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貨幣購買力如何比較
『壹』 貨幣的購買力或商品的價值是如何確定的
貨幣的購買力與貨幣的發行量,國家黃金儲備,外匯匯率的因素有關。而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貳』 為啥不同的國家相同的貨幣數量,購買力卻不一樣
全世界的金錢都是被美國的 美元和石油綁定的,這個問題得好好研究一下美元的發展歷史以及未來的走向就明白了
『叄』 什麼決定貨幣購買力
專業定義
專業來說: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額。由於購買力是指對商品的購買能力,因此,一切不通過貨幣結算的實物收支和不是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支出,如歸還借款、交納稅金、黨費、工會會費等,均不屬於社會商品購買力范圍。
形成過程:
購買力是通過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會購買力來源於各種經濟成分的職工工資收入、其他職業的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居民從財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補貼、救濟、獎勵等)、銀行和信用單位的農業貸款、預購定金凈增加額、居民其他收入、社會集團購買消費品的貨幣。
中國社會購買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居民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支出、社會集團購買力、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貨幣支出。另一種含義指單位貨幣能買到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即貨幣購買力。它決定於貨幣本身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或勞務費用的高低。購買力的大小,取決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分配。社會購買力隨著社會生產的增長而不斷提高,而國民收入中積累與消費比例關系的變化也對購買力產生直接的影響。
購買力概念如何運用?
購買力在下列情況下通常是很有效的:
1、購買者非常少。
2、購買者對於立即可買到的競爭性產品都掌握有充足的資訊。
3、產品轉換的成本非常低。
4、公司可以採用向後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將產品改為自行生產。
5、產品對購買者的成本來說佔了相當的比重。
6、賣方是靠成本在作競爭。
7、賣方的獲利不佳。
購買力如何衡量?
社會商品購買力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在零售市場上用以購買商品的貨幣支付能力,表明了社會商品的需求量。社會商品購買力主要用四個基本指標來表現。
1、本期已實現的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場上購買商品所支付的貨幣額。
2、結余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未實現的購買力,一般表現為居民手中的現金和儲蓄存款。具體分為期初結余商品購買力和期末結余商品購買力兩種。
3、本期形成的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本期貨幣收入中,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的那部分貨幣。一般用本期居民收入扣去非商品支出而求得。
4、本期全部商品購買力。表明居民本期最大可能的購買商品的能力。
『肆』 貨幣購買力的原理
貨幣的購買力本質上講是一定數量的貨幣能在市場上買多少東西,它最終必須由市場決定。
如果沒有競爭,合作的雙方可以按各種交易價格在整個互惠空間中分配合作剩餘;而競爭將縮小分配剩餘的成交價格空間,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間不會是博弈定價考慮的范圍;當競爭加劇,定價空間將縮小,並向拍賣均衡價格收斂。貨幣的存在使得競爭加劇,從而使得成交價格接近拍賣均衡價格。
當人們的交易都以貨幣為交易媒介,人們的交易就成了用貨幣交換某種具體商品。此時,人們碰到的一個大難題是:如果貨幣的購買力不能准確地知道,那麼大家該怎樣決定相應的交易價格呢?交易人不可能先將被交易的商品拿到將來去先獲得最終消費的結果經驗,然後再回到交易那一時刻(從而知道各種數量的商品到底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去做交易決策。而在交易完成後,人們在將來真的消費被交易商品,很可能最終的效用結果與交易時自己所以為的會有相當大的差距,因為影響人的偏好的因素太多,且往往變化無常(在做交易決策時,人們往往不能完全知道將來消費時的具體偏好情況)。
但是經濟學理論不能因不確定性而止步。經濟學家們的做法是將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抽象掉。經濟學中的理性假設使得我們可以在穩定的偏好基礎上進行分析。現實中,盡管官方不斷地在公布各種各樣的物價指數,但是由於不同人用貨幣去交易的目標是不相同的,對每個人而言的實際貨幣購買力都會有差異(不同人的統計權重不一樣),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結構性特徵。當人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對自己而言的貨幣購買力,人們不得不估計一個相應的購買力值,並將之作為交易決策的基礎。然後隨著自己所掌握的相關信息的增加,人們再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估計值。我們可以將人們在每次交易時的對自己而言的貨幣購買力估計值抽象化,讓它具有理性化的特徵。於是,在各種商品市場的拍賣均衡價格基礎上,具有壟斷力的競爭者們將通過博弈決定市場的成交價格。這些成交價格將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人們也將根據它們的變化規律來調整自己在未來做交易決策時各自的貨幣購買力的估計值。
『伍』 貨幣購買力指數的什麼是貨幣購買力指數
它的大小,直接受商品和服務價格的影響。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單位貨幣購買力就下降,居民以貨幣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就減少, 生活水平就會下降。
在實際測算中,往往是採用貨幣購買力指數來反映不同時期貨幣購買力的變動,以說明單位貨幣在不同時期所能獲得的商品和服務數量的變動情況。
『陸』 世界上哪些貨幣購買力高,哪些貨幣購買力低
如果本幣對另一種貨幣升值,本幣購買力會上升。美元,歐元,英鎊之類的國際貨幣購買力比較高。如果本幣的的漲幅比物價的漲幅相差不大,那麼物價上升對市場影響不大,如果本幣的的漲幅比物價的漲幅低,那麼物價上升人民的生活就不怎麼好過,本幣的的漲幅比物價的漲幅高,購買力增強,人們的購買慾望就會增加,人們的追求就會更高,會去購買以前沒有足夠能力買的物品。但對持有另一種貨幣(購買力降低)的人或國家就會很悲劇了。。。。。
『柒』 為什麼不同國家用不同的貨幣
因為每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不一樣,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不一樣,銀行等金融體系不一樣,所以,不同的國家就是不同的貨幣。
而不同的貨幣之間購買力不一樣,也就有了匯率。全世界要統一貨幣是很難的,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央行,統一的金融體系,統一的利率,這些不統一,貨幣無法統一,因為那麼多國家,千差萬別的,不是想統一就可以統一的。歐元區由於統一了央行、統一了金融體系,統一要求各國的財政收支狀況等等,所以才能做到貨幣統一的,並且現在看,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了,因為金融風暴一來,歐元區各國就各自不同了,所以,統一貨幣太難了,尤其是全世界統一,基本沒什麼希望。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的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捌』 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到底是如何確定的
一個國家的一定單位的貨幣應摺合多少外國貨幣,這一比率是如何確定的?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確定的基礎是不同的。在本金位制下,匯率是由各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確定的;在紙幣流通的制度下,匯率則是由同一時期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來確定的。
在本金位制下,各國都規定了自己貨幣的含金量,將一國貨幣的含金量與另一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就可以得出兩國的鑄幣平價。例如,1929年英國規定1英鎊含純金113格令,美國規定1美元含純金23.22格令,根據它們的含金量計算,英國的美國的鑄幣平價是113÷23.22=4.8665。也就是說,1英鎊的含金量是1美元含金量的4.8665倍,即兩國貨幣匯率為1英鎊=4.8665美元。在外匯市場上,由於受供求影響,實際匯率會有時高於鑄幣平價,但波動幅度不會太大。
金本位制崩潰以後,各國普遍實現了不兌換的紙幣流通制度。各國貨幣不再公布含金量,或雖公布含金量,但已是名存實亡,下面就依其貨幣在同一時期的實際購買力對比來確定交換的比例。目前一般認為可以通過兩國的進出口商品的物價水平的對比,來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由於各國物價經常變動,這時的匯率也往往是不穩定的。
『玖』 購買力與購買力平價有什麼區別
購買力和購買力平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為一經濟學上之術語,顧名思義即是取得收入之後購買貨品和服務的能力。它反映該時期全社會市場容量的大小。
購買力平價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匯率決定理論,可追溯到16世紀。其基本思想是:貨幣的價值在於其具有的購買力,因此不同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取決於它們各自具有的購買力的對比,也就是匯率與各國的價格水平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
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不同國家的可貿易商品的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量時是相等的。即匯率取決於不同貨幣對可貿易商品的購買力之比。外幣的本幣價格等於本國物價指數比外國物價指數。e = p/p*
相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交易成本的存在和各國一般價格水平的計算中商品及其相應權數差異的存在需要對絕對購買力評價梢做修改,各國的一般物價水平以同一種貨幣計算時並不相等,而是存在著一定的、較為穩定的偏離。e = θp/p*
其中e為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p是本國物價指數,p*是外國物價指數,θ為常數
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升值與 貶值是由兩過的通脹率差異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