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貨幣政策如何走
『壹』 未來我國貨幣政策的走向是什麼
個人認為會漸松, 在世界大環境的影響下,我國也需要刺激經濟.
『貳』 我國貨幣政策的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92年。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有效供給不足的特徵,資金需求一直有較大缺口,因此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更多著眼於影響總供給,並且以「松」為主的擴張性政策搭配出現更多。具體來看,從1979年到1980年,主要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1年是財政政策緊,而貨幣政策松;1982年到1984年,表現為兩大政策「雙松」配合;1985年則是兩大政策「雙緊」配合;1986年到1988年,仍表現為兩大政策的「雙松」配合;1989年到1991年,是兩大政策的「雙緊」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現「雙松」配合。該階段的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由於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還處於起步階段,政策協調的外部環境尚不完善,表現為政策作用的微觀主體多是國有企業,並且通常運用行政性手段來完成政策實施。二是在長期短缺經濟環境影響下,政府還缺乏市場經濟調控機制應用的經驗,表現在兩大政策協調方面,一直以直接調控為主,很少用財政和金融中間變數來間接影響經濟主體,而且「同松同緊」情況居多,沒有更多的多元化政策搭配,這也造成了政策協調的效果不佳,「一放就亂,一抓就死」成為常態。
第二階段是從1993年到1996年。該階段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開始迅速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微觀經濟主體的活躍程度也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有效供給不足的背景下,經濟過熱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積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財政貨幣政策一直採取「雙緊」配合,政策協調目標就是通過緊縮性政策,來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與此同時,兩大政策配合也逐漸獲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礎,其中1994年的稅制和分稅制改革逐漸奠定了公共財政的基礎,而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也使得貨幣政策制定進一步得以獨立。應該說這期間兩大政策的協調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包括調控手段多樣化配合、調控技巧改善、駕馭宏觀經濟能力有所提高,這對於實現經濟「軟著陸」起到了較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始於1994年的外匯體制改革,不僅使得貨幣政策開始考慮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新問題,而且也引發了未來兩大政策配合的新層面。
第三階段是從1997年到2002年。1997年開始,由於增長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資源約束過渡到需求約束,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經濟調控的新問題。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促使中國經濟的周期性低谷來臨,物價走低、投資低迷、失業增加等通貨緊縮跡象開始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1997年以後,財政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快速轉為「雙松」配合。其中以擴張性為實質的「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增發長期國債,籌集資金用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而在此期間「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質則是通過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並在1998年初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限制。此間,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重點,是集中在為建設項目和企業共同提供流動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試圖通過刺激微觀主體的活力,來帶動有效需求的提高。這一階段,政府首次面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周期低谷,並且處於有效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兩難境地,因此給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不僅提供了創新的背景,也帶來了眾多新的難題。
第四階段是從2003年至今。2003年開始,中國經濟形勢再次發生變化,出現了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信貸和投資增長過快、外資流入偏多等問題。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從2004年逐步調整財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適當調整長期建設國債規模和優化國債項目資金使用結構,向社會傳遞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資的政策信號,並在2005年宣布財政政策再次轉型,實施以「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為特徵的穩健的財政政策。與之相配合,從2003年起,穩健貨幣政策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適當回收流動性,最終確定「穩中適度從緊」的政策思路。五年來央行多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同時提高利率,這些都是緊縮銀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貨幣供應量。進入2007年,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中央政府也把2008年的宏觀調控思路,定為「從緊貨幣政策」與「穩健財政政策的協調」,這也體現了政府對較大通脹壓力的擔憂。應該說,在此階段,財政貨幣政策協調開始出現向「雙緊」過渡的趨勢。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新特點,是除了共同作用於傳統的經濟總量目標之外,在更多的領域有了配合的實踐,例如以應對流動性問題、推進外匯儲備管理改革為目的而發行特別國債的行為,以及調低利息稅以引導儲蓄資金流向等政策。
綜合我國財政貨幣政策協調的實踐,可以得出幾個基本結論。
第一,財政貨幣政策逐漸向市場化調控轉型,為發展新型的兩大政策協調機制奠定基礎。進入21世紀,財政政策在發展公共財政的總體框架下,從注重用政府投資性支出影響經濟,逐漸過渡到稅收、公債、轉移性支出等多項工具的綜合運用。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貨幣政策也逐漸具有了市場經濟國家的特徵,而不僅是傳統的信貸控制。
第二,從兩大政策的作用效果看,財政政策從強到弱,貨幣政策從弱到強。改革開放之初,財政政策居於主導地位,貨幣政策的作用幾乎沒有。1985年之後,隨著金融體系的發展,通過控制信貸規模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成為貨幣政策的核心模式。1994年分稅制改革也弱化了中央政府財政政策的實施空間,使貨幣政策成為兩大政策協調的主導方。1998年以後,由於貨幣政策作用不理想,擴張性財政政策才再次走上前台,但這並沒有削弱政府對貨幣政策作用的期望。事實上,在2004年積極財政政策淡出前後,貨幣政策仍是政策協調的主要一方。進入2007年,開放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面臨了更多的困境,使政府開始意識到財政政策應在宏觀調控中擔負更多的職責,這對兩大政策協調提出了全新的挑戰。
第三,迄今為止的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主要通過關注總需求管理,致力於實行經濟總量穩定。我們知道,在凱恩斯主義政策理念影響下,財政與金融的協作問題,主要研究在封閉體系的自由利率條件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通過有效配合來促進總需求水平的穩定。對於健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說,這樣的政策選擇是相對有效的。然而對中國這樣面臨發展與轉軌雙重任務的經濟體來說,則顯得過於單一。長遠來看,兩大政策協調,還必須關注結構調整性的供給管理、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制度優化等層面,這也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希望採納
『叄』 貨幣政策要怎麼走
在貨幣問題上我國只能在美國的貨幣政策以及當時的經濟狀況匯率貨幣來進行協調和制定的是滯後與美國的比如前幾天我國有下調了存款准備金率和利率這是為了及時來回應當時的經濟狀況
『肆』 我國貨幣政策未來走向
今年以來,國家的貨幣政策一直趨於緊縮, 尤其是存款准備金率屢創歷史新高. 實行這些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打壓房地產市場和控制通脹. 但在過去的這半年,我們都看到, 調控的作用不是很明顯, 甚至還起了反作用, 越調控,物價越漲. 這是因為加息和授信額度減少直接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所以, 估計後續國家的調控不再單單使用貨幣緊縮政策, 可能更側重於鼓勵生產, 規范市場這兩方面.
『伍』 近幾年我國的貨幣政策是怎樣的
近幾年的貨幣政策總體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1年—2002年,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尚未完全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金融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減輕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國民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通過實施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穩定增長,刺激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增長,克服物價不斷下跌形成
的壓力。
第二階段為2003年—2005年,又可分為兩個子階段。第一個子階段為2003年初—2005年初,這一時期,前幾年國家實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效果開始顯現,再加上世界經濟出現復甦,我國經濟逐漸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雖經2003年「SARS」的短期沖擊,但經濟快速增長的趨勢得到確立, GDP、貨幣供應量和信貸增長迅速,物價水平止跌回升。投資增長迅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在2004年初達到峰值,接近60%;全國房地產開發與投資熱情高漲,房地產價格在短短兩年內迅速攀升,泡沫現象嚴重,集聚較大金融風險。在這種背景下,從2003年第一季度開始,金融宏觀調控方向發生了較大轉變,貨幣政策目標主要是遵循「有保有壓」的原則,通過結構調整,抑制某些行業和領域投資需求過熱,控制銀行貸款過快增長,防止通貨膨脹。第二個子階段為2005年。這一年我國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內外發展不均衡,外貿進出口在內需不振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推動下大幅度上升,2005年10月末,我國外貿依存度已達77. 12% ,外貿順差更是實現創紀錄的803. 7億美元,比此前貿易順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預計全年實現貿易順差將突破1 000億美元。2005年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貨幣政策,針對具體經濟形勢適時調整調控目標和手段,突出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較好的效果。2005 年第四季度全國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貨幣政策感受指數(選擇貨幣政策「適度」的銀行家佔比)高達77. 4% ,為歷史最高點;而2004年第二季度該指數卻只有40. 1% (該指數均值為50% ) 。這表明銀行家對央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及對宏觀形勢的准確把握充滿信心。
『陸』 如何分析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操作
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從穩健的貨幣政策到穩中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再到明年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在操作上是漸進的,貨幣政策很難有轉折性的操作。
今年以來,針對流動性過剩、銀行信貸反彈態勢,央行曾先後10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5次提高利率,並通過定向發行央行票據,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資金充沛局面。這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都是「有的放矢」。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被用來沖銷流動性,並進而抑制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提高利率則主要用來「穩定人們的通脹預期」。
央行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僅僅依靠對沖銀行體系過多流動性以及加強信貸調控等並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不斷生成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只能為經濟增長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並以此為結構調整和加快改革贏取時間。在進一步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的同時,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繼續調整和規范外貿、外資和產業政策,適當擴大進口和市場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央行8日宣布今年以來第10次且最大幅度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從而拉開了實現從緊貨幣政策的帷幕。分析人士預計,在方向上,央行的貨幣政策將比今年下半年以來的適度從緊更加趨緊,而在工具選擇上,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5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明年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是我國自1998年以來實行了10年穩健貨幣政策後的首次調整。會議指出,將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嚴格控制貨幣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
明年貨幣政策如何從緊,已成為業界廣泛關注的話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1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穩健的貨幣政策到穩中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再到明年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在操作上是漸進的,貨幣政策很難有轉折性的操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專家彭興韻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相比,明年從緊的貨幣政策將在方向上體現出更加緊縮趨勢。
今年以來,針對流動性過剩、銀行信貸反彈態勢,央行曾先後10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5次提高利率,並通過定向發行央行票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資金充沛局面。這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都是「有的放矢」。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被用來沖銷流動性,並進而抑制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提高利率則主要用來「穩定人們的通脹預期」。
彭興韻認為,今後的貨幣政策如何使用,還要看未來經濟形勢的變化,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會出現連續加息。作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加息、上調存款准備金率、發行央票,以及加大窗口指導等措施都有可能。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明年貨幣政策「從緊」,事實上用「更緊」比較准確。因為2007年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從緊的。多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以及提升利率,全額對沖外匯流入,定向發行票據,特別國債的發行等等,組合的貨幣政策是前所未有的從緊態勢。估計所有的貨幣政策工具都可能在2008年的調控中充分使用。
不過,專家指出,目前通過提高利率以抑制流動性過剩這一慣用手段,正因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而面臨更多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趙錫軍認為,在五次加息後繼續加息勢必進一步刺激外資湧入,從而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近期以來,相比於央行連續使用存款准備金率上調回收流動性這一調控手段,央行選擇加息來調控信貸的次數明顯減少。盡管市場對央行加息預期不減,但自9月份央行年內第5次加息以來,已有近三個月沒有使用這一貨幣工具——這與此前頻繁的加息頻率形成鮮明對照。
彭興韻認為,由於美聯儲的連續降息,中國的利率政策所受到的牽制越來越大。近期央行並沒有因為目前「幾個數據」依然偏高而立即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這體現了央行在經濟形勢面臨不確定性因素加大的環境下貨幣政策決策的謹慎性,也反映了央行正試圖通過加強利率與匯率機制的協調配合,完善我國的貨幣調控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2日在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說,美聯儲利率調整會對中國貨幣政策產生「不小的影響」,對此央行會認真給予考慮。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的報告認為,2008年我國貨幣政策將面臨傳導機制不夠暢通、獨立性受制於國際資本流動、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和虛擬經濟快速發展沖擊調控目標基礎等四大挑戰,預計匯率工具將在2008年「唱主角」。
左小蕾認為,明年匯率機制的靈活性應該會進一步加大,至於匯率是否成為從緊政策的一部分,可能要做具體分析。
可以肯定的是,以更多綜合措施回收流動性將成為今後從緊貨幣政策的一大特徵。中國人民銀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當日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貫徹落實的具體措施時就強調,明年將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採取有力措施,加強流動性管理,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好地調節社會總需求和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但鑒於目前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從緊的貨幣政策並不能成為改變目前流動性過剩的唯一有效手段。央行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為,僅僅依靠對沖銀行體系過多流動性以及加強信貸調控等並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流動性不斷生成和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只能為經濟增長創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並以此為結構調整和加快改革贏取時間。在進一步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的同時,必須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繼續調整和規范外貿、外資和產業政策,適當擴大進口和市場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柒』 我國近期貨幣政策的特點、走向和評價
第一,合理擴大銀行信貸規模。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取消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合理擴大信貸規模,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加大對重點工程、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自主創新、三農、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及服務業等的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
第二,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擴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快發展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銀行間債券市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平台。促進股票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
第三,繼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為防止經濟出現倒退,央行將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而下調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是央行最為有力的貨幣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後者可以為銀行提供更多的信貸資金,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加大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有效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的合理需求。
第四,實施差別化貨幣政策,促進經濟轉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對所有行業和企業一視同仁,而是會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原則,以此來體現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使經濟結構向政策預期方向轉變。貨幣政策將通過差別化存款准備金率、差別化利率、窗口指導、信貸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導資金流向,通過政策引導或者直接干預,以較市場金融更為優惠的條件將資金投向戰略領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等,同時嚴格對「兩高一資」等政策限制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
過去,我國沒有實行過寬松的貨幣政策,此次為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力度究竟多大合適,很難用確切的數量指標來評估,但不妨用對比的方式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我國的宏觀政策操作與西方主要國家的救市政策操作存在質的差異。美、歐等國家的主要政策是擴張國家信用向金融市場注資和財政直接出資救助大的金融機構和企業,對被救助的金融機構實行直接接管或間接的國有化,救助金額十分龐大。據不完全統計,美國自通過救市法案以來,救市方案的資金已高達1萬多億美元,其中2500多億美元用於直接購買銀行股份,另有限額上萬億美元的房產抵押債券購買等等。今年4月份倫敦G20峰會宣布向全球經濟注資1.3萬億美元,佔全球GDP總量的近1.7%。9月美國匹茲堡G20峰會對救市政策再次給予確認,在未確定經濟是否全面復甦之前,不輕言退市。
比較國際上空前的救市計劃,我國分兩年執行的4萬億投資計劃及一攬子應對措施,主要目的是啟動提升內需,彌補出口下降缺口,而不是直接出資救助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央銀行在應對危機中採用適當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和減少因外匯儲備增長投放基礎貨幣的對沖力度等間接調控的手段,保持金融機構流動性適度寬松,創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
其次,從下調後的存款准備金和利率水平看,我國目前仍明顯高於西方國家。日本、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已將利率調低至零或接近零的水平: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已低至0.15%,再貼現利率已從2008年三季度的2.25%降至2009年的0.5%,日本也從2008年三季度的0.75%降至2009年的0.3%,而我國的再貼現利率從2008年11月底的2.97%,只降至2008年底的1.8%。再如,目前我國6個月至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5.31%,日本目前最高主要短期貸款利率僅為1.725%,美國的主要短期貸款利率為3.25%。即使考慮CPI的影響,我國的總體利率水平仍高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
此外,從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的歷史對比來看,目前的流動性調控水平並未一松到底。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以來,我國中央銀行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共計3個百分點,五次下調利率累計2.16個百分點。盡管如此,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仍處在歷史較高水平,再貼現利率仍高於貼現市場利率,6個月至一年期貸款利率目前降至5.31%,雖是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金融機構存貸款利差則比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前還要小。
因此,從我國執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力度看,不存在「過度寬松」的問題。
基於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性,我國的應對措施是出手快、出拳重。就像人得了重病需下猛葯,是葯就必然存在副作用,猛葯的副作用更大,但如果葯量不足,耽誤病情後果則可能會更嚴重。
當然,在貨幣政策執行過程中,我們也應當對一些苗頭性的矛盾和問題有所考慮。例如,上半年貸款集中度較高,銀行信貸呈現向基礎設施集中、向中長期集中和向大企業集中的情況。為走出危機而啟動的投資項目,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緩解了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壓力,當這些投資的拉動作用接近尾聲時,產能過剩的風險還會顯現出來。另外,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超前集中,融資面臨的信用風險也不容忽視。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都需要高度關注和警惕。
『捌』 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是走向寬松還是走向緊縮
領會和把握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不難對2011年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作出初步的判斷。
現狀:通脹壓力明顯和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大
今年,自2008年以來的通脹預期終於變為現實,公眾切實感受到了通脹的壓力。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表明,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5.1%,已創28個月來的新高。預計全年均值將超過年初預期的3%。說明抑制通貨膨脹已成為我國2011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輪通脹的形成因素異常復雜,既有來自於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又有國內市場的流動性過剩、農產品漲價、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原因。
另一方面,整個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增大。首先是世界經濟復甦向好的趨勢減緩,這主要是因歐洲債務危機所致,「中國製造」的國際需求將進一步減弱。其次是美國的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施,導致美元貶值,從而使中國的出口更加困難。再次是我國農業的增產問題。農業是基礎,農業不穩,全盤皆輸。截至今年,我國農業已連續7年大豐收,實現了「七連增」。但2011年,是否還會保持這樣的大好局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為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應積極穩妥、審慎靈活,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是要繼續發展經濟。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就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所以要「積極」。「穩健」是要控制通脹。通脹壓力很大,要防止經濟過熱,就必須「穩健」。可以看出,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體政策是互相對應的,體現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慮和綜合考量。
就財政政策而言,從2008年11月起,我國已實施了兩年多積極的財政政策,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穩定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的財政支出,將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結構調整,將更多的資金用於「三農」、科技、教育、文化等社會建設,用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為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可能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如為了拉動內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這樣在結構性減稅的安排上,可能會更加註重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通過一系列帶有總體減稅傾向的安排,實現低收入群體減稅增收的目的。
就貨幣政策而言,「穩健」二字意味悠長。在保證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下,穩健的貨幣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國貨幣政策面臨的兩難相沖突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貨幣流動性,控制物價;另一方面,要阻擊國際熱錢的流入。但前者由於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壓力較大、信貸投放慣性較強、外匯占款規模上升、歷史存量較高等因素而困難重重;後者則由於美國可能會實施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歐洲債務危機繼續深化等因素而難以控制。後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們回收流動性的所有努力被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的適當時機,貨幣政策由「穩健」重新走向「從緊」的可能。
展望:較快運行的經濟和較高的通脹壓力並存
2011年,可能是中國經濟發展形勢最為復雜從而最難以駕馭的一年:宏觀經濟的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互相角力、同時存在。
下行力量主要體現為中央政府對待GDP的淡定、出口的減少、內需的不足以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等。尤其是當今年4月份我國GDP總量領先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之後,中央政府對待GDP的態度變得優雅而從容。這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和導向作用,地方政府的「GDP崇拜症」似乎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和遏制。
但宏觀經濟的上行力量仍是主要的。第一,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可以理解,新規劃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計劃」、「區域發展規劃」、「民生工程」、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和可能出現的新的消費刺激政策等,都將有效地對沖各種下行力量,起到極強的宏觀經濟刺激效應。第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將持續成為支撐經濟較快運行的基本力量。第三,當前嚴峻的就業壓力也要求有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率高,勞動力需求大,就業機會多,這是經濟規律。因此,出於現實的政治考量,也應保持經濟的較快增長速度。
兩種力量角力的結果可能會使2011年的經濟增速保持在8%—9.5%之間。當然,由於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施,全年經濟增速可能會呈先慢後快的態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傳遞出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即2011年政府將應對通脹壓力作為優先考慮的問題,為此將容忍較低的經濟增長速度。如此考慮,恐怕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第一,過剩的流動性是否能夠按照央行的意願進行大規模回收是一個難題。第二,由食品類商品開始的漲價潮可能會在明年繼續蔓延,導致物價的全線上漲。第三,房地產市場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地方政府可能出於對地區GDP增幅大幅滑落的擔憂,不願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強有力的調控。如果房地產市場堅挺,則鋼材、水泥、煤炭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就不會降下來。第四,歐美國家為刺激經濟,將繼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已毫無懸念。如此,大量熱錢必將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我國,大大增加了我們控制和回收流動性的難度。
所以,較高的通脹壓力可能是2011年我們不得不繼續面對的一個夢魘。對此,我們應有充分的心理准備。
總之,2011年,中國經濟一方面要保持較快的增長,另一方面又面臨較高的通脹壓力。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實分別對應的正是這兩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是為了刺激國內需求,以調整結構、轉變方式;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則是為了抑制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這反映了中國政府的兩難,也在考驗著中國政府的智慧。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