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獲知哪個貨幣會漲
⑴ 第30章:宏觀經濟學原理 - 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
什麼是通貨膨脹?從表面現象來看,過去購買1斤豬肉,只需要幾毛錢,現在購買豬肉需要幾塊錢甚至幾十塊錢。同樣,過去和現在的1塊錢並不能購買相同且等量的物品,說明不同時期相同金額的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了,物價水平上升了,貨幣的價值降低了,這就是通貨膨脹。
如何衡量貨幣的價值?物價水平的倒數1/P
假設P是用消費物價指數或GDP平減指數所衡量的物價水平,那麼P也就衡量了購買一籃子物品與服務所需要的美元數量,也就是說1美元所能購買的物品與服務量等於1/P,換句話說,如果P是用貨幣衡量的物品與服務的價格,那麼1/P就是用物品與服務衡量的貨幣價值。
那是什麼決定了貨幣的價值?答案是供需關系。
貨幣供給主要是靠美聯儲和銀行的決策決定的。
貨幣需求:反映了人們想以流動性形式持有的財富量。取決於人們能夠從債券中賺取的利率,利率高那流動貨幣就少;也取決於物價水平,物價水平越高,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流動貨幣,需求量也越大。
- 當物價水平高於均衡水平,人們需要更多的貨幣來購買物品與服務,想要持有的貨幣量就大於美聯儲所創造的,貨幣價值低,所以物價水平必然下降以使供求平衡;
- 當物價水平低於均衡水平,人們需要更少的貨幣來購買物品與服務,想要持有的貨幣量就小於美聯儲所創造的,貨幣價值高,所以物價水平必然上升以使供求平衡;
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均衡決定了貨幣價值和物價水平。
貨幣注入的影響:貨幣供給增加,導致物價水平上升,使每一美元都更不值錢。
這種對物價水平如何決定以及為什麼它一直在變化的解釋被稱為貨幣數量論,即一種可得到的貨幣量決定物價水平,可得到的貨幣量增長率決定通貨膨脹率的理論。
古典二分法和貨幣中性
休謨提出所有經濟變數都應該分為兩類,這種區分稱為古典二分法:
- 名義變數:按貨幣單位衡量的變數
- 真實變數:按實物單位衡量的變數
相對價格:一種東西與另一種東西相比的價格,所得出的數字是用實物單位衡量的。
根據古典分析,貨幣供給變動影響名義變數而不影響真實變數。當貨幣供給增加,物價水平也會上升,所有用美元衡量的價值都翻一番。而真實變數,例如生產、就業、真實工資和真實利率都沒有變動,這種貨幣供給變動對真實變數的無關性被稱為貨幣中性。
古典分析適用於長期經濟,貨幣變動對名義變數有影響,例如物價水平,對真實變數的影響微不足道,對於短期經濟,貨幣變動對真實變數實際還是有影響的。
貨幣流通速度:在經濟中普通的1美元在不同人手中流動的速度。
P:表示物價水平(GDP平減指數)
Y:表示產量(真實GDP)
M:表示貨幣量
V = 名義GDP/貨幣量 = (P * Y)/M
推導出貨幣數量方程式:M * V = P * Y
所以,經濟中貨幣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個變數中的至少一個上:物價水平上升/產量上升/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查看1960年以來的美國經濟,名義GDP和貨幣量的增長趨勢大致相同,但貨幣流通速度變動不大,所以通常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假設可能是相當接近現實的。
貨幣數量論的本質:
1.貨幣流通速度一直是較為穩定的
2.由於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所以當中央銀行改變貨幣量M時,它就引起名義產出價值P * Y的同比例變動
3.一個經濟的物品與服務產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給(勞動、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源)及可以得到的生產技術決定的,特別是,由於貨幣是中性的,所以它並不影響產量
4.在產量Y由要素供給和技術決定的情況下,當中央銀行改變貨幣供給M並引起名義產出價值P * Y發生同比例變動時,這些變動反映在物價水平P的變動上
5.因此,當中央銀行迅速增加貨幣供給時,結果就是高通貨膨脹率。
通貨膨脹稅:當政府選擇通過印發貨幣的方式籌集收入時,會稀釋掉國民手中的貨幣價值,就像是一種向每個持有貨幣的人徵收稅。
如何去除通貨膨脹呢?
當政府實行消除通貨膨脹稅所需的財政改革措施時,例如削減政府支出,通貨膨脹就結束了。
由於貨幣中性原理,長期來看,只會影響名義變數,而不會影響真實變數,所以:
名義利率 = 真實利率 + 通貨膨脹率
費雪效應:當美聯儲提高貨幣增長率時,長期的結果是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和更高的名義利率,且進行一對一調整。此效應要求能獲知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短期內如果不能提早獲知,就不會反映在名義利率上。
通貨膨脹長期來看沒有改變人們的購買力,但是也會增加其他成本:
- 皮鞋成本:頻繁到銀行取用於日常開銷的費用,而不是一次取很多
- 菜單成本:改變剛開始定的產品價格
- 相對價格變動與資源配置不當
- 通貨膨脹引起的稅收扭曲:針對長期投資的情況,稅收不考慮通貨膨脹,會擴大實際資本收益的規模,無形中增加了這種收入的稅收負擔;針對儲蓄利息進行收稅的情況,存在通貨膨脹的經濟中,儲蓄的吸引力就比在價格穩定的經濟中要小很多。
解決辦法:
1.消除通貨膨脹
2.稅制指數化:修改稅法以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影響,只對真實收益、真實利息收入進行征稅,目前每年會根據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來自動地調整所得稅稅率變動所依據的收入水平。
- 混亂與不方便:貨幣作為經濟的計價單位是我們用來標記價格和記錄債務的東西,通貨膨脹發生時,企業的真實收益是隨時變動的,無法得到真實有效計量
- 為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財富再分配
1.超速通貨膨脹會稀釋債務,減少債務的真實價值,最終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2.通貨緊縮會增加債務真實價值,最終損害了債務人的利益
當平均通貨膨脹率很高時,通貨膨脹就特別多變而且不確定;平均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往往有穩定的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造成物價下降,使經濟中整個物品與服務的需求減少,總需求減少又會引起收入減少和失業增加,引起財富向有利於債權人而不利於債務人的方向再分配,通貨緊縮往往是更深層經濟問題的症狀。
⑵ 為什麼紙幣發行量過多會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量而引起的貨
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現象。這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的一
種社會經濟現象,通常表現為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
亦即貨幣所代表的商品價值的普遍下降。
原因紙幣純粹是貨幣符號,它本身沒有價值,只
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發行量必
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度。所以紙幣的流
通規律是以金屬貨幣流通規律為基礎的。如果紙幣的發
行量超過了它象徵地代表的金(或銀)的流通數量,它
就要貶值。紙幣的發行量超過這個限度越多,貶值也就
越厲害,物價上漲的幅度也就越大。這種由於濫發紙幣
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情況,是造成通貨膨脹
的直接原因。
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中,流通領域中的價值符號不
僅有紙幣,還有大量的信用貨幣,它們都能在商品流通
中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在計算貨幣流通量
時也應把信用貨幣的數量包括在內。信用貨幣發行過多,
同樣會引起或加劇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率的測量 西方國家對通貨膨脹的衡量,
主要採用以下三種物價指數
:①消費物價指數,常常被稱
為生活費用指數。
②生產價格指數,它反映生產成本的
變化。這一指數的優點是對經濟周期較為敏感,並影響
消費品價格的未來變化。
③國民生產總值折算價格指數,
它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對按固定價格計算
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如198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以當
年價格計算為5660億元,以1975年價格計算為2890億元,
則198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折算價格指數(1975=100)為
□×100=196。這一指數包括的范圍最廣,因此能較
准確地反映一定時期內一般物價水平變動的趨向。