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國際化由什麼決定
㈠ 貨幣國際化的條件
穩定的政治格局政局一直十分穩定,同時具有較強的世界政治地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
強大的經濟實力強大的經濟實力並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是實現貨幣國際化的根本保證。
3.
健全的金融體系充當世界貨幣的紙幣。是由其發行國的中央銀行發行、調控,又由整個銀行系統和其他經濟機構支持和運作的。因此,一種紙幣能否勝任世界貨幣職能,其發行國還必須有一個先進的銀行體系。
4.
完善的金融市場實現貨幣國際化最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匯市場,尤其是離岸金融市場。
5.
充足的國際儲備實現貨幣的國際化,為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兌換要求,要求一國政府必須要有充足的國際儲備,尤其是外匯儲備。根據通行的國際儲備需求理論,充足的外匯儲備一般應維持在30%左右
㈡ 為什麼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背後深層的原因是什麼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幣作為交易媒介、儲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中國周邊國家和港澳地區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國際化進程逐步加快。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中國國內政局一直十分穩定,同時具有較強的世界政治地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外交戰略十分開放,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還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著廣泛的、多方面的合作關系。這種較強的政治地位可用以加強中國貨幣在國際上的地位,中國人民可以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
強大的經濟實力並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是實現貨幣國際化的根本保證。
充當世界貨幣的紙幣。是由其發行國的中央銀行發行、調控,又由整個銀行系統和其他經濟機
。因此,一種紙幣能否勝任世界貨幣職能,其發行國還必須有一個先進的銀行體系。宏觀金融調控能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金融業的穩定,進而影響著本幣對外匯率和幣值的穩定。貨幣國際化後,由於國際上各類大小程度不一的經濟金融危機和動盪時有發生,使國內經濟金融領域常常面臨著外來的沖擊。
㈢ 貨幣國際化的需求因素
按照「新貨幣經濟學」(New Monetary Economics, NME)的理論,國際貨幣的各種職能在自由市場的條件下會相互分離。據此,研究一國貨幣在國際交易中執行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職能,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國際貨幣,可以分別從國際貨幣不同職能的角度出發,來探尋實現各職能所應具備的條件。
一、影響價值尺度職能的因素
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作為記賬單位使用。根據前面的分析,一國貨幣要想從不具有國際網路效應的國內貨幣發展到國際貨幣,最重要的是完善該國貨幣的內在價值,使得市場上的交易個體願意放棄原來使用國際貨幣所享用的外部性,並願意承擔轉換貨幣時的轉換成本,來選擇該國貨幣進行國際交易。其中內在價值主要指它的使用價值,即作為記賬單位來說所具有的便利性和流通性,以及由此為交易個體帶來會計成本上的節約。第二是作為計價貨幣使用。按照傳統的定義,計價貨幣是指在民間交易中用以表示國際間商品與勞務的買賣價格,以及進行國際投資表示債權債務金額的貨幣。具體來說,就是不經貨幣發行國家管理當局批准,不能自由兌換為其他國家貨幣的外匯,只能根據有關兩國的協定,在相互之間使用。一國貨幣在國際交易中用於計價貨幣的比重,實際上是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貿易結構和對外貿易流向以及該國貨幣在國際上被接受程度的一個綜合反映指標。
根據上面對國際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分析可以看出,國際貨幣對交易個體來說是作為計價貨幣和記賬單位存在。交易個體在選擇何種貨幣作為計價貨幣時,會充分考慮該種貨幣的幣值和計量單位的大小:首先,價值穩定的貨幣有利於交易個體核算成本與收益,也減少了為防止外匯風險的套期保值成本。另外,被用於金融資產標價的計價貨幣,或被其他國家居民所持有的,在貨幣發行國之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貨幣,都需具有幣值穩定的特點。其次,由於在國際交易中一般是大宗商品交易,因此傾向於使用面額較大的交易媒介,如美元、歐元和英鎊等,日元由於其面額較小,因而在國際交易的計價貨幣中所佔份額相對較小。
除此之外,對於官方機構來說,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體現是選擇何種貨幣作為釘住貨幣。一種貨幣被其他國家釘住,除了兩國經濟關系密切程度外,貨幣的穩定性是重要條件。只有一國貨幣穩定,釘住該國貨幣才有助於增強釘住國國內的貨幣的穩定和政府政策的信譽,起到穩定釘住國國內經濟發展,促進貿易與投資的目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仍然是主要的釘住貨幣,法郎由於其歷史的原因,是另一個主要釘住貨幣。其他貨幣,主要是歐元和日元作為釘住貨幣的地位一直在上升。
二、影響交易媒介職能的因素
國際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存在,可以大幅度降低貨幣間的交易成本。交易貨幣不存在時,每一種貨幣都需要進行兩兩交換,才能實現所有貨幣之間的兌換。當交易貨幣存在時,則每一種貨幣只需要與這種交易貨幣相交換,就能實現所有貨幣之間的兌換。目前世界上存在180多個國家的150多種計價貨幣,如果每一種貨幣都兩兩交換,那麼需要交換n(n-1)/2=150×(150-1)÷2=11175次;但如果選擇其中一種計價貨幣作為交易貨幣,所有的貨幣都以這種交易貨幣來報價,那麼需要交換的次數就變為:(n-1)=149次,交易成本減少了99%。由此可見,交易貨幣的存在可以大幅度減少市場上的交易成本。
在國際經濟往來中,影響交易貨幣選擇的因素主要是交易的規模,主要包括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和實力、實物貿易的規模和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
1.經濟的總量和實力
一國的經濟實力往往決定了該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從根本上是該國經濟實力的一種反映。首先,一個總量較大的經濟實體可以為本國貨幣提供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有實力抵禦經濟的外部沖擊,不易受到經濟波動和各種外部風險的影響。其次,國家經濟規模越大,經濟實力越強,其貨幣的競爭力也相對較強,給交易者帶來的信心越足。另外,規模大的經濟實體在國際交易中的網路外部性越大,交易成本減少的也越多,因而給貨幣使用者帶來的收益也越大。經濟的總量和實力一般用國內總產出來衡量。對美元、歐元和日元三種主要國際貨幣進行計量可以看出,三種貨幣與其貨幣發行國的經濟規模成正相關關系,按經濟總量排名的世界前三名,其貨幣的使用也分別為世界前三名。其中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基本佔世界總產出的20-25%左右,與之相應,美元和歐元在交易貨幣中所佔的份額也穩居於前兩名。
2.實物貿易規模
對於交易成本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最為主要的就是交易的規模。交易規模的大小與交易成本的高低成反向變動關系。交易規模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交易規模些小,交易成本越高。從實體貿易在世界所佔的分額來看,世界上主要三種國際貨幣的發行國及地區: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個國家或地區的貿易份額分別是世界前三名,其中歐元區和美國的貿易份額始終在7%以上,美元和歐元的在世界計價貨幣中的市場份額也始終居於世界前兩名。由此可見,貿易的規模對世界交易貨幣的影響具有直接的作用。
3.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
一種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該貨幣發行國必須擁有一個較為開放的、交易規模巨大、體制健全的金融市場,也就是金融市場應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其中,金融市場的廣度是衡量一個國家金融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主要包括金融市場的交易,特別是外匯交易總額,金融工具和交易的產品種類等;金融市場的深度則指擁有發達完整的二級市場。發達的金融市場提高了國際社會對本國貨幣的信心,擴大了交易者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同時,金融市場越發達,市場參與者越多,交易量就越大,這樣也有助於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另外,發達的金融市場還可以為中央銀行及各國投資者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動性強的金融工具,有利於交易商對國際貿易活動中的外匯風險進行管理。除了廣度和深度外,金融市場的彈性是其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所謂彈性是指應付大的突發事件和經濟沖擊的能力,即當市場上發生大規模的交易而後價格能迅速做出調整,對供求的突然改變和失衡能夠迅速靈活的通過市場機制使其恢復正常或均衡,從而不致引起市場上大的波動。只有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才能為交易者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貨幣和資金吸引到該市場上,從而為該國貨幣的國際化創造條件。歷史上紐約、倫敦發達的金融市場對樹立美元、英鎊的國際地位都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歐元誕生後,法蘭克福將成為歐元區的中心,對推動歐元的國際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影響價值儲藏職能的因素
作為價值儲藏的國際貨幣,主要被交易個體用來作為資產貨幣,並被官方機構用來作為儲備貨幣。無論用作哪一種方式,價值的穩定都是首要條件。這是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內在基礎,因為只有穩定的貨幣才能為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易個體和官方機構所信任並被廣泛接受。價值穩定的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該國貨幣的對內價值穩定,表現為該國國內的物價水平的穩定;二是對外價值穩定,表現為該國貨幣的匯率水平的穩定。
1.對內價值的穩定
對於交易個體而言,按照交易的迭代模型,交易個體持有貨幣是為了與其他交易個體交換貨幣來維持自己的需求和消費。這時,維持貨幣的購買力是貨幣內在價值的體現,是實現價值儲藏職能的必然要求。一國貨幣如果成為國際貨幣,其目前及未來的價值應該保持足夠的穩定。幣值穩定,人們對其價值往往有一個基本穩定的認識,而且對其也會有足夠的信心。在國際交易中使用這種貨幣,可以減少人們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時間和費用。一國貨幣如果其幣值變化大,通貨膨脹率高,或物價變動幅度較大,都會給交易個體帶來的收益的不確定性,會使該幣很難成為國際貨幣。
2.對外價值的穩定
對外匯市場的交易者來說,持有外國貨幣是為了個人進行投資的需要。因此維持貨幣對外價值的穩定型、盈利性和成長性是提升國際貨幣地位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貨幣發行國首先應用明確的目標,有實現這種貨幣價值穩定的意願,從而增強交易者的信心。其次,要求貨幣發行國努力維持匯率的穩定。這就要求貨幣的發行國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其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保持順差,或者不能出現持續的巨額的逆差。
對官方機構而言,持有國際貨幣是為了實現防範危機和對外支付的需要,其表現主要是各國的外匯儲備。作為一項資產儲備,應在危機來臨時能夠滿足政府幹預和防範的需要,為政府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當進行國際經濟往來或其他國家交流時能為政府隨時使用和轉移,這些都需要保持該種資產的價值穩定。同時各國中央銀行選擇國際儲備貨幣,還將該儲備貨幣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希望實現該資產的增值,因此需要考慮其收益性儲備貨幣的收益性一般包括貨幣市場的利率水平、匯率的波動性和通貨膨脹率等因素。以美元和日元為例,選取1982年到2005年的貨幣年平均收益率進行比較。我們用美元的貨幣市場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可以得出美元的年平均收益率;同理可以得出日元的年平均收益率。將收益率進行比較可以看出,1994年到2001年,美元的平均收益率要大於日元的平均收益率,這可以部分的解釋從1994年到2001年美元在世界外匯儲備中所佔的份額明顯上升的原因。
㈣ 什麼是貨幣國際化貨幣國際化的條件是什麼
可以自由流通自由兌換
㈤ 貨幣國際化應具備的條件
其一,人民幣價值相對穩定,增強了人們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信心,進而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可靠的信譽保障。自1994年匯率並軌以來,人民幣價值基本穩定下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1美元兌換8.3元人民幣水準。資料表明,美元對人民幣匯率2000、2001、2002年分別為8.29、8.28、8.27。同期GDP的增長率基本保持在8%左右,美元利率維持在5.00%、5.25%、5.25水準。時至今日,人民幣一直保持堅挺勢頭。從這些情況分析,人民幣價值相對穩定,其匯率基本符合IMF對貨幣可自由兌換的要求。
其二,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並逐步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使人民幣國際化有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據有關資料表明,1990-1998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9.8%,相比之下,同期美、日、德三國GDP年均增長率指標分別為2.5%、1.5%、2.4%。其中,1996-2002年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8.3%,同期商品進出口大幅度增長,並保持順差,累計順差達到1450億美元,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名列世界第二。就貿易往來而言,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為4143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1.5%,其中,出口額為24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8%,進口額為225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8%,順差為241億美元。從資本往來看,2002年利用外資形勢好轉,全年新審批外商投資項目22347個,比上年增加32.1%,全國簽約投資額624億美元,增長51.3%,實際利用外資407億美元,增長35%。此外,中國在海外興辦企業經營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對外貿易、物業投資、信息咨詢、金融保險等,企業經營也由單一貿易性逐步向多樣化發展,目前,中國在海外的企業遍及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總資產達2萬億人民幣。由於有了這樣迅速增加的經濟基礎,尤其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多年順差,使人民幣長期處於硬通貨地位。根據現有情況預測今後10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這使人民幣成為讓各國放心的貨幣,可以大大提高人民幣的國際信譽,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人民幣已實現經濟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使其向國際化邁出了重要一步。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的實施,消除了對經常項目的非貿易、非經常性貿易的匯兌限制;之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境內居民因私兌換外匯辦法》,解除了因私用匯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央行頒布《結匯、售匯及付匯管理規定》,將外商投資企業納入銀行結售匯體制,消除了人民幣走向經常項目完全自由兌換的障礙;前央行行長的戴相龍致函IMF宣布中國正式接受IMF協定第8條第2、3、4條款的要求,從而標志著中國實現了經常項目的完全可自由兌換,這是中國在歷史性變革和果斷融入世界市場進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實現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將進一步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光明前景的信心。
第四,中國金融制度日益完善,金融市場逐漸發育成熟,使人民幣國際化具有可靠的硬體保障。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形成在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的以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國家相繼制定頒布實施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等金融法規,為金融機構運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規范和保障,國家外匯管理制度逐步從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實行經常項目外匯結售匯制,建立銀行間外匯市場,經常項目人民幣可兌換,匯率並軌,人民幣匯率進入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外匯經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實現由中國銀行獨家經營外匯向大部分銀行平等參與經營轉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系統正式聯網運作,標志著我國外匯市場進入了統一規范和穩健發展的新時期,隨後,又相繼開辦了人民幣對美元、日元、港幣等主要外幣的即期交易,進入全國統一金融市場宣告成立,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及時推出了人民幣遠期外匯買賣,以上措施表明,中國金融體制和金融市場正朝著有利於人民幣自由兌換乃至於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盡管人民幣國際化的時機日漸成熟,然而一些障礙性因素也不容忽視,諸如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尚未實現,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不太成熟,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實現問題,金融管理體制尚不完善等。
㈥ 貨幣國際化的國際選擇
一國貨幣的可自由兌換是指在該國在對外經濟交易中,所有性質的交易引發的對外支付,本國的交易主體可以用本幣兌換其他任何國際貨幣。境外交易主體也可以將持有的該國貨幣向該國貨幣當局兌換為任何其他國際貨幣。貨幣可自由兌換是其實現國際化的基礎條件,只有實際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才有可能成為國際貨幣。貨幣的兌換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完全不可兌換、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國際收支所有項目下可自由兌換。貨幣實現自由兌換的進程往往首先推行經常項目有條件兌換、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工資本項目有條件兌換、資本項目自由兌換。
1994年1月人民幣實現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兌換,1996年12月實現了在經常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了關鍵一步。在邊境貿易和境外旅遊服務活動當中,人民幣已經成為「受歡迎的貨幣」,我國與俄羅斯、朝鮮、蒙古、越南、寮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阿富汗、不丹、錫金、土庫曼、吉爾吉茲斯坦、哈薩克等國的貿易中廣泛使用人民幣結算。我國居民的旅遊目的地國中,韓國、日本、東南亞各國、土爾其、埃及、德國、法國等歐元區國家都歡迎直接使用人民幣消費。在港澳地區,人民幣更是與其他國際貨幣具有同等的流通效力。可以說,人民幣已經是區域性國際貨幣。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成為對外開放的客觀要求。隨著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范圍的擴大,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合資證券機構的出現,資本的流出流人規模在不斷擴大,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進程也將加快。不過,無論是WTO協定,還是IMF的協定,都沒有明確要求成員國做出貨幣完全自由兌換的承諾。如基金組織協定第六條第三節中規定「成員國對國際資本運動採取必要的控制,但是任何成員國對這類管制的實施不得限制經常性交易的支付或過分延遲資金轉移以及各項承諾的交割」基金組織對成員國資本項目下可兌換並不具有直接管轄范圍內的利益,對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沒有提出具體的義務。人民幣自由兌換應視我國金融深化與發展的進程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而決定。 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實際上已經選擇了日元國際化的模式,這種模式符合中國的國情。近年來,穩定快速的經濟增長、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雄厚的國際儲備成為人民幣堅挺和國際信譽的基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大大加快。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社會中,人民幣只有依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地位的提高來實現國際化,這一進程需要較長時間,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隨著祖國實現完全統一,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成為強大的經濟統一體,在條件成熟時,四種貨幣完全可以融合為單一貨幣:中國元。單一貨幣將採取歐元國際化路徑模式實現國際化。
㈦ 貨幣的匯率是由什麼決定的
匯率決定理論(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為一國貨幣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匯率決定理論博大精深,通過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學說、資產市場學說,分別從貨幣因素、宏觀基本面因素、實際市場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和變動進行了研究。
一種理論只能針對匯率決定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詳盡的闡述。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時期的解釋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全能的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是相互補充、相互替代的,它們一起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匯率決定理論體系。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11-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