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超發貨幣
1. 中國央行為什麼要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第一,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重要的不是經濟速度而是經濟轉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從追求增長速度轉向重視增長質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從外生性增長轉向內生性增長;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增長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是理解為什麼要堅持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關鍵。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國際收支持續順差,中國國際收支順差表現為經常賬戶順差,經常賬戶順差表現為進出口貿易順差,持續而巨大的貿易順差使人民幣匯率面臨較大的升值壓力。然而,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下、受傳統產業結構約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帶動。出口產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主要是價格競爭力。匯率是出口產品的價格,匯率穩定關繫到出口增長;出口增長關繫到經濟增長。在此背景下,為了維護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央銀行以購匯的方式維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人民銀行購買的外匯用美元表示就是外匯儲備,用人民幣表示就是外匯占款。外匯占款是基礎貨幣,基礎貨幣的被動較快增長,就意味著貨幣供給量較快增長。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如果我們為了應對結構和體制問題而一味加大總量刺激,不僅可能適得其反,甚至可能飲鴆止渴。
2. 最近一輪通貨膨脹是貨幣超發的結果,我們為什麼要超發貨幣
只有瘋狂地超發貨幣才能搶劫百姓的財富。盼望這輪的黑心統治者快點下台,希望中國能出個好的領導人。
3. 為什麼中國貨幣超發.人民幣還升值
你也許是對近十年央行超發表示了疑問。其實近十年人民幣的超發,是為了抵禦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問題,和,降低因為持有美國國債導致的美國轉嫁到人民幣上的債務危機。這兩點,是近十年來超發的主要原因。另外,這十年中著名的2008年的4萬億,是因為熱錢出逃,國內市場暫時性通縮,為了應對通縮所以又發了。現在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下,國際通縮,所以各國都在降低利率,寬松貨幣(發行),中國為繼續應對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保值,和對美元的匯率穩定,對應的繼續發行貨幣。
4. 為什麼美元超發別國貨幣也得跟著發行貨幣
美元超發別國貨幣也得跟著發行貨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疫情。由於疫情的發展,相關企業不免出現企業不景氣、虧損、減產、裁員,甚至是倒閉的情況。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不超發的話那肯定會升值,必然影響出口貿易。
一、美元
美元是自1929年以來發行的各種紙幣。出現在1992年美國造幣法通過之後。目前美元的發行由美國的美聯儲體系控制。自1913年以來,美國建立了美聯儲體系並發行了美聯儲證書。超過99%的流通紙幣是美聯儲紙幣。發行美元的主管部門是國會,具體發行業務由美聯儲銀行辦理。此後,美元在美國以外的國家被廣泛用作儲備貨幣,並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二、美元超發的後果
美國超發貨幣對其他國家有很大影響。如果美元嚴重超發不利於其它國家貨幣的穩定,尤其是那些持有大量美元外匯的國家。因為美元在超發必然會導致美元在全球貶值,從而導致我們的外匯儲備縮水,這是變相的壓榨。比如國家目前的外匯儲備是3.14萬億美元,但是這些美元都換成了真金白銀的商品。一旦美元外匯貶值,就意味著產品是以低價出售的。所有的美元都換成了商品,突然貶值後必須賠錢。由於美元不能在中國使用,賺取的美元需要兌換成人民幣才能在中國使用,所以中國的人民幣金額應該與外匯儲備進行比較。一旦美元貶值,就會導致中國的貨幣超發。
由以上可知,美元超發對美元自身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近年由於疫情的原因,美國超發貨幣,為了不被美國收割資金,其它國家也得跟著進行發行貨幣,這也是今年的局勢所在。
5. 中國為什麼貨幣一直在超發
這跟外匯有關,美國想靠降低美元價值來增加出口以及抵消所欠國債,所以不停地增加美元印刷。美國的幾大債權國,中國和日本沒辦法,也只有通過同樣的手段來減小損失。相應的問題就是人民幣的印刷量大於流通量,所以造成貶值。
6. 中國貨幣到底超發有多嚴重能買下整個美國是真的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范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松,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么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然而這還不能成為全部的理由,不能說中國的貨幣超發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中國的貨幣超發現在沒出現問題,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
在經濟學上,貨幣發行量代表的只是一個國家通脹的潛力。也就是說,印鈔只是代表一種潛力,而並不馬上產生通脹,從印鈔到產生通脹,是需要一段過程來傳導的。從國外經濟學統計來看,貨幣M2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可能只需要1年時間。但這個傳導過程,放在咱們中國這樣特殊的國家,那可就說不定了,也許這個傳導過程會很長很長。
貨幣發行到通脹的這個傳導過程時間取決於什麼呢?我們能想到一些術語,比如產能過剩。假設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產品供給超過需求,那麼即使貨幣再多,也未必能推高這種產品的消費價格。顯然,這個傳導時間就變長了。
當然,類似影響傳導時間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這都不是關鍵。中國為什麼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時間很長呢?關鍵的所在是房地產。我們只要印出一塊錢來,無論這錢是首先流到老百姓、家還是一些官員手上,都被用來推高房地產價格了。這是一種中國人的習慣所致,也是中國經濟剛剛開始崛起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無論老百姓、家還是官員,都喜歡尋找一種安全感、一種保障。買房就是一種最好的、一種最好的安全感、一種最好的保障。
由此,中國進入了全民買房時代。無論是老百姓、家還是官員,只要有了錢,必先買房,無論是一套、兩套還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費品上的錢卻越來越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消費率會越來越低。像糧食、蔬菜等消費品對應的CPI沒有明顯的上漲,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通脹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中國印出來的鈔,大半變成了,尤其是房地產。
有人會問了,那買房的錢不是錢么?房價不也應該算入CPI么?還真別說,房價還真不能計入CPI。宏觀經濟學的這種設計是對的,房子屬於一種,不是一種消費。買了房子,你甚至可以在幾年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這跟消費品有最本質的區別。所以,房價確實不應該計入CPI。
有人說,那房價漲難道就跟通脹無關了么?答案是,房價漲確實應該跟通脹有關,但計入CPI的應該是房租,而不應該是房價。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無論是房價還是房租都占據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筆錢,很多在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觸,自己一個月的收入幾乎一多半被用來交房租了,更別說買房了。也就是說,房子明顯是跟通脹有關聯的,具體的關聯點是房租。
既然房租要計入CPI中,而且在生活支出中占據那麼大的比例,那麼它在CPI中的比重一定要很高才對。問題是,在我國實際統計的CPI中,房租所佔的比重很低很低。雖然有關部門從來不公布權重,但能推算出來,這個權重一定高不了。也就是說,是因為這個權重問題,才讓公布出來的CPI比我們實際感受的要低很多。
所以,有兩個結論是可以得出來的:第一,中國實際的通脹應該比官方公布的CPI漲幅要大一些,但還沒到多嚴重的地步。第二,貨幣超發,現在雖然沒出現嚴重的通脹問題,但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只是中國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太長,這種通脹的潛力還沒有顯現出來。
對於一國經濟整體來說,貨幣發行權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在手上,提高了政策效率,是利於發展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便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減少貧富差距,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杜絕貪污腐敗,讓民眾牢牢抓住經濟發展的果實,國富民也富,這才是真正的強大!(許一力)
7. 為什麼中國貨幣超發,但卻通貨緊縮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范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松,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么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8. 央行為何超發貨幣
第一個重點是央行不斷以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大手購匯,為穩定人民幣匯率而累積增加基礎貨幣的供應。第二個重點,是條條塊塊的政府及其公司具有極強的土地融資能力,經由商業銀行的放貸不斷創造貨幣。這是近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貨幣基礎,也是國民經濟運行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因素的貨幣根源。與此相對應,中國的貨幣調控也形成了兩個著力點。其一,央行發行多種短期央票,以回收過量放出去的基礎貨幣。其二,央行以數量型工具,即提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作為抑制商業銀行貨幣創造的主要手段。近年貨幣調控在兩個圈圈上跳舞,揮來舞去主要就是央票和法定準備金率這兩把刀。讓我們點評一番吧。先看央票。顧名思義,央票是中央銀行發出的債券,通常短期,三、六、九月不等,也有更長的。無論哪種期限,都是央行以還本付息的承諾為條件,向金融機構借錢。一般認為,當市場流動性偏多、通脹壓力加大之際,央行發出央票,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借」回來,鎖在央行內不解凍,是對沖流動性的對症之葯。至於為什麼選用央票,主要理由是央行庫存的國庫券不夠,2002年正是央行用盡了幾千億國庫券,才讓央票登場,並從此大行其道。這當然有道理。但不妨多問一句:為什麼待回收的流動性居然越來越多?這些年央行發出的多少萬億央票,不是天上來的黃河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查數據,2002年以來央行總資產中增加最快的是「外匯占款」,也就是企業和個人結算給商業銀行的外匯,又被央行用基礎貨幣買入、最後成為國家外匯儲備的那一大塊。撇開細節,央行不斷發央票要對沖的流動性,原來正是央行自己購匯發出去的基礎貨幣。問過的,央行何苦這么來來回回兩頭忙?也回答過,因為央行在本幣幣值穩定的目標之外,還要顧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穩定。為了匯率穩定,央行有如愚公移山,大手購匯天天不止。哪天只要少買一點,人民幣對美元馬上升值。央行出手,人民幣匯率倒是穩定了——甚至再固定十年也不難——可過量的基礎貨幣放了出去,有導致流動性泛濫的危險。於是,再發央票回收流動性。問題是,央票並不能完全對沖被動超發的基礎貨幣。幾周前易綱(專欄)副行長到朗潤園做報告,提到為持有2.85萬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 (2010年底),央行用了約20萬億人民幣購匯,其中80%已被對沖。這說明央行兼顧匯率穩定與貨幣穩定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積累了在開放環境里調控貨幣的新經驗。不過他的報告可沒有以下意思,即能夠兼顧匯率穩定與貨幣穩定的貨幣調控方面的中國模式已經誕生。首先,央票並沒有做到百分之百回收超發的基礎貨幣。困難應該不是技術方面的,因為再多發20%的央票,總量上不就可以做平了嗎?我的理解,困難還是來自央行的多目標——當權衡要不要更多回收基礎貨幣時,其他目標包括保增長、保就業、保財政、甚至保商業銀行的生意等等,均可能構成央行決策的約束。一時低估流動性偏多帶給物價總水平的壓力,是很容易發生的。特別是對一個習慣於超高速增長的經濟體來說,收緊流動性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質疑、批評和埋怨。惟有看得見的通脹壓力,才能夠抵抗幾乎全社會「松貨幣」的持久沖動。可惜,通脹信息通常要滯後很久,例如2008年上半年和今年年初我們遇見的情形。加起來看,央行用左手發出的央票,要把右手購匯花出去的每一塊基礎貨幣全部收回來,實際上面臨不少困難。最近的發現是,即便做到總量完全相等,央行干預外匯的基礎貨幣也還有可能發生某種「泄漏」。我這里想到的是時間對貨幣創造的影響。大家知道,央行每天動用基礎貨幣購匯,但是並沒有——一般也不可能——每天發行等量的央票回收商業銀行由此新增的流動性。這就是說,有部分基礎貨幣已經從央行之手,經由購匯環節先落到了商業銀行手裡,然後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才被央行發出的央票非百分之百地收回。恰在這段時滯當中,貨幣運動的第二個圈圈加速轉動!不是嗎?商業銀行今天把一筆外匯賣給了央行,今天就得到央行付出的一筆基礎貨幣——央行則增加了相應的國家外匯儲備——並在今天就可以增加信貸投放。在央行日後發央票回收這部分貨幣之前,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程序早就啟動,並創造出了實實在在的貨幣增量。在邏輯上,就算日後央票的總量與事前購匯基礎貨幣的總量完全相等,也擋不住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量。規律是:央行從增發基礎貨幣到發央票回收的時間間隔越長,「泄漏」到商業銀行的「過路貨幣」越多,新創造的貨幣量就越多。是的,時間就是金錢——這是理解近年我國基礎貨幣增加較快、但廣義貨幣增加更快的一條基本線索。商業銀行要增加貸款放發,就要求借款人增加抵押的資產。這就是說,可供抵押資產的增量是貨幣創造增量的第一個支點。講過了,在資產形成方面,中國特色異常耀眼,其中的最亮點就是條條塊塊政府連同掌控的公司,都可以動用征地權把原本屬於農民的集體土地直接變成國有資產,並以此滿足增加向銀行貸款的抵押條件。這是「供地融資」的關鍵環節,也是貨幣創造方面的中國特色的關鍵所在。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數量型調控工具」——直接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成為中國貨幣調控的一件主打武器。原本我對有關的說明並不接受,不過聽多了,不由得想想處理此事的央行官員總有他們來自操作實踐的道理。現在我想通的原理如下:在中國特色的資產形成、抵押和信貸發生過程中,由於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直接依託於行政權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審批——都是數量型手段,所以中國的貨幣調控手段也必須以數量型為主才比較對路。否則,在物價之火上了房的緊急情況下,用價格型工具調控本質上靠數量型手段加速創造出來的貨幣,不免有遠水不解近渴之慮。行政長官一聲令下形成的土地資產和由此增發的信貸流量,非央行官員一聲令下提高法定準備金率來收緊,才比較對路和管用。講到底,在幾年前本文作者戲稱 「價格不管用的市場經濟」里,向對價格不敏感的主體揮舞價格工具,不過是對牛彈琴而已。小結一下。貨幣運動和貨幣調控,逃不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值得我們關注的,不僅是所有貨幣運動和調控中那些共性的問題,而且是獨具中國特色的那些環節。依重要性排列,我以為是:央行的多政策目標,用基礎貨幣干預匯市匯率,以總量有缺口、回收有時滯的央票對沖,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以及數量型工具為主的貨幣調控。對這些環節多做些功課,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的貨幣運動和貨幣政策。炒股要想能賺錢先來學學一招鮮標簽:央行央票貨幣政策基礎貨幣廣義貨幣
9. 2009-2013年中國廣義貨幣量擴張情況,為什麼中國會超發貨幣
2009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占近一半。均衡人均收入差異後,中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貸危機之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印鈔機一直馬達轟鳴。流動性泛濫的洪水,不知何時會淹沒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寬松政策,包括無限制資產購買及上調通脹目標至2%。而美國馬不停蹄連推QE(量化寬松政策),歐洲央行有無限制購債計劃,新一輪貨幣戰爭又如箭在弦。
中國去年新增貨幣供應佔全球近半
考察一國的印鈔額,國際上一般採用M2指標來度量。M2是指「廣義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國際上M2的計算公式是 「流通中的現金+支票存款+儲蓄存款+政府債券」。M2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現金+支票存款),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儲蓄存款+政府債券)。
21世紀網數據部統計來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數據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貨幣供應量余額已超過人民幣366萬億元。其中,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後5年時間里新增的貨幣供應量。期間,每年全球新增的貨幣量逐漸擴大,2012年這一值達到最高峰,合計人民幣26.25萬億元,足以抵上5個俄羅斯截止2012年末的貨幣供應量。
全球貨幣的泛濫,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而在這股貨幣超發洪流中,中國也已成長為流動性「巨人」。
從存量上看,中國貨幣量已領先全球。根據中國央行數據,截至2012年末,中國M2餘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比整個歐元區的貨幣供應量(約75.25萬億元人民幣)多出不只一個英國全年的供應量(2012年為19.97萬億元人民幣)。
回顧2010年,中國的M2餘額才剛與歐元區旗鼓相當;2008年,中國的M2餘額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後日本、美國,可見中國貨幣存量增長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