國際收支說的現代形式.
一,國際收支說的基本原理
我們知道,外匯價格即匯率的變動會使外匯市場實現供求平衡,從而使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國際收支由經常賬戶(CA),資本與金融賬戶(K)組成,有:
如果匯率完全自由浮動,政府不對外匯市場進行任何干預,而且將經常賬戶簡單視為貿易賬戶,則主要由商品和勞務的進出口決定.其中,進口主要是由本國國民收入(Y)和實際匯率()決定的;出口主要由外國國民收入()和實際匯率決定,由此得到:
再假定資本與金融賬戶的收支由本國利率(i),外國利率()以及未來匯率變化的預期()決定,由此得到:
將兩式合並得到:
如果將除匯率以外的變數視為外生變數,則匯率將在這些變數的共同影響下發生變動,直至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水平.由此得到:
上式表明,影響匯率的因素有本國國民收入,外國國民收入,本國物價水平,外國物價水平,本國利率水平,外國利率水平以及對未來匯率的預期.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
(1)當其他變數不變時(下同),本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將帶來進口的上升,在外匯市場上會出現對外匯的超額需求,則本國貨幣趨於貶值;外國的國民收入的增加將帶來本國出口的上升,外匯市場上會出現外匯的超額供給,則本幣趨於升值.
(2)本國價格水平的上升將帶來實際匯率的升值,這意味著提高了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價格,導致本國出口下降,從而本幣貶值;外國價格水平的上升意味著本國實際匯率的貶值,降低了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價格,本國出口上升,經常賬戶得到改善,從而本幣升值.
(3)本國利率水平的提高將帶來更多的資本流入,外匯市場出現超額的外匯供給,本幣升值;外國利率的提高將導致本國資金外流,外匯市場出現對外匯的超額需求,本幣將貶值.
(4)如果預期未來本幣貶值,資本將流出以避免損失,導致本幣即期貶值;反之,則本幣幣值在即期升值.
二,小結
國際收支說是凱恩斯主義的國際收支理論在浮動匯率制下的變形,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占據了突出地位.該理論運用供求分析方法將影響國際收支的各種因素納入對匯率水平的分析,對於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理論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匯率,是現代匯率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但是,國際收支說還不能被視為完整的匯率決定理論,因為它只是指出了匯率與其他變數間存在著的聯系,而沒有深入分析各變數間的關系,也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的結論.因此,國際收支說只是更深入分析中可利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另外,國際收支說的分析基礎是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而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又是一種流量,所以國際收支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這主要體現在它認為國際收支引起的外匯供求流量決定了匯率水平及其變動.但外匯市場上匯率變動比其他普通商品市場上價格變動更為劇烈和頻繁.可見,簡單地運用普通商品市場上的價格與供求之間的關系來對外匯市場進行分析並不合適.
第五節 資產市場說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資金流動規模極為巨大,外匯市場上90%以上的交易量與國際資金流動有關,資金流動主宰了匯率的變動.外匯交易表現出與資產市場上交易相近的特點,如價格變動極為頻繁而且波動幅度很大,價格受心理預期因素影響很大等.這啟發了人們應將匯率看成一種資產價格,即一國貨幣資產用另一國貨幣進行標價的價格,這一價格是在資產市場上確定的,從而分析匯率的決定應採用與普通股價格決定基本相同的理論.這一分析方法被統稱為匯率決定的資產市場說,在70年代末以來取代了匯率的國際收支流量分析,成為匯率理論的主流.
與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相比,資產市場說在分析方法上有兩點不同:首先,該學說特別強調存量資產變動來恢復市場的均衡.即在一國外匯市場或金融市場失衡時,在各國資產具有完全流動性條件下,資產存量的變化可以有效地調節外匯市場或金融市場.當各國資產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此時的匯率才是均衡匯率;此外,資產市場說有別於其他匯率決定理論的另一大特色是強調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法,即強調本國的商品市場,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與外國的商品市場,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聯系在一起來進行匯率決定的分析.這較以往運用局部均衡分析法來研究匯率決定是一個理論飛躍.
在討論資產市場說中,我們假定:
(1)外匯市場是有效的,即匯率的變化已經反映了所有影響匯率變化的信息.
(2)本國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小國,即本國對世界商品市場,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的影響為零,只是各種價格的接受者.
(3)本國居民不持有外國貨幣,外國居民不持有本國資產,因此本國居民只持有三種資產,即本國貨幣,本國發行的金融資產(主要是本國債券),外國發行的金融資產(主要是外國債券).這樣,一國資產市場由本國貨幣市場,本國債券市場,外國債券市場組成.
(4)資金完全流動,即抵補的利率平價(CIP)始終成立.
依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可分為貨幣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與資產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前者假定兩種資產可完全替代(即投資者風險中立),因此非抵補的利率平價成立.根據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它又可分為彈性貨幣分析法(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價格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後者假定兩種資產完全不可替代,即投資

F. 外匯如何判斷貨幣對的強弱

通過貨幣強弱圖進行判斷。貨幣強弱圖的目的在於,將各主要貨幣的相對強弱關系以圖形的形式直觀的表現出來。比如說,某一位交易者可能看到歐元/美元,並得出結論—歐元在走強。但事實上,歐元/美元的走強可能僅僅只是美元的疲軟,而非歐元強勢。歐元相對美元走強的同時,相對英鎊、瑞郎、日元可能會下跌。

查詢強弱圖方法:網路搜索」貨幣強弱圖「,點擊進入網頁即可查看。

G. 如何判斷一國貨幣是否被低估。

比較理論化的是購買力平價,在不同的國家,按當前的匯率指定等值貨幣,各自的購買力比較可以成為匯率高估低估的一個理論上的評判標准。

H. 如何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

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導致外匯市場上本幣供給量的上升,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這會導致本幣對外幣的貶值傾向。當讓匯率是各種經濟因素的綜合體現,貨幣政策只是一個小方面,比如目前人民幣,從長期來講還是要升值的,而我國也非常可能在長期內維持一個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一、寬松的貨幣政策含義:寬松貨幣政策總的來說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比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買債券,降低准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二、具體政策:1、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使商業銀行減少上繳的存款准備金,增加可貸資金。2、降低再貼現率,使商業銀行將票據貼現給中央銀行時,可獲得的資金,增加可貸資金。3、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購買有價證券、貨幣投放市場。4、放鬆信貸條件和規模。

I. 如何判斷是否貨幣超發

簡單來說,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變(一般來說比較穩定),貨幣增速也應該等於生產總值增速,如果多了就是超發,超過多少就意味通脹多大

熱點內容
拉卡拉小贏理財什麼時候開通 發布:2024-10-19 04:22:20 瀏覽:9
連續漲停的股票有哪些特點 發布:2024-10-19 04:21:39 瀏覽:778
炒股為什麼不能操作 發布:2024-10-19 04:18:39 瀏覽:137
名校金融專碩初試得考多少 發布:2024-10-19 04:18:02 瀏覽:998
股票軟體中有atr指標嗎 發布:2024-10-19 04:06:36 瀏覽:207
股市零基礎學習什麼書 發布:2024-10-19 03:55:05 瀏覽:479
六塊錢股票二十個漲停後 發布:2024-10-19 03:52:15 瀏覽:590
京藍科技股票走勢 發布:2024-10-19 03:50:07 瀏覽:766
業績預告下降對股票影響 發布:2024-10-19 03:37:40 瀏覽:891
復利哪個理財產品好 發布:2024-10-19 03:36:17 瀏覽: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